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社交车间
Claim Ownership
社交车间
Author: 社社 /华轩
Subscribed: 3Played: 9Subscribe
Share
© 社社-@小宇宙App
Description
这里是社交车间,我是社社。我有很多生活身份,写东西,拍纪录片,做品牌营销。社交车间是声音的纪录片。人在声音中更诚实,我们想找到被听到的人,我们在声音中识别同类,也在声音中找到世界的另一种样貌,人和人的,事情与事情。在声音中识别同类,这保守而安全,我试图寻找一个更日常的交谈,跟视觉中的因子相比,我们更愿意听到来自性感头脑的声音。我总是有很多写作选题和纪录片选题,然而能完成的只有寥寥,那些未有机会完成的纪录片自此在社交车间中安家落户,无论早或晚,他们最后也来了,不是吗?
19 Episodes
Reverse
主播社社与现代舞者谢欣一起,从个体视角出发,聊聊自身在生活和艺术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的最生动之处,以及由此生发的思考
Joanna 王若琳《爱的呼唤》专辑同名巡演正在举行中。《爱的呼唤》是 2019 年发布的王若琳第 10 张个人音乐专辑,里面精选了跨越 60-80 年代中、日、粤语的经典情歌代表作进行翻唱,使她入围了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等五大奖项,并获得了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 王若琳为每首歌都诠释出新的生命力,是对于艺术经典的传承与开拓,其中本次巡演代表歌曲有:《亲密爱人》、《寒夜曲》、《苹果花》、《夜来香》、《漫步人生路》、《我只在乎你》等。
社社巧遇导筒创始人沈韩成,听两人从23年电影节展的市场回暖现状,探讨电影节展与电影产业、创作者及城市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本期时间线:09:09: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的用心程度及整体体现出的策展水平还是国内最一流的13:30:贾樟柯把很多来自于戛纳及其他知名电影节展的优点带回了平遥17:32:现在国内的大部分电影节展,它的整个功能性并不单纯是在放映电影,这只是电影节的一个部分20:45: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年轻人创作者可以跟产业及片方完成了连接25:16:也许在某个维度上,文艺片或者艺术电影还是能够与观众达成共鸣的28:18:看电影这个行为,对于普通市民已经得到很不错的普及了32:18:在国内如果有合适的一些短片节展可以去做引入外片的工作,对于大城市的观众来说是有很不错的吸引力的37:03:各个城市的市集活动有更强的交互性和商业化的可能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沈韩成(导筒创始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车间的朋友们:思文的不成熟见解,在内耗时代,怎样才能做到最小程度消耗自我?彩蛋在结尾,社社哭了。本期时间线:05:03:人不应该只看着别人,还要关照自己17:20:工作的意义感更多是别人赋予的26:35:自我剥削比剥削别人往往更有效34:03:接受欺骗自己或者放低要求是降低内耗的好选择吗?40:47:工作也只是生存的手段,生活才是目的56:20:当我们意识到工作在消耗自我的时候,实际上我也在消耗工作1:03:12:你应该允许一切的发生,一切包括一切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本期嘉宾:思文(播客《思文,败类》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播客《普通人说》主播克克KK,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求“出头”的定义。【社交车间】第二季,面对不确定的人生,“躺平”有理?“内卷”还有意义吗?本期时间线:02:19:扎实想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它不是一个活,它是一个事儿18:23:超级大片的导演要跟很多人斗智斗勇才能站到那一步27:19:什么都不说的,让一切自然的流淌,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42:31:每个人对成功有不一样的定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44:27: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在听播客和参与播客?56:55:普女是一个中性词,成为普通人本身就是一件正义的事情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克克KK(播客《普通人说》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播客《普通人说》主播克克KK,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求“出头”的定义。【社交车间】第二季,带您探讨内卷时代怎样才算出头?我们的正确归宿在哪里?本期时间线:02:12:出头是啥样?