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南屏之音 Voice of Nanping
南屏之音 Voice of Nanping
Claim Ownership

南屏之音 Voice of Nanping

Author: 佛光山南屏別院 FGS Nanping Temple

Subscribed: 14Played: 182
Share

Description

清淨在音聞 一起來修耳根圓通~

佛光山南屏別院,在AI世代提供您智慧之音
陪伴您時時刻刻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RWO-cU5mfCjaebG0zZznmA?si=LnEY7aT02wBedVZ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82 Episodes
Reverse
今晚,我們一起來看看~ 黃金盒子裡,躲著的是誰呢?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 🎉🎉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6kH2kHxj4vM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村裡有一頭牛不見了, 今晚,讓我們一起來找是誰偷了牛!!!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 🎉🎉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KKbC9G8VDQk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黃鼠狼變成蛇,怎麼又變回黃鼠狼了呢 ? 有了黃鼠狼就可以變成富翁了嗎?一起來聽故事找解答喔!!!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 🎉🎉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EYuX4iKrSjM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富翁要辦婚禮,僕人卻從市集帶了一頭驢子回家, 一起來聽聽這隻驢子到底做什麼事?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 🎉🎉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AuEvrvP2eR4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三好心故事3-6・誰是大笨蛋 ⭐️  紅森林裡有小花豹、猴子、袋鼠、小浣熊們一起生活~~ 我們一起來聽聽動物中倒底最聰明,誰又最愚笨呢? 一起來聽故事找解答喔!!!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 🎉🎉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wvOee-Vvang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 🎉🎉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各位大小朋友~ 要怎樣才可以吃到餅乾呢? 一起來聽聽阿福和阿真,怎麼分三塊餅乾!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8jgphXk4RRI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各位大小朋友~ 甘蔗田可以用甘蔗汁來澆灌嗎?! 一起來聽聽要長出又高又甜的甘蔗,是要用水灌溉,還是甘蔗汁!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6MW3levJ6y4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新一季・三好心故事📖📖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各位大小朋友~ 您有聽過疑心生暗鬼嗎? 一起來聽聽冬日裡,大風雪夜中,發生了什麼事?!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4Z8wAyw_CnY   歡迎前往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新一季・三好心故事📖📖 每週六晚上❼點・三好心故事陪伴您度過美好的週末夜晚🎉 ⭐️三好心故事3-2・只蓋第三層樓 ⭐️ 👨‍👩‍👧‍👦各位大小朋友~ 您有用積木堆過房子嗎? 要怎樣才能好好蓋起第三層樓呢? 一起來聽冬先生和夏先生的故事,找答案喔!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CAD4Pi3HBB4 #佛光山南屏別院 #三好心故事 #美好週末 #親子共讀 #啟迪智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搶先收看新一季・三好心故事📖📖 🎉每週六晚上❼點・準時收聽第三季中文百喻經🎉 ⭐️三好心故事3-1.灰鴿子與花鴿子 ⭐️ 👨‍👩‍👧‍👦各位大小朋友~一起來聽聽森林裡 灰鴿子與花鴿子的故事喔!   🎥故事動畫搶先看 https://youtu.be/-U8MnNoxdQQ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叢林學院專任教師.慧中法師開示 隨緣.忍辱.發心:讓內心光明有力量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弟子叫做駝驃比丘,擔任寺院的知客法師,負責接待來掛單的客人,有時客人夜晚抵達,他就會提著燈籠,帶他們前往安單。 時間久了,駝驃比丘因為精進、發心服務,並以忍辱柔和的心面對這些事務,竟感得手指會發光。原本要提著燈籠,如今不需要了,只要手指一指,就能照亮方向。 大師說,我們不一定要像駝驃比丘手指放光,而是身心都能放光,透過六根放光,也透過身、口、意來放光。 