十二月十九日┃以仁慈相待使彼此之間存有天生的愛
Description
“需勉勵注意:以恩慈相待,彼此自然有愛。“
孟子從人的行為中解析人心的作用,
以此作為性善論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仁義禮智等「四端之心」,
這些善的源頭說明人人都有行善的可能。
您行善的動力是什麼?自己行善的根源從何而來?
對他人仁慈在自己身上就有效果,幫助人認識自己是誰?
因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從天主來,
所以行愛德是內在愛的激勵,表達在近人身上。
這句智語說「要盡量可能顧及彼此仁慈相待,
好使你們彼此之間存有天生的愛。」
彼此以仁慈互相對待,是信仰團體成員應該持有的態度,
但如何落實常常讓人感到張力,
有人認為夠了,有些人則認為自己被疏忽了,
所以聖依納爵用「要儘量可能顧及」,
仁慈也表達在彼此相互包容。
天主在舊約給選民進入福地的指示是活出十誡,
在信仰中漸漸合併成兩條,愛主及愛人如己,
耶穌在臨別贈言中要門徒們彼此相愛,
其實天國的基礎就是好好地做人。
聖依納爵的靈修用語就是跟著善神走向天主,
人類的仇敵惡神則引人走相反的方向,
好好做人就會接近天主,
接近天主自然也幫助人好好做人。
中文字的「人」,可以看成是彼此的關係,
兩位,使人的生命完整。(創1:27)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回溯到三位一體的天主。
《神操》現代譯文對「原則與基礎」的解說是,
生命的目的就是被天主愛,成為可愛的人,
然後有能力去愛他人,我們的生活就是回應愛。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
包括人類彼此間的關係,要維持怎麼樣的關係,
「全看」哪一個更幫助我被天主所愛,並回應祂的愛,
這是原則與基礎在生活中的應用。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皈依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