怎么才算出头?11:31:“我的喜悦都在通往喜悦的路上消失了”24:37:天下没有白挨的打34:55:创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有配得感,不要矮化自我41:29:要鼓励自己做梦,给生活多点奔头54:40:一法通还是万法通?01:07:06: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如果不好,何谈出头不出头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克克KK(播客《普通人说》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巨量引擎教育行业图书业务运营负责人臧晨、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谭菁菁,图书品牌纷纷入驻抖音后,在线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哪里?该如何利用抖音进一步实现流量增长和市场转化?【社交车间】第二季,带您了解短视频时代下,知识品牌破局后的营销路和图书行业新的生意经。本期时间线:03:00:品牌想要在抖音做大的第一步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基础运营09:48: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说,抖音可以作为第一时间感知市场水位的阶段性测试平台13:37:在节点安排上,刚入局的图书垂类达人应做好规划,前期以短视频为主,达到一定量后再将短视频和直播一起做15:13:如果精力足够矩阵号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且矩阵号越纯效果越好19:42:帮助商家完成从零到一,从一到一百的破局和成长,是抖音的最大愿景23:12:联动各方资源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和更加具有规模的图书生态环境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臧晨(巨量引擎教育行业图书业务运营负责人)谭菁菁(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与品牌探索人华轩从《再见爱人》谈到爱,“到底什么是爱呢?”人生里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和他人这句话,无数的小说和哲学论述里反复讨论这件小事。在经历几十年的人生,爱过和被爱了一些之后,我们究竟知道什么是爱么。第二季,带您追问爱的意义,探讨真实的亲密关系。本期时间线:05:09: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对亲密关系来说十分重要,每个人都要勇于表达06:20: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08:22:这是一个流行告别的时代,但是大家都不擅长告别11:40:爱到底是什么?是交互,是亲密?还是独立,是捆绑?13:27:人都是渴望被爱的,但是事实上主动去爱比被爱更有力量14:35:我宁愿牺牲爱,也不愿意付出我的痛苦17:55:通常意义上,东亚家庭存在很多隐形家务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凹凸镜DOC:许多人都是通过先看您的小说、影评,然后再看到您的电影,您如何看待这几种表达形式的优缺点?徐浩峰:我上大学的时候受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一周要在电影院里看两部电影,看完电影先跟同学讨论再和老师讨论。我上学的时代,我们的带班老师是郑洞天老师和江世雄老师,郑洞天老师当时给两个电影专业杂志写影评,所以从欣赏电影、分析电影到电影创作都是在同一个系统里的。刚毕业时,原有的电影厂体系在转型改组,再没有别人直接请你当导演的运作制度,这种制度在我们这代一下就没了。所以作为导演系的毕业生,你得先练出一个本事,比较聪明的同学就先练编剧的本事,拿自己创作的剧本来争取导演的机会,要不然就先练拍电视剧或者拍短片拍记录片的本领,等于比前一代人要多练一个手艺才能当电影导演。我是先写影评,因为我那几年还没开始练剧本,当然也得写东西,所以我是属于练影评的那一类。社社:您的影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有一篇我特别喜欢,“《小兵张嘎》和塔尔可夫斯基”这篇。您这种结构方式和拆解理论的视角非常有意思,您怎么认同这本书在您整个创作图谱中的价值呢?徐浩峰:以前做影评不能泛泛的谈自己的个人感想,以前写影评要有责任心,一篇影评一定要有五六个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还是你新挖掘出来的,这样才对得起读者,这是以前的影评标准。我年轻的时候做影评其实还是把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或者是圈内的知识进行组接,把这些知识组接好之后再评一个大众都看到的电影。现在做影评其实按照以前来说是犯忌的,以前影评不能光谈个人感受,个人感受是不准的,有局限性的,但是现在故意要犯这个忌。我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等于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但是,是我经过的一些事,我把它作为我的论据了。