當我們明白「為何而做、為何而修」,是為了饒益一切眾生,給眾生歡喜與利益,在那個當下,我們的心中是充滿光明的,你會做得很歡喜。 也因為我們明白、清楚,在面對繁雜事務時,能夠接受,也就是能夠忍辱。更進一步,看到別人經過我們的服務後,住得更歡喜,對常住更有信心,我們就會更發心繼續服務。 今天引用《星雲大師全集》中,星雲大師提到十二點做人處世的原則,今天舉了前面三個: 一、在明理中隨順因緣 二、在忍辱中增長力量 三、在發心中莊嚴自己 ❶在明理中隨順因緣 「明理」就是明白世間的因緣法則。這世間是因緣和合,因緣不具足就會離散,無法強求。 當我們明白世間的樣貌時,就能隨著因緣運作。所謂「隨順因緣」不是隨便,而是隨著當下的因緣,盡力去努力、服務奉獻。 這些因緣會不斷累積。現前的因緣或許尚未成就,但不應放棄,而是持續累積與培養,終將等待因緣具足。 在唯識學裡說「種子歷劫不失」—我們的身體、語言、心意運作後產生的潛在力量,會形成「種子」存於八識田中,等待因緣現行。 我們所有的熏習都不會白費。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熏習必留下種子」,這幾天諷誦十卷的《梁皇寶懺》,每篇經文、每次禮拜佛號、每段懺文的頂禮,這些熏修都會進入八識田中,等待因緣具足。 明白了,就能夠隨順因緣,不會因現前因緣而產生心情的起伏。因為明白,就能相信,相信世間有緣生緣滅、因果業報、相信三寶的存在。 處事不怕困難,就怕自己不明理。若不明白世間的真相,就會誤打誤撞。 ❷在忍辱中增長力量 現在的因緣中,有些是順境,我們要忍耐,不致得意忘形;逆境中也要忍耐,因為這是在成就、考驗我們。 當我們明白,就能接受一切狀態。也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更發心、努力,讓自己越來越好。 大師說:「做人不怕沒錢,最怕的是沒有力量。」若我們有忍耐的力量,就有成就的可能,忍辱、忍耐就是力量。 《梁皇寶懺》第十卷,開頭講到「捍勞忍苦」,不是只要我們忍受身體的辛苦,而是要我們精進,聚集善根、成就眾生。 ❸在發心中莊嚴自己 大師說:「要發心吃苦,發心作務,發心服務奉獻。」每個人可能習慣以各種方式掩蓋內心的狀態,但若我們願意直接面對,會更清楚。即使不是自己擅長熟悉的,也讓自己從中提升成長,才能讓更多眾生有因緣得到幫助。人生不怕沒有成就,只要能發心立願,就能夠成就。   大家回到道場來參加梁皇寶懺,不僅在清明時節為祖先超薦,祈願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也在禮懺過程中消災免難,在聽經聞法中增長智慧。 如同大師所說: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要明白世間真理、因緣生滅。面對合心意與不合心意的事,能夠接受、忍耐。忍耐不是壓抑,而是清楚接受,進而提升,再從發心中成就一切。 大師說:「我們的心量開拓得越大,能夠成就的事業也就越大。」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普賢殿殿主.慧楷法師開示 當下即是修行,轉念即是菩提🍀 佛法中所說的三惡道,包括地獄、餓鬼與畜生,皆因造作上品、中品、下品的十二業因果,而墮入其中。透過我們修持誦經、禮懺、發願、皈依的福德功德,回向給這些眾生,希望能為他們種下解脫之因。 在三惡道中,最痛苦者莫過於地獄道。以《勸發菩提心文》所形容:「地獄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地獄有八寒八熱,尤其等活地獄中,一日一夜等於人間九百萬年,受苦無量難以想像。 我們常看到這些貪瞋痴深重而沉淪的眾生,心生大悲憫心,為他們禮懺。然而,眾生只是外在的存有嗎?其實不然。 佛法中說,一念三千,每個人都俱足十法界。眾生心中既有佛性與覺性,也有三惡道的劣根性。如何轉化我們的煩惱,正是修行的關鍵。 星雲大師在《星雲法語》中指出,從一日到一生,我們如何修行: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清楚規劃與修持,乃至前一晚預作安排,是很重要的。一事之計在於明:做每一件事前,能否明白輕重緩急一家之計在於和:家人個性不同,彼此要包容,和合無憎。一生之計在於勤:要學習四正勤,善的要努力做,惡的要決心去除。 這四點最終都歸於我們的「一念」——轉念即是解脫的起點。 三惡道的眾生之所以墮落,是因為執著於貪瞋癡的一念,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無盡的輪迴於煩惱、貪瞋癡的坑洞裡面。唯有一念覺醒,才能解脫。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說,「生活當中,我們每個人遇到的事情,只佔了我們生活的10%,但是你如何去應對,占了90%。」 我們在生活中常追憶過去、妄想未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現在」。佛法中的修行智慧,是從當下起心動念開始調整,而非一味追溯過往。 《華嚴經‧淨行品》中,菩薩教導我們:「若諸佛子,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從早上起床、如廁、用餐,乃至出門上路,每個行為、念頭,皆可「當願眾生」。所有起心動念,皆在當下修正錯誤,這就是佛法的大智慧。 若你能善用這一念,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則功德無量;但若將心放在計較、煩惱、貪瞋癡,則即使身在人間,也與三惡道無異。 因此,我們在誦經禮懺的過程中,不僅是為他人祈福,更是回向、淨化自己,觀照自我的起心動念。願我們在每次法會、禮佛懺悔當中,自我修正、成長。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常務副住持 暨 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開示 精進修持,養成習慣,自得平安吉祥 佛光山南屏別院💫2025清明梁皇法會 🔹4/3(四) - 4/5(六) 上午9:30、下午2:00、晚上7:00 梁皇寶懺 🔸4/6(日) 下午2:00 三時繫念圓滿法會 歡迎回寺禮佛拜懺、慎終追遠、共沐佛恩✨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修持監院室監院.