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南屏之音 Voice of Nanping2025清明梁皇法會✨精進系列✨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2025清明梁皇法會✨精進系列✨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2025清明梁皇法會✨精進系列✨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Update: 2025-04-04
Share

Description

2025清明梁皇法會🌟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開示
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在這個年代,我們稱之為brain rot(大腦腐敗),資訊快速湧入卻無法消化。我們正在讓佛法「輕薄化」,若沒有實地參與修持,找到內心的依止,也無法真正安住內心。
曾經我試著用YouTube聽經聞法,聽完之後留下的卻很少。

我們不得不面對AI生成非常快速的年代,不得不面對國土正在四處變動,各種關係正在剎那間生滅變化。在快速變化的現代,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什麼地方?
人終其一生,要考試、找到好工作,要到世界各地去遊歷,實際上都只是為了要不斷的增上,找到更好的安全感、更好的歸依處。而這個時代顯現出來的,你就是吃得再好,玩的再快樂,最後心裡剩下什麼,是這個時代的大眾不斷地在反思的問題。

應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提到,阿難問:「佛入滅後,要以誰作為老師呢?」佛陀說:「尸波羅蜜戒,以戒為師。」
阿難又問:「有了老師後,要把心安住在哪裡呢?」佛說:「應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有四個地方是很安全的處所,你可以依止在這四個處所好好安心,提升信仰的力量,不斷前進,直到找到真正的歸依處,成佛涅槃。
這四個皈依處在《大般涅槃經》裡面提出來,叫做「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跟法念處」,身、受、心、法。可見我們在日常中,有四個地方值得好好產生正確的智慧,從而成為人生很大的依靠。

凡夫的四種顛倒
那我們薄地凡夫,日常都依靠在什麼地方呢?經典裡面講,我們薄地凡夫,經常依止在這四種顛倒:
➊以為世間有一種永恆不變的感情,永恆不變的因緣條件跟關係,可以海枯石爛、至死不渝。但是當道德越來越脆弱,這種恆常越來越無常,整個時代的進步都證明,佛陀所說的無常是很有道理的。
➋凡夫很喜歡快樂,我們會追求舒適、自在安樂的境界。還沒學佛之前,我們認為賺很多錢,獲得好的階位,得到人們的恭敬跟尊重、世間的財富名位,是一生最大的快樂。但是佛教說,經過山河大地的國土危脆,有可能都沒有了,所以說凡夫追求的不是真正的樂。
➌凡夫喜歡以我為主,有很多我的執取。認為世間應該以我為中心。雖然我可以顯發的很謙虛、法喜,但是只要我的東西被掠奪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就會產生,在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過患,讓我們起很大的煩惱。
➍凡夫會以自己的外在為主,我要打扮、莊嚴我的色身。如果今天要上YouTube直播,有人會說:「如果沒有幫我加濾鏡,千萬不要讓我上直播。」為什麼?因為濾鏡後面是另一個你。

這就是說,過度強調在這種「常樂我淨」上,是凡夫的四種顛倒。凡夫經常把無常的事情誤認為恆常,把世間會動盪的快樂當成是永恆的,於是一變化就不快樂。喜歡以我為中心,過度強調自以為是的「清淨」當中。但是聖者認為,這四種「常樂我淨」,實際上在我們緣起的世間是不恆常的。

對治四顛倒的安住之道
經典裡面提出四種對治的方法,聖者的四種安住之道:
第一、以無常對治「常」。
第二、這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你現在很快樂,等一下可能會不高興,所以「樂極生悲」叫壞苦。你跪了很久,還不能下去休息,「苦上加苦」叫苦苦。你現在不苦不樂,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內心裡面會有一些躁動,叫做行苦。佛陀證得的實相,這世間一切都是苦的,沒有一個是可以被貪戀的快樂。除非有一天你證得涅槃,叫做大樂——最快樂、最極致的快樂。
第三、這世間是無我的。疫情、地震一來,你想要、所擁有的、你建設的豪宅、豪華的房車,可能通通付諸一旦。
第四、這世間上很多東西是不淨的。你會汗流浹背、涕唾垢便,都會從這個色身不斷流洩出來。

