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重启试试
重启试试
Claim Ownership

重启试试

Author: 译文有声

Subscribed: 0Played: 4
Share

Description



太阳底下无新事,为什么还要重启试试?

作为上海译文的首档播客,我们“贼”心不死地想要没话找话,旧衣新裁,尝试在大家熟极而流的话题里,唠些有点新意的嗑。


但我们又有些做“贼”心虚,不太自信,所以只能先试试,摸着石头过河。实在不行就撤。当然,试试也是在降低我们的预期,给自己留好台阶下,毕竟上帝他老人家早就说过无新事了,我们却还要喋喋不休地聊啊聊。

那么我们都会聊些什么呢?从文化、文学、历史里的固有概念入手,尝试通过聊天给它一个新的支点,然后撬一撬,松松土,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被遮蔽、被躲藏的故事与见识。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入群微信 SHTPH-Digital_Lab(数字译文,申请口号:播客)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小红书账号

数字译文



29 Episodes
Reverse
这些年关于普通人、劳动者的写作,读书界发明了,或者说制造了许多词,比如“素人文学”“底层写作”“新工人诗歌”等等。也涌现出一大批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卖的作品。大家似乎一下子对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劳动者自己,也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似乎是在此之前的好几年,陈年喜就以它的诗和散文“炸裂”文坛。相比于时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他的作品往往不以此自居,反而回归古典风格,就简单名之 “散文”“诗歌”。他当了十六年矿山爆破手,作为一名底层劳动者,也从不以此身份作为标榜自己,吸引话题,而是向壁为文,直陈自己的人生,通过不那么底层的文笔,带着山川地理与古今历史的况味,朴拙抒情。2025年“矿工诗人”陈年喜出版了他最新散文集《人间旅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可以看作《微尘》的续篇。如果后者在当时以“回望”之姿,直见人间性命,剖开一个个看似粗砺的小人物生命纵深处的幽微诗意,为当代中国文学平添了一抹别样的晕彩。那么这本新书,文字依然随作者的矿工生涯上天入地,游荡在峡河两岸,漠北苍南。有所不同的是,陈年喜的写作身段由“回望”变成“打量”,看似不经意间稍稍转的 45度,让他笔下的人物:南阳小贩、印匠老焦、黑牡丹刘巧、冯琴师等,都更显细腻,也让他在人间游荡的旅途有了一种白头宫女坐看云卷云舒的从容。回望更多是从自己这个定点出发,难免局限。而打量呢,随着与对象距离的远近,自然多了些腾挪的空间。很高兴在这次上海书展期间与陈年喜老师见面,并邀请他录制本期的播客。很期待和陈老师一起聊聊他的写作和人生故事。 【时间轴】02:01:一个冬天卖了400斤香菇,挣了3000块。04:03: 一年吃药大概要花十万八万的,我至少要把这个钱挣回来05:52: 化解生活艰难的方式:写作、骑摩托07:56: 摩托车之于我,如同古人的毛驴09:51: 二百年了,我们仍生活在地图上无从找寻的地方13:48: 我是一个对历史地理非常敏感的人19:08: 我五音不全,但我是戏曲的票友21:54: 很多东西在今天看来都是无用的,但它们依然在我们身上存在着25:44: 刷手机让从前农村红白喜事上才能体验的娱乐成为了日常28:09: 一个县城文学青年的成长史32:27: 作为陕西人,那时读陈忠实、贾平凹很有限,路遥的影响更深36:22: 在我们乡村世界,很多人充满了文学梦39:04: 这个时代最不幸的一点是,更年轻的一代人离文学更遥远了42:34: 写作中出现的“闲话”与“不说也罢”48:21: 写作对我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50:59: 其实不太接受“素人”或者“草根”这样的提法55:03: 我的皮村生活:在捡拾旧东西的过程中认识了北京,认识了城市57:07: 底层文学、工人文学或者流水线文学近几年处于沉寂的状态61:47: 当下的非虚构写作,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细节65:00: 非虚构写作很快会把人写空68:00: 我的作品连起来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长篇小说69:07: 从“回望”到“打量”,写作姿态的求变【彩蛋】73:55: 读诗《秦岭有雪》:“有雪的秦岭,才是秦岭,才是众生的法堂。”【本期歌单】太平洋个风-陈永淘小牛和小燕子-周云蓬/安娜伊思·马田鲜鲜河水-陈永淘树-陈永淘【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关于我们】主持人:刘盟赟后期制作:孙静
嘉宾:成谨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颁给了一位韩国七零后作家韩江。韩江是谁?她写过什么?她又为什么会获奖?一时间让中国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单就作为一个整体的“韩国文学”来说,随着2017年赵南柱的《82年的金智英》爆火,搭乘东亚女性运动的快船,韩国文学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不算小的热潮,自此中国读者对韩国文学的认识不能说是一片空白,起码对金爱烂、韩江、赵南柱等作家的名字不会陌生。但也恰恰是“热潮”的余温尚存,让我们提到韩国文学时,总会先与女性文学捆绑在一起,成为人们认识韩国文学的象征门径,这样一来,多少也就局限了更多理解韩国文学的可能。韩江的获奖,特别是诺贝尔颁奖词中:“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以及她在获奖演说《光与线》中写到:过去能否帮助现在?死者能否拯救活着的人?