慧思法師開示 禮懺明罪福、知因果、得一心、證菩提🪴 我們以共修的型態來禮拜《梁皇寶懺》,明白一切從凡入勝,也正是佛弟子一路上要修的功課。 拜懺不只是身體動作,而是要「迴光返照」、「隨文入觀」。要望文解義,從經文中學習道理,了解罪福、因果、得失,進而改變。 我們若拜了數十年,仍無所改變,那就如同鸚鵡學舌,終究無法轉化業習、改變生命。這一兩小時的禮懺,只是接近純善的狀態,就像石頭泡冷水,不會立刻變熱。我們必須長時間的熏習,建立「正見」與「正思惟」,才能產生功德力—真正的「功力」。我們的身心就能因此轉變,立竿見影。 一、禮懺明罪福、明得失 善有樂受、惡有苦報,這是必然的。沒有輕鬆、放逸修行而能得大利益的,也沒有少許付出就能圓滿的結果。所以在得失之間,我們應了然於心。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有修就有所得,所謂「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 經文都是勸人向善、積功累德的,天下好話佛說盡,我們或許獨自很難想出好話、善言,所以我們從禮佛、拜懺、誦經中學習佛陀怎麼說話,講好話、講真實語、講得體的話,見賢思齊。 二、禮懺知因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為何修行?為了斷除業習,要斷見思二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源,修行就是修這些。 罪福跟因果之間很重要的就是「緣」,緣是條件、關係、機會。眾因緣須和合,才能成就一法。 「世間因緣和合而有,因緣和合,故無自性;因無自性,故空。」也就是「因緣有,體性空。」佛陀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如來的智慧。 三、禮懺得一心 我們的心之所以分散,是因為被世間色聲香味觸法所引誘,感官反應產生執著,形成立體空間的幻覺,進而讓我們認為這一切是真實的。 佛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真實語。例如,拔牙若有麻醉,當下無感,便不會恐懼;無感覺,便無執著、無痛苦、無妄想。學習「一心不亂」,就是學習心的穩定。 六、禮懺成就菩提 無論是拜哪一部懺,最終的目標都是「成就菩提」。唯有成就菩提,才能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才能以大威德力廣度眾生。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開示 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在這個年代,我們稱之為brain rot(大腦腐敗),資訊快速湧入卻無法消化。我們正在讓佛法「輕薄化」,若沒有實地參與修持,找到內心的依止,也無法真正安住內心。 曾經我試著用YouTube聽經聞法,聽完之後留下的卻很少。 我們不得不面對AI生成非常快速的年代,不得不面對國土正在四處變動,各種關係正在剎那間生滅變化。在快速變化的現代,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什麼地方? 人終其一生,要考試、找到好工作,要到世界各地去遊歷,實際上都只是為了要不斷的增上,找到更好的安全感、更好的歸依處。而這個時代顯現出來的,你就是吃得再好,玩的再快樂,最後心裡剩下什麼,是這個時代的大眾不斷地在反思的問題。 【應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提到,阿難問:「佛入滅後,要以誰作為老師呢?」佛陀說:「尸波羅蜜戒,以戒為師。」 阿難又問:「有了老師後,要把心安住在哪裡呢?」佛說:「應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有四個地方是很安全的處所,你可以依止在這四個處所好好安心,提升信仰的力量,不斷前進,直到找到真正的歸依處,成佛涅槃。 這四個皈依處在《大般涅槃經》裡面提出來,叫做「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跟法念處」,身、受、心、法。可見我們在日常中,有四個地方值得好好產生正確的智慧,從而成為人生很大的依靠。 【凡夫的四種顛倒】 那我們薄地凡夫,日常都依靠在什麼地方呢?經典裡面講,我們薄地凡夫,經常依止在這四種顛倒: ➊以為世間有一種永恆不變的感情,永恆不變的因緣條件跟關係,可以海枯石爛、至死不渝。但是當道德越來越脆弱,這種恆常越來越無常,整個時代的進步都證明,佛陀所說的無常是很有道理的。 ➋凡夫很喜歡快樂,我們會追求舒適、自在安樂的境界。還沒學佛之前,我們認為賺很多錢,獲得好的階位,得到人們的恭敬跟尊重、世間的財富名位,是一生最大的快樂。但是佛教說,經過山河大地的國土危脆,有可能都沒有了,所以說凡夫追求的不是真正的樂。 ➌凡夫喜歡以我為主,有很多我的執取。認為世間應該以我為中心。雖然我可以顯發的很謙虛、法喜,但是只要我的東西被掠奪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就會產生,在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過患,讓我們起很大的煩惱。 ➍凡夫會以自己的外在為主,我要打扮、莊嚴我的色身。如果今天要上YouTube直播,有人會說:「如果沒有幫我加濾鏡,千萬不要讓我上直播。」為什麼?因為濾鏡後面是另一個你。 這就是說,過度強調在這種「常樂我淨」上,是凡夫的四種顛倒。凡夫經常把無常的事情誤認為恆常,把世間會動盪的快樂當成是永恆的,於是一變化就不快樂。喜歡以我為中心,過度強調自以為是的「清淨」當中。但是聖者認為,這四種「常樂我淨」,實際上在我們緣起的世間是不恆常的。 【對治四顛倒的安住之道】 經典裡面提出四種對治的方法,聖者的四種安住之道: 第一、以無常對治「常」。 第二、這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你現在很快樂,等一下可能會不高興,所以「樂極生悲」叫壞苦。你跪了很久,還不能下去休息,「苦上加苦」叫苦苦。你現在不苦不樂,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內心裡面會有一些躁動,叫做行苦。佛陀證得的實相,這世間一切都是苦的,沒有一個是可以被貪戀的快樂。