所以佛陀說要在這四個地方起觀修:➊無常 ➋苦 ➌無我 ➍不淨。這四個可以依止安住的處所。佛陀稱它叫做「四念住」或者「四念處」。要用這四種般若智慧來調伏內心的顛倒、愛染、執取。
所以調伏的處所有四個,➊我們的色身 ➋我們的覺受 ➌我們的心 ➍世間一切宇宙的萬法。

身、受、心、法,以這四個作為我們調伏、練心的四條橋梁。
第一、觀身不淨:色身不清淨,會老化、病苦、死亡。
第二、觀受是苦:覺受非恆常,若是升起樂受,是因為內心的善業種子正在起現行;升起的是苦受,那是因為內心的惡業種子正在起現行,跟外境無關。但我們很容易攀緣外境,佛陀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苦才是世間的實相,因為會不斷變化。
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當你在道場誦經聞法、拜懺修持,把整個人的心洗乾淨後,「止」,再加入四念處作為「觀」,止觀雙修,整個人會非常法喜充滿。如果你與佛法相應的話,等一下就是一個發光地菩薩離開這裡。但是如果你執著這個快樂,出去之後遇到任何變化,那一種快樂還能不能維持?那就要看你的功夫了。所以這一念心是無常的。
第四、觀法無我:最後,這些身、受、心、法,都不是我能獨立作主的,一切都是在因緣條件當中和合而成的。

所以佛陀在這四個地方,起一種覺照的智慧。稱做「觀」:觀自在、觀世音、觀身不淨、觀法無我。是一種覺照的智慧,是一種修正、一種行動力。
我們在這裡拜佛、聽經聞法很歡喜。等一下回家,要如何讓這個歡喜可以恆常,在身、受、心、法產生一種行動力?要繼續覺察、觀照、修正,所學的佛法才能夠在生活當中起用。
所以佛教講「止觀雙修」,透過拜懺、透過五停心觀,很多的煩惱雜染都先去除了。四念處是一種觀法,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通透、產生行動力的一種力量。

年輕人修行與弘法的願心
佛光山佛學院的學生是佛光山最年輕的法師群,我問他們是否願意一起護持建設高雄新佛教堂,他們說願意,因為傳統的懺儀對年輕人來說過於枯燥,但如果能用音樂、創意等善巧方便,願意一起發心弘法。
於是法不斷的在生成變化,每個人可以覺受的心正在無常變化;過去你以為樂而年輕人覺得不樂的時候,你要開始為他生成各種因緣條件去產生因緣條件的變化。
因此,老師與同學們一同投入建設新道場,發願讓後世年輕人也能來聽經聞法,種下福報與智慧的因緣。

修行落實與唯識的解析
我們知道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法師你現在講的都很有道理,我感覺好像也能契應喔。」但等一下我去開車,我就會感覺到這個修行到底要怎麼修,還是很模糊。
為什麼我已經在念佛、念法、念僧,還是會遭遇各種困難、阻礙,讓我無法前行呢?

在唯識學派,他進一步談為什麼凡夫會起顛倒?是我們在認識這個世間的結構方式、路徑出了問題。
剛剛我們拜了一部《梁皇寶懺》卷三,眼、耳、鼻、舌、身都在拜懺。可是今天拜懺的結果,到底誰拜得比較殊勝?誰拜得比較不如法?那要看第六意識。
同樣來到南屏別院,在禮懺修持的時候,我們的老六會主導一種虛妄分別,在這裡自編、自導、自演。有的人在誦經的過程當中去除妄念、隨文入觀,於是內心很清淨。有些人拜的時候會開始嘀咕種種,所造作的業果會比較不清淨,因為夾雜很多貪、瞋、癡。

在老六虛妄分別的後面,還有一個老七——末那識,主導四顛倒,非常關鍵的「我執」。第七末那識終其一生都死咬著第八——阿賴耶識為我,產生前世、今生一切的習氣種子都帶在這個阿賴耶識中,作為生死輪迴的總報體。老八帶著我們去投胎,它是輪迴的主角,但是帶著我們生死輪迴的罪魁禍首是什麼?老七——我執。我們這一生的修行,只要把「我執」打掉,人生就開始雲淡風輕了。