凹凸镜DOC:我分享一个故事:在某一年的中国独立影像展举办期间,有些学者发表了一些对独立电影的评论,部分导演并不认同学者的观点,觉得,你们连拍都不会拍,你们写的影评能有什么?导演们发起来一个“南京宣言”, 用以直接表达对批评界的不满。您觉得影评和电影创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徐浩峰:国内最早的影评体系其实是学前苏联的评论方法,比较接近文学评论,是很完整的,有体系的。它其实是个论文,但它写得又易懂一些,不像论文似的要有那么多的注释。80年代之后,巴赞、特吕弗、戈尔达的影评对我的老师那一代人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撰写的影评风格变为,一个影评得有五个知识点之外,还必须要把影评文章化,影评要有文学性,这等于是法国范。以前的苏式影评是文学评论式的议论文,法式影评它本身是一篇漂亮的文章,追求文章化,所以这是我老师那一代。凹凸镜DOC:您怎么看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呢?徐浩峰:首先,电影剧本和小说有很大的差距,比如,19世纪的小说,它建立了很完整的人物,这是19世纪的巨大的成果。这其实也是一个导演的思维方法,一个编剧的思维方法。但一个常规的电影两个小时,你的时间不够,因为你拿一个小说去塑造人物,完成这个事件要有很多的层次,这样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电视剧本无法有那么多的层次。所以电影剧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的方法,我没办法直接写人物和时间,但是我对它进行分切和拼装,构成了一个电影剧本,这就是小说和剧本大致的不同。凹凸镜DOC:文学作品改编成影像化的时候,您会有怎样的具体处理?徐浩峰:你如果用文学,必须要用很多的层次,因为文学是一个字一个字拼出来的,文学要感人不见得总体字数很多,可能我只有40个字触动你了,但这40个字描述的层次非常多,在这40个字里你感觉到一次次海浪般的冲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而电影它其实做不了这么多层次,所以有时候需要我拿一个镜头,把两页小说的内容变成两秒、三秒,这是一个叙述节奏上巨大的变化。社社:您如何在作家和电影导演这两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呢?徐浩峰:我最早拿小说给电影做热身,因为电影剧本要求的结构太严密,写电影剧本修改的时间太长,你得在反复改很多次中去找,怎么才能表达出来的分寸,否则将来一拍电影,你觉得自己感情充沛,但是拍了一堆废戏,剪的时候还是得高度精简化的舍弃去剪。与其这样,在剧本的时候就去练,写剧本的时候已经有了淘汰和筛选的过程,在剪辑台上就省事。小说其实是要找你的主题和构思,一开始的时候,你想的主题一定是比较肤浅的,通过各种方式写一个事,把这个事写出来了。社社:《大日坛城》的主题,您一开始想的是什么呢?徐浩峰:我们不管他叫主题,它其实是一个构思。我们不拿电影这个形式去说思想,而是设计出一个思想性的情节。等于是我们也谈哲学,但你说徐浩峰老师你的哲学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因为我们是情节化的哲学,所以《大日坛城》的基本构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一场一场的棋战。我喜欢围棋,曾给《围棋天地》写过短篇文章,给《解放军报》写过评围棋的长文。凹凸镜DOC:刚才您提到一点,您想做导演先从文学或者编剧来练手,但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影像的平民化,很多年轻人可能上来没毕业就可以当导演了,不像您那时候有一个过程。但我自己反思,可能有一种对影像的敬畏消失了,太易得到了反而不珍惜。您做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是不是很忐忑?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徐浩峰:我们那个时代拍影像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那时候的拍摄介质还是胶片,等于是化学时代的电影。第一次当导演其实都会紧张,这个紧张是总怕自己把东西拍漏,会有那个焦虑,会恐慌,总担心自己有没有拍够。因为那时候导演经验不足,还未能建立起整体的概念,导演经验丰富之后就觉得就拍到这其实就够了,因为还有别的戏别的镜头,一拼效果就很好。第一次拍电影往往会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就是把一个镜头当作整个电影来拍,你就觉得一个镜头得表达我所有美学,给自己搞的压力也很大。凹凸镜DOC:这些年“武侠影片热”似乎在慢慢消退,当然会有一些变种,一些片子虽然不是武侠题材,但还是有一些武侠元素,您怎样看这样的现象呢?徐浩峰:武打片的鼎盛时期,其实都是以中国人的人文作为依托的。70年代的武打片鼎盛时期都是写一个老式家庭的故事,黄飞鸿和他的父亲,黄飞鸿开药铺的街里街坊,人情世故,一条街上有两个武馆,两个武馆之间(的故事),他等于有民风作为故事的一个依托。后来随着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在现实生活里消逝,年轻人不喜欢看这种片子,因为我在生活里没有同感,成龙是典型的由武打片变成动作片的代表人物。