让我们一下子意识到在她诗意灵动的文字与女性书写背后,似乎潜藏着更复杂的思想与历史的景深。特别是在《素食者》之后完成的《少年来了》与《不做告别》中,光州与济州,已不再是地图上两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成为某种直面人类痛苦与深渊的象征符码。基于此,本期播客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的成谨济老师,他是韩江的同代人,有着一些共通的时代经历与记忆,这次请成老师从同代时代人的角度,站在韩国学者与读者的立场,和我们一起从内部聊聊韩江、韩国与韩国的文学。【时间轴】00:04 除了女性主义文学,我们该如何走进韩国文学的历史纵深?04:21 比起韩江,在韩国国内黄皙暎、高银这样的作家更受到期待08:14 对我来说阅读韩江的小说,是非常“难受”的体验10:12 以尹锡悦政府的“戒严”call back 韩江的获奖13:05 戒严当晚,走向国会的人就是《首尔之春》电影里那些没有死去的示威者16:03 作为韩江与奉俊昊在延世大学的学长,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底色是什么?22:18 1980年5月18日,光州开始出现残酷的镇压行动。《少年来了》写的就是这之后7天里发生的事情29:45 “光州事件”背后真正抵抗的人并不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30:19 八十年代初期学生运动的精神底色:耻辱与羞愧31:52 上大学之后,才慢慢看到那些被压抑的、淡化的、掩盖的历史与文化38:06 为了和民众结合,很多大学生放弃了文凭38:52 韩国在八九十年代的音乐运动,现在看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现象44:27 通过卡式磁带以及地下印刷,左翼文化得以在当时被释放47:41 劳动文学的影响力:朴劳解、白无产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51:43 韩江、李在明、奉俊昊,那些“386”世代们54:13 对历史持续而诚实的清理为韩江文学的血肉搭建了坚实的骨架59:24 什么是济州4·3事件?62:15 很多人不知道朴正熙还参加过“南方劳动党”64:06 萨满与身体写作:韩江小说里的鬼气从何而来?67:45 巫是韩国传统的信仰形式【本期歌单】你不要担心-野菊花你不要担心-李笛【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关于我们】�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致敬单元迎来了“新浪潮的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此次影展以“沉思不停,好奇不止”为主题,通过回顾瓦尔达近60年漫长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15部影片(包括6部短片,9部长片,其中故事片5部,纪录片10部),向这位始终坚持创作、保持好奇、关心周遭世界的艺术家致敬。早于法国“新浪潮”的小子们五年,瓦尔达就以她首部自导自编的长片《短角情事》(也有译为《短岬村》)小试牛刀,成为新浪潮的先行者。她自陈在那之前她只看过五部电影。之后她把电影当作一生志业,一会儿拍纪录片,一会儿拍剧情片;一时创作短片,一时大干长片。同时,作为女性,她不放弃生儿育女,不放弃参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不放弃面对各种政治议题亮出自己的态度。从1928到2019,瓦尔达用自己的创作时间,亲身参与了20世纪的历史,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女性力量的代表。本期播客我们非常激动地邀请到戴锦华老师时隔一年返场重启试试,通过这次影展的影片,和我们聊聊这位她最爱的女导演。 【时间轴】01:58 为什么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这位 “老祖母”?04:13 当我还在捍卫胶片时,这位电影大师已经抄起DV欢快地拍了起来06:29 某种意义上许鞍华之于香港新浪潮的意义,与瓦尔达之于法国相似09:15 世间存在一种名曰「瓦尔达式」的生活状态10:14 作为电影首作的《短角情事》:漫不经心踏出的关键一步15:30 是左岸派还是新浪潮?也许根本不重要22:58 曾经是小小的美丽的姑娘,后来是小小的、可爱的老太太29:43 看《天涯沦落女》,如同对着我心上打了一拳!33:51 两个女孩在欧洲的街头流浪: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与瓦尔达的“莫娜”39:16 《一个唱,一个不唱》:瓦尔达的六十年代精神的延续41:32 做一个永不屈从的女权主义者,管他纯粹不纯粹44:50 第一次知道瓦尔达竟然和雅克·德米是一对相爱终身的爱侣47:21 从来不忌惮女性主义所携带的标签,所召唤的敌意,以及可能形成的新教条54:37 《达盖尔街风情》:从脐带延伸出去九十米的拍摄轨道56:37 所谓的男性凝视,实际上是一种父权的权利的实施59:40 “如果只选一部电影,我选……”【本期歌单】Maybe Today (Satan)La Grande Ourse Willingly【本届上影节主题片单】【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关于我们】�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去世,享年94岁。相比于很多西方文学大师作为“迟到的经典”,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被再发现、再译介的时空错位,米兰·昆德拉的“进口”与他在西方世界的被经典化之路几乎同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英语世界的出版与中文世界的面世,前后仅相差几年。这要得益于当时韩刚与韩少功根据英译本所做的翻译之功,此后这个译本和随之而来的阅读与畅销,如同一个“文本事件”成为几代读者的文化记忆。2009年在“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图书”评比中,韩少功和韩刚的译本更是名列外国文学类第四名。