除非有一天你證得涅槃,叫做大樂——最快樂、最極致的快樂。 第三、這世間是無我的。疫情、地震一來,你想要、所擁有的、你建設的豪宅、豪華的房車,可能通通付諸一旦。 第四、這世間上很多東西是不淨的。你會汗流浹背、涕唾垢便,都會從這個色身不斷流洩出來。 所以佛陀說要在這四個地方起觀修:➊無常 ➋苦 ➌無我 ➍不淨。這四個可以依止安住的處所。佛陀稱它叫做「四念住」或者「四念處」。要用這四種般若智慧來調伏內心的顛倒、愛染、執取。 所以調伏的處所有四個,➊我們的色身 ➋我們的覺受 ➌我們的心 ➍世間一切宇宙的萬法。 身、受、心、法,以這四個作為我們調伏、練心的四條橋梁。 第一、觀身不淨:色身不清淨,會老化、病苦、死亡。 第二、觀受是苦:覺受非恆常,若是升起樂受,是因為內心的善業種子正在起現行;升起的是苦受,那是因為內心的惡業種子正在起現行,跟外境無關。但我們很容易攀緣外境,佛陀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苦才是世間的實相,因為會不斷變化。 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當你在道場誦經聞法、拜懺修持,把整個人的心洗乾淨後,「止」,再加入四念處作為「觀」,止觀雙修,整個人會非常法喜充滿。如果你與佛法相應的話,等一下就是一個發光地菩薩離開這裡。但是如果你執著這個快樂,出去之後遇到任何變化,那一種快樂還能不能維持?那就要看你的功夫了。所以這一念心是無常的。 第四、觀法無我:最後,這些身、受、心、法,都不是我能獨立作主的,一切都是在因緣條件當中和合而成的。 所以佛陀在這四個地方,起一種覺照的智慧。稱做「觀」:觀自在、觀世音、觀身不淨、觀法無我。是一種覺照的智慧,是一種修正、一種行動力。 我們在這裡拜佛、聽經聞法很歡喜。等一下回家,要如何讓這個歡喜可以恆常,在身、受、心、法產生一種行動力?要繼續覺察、觀照、修正,所學的佛法才能夠在生活當中起用。 所以佛教講「止觀雙修」,透過拜懺、透過五停心觀,很多的煩惱雜染都先去除了。四念處是一種觀法,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通透、產生行動力的一種力量。 【年輕人修行與弘法的願心】 佛光山佛學院的學生是佛光山最年輕的法師群,我問他們是否願意一起護持建設高雄新佛教堂,他們說願意,因為傳統的懺儀對年輕人來說過於枯燥,但如果能用音樂、創意等善巧方便,願意一起發心弘法。 於是法不斷的在生成變化,每個人可以覺受的心正在無常變化;過去你以為樂而年輕人覺得不樂的時候,你要開始為他生成各種因緣條件去產生因緣條件的變化。 因此,老師與同學們一同投入建設新道場,發願讓後世年輕人也能來聽經聞法,種下福報與智慧的因緣。 【修行落實與唯識的解析】 我們知道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法師你現在講的都很有道理,我感覺好像也能契應喔。」但等一下我去開車,我就會感覺到這個修行到底要怎麼修,還是很模糊。 為什麼我已經在念佛、念法、念僧,還是會遭遇各種困難、阻礙,讓我無法前行呢? 在唯識學派,他進一步談為什麼凡夫會起顛倒?是我們在認識這個世間的結構方式、路徑出了問題。 剛剛我們拜了一部《梁皇寶懺》卷三,眼、耳、鼻、舌、身都在拜懺。可是今天拜懺的結果,到底誰拜得比較殊勝?誰拜得比較不如法?那要看第六意識。 同樣來到南屏別院,在禮懺修持的時候,我們的老六會主導一種虛妄分別,在這裡自編、自導、自演。有的人在誦經的過程當中去除妄念、隨文入觀,於是內心很清淨。有些人拜的時候會開始嘀咕種種,所造作的業果會比較不清淨,因為夾雜很多貪、瞋、癡。 在老六虛妄分別的後面,還有一個老七——末那識,主導四顛倒,非常關鍵的「我執」。第七末那識終其一生都死咬著第八——阿賴耶識為我,產生前世、今生一切的習氣種子都帶在這個阿賴耶識中,作為生死輪迴的總報體。老八帶著我們去投胎,它是輪迴的主角,但是帶著我們生死輪迴的罪魁禍首是什麼?老七——我執。我們這一生的修行,只要把「我執」打掉,人生就開始雲淡風輕了。 我們終其一生都有這個「我」,帶我們不斷生死輪迴,因為「我」,於是產生四顛倒。那這個「我」是怎麼來的呢? 從梵文字根來說,最初的定義只是「呼吸」。可是凡夫因為加上癡、見、愛、慢,在老七身上覆蓋這四個根本煩惱,於是開始產生一種根深蒂固的「我執」。於是我們總認為有一個恆常不變、可以自己作主、可以主導世間、可以做這一方的霸主。經常處在這樣子的過患當中。所以來道場修行,有一些人會打禪七、佛七、水陸七,「七」的意思,是要把身上的這個「癡、見、愛、慢」給打掉。把這四大根本煩惱的過患打掉後,人生從此自在、解脫。人就不會一直執著「常、樂、我、淨」為一種永恆的快樂。 所以觀心無常,這一切本來就是在無常變化當中。人本來就會老病,這只是一種歷程,是理所當然的、很正常的生活模式。 觀法無我,我們經常會認為「我覺得」、「我想要怎麼樣」,可是我在師父的全集裡面看到一句話,有人問大師:「為什麼你一生弘法,從不感覺到疲憊?」師父是這樣說的:「因為奔忙的是色身,而修行、成就的是我的法身。」沒有一個疲憊的色身,只要你不執取,就不會產生修行上的障礙與困難。 觀身不淨,我們太愛自己的「我」,而這個色身,始終會分泌垢穢與體液,本來就是不淨的。所以好好地修自己的習氣,不再執取這個色身。 觀受是苦,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內心產生優越感,不管受不受稱讚,都會處在一種患得患失當中。 所以從「癡、見、愛、慢」對應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態,最後會決定成佛的狀態,你誦了《梁皇寶懺》,把亂心止息了,但卻沒有更強的力道,在生活中行持觀修。 而四念處是一個很好的觀修方式,你的心態,最後會決定你是否能成佛。 最後我用這四句話,邀請大家一起練習: 第一,這個色身本來就是不清淨的,所以不要執著於外在的美醜、好惡。儘管用你現在有限的色身,去「假借修真」,直到自己證涅槃、成佛——這是最好的一依處。 第二,觀受是苦。凡是能夠去顛倒見的,能影響我們的,絕對不是外境。對唯識學派來說,外境是中性的,沒有一個「可以為難我」的人,也沒有「走不過」的困境。在天災人禍、色身不斷衰敗的過程當中,真正的苦是我們內心的顛倒見。只要能夠去除顛倒見、提起正念,有一天終將離苦得樂。 第三,觀心無常。變就是這世間唯一的不變。所以各位在面對各種緣起條件時,不要「入戲太深」。意思是:你要認真,但不要當真;你要隨緣努力,但在因地隨緣努力之後,在果位上就要放下。 