那时候的电影完全脱离民风了,会写一个侦探小说里的侦探,会写一个警察,但是动作片中又有武术的元素。后来徐克、程小东发明了一套新的视觉观念,让以明朝服饰为主的一套片子开始流行。但是后来因为大量的复制而不注重故事,都是即兴的编戏,突然一下在东南亚、大陆和香港本土失去观众群了,这跟他们视觉设计高度精良化、剧本粗糙化有直接的关系。凹凸镜DOC:能聊下您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撰写的背景和过程吗?您为什么会对十七年电影感兴趣?徐浩峰:那些都是我童年时期看的电影,那时候写的人物的风貌,接人待物的方式,你看了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即便在民国,大家都普遍西化,传统礼仪高度简化,这些人物,你不看他们的故事,光看他们说话和动作,你会觉得非常好看,他就已经是礼仪之邦里最简化的礼仪了,但是那种彬彬有礼的东西非常让你感动。其实最早就是想追究孙道临、于蓝这些演员他们怎么说话,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话。凹凸镜DOC:研究十七年电影,您觉得对当下的电影是否有一些启发呢?徐浩峰:导演创作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拿这个行为反应社会,这个行为不是说你对抗一个剧烈的外部世界,而是,比如说这个人在家里他打不打孩子,这个人和朋友发生冲突之后,朋友之间最激烈的方式是什么?用个人小家的行为的变异来反映社会的变异,这是导演构思的一个方法。所以十七年电影就是去研究这个行为跟社会进程的关系,它算是一个样板。你看到那种彬彬有礼的行为,但是他又发生了革命。现在的人可能对不自知的一些行为方式觉得理所当然,但是以导演的眼光看就觉得太奇怪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仪态和举动,背后一定影射着什么东西。所以社会信息是非常具体的,是直接落实在人的言谈举止上的。凹凸镜DOC:未来会不会想尝试除了剧情片以外的方式,用纪录片、漫画或者其他形式继续阐述“武林”呢?徐浩峰:不会,因为我跟武术界的默契是,我不介入武术界的事,之前有过多部武术纪录片请我做顾问、受采访对象,都婉拒了,这是电视界普遍知道的,所以现在也没人找我了。动漫,是我不了解的领域,有过动漫想请我做武打动作设计,也婉拒了,我这年纪,精力有限了,为避免给观众添乱,就不做不熟悉的事了,能把我熟悉的事做得再有提升,更对得起观众吧。本期时间线:00:50 欣赏电影、分析电影到电影创作都是同一个系统里的,我是属于练影评一类09:18小说成就人物、讲述事件有很强的层次性,但电影剧本主要对它进行分切和拼装12:35 我们不拿电影这个形式去说思想,而是设计出思想性的情节,讲情节化的哲学15:55第一次拍摄没有整体的概念感,就想把一个镜头当做整个电影来拍,什么都是重要的23:45 行为反应社会是导演创作里很重要的概念,用小家的行为变异反映社会变异,看到内化的东西很重要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关注科幻的人应该都知道,前几天网飞版《三体》释出了首支片花。其实在这儿之前,优酷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节目,叫《不要回答》。今天也很荣幸邀请到了「黑水公园」金花老师和《不要回答》的制片人杨舟老师,一起探讨科幻这个特殊的议题。大家对科幻的理解可能都停留在表面的飞机、飞船上,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飞船,其内核可能并不科幻,而科幻也绝不仅限于此。就像《不要回答》里关于“睡眠买卖”、“大数据算法”“数字孪生技术”等内容,它其实也属于科幻的一部分。我还蛮喜欢第一集内容,因为节目本身是《三体》源起,大刘在里面也提到了很多有关人类未来的想象力,其中就包括他提到之前看过的有趣设想,当一千多万甚至上亿的人同时用激光笔照射月亮,可以把月亮变成想要的颜色吗?让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拿着激光笔照向月球时,月球是不是就会随着激光笔的颜色而变换颜色?我觉得他提出的这个点不仅有趣,也会链接我们思考,去进一步去设想、探索,这在未来未必不可能?还有一个是尹烨和陈立老师关于“未来饮食”这一集,他们在探讨我们人体跟细菌的关系时,你会觉得这个节目它虽然是从科幻切入,但是它包括了一个泛科学的部分。即使你不是一个非常铁杆的科幻迷,但你也会很想深入看下去。对于现在飞速发展的短视频时代环境而言,大家对低智、日常式的短视频内容,其实已经非常的疲惫,甚至厌倦了。慢慢的,大家现在开始追求过眼又过脑的东西。但这个“过脑子”的东西在哪儿呢?我觉得目前大家对于这种知识属性的影像内容需求量是很大的,问题就是谁来做这个呢?做它到底有啥好处呢?《不要回答》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年多。有的时候也在想,为什么要做?一方面它是一个很纯粹的题材,另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最想干的“某一件事”。尤其节目播出以后,包括很多业内和媒体朋友、观众等,给了我们很多惊人的反馈与评价。那个时候,我们对做这件事的心更加坚定了。这期间的闷头干,算是一个很好的某种执念的状态吧。我们做过很多节目,知道做什么类型的会有流量和热点曝光。但我们依旧选择了科幻,选择成为科幻节目路上的开荒者。