米兰·昆德拉,一个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出走的作家,作为以思想性而非叙事见长的小说家,他的身份与写作,他与改革开放中国既近又远的距离感,以及他的某种不可学,让当时的中国作家与读者很难一下子给他如博尔赫斯、海明威那样“纯粹”的定位。他像一面太真实的镜子,在当时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来自自身的“容貌焦虑”,一种如何看待自身历史的怯怯追问。本期播客,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韩少功老师,作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译者,更是文本的创造者,历史的在场者,与我们一起聊聊他的翻译与创作之路,并尝试从外国文学的引介这个侧翼,漫谈当代中国文学的风景与歧路。【时间轴】02:31 1986,从首任美国大使夫人处第一次听说昆德拉08:54 把书一撕两半,我们开始翻译昆德拉09:38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种另类的“伤痕”叙事14:19 从译稿被拒到引发“昆德拉热”:打磨、审查与内部发行的曲折之路20:23 兴冲冲地拜访昆德拉与始料不及地被质问25:51 在“寻根”与“先锋”之间,我选择了《生命》30:20 “生命(Being)”与“媚俗(Kitsch)”:所谓准确的翻译该是什么?40:29 梁实秋劝中国的作家都该翻译一本书44:54 “轻”即是“重”,“重”即是“轻”,人生永恒的两难49: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超长待机:隐秘共鸣、性与冷战思维定势58:34 昆德拉的文学技巧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01:03:33 坊间八卦1:为什么昆德拉未获诺贝尔文学奖?01:07:11 坊间八卦2:一本流传着的没有译者署名的译本01:12:40 翻译的“较真”与小语种作家的困境【本期歌单】Čí je to svajbička—Mužský sbor RovinaHey Jude—Various ArtistsNa to sem k vám, páni muzikanti—CM Danaj【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关于我们】�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六年前的二〇一九年岁杪,受《今天》杂志委托,我曾和文晏导演做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距离她的第二部长片《嘉年华》上映已过去两年。北京那时春寒料峭,有关《嘉年华》的议论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见面的当刻,面对国内电影与现实的种种,彼此竟恍惚有些过尽千帆的怅然洒脱。转眼六年过去,她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从柏林飞回国内上映,再一次地,遭遇到一片争议与喧嚣。较之往昔,甚至更为激烈与两极。为什么会如此呢?在看了一些路演的采访与网上的议论后,我很难得到答案,甚至在各种尖锐的社会议题与吐槽的包围下,变得更为困惑。《想飞的女孩》作为文晏的第三部长片,相较于《水印街》《嘉年华》,影片最终呈现的方式和她之前的影片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叙事、摄影、灯光,还是演员选择与类型考量。这一次文晏似乎都在有意触探影像的新的语言和可能性。也许通过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这些的异与同,才能够好地了解前面更为宏大的争议与遭遇吧。正是基于一个老观众“不一样”的观影印象,六年后我和文晏导演在上海重聚,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她一起聊聊这部新片,也听她讲讲那些“不一样”,或者不一样里的一样。【时间轴】01:15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庆?05:01 微观的时代史:梦想,幻灭与悲喜剧07:07 江滩既是重庆人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是渴望出走的隐喻11:32 代际疼痛:30年,两代人,一场瓦解12:44 电影的任务是去关注个体,讲具体的人,被时代抛下的人14:16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们总是要向上,但总会被往下拽18:39 闪回,闪回,再闪回:用插叙拼贴流动中的情感记忆30:13 从“神鸟”沦为“凶鸟”的乌鸦,是对女性困境的隐喻33:05 “既然说我们是乌鸦,那我们就飞”36:12 平视、尊重、真实,比光明的结尾更重要40:34 都在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浪女”呢?44:59 犯罪类型元素的嫁接是否会消解影片的严肃性?58:28 文晏:中国之大,底层之下还有底层,我拍的只是普通人01:01:04 贯穿全片的红色,是危险的隐喻,也是活着的证明01:04:12 方言与国语之间,用语言表达亲密与疏离01:09:16 方笛的角色设定:吊着威压飞翔,是助力,也是束缚【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关于我们】�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时间轴】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33:00 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公众号:数字译文 digitallab译文有声 yiwenaudio�B站账号:译文经典重读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这在文学式微的时代是不多见,且异常珍贵的。