我們終其一生都有這個「我」,帶我們不斷生死輪迴,因為「我」,於是產生四顛倒。那這個「我」是怎麼來的呢?
從梵文字根來說,最初的定義只是「呼吸」。可是凡夫因為加上癡、見、愛、慢,在老七身上覆蓋這四個根本煩惱,於是開始產生一種根深蒂固的「我執」。於是我們總認為有一個恆常不變、可以自己作主、可以主導世間、可以做這一方的霸主。經常處在這樣子的過患當中。所以來道場修行,有一些人會打禪七、佛七、水陸七,「七」的意思,是要把身上的這個「癡、見、愛、慢」給打掉。把這四大根本煩惱的過患打掉後,人生從此自在、解脫。人就不會一直執著「常、樂、我、淨」為一種永恆的快樂。

所以觀心無常,這一切本來就是在無常變化當中。人本來就會老病,這只是一種歷程,是理所當然的、很正常的生活模式。
觀法無我,我們經常會認為「我覺得」、「我想要怎麼樣」,可是我在師父的全集裡面看到一句話,有人問大師:「為什麼你一生弘法,從不感覺到疲憊?」師父是這樣說的:「因為奔忙的是色身,而修行、成就的是我的法身。」沒有一個疲憊的色身,只要你不執取,就不會產生修行上的障礙與困難。
觀身不淨,我們太愛自己的「我」,而這個色身,始終會分泌垢穢與體液,本來就是不淨的。所以好好地修自己的習氣,不再執取這個色身。
觀受是苦,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內心產生優越感,不管受不受稱讚,都會處在一種患得患失當中。
所以從「癡、見、愛、慢」對應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態,最後會決定成佛的狀態,你誦了《梁皇寶懺》,把亂心止息了,但卻沒有更強的力道,在生活中行持觀修。
而四念處是一個很好的觀修方式,你的心態,最後會決定你是否能成佛。

最後我用這四句話,邀請大家一起練習:
第一,這個色身本來就是不清淨的,所以不要執著於外在的美醜、好惡。儘管用你現在有限的色身,去「假借修真」,直到自己證涅槃、成佛——這是最好的一依處。
第二,觀受是苦。凡是能夠去顛倒見的,能影響我們的,絕對不是外境。對唯識學派來說,外境是中性的,沒有一個「可以為難我」的人,也沒有「走不過」的困境。在天災人禍、色身不斷衰敗的過程當中,真正的苦是我們內心的顛倒見。只要能夠去除顛倒見、提起正念,有一天終將離苦得樂。
第三,觀心無常。變就是這世間唯一的不變。所以各位在面對各種緣起條件時,不要「入戲太深」。意思是:你要認真,但不要當真;你要隨緣努力,但在因地隨緣努力之後,在果位上就要放下。
一旦你入戲太深,就會在貪、瞋、癡、慢、疑上面不斷打轉、不斷執取,產生更大的過患。
第四,觀法無我。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與大眾一起團結合作,去調整「我認為」、「我想要」、「我覺得」的執著。有時候也可以聽聽別人更好的說法,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更好的大善知識,來牽引我們。

在這一期一會的修行生命當中,不斷努力前行,於是我們終將創造出「無限可能」的我。
今天用四念處的「身、受、心、法」,當我們有辦法在這四個凡夫錯誤的觀點上起正見,去掉執著與愛染,只要心態改變了——我們成佛,就有無限的可能。

♦ 佛光山南屏別院.Facebook : https://reurl.cc/M6XqKn
♦ 佛光山南屏別院.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fgs.nanping/
♦ 佛光山南屏別院.Youtube : https://reurl.cc/V0Rk9N
♦ 佛光山南屏別院.官方Line帳號 : https://line.me/ti/p/~@lol2047u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2025清明梁皇法會✨精進系列✨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2025清明梁皇法會✨精進系列✨以四念住觀照身心,成佛有無限可能💫

佛光山南屏別院 FGS Nanping 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