实际上,通过我们做这么多节目以后,会发现我们让很多开始说不喜欢科幻,认为科幻是“垃圾”的这些人喜欢上了科幻。他们后来也因此讨论到,他们从来不知道科幻是什么,一贯以为科幻就是外星人、飞船之类的,没想到这里面还分有这么多的种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不是他们不喜欢科幻,而是他们从来不知道科幻里还包含有这些作品。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不停的去做,科幻的巨大魅力会感染到越来越多的人,让更多人爱上科幻,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所在吧。而且你知道,科技会改变很多东西,科幻有时候就是其中一部分。因为它会推想我们在近段时间,或是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让我们有一个方向感和空间想象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前两年有科学家发现,章鱼不仅是有智商阶段,它还有痛觉。还有说章鱼来自外星,是外星人的后裔等等之类的。你看,随着科学发展,我们对于地球越来越了解后会发现,我们之前的很多定义不完全是准确的,都是有可商量的。所以,科幻的魅力就是会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把很多人和事推到一个极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极致,在科幻的逻辑内都可以算得明白。在《不要回答》里,其实有很多内容也是非常有开创性的。在这儿之前,我们基本都没见过这样的节目,也没想过会有这样的节目存在。所以,《不要回答》之所以能吸引到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且这一次三体社区和《科幻世界》杂志,也给了《不要回答》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所以,我现在觉得「科幻」这个东西,尤其在中国,近些年来市场环境变得好很多了。因为在前些年,它还是小众且有些封闭的,而现在,它正在良性向上发展中。还有一个想跟大家聊的是,科幻题材它娱乐吗?我觉得它蛮娱乐的,非常娱乐。其实我就希望它可以娱乐一点,娱乐且不丢失,这样就很好。足够通俗和有趣,大家才会愿意去看科幻小说,关注科幻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时候你会明显感觉到,那些真正在推动高科技进步的人们,几乎没有不喜欢科幻的,他们都是从科幻中摄取灵感。如果我们把科幻垒得太高,大家就会对这个东西恐惧,这样反而会影像我们对科幻里的魅力的摄取,会影像我们的灵感。所以在做《不要回答》的时候,我们就想把它通俗化,通俗化的去把科幻讲给大家,让它也变成流行文学。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不要回答》,关注科幻领域,也期待科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本期时间线:04:25:科幻不一定非得停留在表面,有时看到的“飞船”其内核可能并不科幻17:50:科学进步虽然能满足个人某一项的身体需求,但基于人体本身的复杂性依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37:05:大家在现实生活里面都想要开一个小窗户,奇思妙想的心态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46:26:科幻的魅力在于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将人与事推到一个极致51:38:从《不要回答》这个节目可以看到科幻的开创性和娱乐性1:08:04:有经验就有方向,《不要回答》第二季单期选题策划会更有针对性1:17:51:制片人透露第一季节目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将更多真实案例视频化呈现在节目中1:19:07:一文一理的嘉宾配置让《不要回答》第一季实现了人文与科技的碰撞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杨舟(《不要回答》制片人)金花(播客《黑水公园》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我们想聊一个跟现在年轻人非常切题的一个议题,就是现在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还要不要买房?买房这个事情就是不管你来自东南西北哪一个地方,只要你真心想在北京留下去的话,好像很难逾越这个问题,他既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对于任何一个时代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买房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即使你现在收入比起当年来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你的眼界,你的审美和对居住居住要求的这种提升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现在你的预算内可以买个地下室,但不会真的去买,因为那个不现实。