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懷高唱

開懷高唱

Update: 2025-01-05
Share

Description

開懷高唱
    2025年「民歌50高峰會」最終場,最後一次,為民歌高峰會而唱,最後一次,在民歌高峰會相聚。在最璀璨的時刻,向民歌致敬,用最摯愛的歌聲,流淌50年的歲月,勾起塵封的記憶。2/12、2/13、2/14台北小巨蛋,和2/15高雄巨蛋,15組最具代表性民歌手,在2025年,與我們唱響全台。2025年,將是「民歌高峰會」最後一次舉辦。感謝所有曾經參與演出的歌手們,為歷年演出所付出的努力。我們大家,將一起擁抱這片美麗的土地和文化,一起寫下音樂史上最璀璨的一頁!
    很多歌迷經常說「謝謝你們不間斷的一直唱下去!」,其實,最應該說謝謝的人,是我們大家。沒有大家的鼓勵,就沒有「民歌高峰會」的誕生,沒有大家的支持與肯定,「民歌高峰會」無法走到今天。正因如此,即使在疫情期間,民歌仍盡力在政府許可的情況下舉辦,克服一切大環境的艱難,只盼實現與大家「年年見面」的約定!「民歌高峰會」自2006年至2025年,總共20個年頭,而今回首,一場又一場的演出,投入大家對民歌的熱愛,而堅持唱下去的動力,是無數真摯的眼神,和深深的感動!透過「民歌高峰會」,我們大家讓民歌的精神和價值,能夠延續、擴展,是初衷,也是使命。即便經歷挫折、考驗,即便曾萌生退意,大家仍披荊斬棘一直往前,而今,希望近20年的演出,大家能替民歌音樂盡綿薄之力,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小塊拼圖,有著熱血純真的年少時光,洶湧澎湃的炙熱情感,更有凝聚那逐漸淡去的過往。
    「民歌50高峰會最终場」將秉持初心演出,15組歌手,齊聲演繹最經典的民歌,在告別之餘,大家全力籌備、盡力歌唱,帶來最後一場超乎想像的表演。「最终場」並非代表民歌的結束,而是在這閃耀的時節,總結「民歌高峰會」20年的時光。離別雖然傷感,但只要繼續聽民歌、繼續創作屬於民歌的音樂,50年的燦爛、50年的回憶,會細細品嚐,細細回味,珍惜與大家最後的相聚,一起放聲高歌!謝謝每位曾參與其中,成為「民歌高峰會」一員的你、我、他。
卡司陣容:
施孝榮、殷正洋、楊耀東、周治平、王中平、王瑞瑜、李明德、羅吉鎮、鄭怡、金智娟、于台煙、王海玲、許景淳、趙詠華、陳艾湄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是在1995年「民歌二十」活動之後成立的。後來又分別辦了「民歌三十」、「民歌四十」與「民歌四十五」的系列活動,現在,「民歌五十」就在眼前。這個團體並非商業機構,辦活動是從文化與歷史的角度去規劃與設計的。在公布「民歌五十」系列活動起跑的此刻,年近八十的陶曉清,慶幸自己活得夠長,還能再一次跟大家一起參與。
     1975年6月6日民歌之父--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從此,為現代民歌揭開序幕,經歷金韻獎、民謠風、大學城,在華語歌壇中,具有獨特性、時代性、歷史性的意義,其創作風氣,帶動後續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百花齊放的年代。民歌即將邁入五十週年,「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將於2025年2月12日,於台北小巨蛋連唱三天。「民歌五十」演唱會,一生只有一次,民歌盛會,演出陣容龐大,邀演歌手橫跨不同世代,三天演出,超過50組歌手,100多首曲目,猶如民歌音樂節,穿越時光,一起歡唱!唱出回憶、唱出感動、唱回青春。 
   民歌五十:
-楊弦:也許很多年輕一代沒有參加過,那麼這次就是一個機會!
-陶曉清:民歌五十對我的意義是,哇真好我還活著,還可以去參與。
-李建復:民歌五十除了是一個很棒的嘉年華,更重要是傳承!
-丁曉雯:民歌五十的列車開動了,很榮幸我還在車上!
-于冠華:那是滋養心靈的養分,啟蒙你我彈唱細胞裡自我表現的衝動。
-木吉他合唱團 (江學世/李宗盛/張炳輝/陳秀男/黃慶元/劉因國):大家都老了,可是還能再聚在一起,很棒。
-王新蓮:它幾乎是我大半生的一個美好的回憶!
-王夢麟:時間怎麼過的這麼快!
-吳貞慧(江念庭):身為民歌手讓我深感驕傲與榮幸。
-吳楚楚:我是第一代民歌手,參加民歌五十,要保持好的身體才辦的到。
-李麗芬:陶姐,謝謝您造福了這麽多人。
-周治平:民歌五十是一個里程碑,希望大家一起來慶祝!
-周秉鈞:希望大家永遠記得我們那個時候的感情與熱情!
-林佳蓉:感恩因為音樂我和淑絹能夠攜手參與民歌演唱會。
-林隆璇:「民歌運動」是「90年代華語黃金」時代的推動者。
-林瓊瓏:民歌本來就是一個傳承的東西,尤其是精神上的傳承。
-邰肇玫:民歌讓我實現我的青春、我的夢想,然後唱自己的歌。
-侯德健:非常珍惜與大家擁有同一個五十年的記憶。
-金智娟:我們一起經歷過這些歲月,唱自己的歌,唱著唱著唱出了一個世代。
-金韻合唱團(王文珍/英秀青/張瑞薰/黃韻玲):民歌五十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個青春的記憶。
-凃佩岑:感恩這世界有那麼多民歌知音,活在飛揚的青春裡。
-姚黛瑋:能夠在奔六的年紀參與民歌五十盛會,終於可以上台演唱了!
-胡藝芬:這些熟悉的民歌乘載了我們成長當中非常美好的記憶。
-范怡文:身為音樂人非常榮幸一起走過民歌崛起的年代。
-范廣慧:希望大家能夠共襄盛舉,我們一起來歡唱!