也因此当知道Netflix买下了它的影视改编权,国内外的原著党们都开始悬着一颗心,既期待又怀疑,担心弄巧成拙,暴殄天物。然而自上个月一次性上线第一季8集至今,口碑一直保持高位,国内豆瓣评分从8.9分甚至升至9.1分,可见此次改编被大多数读者认可。这次影视化改编,也让大家再次对《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以及它所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几何时,“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石破天惊的叙事技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读书界引爆了读者的阅读激情。许多当代中国作家,都曾能流畅地背诵出《百年独孤》开篇的那句话。由此开始,中国读者在近四十年的译介中,陆续阅读、认识了更多的拉丁美洲作家与学者。这部美剧,也提供给我们一次重新打开拉美文学与历史话题的契机:如何在当下谈论拉丁美洲这片离我们最远的土地下的故事,魔幻(magic)、孤独(Solitude)、爆炸(boom)这些我们已经习焉不察的大词,真的可以或者真的就足够用来定义或者解释这部作品以及那片大陆吗?借着Netflix推出《百年孤独》第一季的余温,我们邀请了两位新老朋友,《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老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这部美剧,以及拉丁美洲的魔幻与孤独。【时间轴】02:38 观后感|网飞的改编成功吗?05:17 选择的演员是否符合读者的想象06:39 范晔:影视化改编注定是一次文本的再生。好的改编也可以是“我注六经”式的。08:08 滕威打分:没及格!有景物,有风物,有器物,但没人物15:00 眼花缭乱但记忆模糊:剧中模糊的人物群像与梦魇般低语的旁白21:52 来自译者的敏锐捕捉:为什么剧中冰块与隐形糖浆的出现顺序颠倒了31:05 改编的两难:对原著忠实的复现削弱了应有的魔幻感42:48 《百年孤独》中没有英雄,只有失败者48:37 拉美文学叙事传统中的“黑色传奇”55:24 奥雷里亚诺上校:历史,权力的附体与彻底的失败59:45 乌尔苏拉:最早的消费主义者,外来与在地文明冲突的象征01:05:57 形而下的乌尔苏拉与走向虚无的男人们01:11:06 女性作为核心的叙事是否一定意味着女性主义乌托邦?01:14:34 梅尔基亚德斯:符号性,启示者与“灵媒”身份01:17:33 读《百年孤独》记不清人名也许就对了01:20:08 “新的故事不只需要新的嘴唇,还需要新的大脑”�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公众号:数字译文译文有声�B站账号:译文经典重读
对中国内地或者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学史去管窥香港的文学。比如内地,提到香港文学,我们很自然地会提起鲁迅在1927年去香港以《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为题所做的演讲。但往往忽略他之后以香港为题所写的杂文对香港本身的冷嘲热讽。在台湾的学者那里,也曾一语了当的说:香港文学,声色犬马。这些粗疏的认知偏见作为一种谈资姑妄听之,却很难都成为我们走进香港文学的周道门径。很多年前在香港读到陈国球老师的《香港抒情史》,一本文学史可以写得如此用情,是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后来成为编辑,认识了晚年的西西,也接触到其他一些香港的作家与作品,方能体会书里那句“香港这个名称底下有人”的深意。这里的人,皆是有情人,他们愿意称呼自己为文字手民。他们对“我城”的书写,尽管时空迥然,来路各异,却皆是至真至性的书写。我想,这也许和香港自开端以来的流转不居相仿佛,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越是轻忽飘摇,它越要用力抓住每一次着陆的泥土。对一个生活在香港以外的读者,从这个角度尝试阅读香港文学的流动与越界,认识香港这块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种真正同情共感的可能。借着“西西文学季”的在北京、苏州和广州进行为期三个多月展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著名学者,陈国球老师做客我们的播客,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有情的香港,有情的香港文学与文学史。【时间轴】part 1 「香港文学」的定义困境03:20 在界定「香港文学」之前先定义「香港」05:54 香港的「属性」,从来都是流动不居07:51 编纂《香港文学大系》,重建香港文学的历史15:44 新文学运动在香港这个殖民城市的特殊语境中如何发生?20:56 语言的迷宫:殖民、国族、本土的混杂*注:1997年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兼顾。第一语言是粤语,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25:52方言文学运动与《蝦球傳》:左翼,地方性与文艺大众化28:16 一种语言,各自表述:三及第与半唐番文体*注:”三及第文体”是夹杂白话文、文言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半唐番”是指中英夹杂的表达。part 2 香港文学的自我从哪里开始?33:08 在“左右”板荡间,开启香港的1970年代43:49 逐渐浮现的香港文学本土面貌:西西,崑南,亦舒46:39 商业与文学之间:在香港如何写作?53:33 港台文学互动与现代主义的开端:马朗与《文艺新潮》58:35 文学不是一地一景的文学,是我们可以共享穿梭的无界空间part 3 浮城如何被书写?01:05:31 在借来的时空里书写: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一代01:12:39 不求天佑女皇,但求天佑我城01:17:56 从报纸副刊连载的《我城》,从来不曾真的完结01:20:51 香港文学的风景里最动人的是“有情”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公众号:「数字译文」「译文有声」�B站账号:「译文经典重读」