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也很难回到家乡。虽说做自媒体的年轻人们,好像在哪里都一样,但生活圈子、朋友,大部分都在北京了,也就不太会想回到那个环境去了。文化行业的年轻男生女生,只要有最后一次选择和抗争的余地,都不会愿意离开大城市。虽然和以前的朋友有美好的回忆,但大家的人生轨迹早已发生变化,人不能靠回忆过一辈子。我发现我们这种文艺青年想要的那种人生,跟世俗意义上的那种幸福人生,常常有一种不可逾越的观念上的鸿沟。你要花很大的这种代价来做自我意识上的突破,才能从文艺青年变回普通青年。但是文艺真是一种病,我以前不觉得,我现在会觉得就是有关买房这件事情,像一直以来有一句话,就是“幸福不是幸福,幸福是你经营出来的。幸福不是房子,你租的房子你也可以把它弄的很幸福……”,就类似于这种话。但实际上从经济学的一个角度来说,就事论事回到数字上,租一个房子十块钱,然后你一年的房租100块钱,你花200块钱来给这个房子搞装修,等于说你可以多租三年,然后你这三年加起来,再加上你这个装修的钱,就600块钱,可是搞不好你买房以后,你的月供也只有50块钱,也就是600块钱减50,可以还一年,就类似于这种算法。网上不是之前一直在分享一个概念,说这个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其实我听到这个话,会觉得很矫情。但是我为什么从想买到现在又觉得好像买不买没那么重要了,大家的心路历程是差不多的。一开始也觉得每个月挣的钱全都给别人交房租了,一毛不剩,就这件事儿让我没有安全感。再加上租房子有几次不太好的经历,就是突然人家要卖了,你就必须得搬走了,总之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上。还有一个阶段心里会不平衡是,周遭的朋友都买房了,然后好像开始意识到说,大家都长大了,只有我还没长大。但那个长大,是人家爸爸妈妈帮着长大的,那个首付是得到父母支持的,可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有这个条件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买房可能都不是单纯买房的,买房是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就是你不管是你来自中国的哪里,你只要在北京生活,好像就很难回避这个问题。但是跟听众们发出最真实最真诚的劝告,别来北京。北京对于文艺青年们来说是个十分迷人的城市,你可以在这个城市发现很多闪光的人,但房价真的太贵。其实,买房这件事到了一个年龄阶段回避不了,大家还是希望自己安定下来。以前我觉得说为什么非得要就是有一房子有个归属感,你为了这个归属感付出那么大代价值得吗?但是我近期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要不是这个归属感,而是说他的一个确定性。比如说我不会被随时赶走,或者说我要考虑下一次这个房租我交不上怎么办。可能你买房有一样问题,但是如果你尽早的解决了房租、房贷的这个问题,你可能后面会有更多选择吧。为什么我会从一个很坚定的租房者,到现在就觉得是不是我们都要在某个地方有定居感?即使你随时可以离开这个城市生活。买房以后,你在这个城市生活增加了很多胆色,有了胆气以后,你心里面有底了以后,你做很多选择是用另外一种思路的。比如说有一些人走独木桥,就是闭眼睛,戴着那个眼罩来走桥,就很害怕的人,很有可能就掉下去了,不害怕的就是保持正常体态的人有可能就一走到底儿平稳到上岸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在做自己,但是人在没有胆气的时候是很难做自己的。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是可以考虑用买房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胆气。需要划重点的是,这并不代表着,年轻人买了房就一定能完全拥有安全感,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与周边人的差距,毕竟人跟人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能力可行范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感,并且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奋斗即可。本期时间线:03:23:买房既是因也是果12:50:文化行业的年轻男生女生,只要有最后一次选择的余地,都不会愿意离开北京20:34:从文艺青年变回普通青年往往要花很大代价来做自我意识上突破26:32:问题比感知更重要,有诚信的前提下,问朋友借钱买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33:18: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在北京买不了房37:13:有父母支持,哪怕你知道他能力有限,也会给你莫大的勇气47:44:房子除了居住外还有金融属性1:08:50:就像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买房经,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将目标转化成能力而非困扰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高嘉程(作者,自媒体人,播客《小高的岛》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品牌为什么一定要做节点营销?