一旦你入戲太深,就會在貪、瞋、癡、慢、疑上面不斷打轉、不斷執取,產生更大的過患。 第四,觀法無我。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與大眾一起團結合作,去調整「我認為」、「我想要」、「我覺得」的執著。有時候也可以聽聽別人更好的說法,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更好的大善知識,來牽引我們。 在這一期一會的修行生命當中,不斷努力前行,於是我們終將創造出「無限可能」的我。 今天用四念處的「身、受、心、法」,當我們有辦法在這四個凡夫錯誤的觀點上起正見,去掉執著與愛染,只要心態改變了——我們成佛,就有無限的可能。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三好體育協會副秘書長.慧功法師開示 從四聖諦了悟生命實相,與真理相應🔖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四聖諦看起來很淺顯易懂,佛法很特別,越簡單的事情,他藏有非常深奧廣大的意涵,各位有空的話,可以靜靜地反覆思維。 四聖諦是佛陀在證道之後,初轉法輪時所說的法,所謂的諦就是真理,為甚麼說四聖諦是根本大法? 一、 苦諦 — 苦,是生命的真相 佛陀宣說苦諦,主要是要讓我們明白:什麼是苦? 所謂的苦就是一切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我們常發生,可是並沒有真的進入苦諦理面,如果我們真實感受到苦的話,我們會刻不容緩地想離苦得樂, 當苦沒有升起來的時候,是不容易想要修行的。所以苦集滅道第一個講苦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先要感受到苦,才會進一步尋求滅苦的方法。 每個人感受苦的經驗不一樣,但必然有自己的苦,苦諦就是讓我們去直視這個生命課題。 苦的類型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這些是我們感受到的苦嗎?其實真正感受到的不是這八苦,而是來自於我們不接受這些現象而產生的苦受。這是正常發生的現象,連佛陀也避不開。 若能更深入思維,我們很快可以從第二層次的苦出來,也就是接受這是自然現象,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二、集諦 — 苦的原因 「集」就是原因。為什麼會產生第二層次的苦,是因為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呢?因為我們有無明,以為有一個沒有生老病死的狀態,以為可以不用面對這些事情,所以產生想離開卻又離不開的感受,掉入惑業苦的循環。 唯有清楚了解苦是什麼,原因來自於我執著有永恆不變的事情,可是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存在,所以原因出現了,也掌握在自己手上,掌握在我對這個事件的認知,只要把認知調整,就可以改變行為,我們每個人都要負責自己的行為及念頭,不是你讓我苦,不是生老病死讓我苦,是我自己的錯誤知見,讓我不接受因而產生苦。   三、滅諦 — 苦,是可以止息的 「滅」就是涅槃。因為苦滅了,所以舒服了,真如本性、佛心佛性顯現出來了 佛陀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有滅這個狀態呢?因為他要告訴我們,我們本來就有佛心、佛性。哪怕我遇到生老病死。所以佛陀要先點出你想不想要究竟的快樂。 如果你修行不知道要什麼,只是不要苦的話,你會找不到那個點,你要很清楚知道我要的就是快樂,當我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知道我要的是快樂,我不是要跟你吵架,我這麼珍貴,這麼短的生命,不需要花時間跟你吵架,我可以把時間、心力省下來,直接快樂就好了。所以當我很清楚我要的是什麼,修行才有方向。 佛陀不只是指出生命的苦,還教導我們:「這些苦,是可以止息的。」 煩惱生起的時候,可以不隨它轉,而是觀照;痛苦來臨時,可以用慈悲擁抱,不再逃避與抗拒。 「滅」不是消滅外在的事情,而是內心的平靜,是對煩惱不起貪著、對境界不起分別。那是超越的智慧,是心的自由。 這樣的境界,佛陀稱之為「涅槃」——不是消極地什麼都不做,而是積極地安住於清淨、慈悲與智慧中。 四、道諦——通往解脫的路 既然苦有原因,解脫有可能,那麼我們要走什麼樣的路呢? 佛陀開示我們「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八條道路,不是要我們離群索居、拋棄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培養正向的觀念與行為。 例如:「正見」讓我們明白因果與無常;「正語」讓我們說話不傷人,建立善緣;「正念」讓我們專注當下,不被情緒牽著走。 八正道是全方位的修行,不是宗教儀式,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四聖諦,是發心服務的指南;是修行的方向 修行不只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更是為了利益眾生。星雲大師教我們要「做中學、學中覺」,在服務中修行。 當我們理解「苦諦」,就能理解別人的不容易,不再用標籤看人;當我們知道「集諦」,就能更溫柔看待人的情緒與煩惱; 當我們體會「滅諦」,就知道修行的希望不在遠方,而是當下心的轉變;而「道諦」則讓我們在服務中學習謙卑、精進、反省與慈悲。 四聖諦是我們一生修行的方向。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學習止觀雙修;在人我相處中,學習以苦為師;在發心服務中,學習將佛法活出來。 願我們都能在四聖諦的指引下,轉苦為願、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活為道場,與佛同心,與眾生同行。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女眾傳燈會醫療組主任.妙文法師開示 以四攝法自利利他, 廣結善緣,力行菩薩道🌿 在每卷經文當中,佛陀都教導我們,如何獲得解脫。