乙巳年的春节就要到了,你是否已经或者即将为过年回家那些熟极而腻的社交与吃喝挠头?那么不妨听听本期 “重启试试”新春特辑,也许能将你暂时带离那些努力保持得体的家庭社交与高密度的大鱼大肉,和我们一起走进终南山中空谷幽兰的千年古寺——佛教八宗之一律宗的祖庭净业寺,与寺里的小法师住山仔一起聊聊古寺里是如何过年的?与住山仔的善缘算起来已经超过二十年了,他是我的小学同学。后来虽不曾断了联络,但毕竟各自天涯,慷慨各努力,也就很少互通消息。这些年只知道他从中国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来又在华严寺正式成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法弟子,现在终南山北麓的净业寺修行,那里也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今天很高兴邀请了我的发小住山仔做客我们的节目,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他的春节、他的生活。对于久在樊笼里的我们,这样的一次交流,也许真得唤起我们复得返自然的想望与决心。【时间轴】第一话:佛寺里的春节00:46 佛教里有春节的概念吗?02:31 春节大扫除,全寺总动员03:35 南怀瑾写的门联: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05:43 大年三十,法师们都在干什么?07:19 新年祈福钟声为什么是108下?10:40 佛家的浪漫:插了梅花便是年13:13 大年初一,寺里也要开年会第二话:空谷幽兰净业寺16:25 终南山的隐士们是怎么生活的?20:51 如果隐士们感到无聊了要怎么办?22:01 隐居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背100斤物资只挣9分钱的艰苦忍耐24:44 作为“佛门八宗”的律宗到底是何门何派?26:55 鉴真和尚、弘一法师都是律宗门人28:20 南怀瑾与净业寺的渊源第三话:我的佛缘30:03 五台山剃度,却机缘巧合来了净业寺32:29 师父外出弘法,让我下山接受义务教育33:28 考佛学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4:36 佛学院里都开哪些课?37:30 在广州临济寺接法,成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六代弟子38:47 禅宗弟子在律宗祖庭修行冲突吗?39:37 僧人的日常开销哪里来?41:51 画画也是一种弘法的方式�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我们说,我们总有地方可以去。你喜欢去,从这里到那里,有一个岛叫青岛,你说。有一个关叫山海关,你说。有一个城,叫万里长城,你说。有一个港,叫香港。……这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城,你说。是的,是的,我爱港岛,让我好在明天一点一点地把你忘记。                                                                                                                                                                               ——西西《港岛吾爱》内地很多青年一辈的文青,认识香港文学的开端,大都是从梁文道老師前几年做的“一千零一夜”开始的,他在里面说,“西西是作家中的作家”更是香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也有的,是在“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纪录片中看到。大概也是从那几年起,西西的简体中文作品陆续开始引进到内地,《我城》《飞毡》《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及这两年的《白发阿娥及其他》《钦天监》,包括今年出版的小說遺作《石頭與桃花》。单从出版的规模看,西西应该是当下香港文学被内地大众认知最多的作家(当然金庸、亦舒除外)。然而对西西其人其文的讨论,起码在内地的公共话语里,却鲜少被真的打开。一方面和港台文学与内地文学的地缘关系有关,但更多的要归因于一种“阅读时差”。毕竟,对当下的读者,一个生于1937年的作家,她漫长的人生,有太多无法一下子展开的折痕,如果没有引导或者共情,时异人疏,文字的“隔”会越拉越大。在西西逝世近两年后的今天,我们邀请梁文道老师和「文化有限」的杨大壹老师一道,再次聊起西西,以期从香港与内地两代读者的经验出发,阅读像西西这样的一位我城的作家。【时间轴】00:23 穿着裙子跳格子:西西的名字06:50 所谓文艺啊,原来如此!19:06 在“道长”的节目里第一次遇见西西20:50 悬浮在历史的天空:香港人如何描述他们的城?24:58 候鸟如何织巢:“南来作家”与西西的香港身份28:15 一个开端,从西西出发对香港文学再定义33:04 像蝴蝶一样轻盈地探索、求新37:30 用一种“弱状态”消解沉重:香港作家对“我城”的文学想象48:27 西西之外,香港叙事的杂花生树53:20 彩蛋!西西原声粤语诗朗诵《白发朋友》56:07 在两岸三地之间,作文学摆渡人58:30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读西西?01:02:00 如果不再写痛苦,我们如何想象我们的城市?01:11:33 西西曾劝余华“在小说里少杀点人”01:13:03 推荐环节!�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公众号:数字译文译文有声�B站账号:译文经典重读
