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2 对话贺桂梅、李浴洋:从“烟酒生”到北大教授,把聊天作为一种知识生活
Description
几年前在黄子平《文本及其不满》新书发布会上,钱理群曾提到他们同时代人之间的关系,并借李陀对八十年代的概括,即“友情”与“交谈”,来点出“谈”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无独有偶,新时期文学的许多重要成果都是在谈中完成的,比如已具文献意义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
交谈如何可以登得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果实?
时移事易,近几年对话录成为出版商与读者争相关注的体裁,口碑与销量表现不俗。从《把自己作为方法》到“十三邀”,再到各种人物的对话,再到如今的podcast(播客)。人们彼此热衷交谈,同时更愿意听到、看到别人的交谈。“谈”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交谈又为何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知识生活的新样态?
有感于此,我们邀请到刚刚出版了一本个人访谈录《中国视野与人文学的想象力》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老师,以及这本书所属系列“无限交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李浴洋老师(这套书应该是国内第一套以文学学人访谈录的方式出版的书系,除贺老师外,还有钱理群、陈子善、黄子平等诸位学人)和我们一起聊聊交谈、聊天、对话与他们的知识生活。
【时间轴】
3:45 从“福建帮”到六人小组,吃饭时的讨论比课堂上的收获还要多
23:35 诞生“寻根文学”的杭州会议最重要的项目就是:聊天!
30:18 为什么我们在展开思想的过程中,常常使用论证和论战?
47:18 知识性永远是访谈的一个很核心的标准,或者说是素质
52:36 李浴洋:从被动约稿、主动规划到系统策划,希望通过访谈完整记录这一代人的群像
1:02:00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历史塑造了这一代人的某种共同特点
1:07:49 历史化的研究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个传统,不是先摆出观点,而是先了解对象
1:08:22 代际是自我认知的一个媒介,除了个人素质与品格外,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的是什么?
1:12:58 文学的历史研究是否会让批评失去它的锐度与棱角?
1:23:52 贺桂梅:我更关注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人们解答问题的方法
1:28:57 把自我历史化与“自我考古”,对这一代的现实处境会有更多具体的经验
1:30:25 李浴洋:我们这一代人对空间的感受更为敏感,对时间更为弱化
1:33:29 代际也不必绝对化,因为代际可能只是一个相对的指标
1:41:46 如果只把文学和个人绑定,就失去了文学的很大的能量
1:44:10 当我们在谈想象力时,要把个人问题放到更大的社会结构里讨论,突破封闭的个人主义
1:48:49 如何去拓展人的精神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可能是当代人文学科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1:55:46 人文学要重新思考人为中心是如何可能,去除人类中心主义
1:57:07 文学的路可能越来越窄了,但只要有人的地方,我们去探讨人文学的想象力在哪里就永远有意义
【本期歌单】
Come Here-Kath Bloom
Nuestro Mexico, Febrero 23-Int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