从近十年的时间维度上来看,中国的消费市场上,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互联网造的节,它们其实都拥有同一个名字,即购物节。这个既有历史缘由,也有当代商业的推波助澜,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喜欢在节日里消费,主要有三个原因:情感因素、周期性刚需消费、大促期待。我们先来聊聊情感因素,七夕刚过去,有对象的人都花钱了吧?现在正是暑假,有孩子的都得带出去玩玩吧?很多消费是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者这些年,生活过得越来越有仪式感,所以节日消费的比重也大幅上涨了;第二个我们来说说周期性刚需消费,我们一年里面的节点,其实分布的还算均匀,没有说特别集中,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刚需消费是固定的,消费欲也是一波一波的,就像我们很多人每周会去逛超市,那他们在网上同样有这种消费周期,节日正好成为了这个消费周期的突破口;说到大促期待,这个其实就是各个平台在迎合消费者的周期性消费——消费者有需求,商家放大需求,给他们充分的购物理由,像618,双11玩了这么多年,大家已经对这些大促形成了消费期待,甚至会压抑自己平时的购物欲,集中在大促时爆发。在这样的消费惯性下,品牌在营销上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要做节点营销,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做。节日作为天然的指数放大器,只要能找到好的营销模式,品牌则能以较小成本撬动流量杠杠,助推品牌与销量增长的双赢。那么品牌可以如何做节点营销呢?从品牌方来讲,营销通常有两条线,一是品牌自己的节奏,二就是节点营销。在充分了解自己行业和节点之间的关系后,品牌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按照目标来前置自己的营销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蓄水。蓄水的周期非常重要,拉得太长,成本过高,时间太短,没有形成深度种草,转化效果不好。所以我们通过大数据可以发现,通常要预留15-30天来做大面积曝光,完成对潜在客群的首次触达,然后在节前5-15天对这些精准人群做多次追投,最后在节点前后5天做集中的营销触达,才能更完整的完成转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节点营销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为它需要有数据化做基础,充分的热点事件做加持,高黏性活跃人群做拉新池,持续的触达机制做种草,以及通畅的购买链路形成闭环。融媒体时代,品牌营销借势“爬坡”打通全链路?节点营销除了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外,它还会涉及到很多环节。因为品牌营销不光环节众多,在融媒体时代,用户注意力变得更加碎片化、用户的流动性更强,品牌营销还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转折点上。那么,面对这些变化,品牌应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先从整体来看,目前品牌营销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转折点上,这个变化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品牌营销经历了多年高度竞争之后,特别是内容生态的高度竞争之后,其本身的难度已经快速上升。比如,触达渠道和用户注意力变得碎片多元,长尾的KOC和UGC影响力上升、传播载体和内容表现形式都变化非常快。而这也意味着,内容的有效性和更迭时间在变得更短,一种内容营销方式火了之后很容易被快速复制,导致这种领先的差异性快速就被拉平,且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变化快,很多品牌反应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周期越来越短。例如羽绒服的雪山直播、北极直播等等,新鲜感很快就是消失掉了。第二个则是供给过剩,消费行业的爆发,品牌红海本身加剧了营销竞争烈度,而在大密度的内容消费之后,用户也越来越警惕所谓的「过度营销」,对营销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品牌营销上,品牌更加不能急功近利,内容一着急就没诚意、就会粗糙,也显得没有真心。内容是品牌长久存活的“有力武器”针对用户越来越警惕过度营销的问题,品牌没有秘诀,只能不停地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进行迭代。而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促使了在品牌营销领域的新变化的出现,总结来看关键词就是:内容。