今年的宝珀文学奖颁给了魏思孝,以肯定他在中国乡土题材写作上的创新与用力。作为一个山东淄博农村的八零后作家,他的乡村早已不是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也不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或是迟子建的北极村。他的农村少了些诗意,多了些赤裸。笔锋过境,更显粗砺,直见性命,有时也更不堪,但也更真实。那脸、那手、那口吐在地上的痰,仿佛那个王能好就是你在城市通勤可以匆匆擦身而过而不自知,蹲在脚手架下吸烟的农民。然而,他的喜怒哀乐,原生家庭与对婚姻的向往,却暗自丰盈着,通过魏思孝的笔端,我们往往与这些人物有了贴肤的同感。这次走进淄博和他的农村老家,与他聊小说,听他带着我们走在辛刘村的路上指给我们看哪个人是小说中谁谁谁的原型,哪一家就是之前提到的故事的来源,自己又因为写了谁而上门去道歉的。我们试着从他小说的写法等方面,谈一谈他对小说创作的理解,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的农村与农村人的。【时间轴】1:03 非典型意义的中国“乡土文学”:《土广寸木》与当代农村写作7:58 把一切拆开了重新组合,要有勇气用粗粝的语言直面此时此刻的村庄11:26 “双引号”成为一种小说的审美参数16:12 “对话”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工具,该如何使用?18:43 脏字与丑话:一种缓解生活疼痛的“特效药”23:58 乡村,是一种处境27:19 以一个“局内的外人”,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叙事距离35:14 创作并不高蹈,要为创作去体验生活39:14 从《王能好》到《土广寸木》,在续写中构建“辛留村宇宙”43:01 持续的创作是件很焦虑的事儿48:30 村子里的日常中有很多文学性时刻53:15 “酒局”与“春节”变成难以处理的题材57:18 在“断裂”处启蒙:“第三代诗人”对我写作的影响01:03:23 用拒否的姿态写作,“用自己的头脑去说不”01:05:41 “每隔一两年也许我会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01:08:59 未来的创作计划(村庄的落日)�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公众号:数字译文译文有声�B站账号:译文经典重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八十五岁属兔的天蝎座老太太;《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已然经典化而无需要被“诺奖”证明的作家。她也是诗人、环保主义者、社会活动与观察者,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二战”后一代知识青年如何“介入”现实的精神来路。她被当成现世的女巫与预言家,从她的推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与杂文笔记中,人们尝试找到对当下女权运动、政治民粹与环境危机的种种回应,企图沿着阿特伍德笔锋所向之地,按图索骥,寻求某种宗教般的启示。然而正如她自己所说,要是我真有预言的本事,我早就统治世界了。饶是如此,阿特伍德作为当下世界文学的一个秀异个体,随着她的文本在全世界的传播,关于她与她的文字的传奇正在不断被谈论。借着今年她的最新随笔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卡在2008金融危机之前就完成的有关人类债务问题的思考之书《偿还》的出版,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身在英国的作家王梆老师,请她——作为阿特伍德的书迷——和我们一起聊聊阿特伍德其人其书。【时间轴】Part 1 阿特伍德为什么吸引我?01:36 一枚爆破山洞的炸弹:小说开头的punch04:33 自带矿山的作家:作品的复杂性06:57 做一个不站队的作家:文本的社会学寓意Part 2 《使女的故事》诞生之后的世界:从1984到特朗普时代09:44 工人下岗,城市“锈迹斑斑”,民主的危机15:00 特朗普归来,宗教保守主义复辟18:57 在美国的领土上想象一种集权主义20:36 在历史中书写:用非虚构的方式写作虚构Part 3 阿特伍德与她的同辈作家27:07 阿特伍德的世界性与门罗的地域性32:29 在加拿大的荒原,女性如何写作?36:01 西方女性作家普遍拥有的社会责任感40:28 没有阴影的阿特伍德:幸福的原生家庭造就全景式写作49:33 《使女的故事》:拒绝标签,透视社会对性别的建构51:14 门罗的哀伤:靠卖血维持生存和写作,毕生都在斗争54:05 我们该如何理解门罗身后的“丑闻”�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人分享,分别是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以表彰他们对“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的研究。三位学者的研究对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包容性和开放性制度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一时间,也让制度经济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康芒斯到诺斯、科斯、威廉姆斯,再到阿西莫格鲁、罗宾逊;从效率理论到将博弈论、动态博弈论引入制度经济学,诺奖似乎从不吝啬把奖金颁给制度经济学家们。制度经济学家们也不负众望,往往能在市场、资本积累、再生产等老话题外另辟蹊径,创造新的理论建树。世人对制度经济学的认识,大都是从诺斯那句铁口直断的名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开始的。对于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句话更变成了不言自明的真理。然而如姚洋教授在他的著作《制度与经济增长》中所言,(无论是)诺斯和他的合作者称之为“开放性秩序”,(还是)阿西莫格鲁和他的合作者称之为“包容型制度”,都不能很好地描述当代中国。借着这次制度经济学家获得诺奖,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老师,请他为我们梳理制度经济学的历史与关键理论,从他的角度如何看待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得奖,他们的真正贡献到底在哪里?