經文中告訴我們,如果你想從地獄道解脫,就要趕快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才能累積種種善行,避免有天因自己的業力因緣而墮落。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是:菩薩道當中非常重要的實踐——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所開設的方便法門。 那為什麼要學習四攝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嗔癡。當我們看到某些東西,我想要、我喜歡;我討厭、我不要—在過程中,常常因為貪瞋癡而造作種種業力,而不自知。 在這些無明造作當中,也會讓我們種下很多墮入地獄的因,當此生結束之後,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菩薩為了幫助我們解脫,就用種種的方便,希望我們透過修行,從根本獲得解脫。 而四攝法就是幫助我們廣結善緣的重要法門。 第一:布施 我們都知道要布施,可是要怎麼布施呢?《金剛經》講:「真正的布施,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當我們在行布施法門時,要非常認真落實。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金錢的布施,但佛陀說布施並不只有金錢而已。 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金錢、物資,是我們最常做的。法布施:分享學佛的經驗與體證,鼓勵他人一起學佛。無畏施:讓對方免除恐懼與害怕。我們常常祈求菩薩讓我們免於恐懼。但我們也可以做菩薩,幫助身邊的人面對自己、面對困難、免於恐懼;這就是行菩薩道。所以菩薩道會不會很難?不會。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是一階一階修上去的。 四攝法是很重要的一環。尤其布施是最容易開始的一步。你說:「我沒錢,也不會說法,我也有困難,怎麼辦?」布施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隨喜功德。隨喜的意思是,隨著你的歡喜心去布施。你必須「歡喜地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為什麼《金剛經》會說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要我們不執著自己布施了什麼、給了誰、對方有沒有回報。你今天給別人一個笑臉,是不是一種布施?是的,這是身相布施。 有些人也許本來心情很糟,但看到你的笑臉,就感受到世界沒有那麼糟,進而脫離惡劣情緒。這就是形象上的布施。你幫助別人做一件事,也是布施。所以布施不只是金錢或物品而已。 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裡提到:「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 所以隨喜讚嘆他人布施,你們有同等的功德。你說我沒那麼多錢,但你可以隨喜讚嘆,鼓勵更多人發心布施,這也是一種功德。所以隨喜讚嘆也是一種佈施的行為。所以菩薩行四攝法裡面,第一個就教我們如何布施,因為這是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情,不會因為你今天是誰,你就沒有辦法行佈施。 布施最重要的是,不去執取布施的這件事。假如今天布施一個微笑,對方回給你一個微笑,感覺很好;但如果對方沒反應,你要不要生氣?不要。 也許對方心裡有事,沒辦法完整看到你的布施。如果你在心裡耿耿於懷,就失去了布施的意義。佛陀說:我們在布施時,連「期待對方回饋」的心都要放下。這樣才能真正無負擔地落實布施。 第二:愛語 愛語就是說好話,但說好話不是說諂媚的話,你可以說真實語,但不要說傷人的話,這就是愛語。 佛陀教我們:愛語要說得真誠、適當,不能空口讚美。例如你說:「小孩今天好乖喔,把家事做完了。」但孩子明明沒做,你卻這樣講,他會覺得你不真誠。讚美要根據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且要得體,對方才會真的歡喜。 曾經有個人祝他岳父生日快樂,他一進門說:「今天真是高朋滿座,該來的都沒來!」結果賓客一半走光了。他又說:「真可惜,該走的沒走。」結果剩下的人也走了。他以為自己在說好話,事實上造成了反效果。 所以要稱讚別人要得體,讓人產生歡喜與信心,不然還不如少說一點。愛語要真心誠意,大家可以感受到你真正讚嘆或者去鼓勵他的這些語言,對他人才真正有幫助。 四攝法中的愛語,是菩薩在引導眾生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不厭其煩地鼓勵大家要把佛道學好,要對佛法有信心,你才能夠真正的在佛道上面有所成就。 第三:利行 利行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幫助他人所需。例如:一個人搬重物,你幫忙搬一半,甚至全部,這就是利行。更深的利行,是在他困難時,協助他解決困難。要讓對方因為你的幫忙而「增上」,這才是佛法中利行的精神。 我們在服務別人時,菩薩教我們要真心誠意地行四攝法。真心誠意地幫忙別人、真心誠意地佈施、真心誠意地說好話,如此一來受到你鼓勵、幫忙甚至布施的人,會感受到你的這份心,他們也會因為這份真心誠意而獲得種種的法喜。 在利益別人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盡己所能。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的需要去勉強自己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這樣不僅別人沒辦法獲得利益,你也會因為這樣的行為,生起種種煩惱。你要考量到你有多少能力,可以做多少的事。學佛其實是令人歡喜的事,並不是讓我們越學越苦惱。當你越修越歡喜,也會感染你身邊的人。 第四:同事 同事的意思是「同行共事」,對身邊一起共事的人要有「同理心」。甚至可能你今天要接引的人,也要有同理心的去接引他,才能夠真正讓他感受到,你跟他是一樣的。 所以大師他在說法的過程中,他常常會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所以他可以跟小朋友說話,用小朋友的語言跟他們說佛法;同時也可以用大學教授能接受的語言來講說佛法。 