-殷正洋:民歌五十真的是不容易啊,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馬宜中:只要講到我是民歌手,都會讓我感到非常的驕傲。
-許淑絹:感謝大家陪伴我們五十年,我們還要繼續相約一起唱下去…
-許景淳:民歌讓我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和意義。
-曾淑勤:因為有你們,民歌五十更顯得意義非凡,獨一無二。
-黃仲崑:搭上民歌列車五十載,希望未來我都還能繼續唱歌給你們聽!
-楊耀東:50年,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沒有遺憾,只有感恩!! 這就是人生~
-楊祖峮:1976年我們推動唱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不是終點是起點。
-萬芳:五十,是新的開始。珍惜並且擁抱。
-葉佳修:大家都知道我喜歡民歌,就這麼一個簡單念頭,活過這開心50年。
-董運昌:民歌是華人流行音樂的一個代表性的高峰,美好的回憶!
-靳鐵章:民歌五十對我的意義是…我的頭髮變少了。
-廖柏青:用最簡單動人的樂音,伴隨成長中喜怒哀樂的記憶,彌足珍貴!
-趙樹海:如今一晃即將50年,希望民歌的種子永留人間!
-齊豫:民歌20、30、40、50都是致敬,向那些年的精神與堅持致敬。
-潘越雲:民歌的文學與音樂結合,很榮幸我許多的作品也都參與其中。
-鄭怡:每次民歌演唱會就好像是同學會,大家歡聚一堂。
-賴佩霞:It’s my life!我的童年,因為有民歌所以我很快樂。
-謝宇威:民歌對整個華人音樂圈影響深遠,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其中。
-藍麗婷:一首首民歌就像是一朵朵的花朵,在我的生命中成了一座美麗花園…
-蘇來:不知不覺都五十年了,我很慶幸我參加民歌,你也跟我們一起!
   校園民歌(英語:Campus folk song)是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出的流行音樂風格。起初在大專院校校園的學生活動中產生,風格各異,背景不同。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關係,漸漸處於不利的前提下,藝文界的參與,及電器業者和大眾傳播媒體的推廣,從「唱自己的歌」的口號,到以「校園民歌」的名稱,被社會大眾熟悉,並引發後續的創作風潮。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初期,在學校社團及救國團營隊活動中,已可見到學生創作歌曲的先例,比如〈萍聚〉據稱創作於1967年;當時就讀台大中文系的吳統雄,和山野服務的朋友們,共同創作的〈偶然〉,據稱創作於1973年;小歌的作者,創作〈盼〉的周興立,其創作據稱始於1972年。另外,透過學校社團及傳播媒體,發表歌曲的例子,有當時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的葉佳修,在1974年寫下的處女作〈流浪者的獨白〉,他透過吉他社聯誼的場合,被廣播人凌晨聽到,引介到「平安夜」廣播節目發表。廣播人陶曉清更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的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台。1977年,陶曉清邀請吳統雄、吳楚楚、楊祖珺、胡德夫、楊弦等民歌手,灌錄唱片《我們的歌》,大大帶動校園民歌風潮。陶曉清因此也被視為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1977年,新格唱片投入音樂市場,推出「金韻獎」,1978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這兩項民歌創作比賽,及比賽合輯的出版,將民歌帶向商業化。很多民歌時期著名的歌手與創作者,都經歷過上述的比賽:由「金韻獎」比賽出身的民歌手有,陳明韶、包美聖、黃大城、李建復、王海玲等人;葉佳修、蔡琴是「民謠風」的代表人物;齊豫、蘇來則是跨越兩個陣營。王夢麟、楊祖珺、趙樹海等人,也搭上這一波比賽出輯的風潮,進入唱片市場。潘安邦、陳淑樺、芝麻龍眼等,具清新風格的流行歌手,也以民歌曲風推出專輯。民歌的特質,是歌詞通俗而真摯,曲調優美而樸質、節奏明朗而生動,結構簡短而自然,使人聽了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歌謠具深刻思想內容,反映社會的光明面,及純正價值觀。民歌能夠表現出國家民族命運和遭遇。藉著民謠,亦可加強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其功效無可限量。台灣民歌,充分表現出先民的奮鬥、進取、樂觀開朗的精神。在台灣各地流傳的民歌,包羅萬象,例如: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道德教化、農耕漁牧、家庭倫理、男女情愛……等,都是民歌題材,內容非常豐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開懷高唱

開懷高唱

朱雯娟- Jenny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