对中国的经济学和分析当下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现实意义?【时间轴】Part 1 诺奖今年颁给的“制度经济学”到底何门何派?02:13 作为一个经济学重要门派的制度经济学02:18 祖师爷爷:康芒斯与左倾的老制度经济学派05:33 拓土开疆:诺斯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16:33 继承发展:阿西莫格鲁与新政治经济学18:31 作为曾经的运功心法,“政治科斯定理”为什么不存在了?21:06普通人要如何习得经济学的武功秘籍?它的门槛在哪儿?27:54 经济学作为学科的自信来自它的可检验性35:55 经济学更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Part 2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的发展43:00 西方的制度经济学为什么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46:51 诺贝尔奖的评选有意在呼应当下世界现实吗?49:10 为何今年诺贝尔奖格外关注AI?57:04 人类的历史是技术决定一切,个体只能适应改变01:02:19 中国经济学学者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与期待【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西方世界的兴起》,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宪政与承诺:17世纪英国公共选择治理制度的变迁》,道格拉斯·诺思、巴里·温加斯特《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曼瑟尔·奥尔森《有闲阶级论》,托斯丹·本德·凡勃伦《凯恩斯传》,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在今年香港国际诗歌节,我认识了一位有些鬼马的诗人,路雅婷。她发量蓬勃的自来卷向后扎成一朵大马尾,走路带风,说话却低低。未见其诗之前,她的人已给我不凡的印象。后来看了她的那首名作《信》,句句以“祝”字起头,轻轻如诉,似交浅又有浓愁;像简单问候,又何以那般缱绻?最后用“祝你太太好”收刹,石破天惊,形成整首诗的语义沟壑,让言不尽的意弥漫其间,然而作者却悄然遁形。之后几天,听她的诗朗诵《新·如梦令》,亦有这般感觉,细节饱满,但不着于相,都是日常经验,却有独特的甜。遂萌生了与她聊天的冲动。在准备这期播客的过程前后,又陆续读了她在“喜在眼前”公众号以及微博、豆瓣上的诗歌。除诗歌节的感受外,又增加了地理与生活的维度。她久居燕郊,曾经上班,后来全职做了诗人,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所谓“正式”的诗集。在她笔下,燕郊有了某些“诗意”,那个刻板印象里粗粝的边缘地带,有了饱满的颗粒度,神威北路、宏大北路、美联美国际、潮白河,都化作了“诗的景观”,连同她的爱情、友谊与亚洲虎蚊一起,成为了路雅婷的诗歌锦囊。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了诗人路雅婷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她的诗歌和她自己的生活。在诗只存在于远方的时代,如何眼下的北京做一个全职的诗人。【时间轴】00:13 从一首叫《信》的诗读起:“祝你太太好”03:37 “在2019年2月14日的15时27分我开始写诗”09:59 决定做一个全职诗人,从北京城搬到燕郊镇20:03 以生活的地点为锚点,重新定义“中心”与“边缘”22:32 写诗的过程中是否有“影响的焦虑”?30:54 像捡起眼前的钱包一样,捞起可以触碰到的地点与人35:52 警惕日常语言的惯性,表达无限接近于真实44:38 诗的“就近原则”:《一天三个普罗旺斯》与菜市场采购路线57:17 独处与创作:在散步的既定路线中观察日常的变动01:06:27 参加“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趣事:烟民们的游记小分队、用地图探索城市01:19:13 读诗与写诗的不同:在读诗中达成三方回旋式的互动【彩蛋】01:27:13 读诗《爱的动态承诺》:“2023年3月3日晚21点27分,我履行承诺,停止了爱你。”01:28:24 读诗《带一颗青苹果离开香港》: “剑在人在,剑亡人亡,把剑客对剑的感情置换成我对这颗青苹果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经历我所经历的,感受我所感受的。放心吧,只要我在,我就不会让别人吃掉你。你将成为一颗坐过飞机、坐过轮船、坐过火车、坐过汽车、乘过电梯,也爬过楼梯的青苹果。”�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聊脱口秀,我们请来了老朋友滕威老师,从单口喜剧到TALK SHOW,到底是不是翻译误会?为什么国内的脱口秀与国外大不同?又怎么演变到了今天的样子?和我们一起探索脱口秀背后的文化秘密吧!02:07 从单口喜剧到脱口秀:流行文化的演变与娱乐形式的融合09:05 艺术与反叛的交织:单口喜剧在反叛文化中的崛起与影响力18:14 从脱口秀到单口喜剧:中国喜剧的创新与发展27:16 从北方到南方:黄子华的单口喜剧在中国南方的流行与魅力36:28 上海单口喜剧的特色与成功:周立波的贡献与影响45:34 上海的英文脱口秀俱乐部:推动单口喜剧文化双向交流的先驱者54:43 流量与效果:单口喜剧人在抖音上的成功之道01:03:51 平台资本收割一切:小众文化与热门趋势的追逐游戏01:12:53 从单口喜剧人到跨界发展者:中国脱口秀行业的突出人物和流量逻辑01:22:04 脱口秀女性元年的背后:公共议题的讨论与社会共鸣01:31:13 全球范围内的冒犯边界: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差异与相似之处01:40:20 文化景观的变迁与绝望:中国单口喜剧的发展与反思