所以同樣的佛法,可以根據聽眾而用不同語言表達,讓聽者歡喜信受。經文常常最後,佛陀講經說法圓滿之後,他的弟子都能夠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要如何讓對方能夠歡喜信受?我們就是要「同事」,要能夠有同樣的同理心,感受對方需要什麼、我們可以給他什麼,這樣子他才能夠真正地獲得你想要跟他分享的種種法義。甚至佛法要如何去運用,他也才能真正落實在生活當中。 佛陀講的種種法門,都是在幫助我們解脫。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如何能夠力行?其實是要能夠理解他所希望教導給我們的內容。 四攝法在生活當中也用得上。今天遇到你的孩子、家人,你要如何給他愛語?你要布施給他什麼幫助?甚至你可以布施笑容、讚歎。 所謂的「利行」就是我們如何去幫助別人。師父常常教我們的「三好」,就是一種利行的行為。 佛陀告訴我們:四攝法是菩薩在接引眾生的過程中所行的方便法門,為了讓眾生能真正地接受佛法。在學習四攝法的過程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在結善緣。你給他一個愛語,就是跟他結一個善緣。你幫助別人,也是一種結緣;你去同理對方,能夠理解他的想法,給他所需要的,這也是一種結緣。所以行四攝法的時候,無形中就在廣結善緣。佛陀講的四攝法,其實就是教我們廣結善緣的方法。 那要如何運用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得上。你可以給對方一個微笑、給對方一個幫助,這都是一種布施。你給他溫暖,甚至一句話,讓他能夠解惑,或者從他的苦惱當中解脫,這就是一種愛語。 今天大家來這裡拜懺,拜完之後回去要如何繼續修持菩薩道?經文裡面教我們,你想要解脫種種惡行,必須要加緊腳步行菩薩道,才能趕快解脫惡因惡緣。 那四攝法門,就是在教大家如何行菩薩道,能夠獲得利益、結好緣,就是一種自利利他。要如何廣結善緣?四攝法就是最好的法門。 所以想要廣結善緣的各位,我們常常在講因緣不好,是因為過去沒有結緣。那過去沒有結緣,現在開始也不會太晚。 現在加緊腳步行菩薩行,用四攝法門跟你身邊所有你遇到的、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能夠趕快去廣結善緣,相信大家會越來越有人緣。 以上簡單跟大家分享,我們如何透過四攝法的成就,能夠廣結善緣。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覺軒法師開示 發菩提心,與佛相應, 回向眾生,成就生命的圓滿幸福☘️ 清明法會,主要是希望超薦我們的累結冤親債主、歷代祖先、親友等有緣人,希望他們在清明法會當中聞法、心生歡喜,身心有力量,對生命的去處有把握。 拜懺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拜懺?作為佛教徒,我們學佛修行、拜懺,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自覺有所不足:覺得自己不圓滿、不夠好。自覺有所虧欠:對他人、對過去、對自己有所虧欠。 做人處事不可能總是圓滿,也無法完全知道所做的一切是否周全。生命不是只有這一期,而是多生累積而來,一定有所不足。看看這一世的煩惱、掛礙,就知道我們還不夠圓滿。 那我們的煩惱來自於什麼呢?來自生活中的種種際遇,處事上的歷練,從這些經驗中感受到所謂的「不足」與「不圓滿」。所以透過禮佛拜懺來幫助我們提升,人要進步,不能原地踏步。 從懺悔中生起信心與願景 我們不知道自己現在是原地踏步,還是向後退步。但願意學佛,表示有向前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我們自知不足,但仍然對未來懷抱著幸福圓滿的願景,希望明天會更好。 改往修來,從生命經驗中學習 改往修來,就是希望我們透過過去生命經驗的整理,得到有價值的學習,幫助我們走向未來、一次又一次地超越。拜懺,就是藉著諸佛菩薩的功德來幫助我們提升與超越。當我們知道自己不足、有虧欠時,當然希望進步,那要有方向。那以誰為標竿、典範呢?三寶就是我們的標竿,是我們的典範。所以皈依三寶最吉祥,對自己皈依這件事要有信心。 懺悔後要發菩提心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就會生起懺悔心,接下來就要發菩提心,要發願、發迴向心。發菩提心,就是提起一個動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就是與佛智相應。懺文裡說,「菩提心即是佛心」。當你發菩提心時,就是當下起慈心。心佛眾生,等無差別。與佛心相應,才有條件去下化眾生、拔苦與樂。 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就是要做一個「人間清醒」的人。清楚地覺知念頭、起心動念、身口意業,覺知不足,然後走向覺悟。 透過與佛心、佛智相應,拔苦予樂。就是成就我們生命終極圓滿幸福的路徑,也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修行路上的障礙:二障 在發心的過程中,常會遇到障礙。經文裡提到的「二障」: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也就是我執與法執。 我們想追求圓滿的幸福,但因為智慧不足、悲心不圓滿、能力有限,無法圓滿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觀照緣起、知道因緣果報。如果我執很強,就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生命就無法走向解脫、歡喜與圓滿。 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是發一個利益眾生的心,這與菩薩道相應。不只是自利,也要饒益有情,讓所有發心與行為,都是為了讓眾生幸福安樂。 發願:確立方向與永續動力 發菩提心後,還要發願。發願是設定方向,讓菩提心可以永續、有力量。諸佛菩薩皆由大願而成就淨土,沒有願力無法成就淨土。願才能明確目標、清清楚楚,也才能積累功德,發揮作用。 回向:與眾生共享福德功德 最後是發回向心。