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i SEE夢想家鴻海2025 董辦室科技創新組 實習生新知分享
鴻海2025 董辦室科技創新組 實習生新知分享

鴻海2025 董辦室科技創新組 實習生新知分享

Update: 2025-09-03
Share

Description


🌟【鴻海暑期實習|六位年輕夢想家的故事】🌟



實習生:王紹儒、鄭嘉千、潘千謙、謝侑霖、陳天豪、呂昱錡



來自台灣與美國的六位同學,在今夏走進鴻海,度過充實的八週。他們分別來自電機、資工、機械、商管等不同背景,卻因為同樣的科技熱情聚在一起,從電動車的硬體製程到AI的前沿應用,收穫滿滿。



👨‍💻 王紹儒|卡內基美隆大學 電機與電腦工程 專攻嵌入式系統與機器人,嘗試將AI融入低功耗系統。他分享:「最大的收穫,是理解電動車開發嚴謹的流程——從前期規劃、研發,到大量驗證試車,背後需要龐大的資源與時間投入。」



👩‍💻 鄭嘉千|中央大學 電機系 曾設計「智能潛水面鏡」,她發現跨領域合作的挑戰:「商管與理工的簡報風格完全不同,但透過溝通,我們學會欣賞彼此的思維差異。」



👩‍💼 潘千謙|台大國企 → 工業工程研究所 從商管跨足工學院,她說:「課程從車輛原料、六大工藝,到車用軟體安全與專案管理,完整體驗了電動車『從零到有』的過程。」她更期待AI幫助像她這樣的非技術背景人才,更快融入科技產業。



👨‍💻 謝侑霖|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資工所 研究AI與機器學習,他最重視團隊合作:「雖然大家背景相似,但發展方向不同,需要大量溝通與協調。這種真實的teamwork經驗,在學校很難體會。」他提醒:「工程師要善用AI,而不是被取代。」



🤖 陳天豪|台大機械 → UCSD 電機與電腦工程 專攻AI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他說:「我們接手工程師未完成的專案,靠AI幫助理解程式碼,迅速上手。但AI無法取代人因工程,像車門設計、乘客體驗,這些仍需人類的細膩。」



👓 呂昱錡|台師大 資工所 專長電腦視覺與深度學習,正在研究動物行為。他分享:「我們透過VLM(視覺+大型語言模型)做行車軌跡預判,能應對突發狀況,這是我在學校未曾接觸過的前沿技術。」他也對鴻海研究院的AI研究深感興趣。



💡 六位實習生一致認為:

• 學校與職場最大的差異,是跨領域合作與實務應用。

• AI正在加速改變世界,但人類在協作、溝通、創意上的價值無可取代。

• 鴻海早已超越「代工」印象,從電動車、機器人,到量子電腦與衛星,正全力布局未來。



👏 這群年輕夢想家,帶著滿滿的收穫,準備踏上下一段旅程。期待他們在未來科技藍圖中,繼續發光發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 
loading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鴻海2025 董辦室科技創新組 實習生新知分享

鴻海2025 董辦室科技創新組 實習生新知分享

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