钢琴背后藏着哪些故事?最新一期,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作家小白老师,深度剖析麦克尤恩新作《钢琴课》。这不只是一本自传体回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为何中文版命名为《钢琴课》?与情感教育的关联,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小白老师带你探寻麦克尤恩笔下的成长小说密码,钢琴作为象征符号,如何在文学与电影中串起禁忌、压抑与觉醒的线索。中产阶级的标志,个人反叛的成长轨迹,1960年代的激情燃烧为何在书中淡出?一起倾听,探索《钢琴课》背后的时代音符。02:23 成长与情感教育:麦克尤恩小说中的钢琴符号意义与文化解读04:44 文化象征与自我认知:钢琴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09:25 钢琴教育与中产阶级家庭:情感的挣扎与成长的困境14:15 时间的纽带: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六十年代回忆与文化运动19:01 历史的景深:古巴导弹危机与罗兰的选择28:33 时间的回溯与人生的前进:一部独特的小说叙事之旅33:18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解读小说中的男性角色与女性关系38:02 情感教育中的女性角色:福楼拜与麦克尤恩小说的对比分析42:44 和解与理解: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主题探索47:34 小说中的冷酷与温情:探索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反讽与幽默52:19 麦克尤恩小说推荐:《钢琴课》《甜牙》�主持人: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后期制作: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深入书海的秘密:冷门佳作如何逆袭成焦点?本期播客,携手群岛图书创始人彭伦,揭秘《冷到下雪》在上海书展期间爆红之谜。新手作家、薄薄新书,何以引发现象级关注?彭伦二十年出版智慧大放送,解析出版背后的独到眼光与人脉网络。从意外发现到精心策划,每一步如何踏准读者心弦?更有编辑生涯揭秘,理想与现实的编辑工作是怎样的艺术?走进书籍诞生的背后,探寻出版业黄金时代的密码。不只是一本书的故事,这是一场关于文学、选择与时代共鸣的深度对话。02:09 《冷到下雪》:一本关于母女关系的畅销书背后的故事05:21 《冷到下雪》这本书的发现与出版之旅10:41 编辑的心路历程:二十年的图书编辑生涯与阅读相伴15:59 文化记者的出版之路:探索中国出版业的阴暗与光明21:23 从焦虑到成功:青年编辑在图书出版领域的成长之路26:43 国际出版机遇:探索文化交流与文学市场32:02 编辑塞林格作品:探索优秀文学的激动人心之旅42:49 《那不勒斯四部曲》:一部触动心灵的女性视角小说,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原因分析48:10 叙事性强的作品与畅销书之间的关系:趣味与厚度的平衡之道53:32 编辑与作家的纽带:上海译文出版社与群岛图书的深度合作58:50 经典丛书“故事群岛”的策划与推出
探索学术与文学的边界,揭秘跨界大师的灵感来源。本期重启试试连线哥大教授刘禾,揭开《剑桥的陌生人》背后的故事。这本书如何跨越学术与通俗,将中印作家对话的火花融入字里行间?纳博科夫的不解之谜,为何成为书中隐藏的挑战?语言的流动与身份的流亡,又怎样共鸣在刘禾老师的双语世界?跟随我们的对话,走进一场文学与思想的奇妙旅程,发现创作背后的秘密。02:10 《剑桥的陌生人》:刘禾老师对独特作品,中印作家对话的文学实验05:58 创作的冲动:用母语进行文学写作的挑战与可能性11:51 纳博科夫的流亡经历与双语写作:探索语言实践的契合之旅17:57 在不属于你的地方,怎么处置自己的语言——刘禾老师谈语言与翻译的辩证关系23:57 《剑桥的陌生人》: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度解读与政治发展联系29:55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徐志摩与剑桥大学的奇幻之旅35:56 寻找真相的奇幻之旅:纳博科夫和剑桥陌生人的故事41:54 人工智能翻译的现状与挑战:弗洛伊德机器人是否是最佳选择?47:52 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之旅:纳博科夫与韩少功《马桥词典》的对比解读53:54 文学与禁忌:探索禁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59:52 探索中文写作的边界:北岛、张承志的文学实验01:05:51 弗洛伊德的机器人:一部前沿学术研究的力作即将出版!
揭秘!85年代的文学盛宴与大师启航:与华东师大倪文尖老师重回激情燃烧的校园时光,探索学术与理想的碰撞。从保送华师大中文系的机缘,到与名家格非、夏志厚的师生情深;从文学启蒙到批判精神的觉醒,每一步都是思想的火花四溅。我们不仅仅回味那段光辉岁月,更挖掘个人学术自觉与时代变迁的深刻交响。你想知道八十年代大学生如何在理想与世俗间徘徊成长?一切尽在本期节目中,跟随倪老师的脚步,重走那段激情与梦想并存的青春旅程。02:19 独家回忆:华师大中文系的八五年氛围与文学启蒙09:49 文学品被批评:早期关注哲学问题与语言学研究19:43 华师大文学氛围的历史性回忆:一九八五年的转变与倪老师的学术影响29:27 在语文教育中探索文学教学的新方向:一个学者的努力与思考39:26 语文教育专家倪老师:镜头前的心路历程与分享经验49:15 我的语文课影响力:带大家一起思考的信息传递价值59:09 解读鲁迅的《故乡》:文本的魅力01:09:00 文学研究中的思考与启发:伊格尔顿的旅行文学观点01:18:52 阅读闰土:突破套路,重新发现关键细节的重要性01:28:43 文学阅读的微妙与重要性:解读“碗碟之谜”的两种方式01:38:37 偷与拿:含义的模糊与确认01:48:29 从中国的课程改革看教学法背后的逻辑:平民主义思路与功利主义背景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