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明梁皇法會✨精進系列✨懺悔過去種種貪嗔癡,發願作為修行的力量與方向🌱
Description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開示
透過清明法會感謝、學習先人種種恩德,
懺悔過去種種貪嗔癡,而後以發願,作為修行的力量與方向🌱
清明法會,依照華人習俗,是為了緬懷祖先。不僅是追思,更是一種修行。我們應該學習過去先人們的種種恩德,把他們的優點學習起來,作為修行的資糧。
佛陀教導我們,父母是我們的福田。三寶是福田,看病是福田,照顧他人亦是福田。譬如佛陀也曾親自照顧生病的比丘,這些行為能增長福報。像佛陀為摩耶夫人說法,表示佛陀對父母極為尊敬。清明時節,我們禮拜《梁皇寶懺》,就是在行報恩之道。
懺法中有偈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懺悔的,是心中的「貪瞋癡」。這些煩惱從哪裡來?從身、口、意而生。一切惡法與煩惱,乃至善法與功德,都離不開身口意三業。
你做得好,自然累積福報;你有煩惱,則容易與三惡道相應。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覺察貪瞋癡的生起。例如,當你在貪著時,要知道「我在貪」;你在生氣時,也要知道「我在生氣」;乃至你在無明時,也要能觀照:「我明明知道不該做,但卻還是去做了。」
種種的煩惱,都是透過身口意而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對過去、現在所有不如法的行為真誠懺悔:「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之後,接下來就是發願。你會發現,《懺悔文》之後,緊接著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懺悔之後,必定發願。發願很重要,它代表著方向與目標。如果沒有願,就好像你做了很多功德,卻沒有方向,最終功德就散失了,就像畫得再莊嚴、再美的作品,如果沒有妥善保存、沒有定型,一場雨水一打,什麼都沒了。
所以我們要發願,而最究竟的報恩方法,就是趕快成佛。無論是父母恩、三寶恩、師長恩,還是眾生恩,這是最直接有效的報恩方式。因為成佛後,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才能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佛陀過去世也是如此。他遇到過去諸佛,看到佛的莊嚴、智慧與慈悲,便發出「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的讚歎,進而發願:「我也要成佛!」最終,因為這樣的願力,他圓滿了佛果。
所以我們常說:「有願必成。」願是力量的源頭,是修行的方向。譬如我們的功德要回向哪裡呢?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之道。
這就是清楚而明確的方向。甚至若你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種方向。
如果你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沒有信願行,沒有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縱然有福報,終究無法升品,這就非常可惜。因為你雖然有信心,但缺了願與行,等於少了一條腿。
有發願才有力量,像佛陀當年放棄苦行,回到金剛座時,也發下大願:「若不成佛,終不離此座。」這都與願力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講懺悔,之後必須講發願。從懺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身、口、意三業中的種種罪行,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瞋、癡。這些都要懺悔。
更微細的如不善念頭,也需要懺悔。若不懺悔,它們就會積累、壯大,覆蓋我們的善念,這對修行是很大的障礙。
所以連起心動念都要觀照、懺悔,把不正見轉為正見,把不正信轉為正信。
我們在《梁皇寶懺》的內容中進行深層、細緻的懺悔與發願。相信大家在這次禮拜《梁皇寶懺》的過程中,都能道德增上,福慧雙全。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