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善行與功德,都回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具足善根、福德、資糧,與我們共成佛道,共同進步、成就,創造「共贏」的局面。   時時照顧心念,行住坐臥皆修行 佛法告訴我們,要從因緣果報中看見希望,透過正確的發心、有力的發願及回向,成就眾生圓滿。 所以平常就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念,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間,是否能與佛法、菩提心相應?是否能發願,做一個人間清醒的人? 願我們與有緣眾生,能共同成就圓滿佛道。世間無常,但我們要信心堅定、願力堅強,不捨一切眾生。即使世間混亂,菩薩行者不應放棄眾生,沒有逃避的理由。 讓我們一起承擔,共同發心、發願,盡一點棉薄之力,為世界帶來和平與希望。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的心照顧好,成就圓滿的幸福。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開示 透過清明法會感謝、學習先人種種恩德, 懺悔過去種種貪嗔癡,而後以發願,作為修行的力量與方向🌱 清明法會,依照華人習俗,是為了緬懷祖先。不僅是追思,更是一種修行。我們應該學習過去先人們的種種恩德,把他們的優點學習起來,作為修行的資糧。 佛陀教導我們,父母是我們的福田。三寶是福田,看病是福田,照顧他人亦是福田。譬如佛陀也曾親自照顧生病的比丘,這些行為能增長福報。像佛陀為摩耶夫人說法,表示佛陀對父母極為尊敬。清明時節,我們禮拜《梁皇寶懺》,就是在行報恩之道。 懺法中有偈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懺悔的,是心中的「貪瞋癡」。這些煩惱從哪裡來?從身、口、意而生。一切惡法與煩惱,乃至善法與功德,都離不開身口意三業。 你做得好,自然累積福報;你有煩惱,則容易與三惡道相應。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覺察貪瞋癡的生起。例如,當你在貪著時,要知道「我在貪」;你在生氣時,也要知道「我在生氣」;乃至你在無明時,也要能觀照:「我明明知道不該做,但卻還是去做了。」 種種的煩惱,都是透過身口意而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對過去、現在所有不如法的行為真誠懺悔:「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之後,接下來就是發願。你會發現,《懺悔文》之後,緊接著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懺悔之後,必定發願。發願很重要,它代表著方向與目標。如果沒有願,就好像你做了很多功德,卻沒有方向,最終功德就散失了,就像畫得再莊嚴、再美的作品,如果沒有妥善保存、沒有定型,一場雨水一打,什麼都沒了。 所以我們要發願,而最究竟的報恩方法,就是趕快成佛。無論是父母恩、三寶恩、師長恩,還是眾生恩,這是最直接有效的報恩方式。因為成佛後,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才能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佛陀過去世也是如此。他遇到過去諸佛,看到佛的莊嚴、智慧與慈悲,便發出「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的讚歎,進而發願:「我也要成佛!」最終,因為這樣的願力,他圓滿了佛果。 所以我們常說:「有願必成。」願是力量的源頭,是修行的方向。譬如我們的功德要回向哪裡呢?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之道。 這就是清楚而明確的方向。甚至若你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種方向。 如果你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沒有信願行,沒有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縱然有福報,終究無法升品,這就非常可惜。因為你雖然有信心,但缺了願與行,等於少了一條腿。 有發願才有力量,像佛陀當年放棄苦行,回到金剛座時,也發下大願:「若不成佛,終不離此座。」這都與願力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講懺悔,之後必須講發願。從懺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身、口、意三業中的種種罪行,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瞋、癡。這些都要懺悔。 更微細的如不善念頭,也需要懺悔。若不懺悔,它們就會積累、壯大,覆蓋我們的善念,這對修行是很大的障礙。 所以連起心動念都要觀照、懺悔,把不正見轉為正見,把不正信轉為正信。 我們在《梁皇寶懺》的內容中進行深層、細緻的懺悔與發願。相信大家在這次禮拜《梁皇寶懺》的過程中,都能道德增上,福慧雙全。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et's begin our story, “Mrs. Dove and Mr. Dove!” 鴿子夫婦準備過冬的食物為什麼會減少,真的是鴿子太太偷吃的嗎? 一起來聽故事,找出食物減少的原因! 今晚9點,一起來聽🎉英文百喻經🎉 小故事・學英文・啟發智慧.天天力行三好 👨‍👩‍👧‍👦 🎞南屏別院Youtube搶先聽 https://youtu.be/zux03W5upbU 🎙Apple Podcast  https://pse.is/3jxjma  📻Google Podcast  https://pse.is/3keps5  以及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三好心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