首先,内容产品本身出现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短视频和直播这样的新视频领域里、也在裂变出Vlog、短剧、短综艺、微电影,甚至还有漫动画、微型纪录片等等。在广义的内容领域里,也逐渐出现了趋向准确和精致的内容变化,今年可以看到很多新品牌顺应这种逻辑,开始在积极尝试播客、品牌杂志、电影级短片、商业纪录片等内容产品。其次,内容产品所涉及到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与营销相关的变现环节,都在发生系统性变化。这也就使得内容的影响边界已经从广告逐渐拓展到渠道、产品等环节。一些消费品牌在设计产品之时,就已经把内容思维跟产品本身融合在一起。我们以白小T为例,他们在生产产品之前,就会考虑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相当于将营销的环节和考量更为前置。再比如,内容和渠道形成了一体化,直播和短视频带货是最典型的体现,而且现在直播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抖音上可以看到内容风格非常多样不同的直播间,但就内容观赏本身也具有娱乐的价值,而这些内容也都不断地适配到不同的品牌营销和电商转化上。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和内容关键词的基础上,不同阶段和不同属性的品牌,也都可以重新思考和梳理自己的营销逻辑。对于大品牌来说,首先从用户覆盖维度来说,必选项是短视频这类主流平台,可选项和加分项是根据品牌定位选有特定圈层心智的垂直平台。对于新品牌来说,很多处于较早的创业阶段,也有很多本身就是单一产品形态,一种有限型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资源有限、认知有限、目标有限。这种情况下,原则就是创始团队擅长什么平台,精于什么内容,就先选什么样的平台和内容。在基本的营销变化逻辑和对策之外,各个品牌还是要在线性上或者时间轴上,充分的注意到大的营销时间节点的作用和价值。那么,每个品牌到底该如何踩准节点呢?依据市场反馈来看,营销行业整体进入注意力过剩阶段,跟随着平台重要的营销节点,营销效率显然会更高。因为平台也在投入巨大的资源以提高营销节点的水位,品牌要在这个时候学习如何借助这样的平台势能,跟着匹配度高的热点话题节奏走,就有机会能够更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就比如巨量引擎在刘耕宏带动站内健身内容增长后推出的《冠军健身课》等多个健身IP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营销IP叠加了正值话题巅峰的爆款内容,可以给相关品牌制造出一个更全面的高效率的营销场。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行业本身也进入供给过剩阶段,这使得场景、情感、社交等要素在消费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通过重要节日的节点营销,恰恰可以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场景、情感、社交需求,且形成的品牌声量、积累的品牌好感度,以及带来的销量转化,都是极为可观的。品牌招商要先抓住“融媒体化”的优势沿着节点营销的重要性继续延伸,接下来要谈的一个话题就是:品牌应该怎么玩?从阶段和节奏上看,品牌招商要先抓住“融媒体化”的优势。可以覆盖品牌营销A1-A5阶段不同的传播诉求,例如A1阶段以扩大声量为主,那么图文为主的开屏广告以及视频为主的头部内容就扮演了重要作用,A2-A3要完成深度种草,就需要信息流广告精准追投,以及对应的明星达人UGC内容,或者行业营销活动等。那传统品牌如何适应新生的营销场景呢?引用弘章资本的翁怡诺老师的一个观点,就是老品牌新做的核心是重建团队,因为老品牌缺乏的东西有很多,包括供应链、数字化、渠道构建、电商运营都要重构。市场上有一个老牌的食品品牌,就是通过重新调整运营团队,加大供应链能力,特别是对品牌内核的深度挖掘,把唐风礼仪国潮经典作为品牌升级要点,形成了系列精致唐风的新产品线,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实现了一年250%的高增长。但纵观行业市场现状来看,只有线上的能力还是不足够,有条件的传统消费品牌还可以尝试线下场景的体验化与内容化。很多传统品牌的线下门店更多承载的是销售的作用,但新消费人群更喜欢内容感、体验感强的线下消费空间,这样的空间也更容易吸引打卡和传播。这样也可以使自己的新品牌逻辑可以更实际更立体的传递出去。我们通过大量节点营销数据验证得到结论,多触点组合投放在种草和全局转化效率上更优。在节点营销中,多触点组合能够帮助品牌完成全方位的用户沟通,达到多重营销目标,并且兼顾种草和转化。要做“有节奏的”节点营销,成为营销节奏大师除此之外,营销圈子里还有一句老话,叫营销的天敌是遗忘。如何保持品牌持续有节奏的声量,同样也是每个品牌营销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当下这样一个全民过节点的大背景下,我们想做“有节奏的”节点营销,要找准好以下四个节奏。一是要抓住“热点话题”的节奏。通过平台数据看到,在节日节点,内容的平均播放量是日常的1.3倍,节点相关的话题、视频也更加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比如夏季节点娱乐类的内容话题,讨论很高,高考、毕业季等一些节点性话题也经常出现在热榜中,这些都是品牌可以借势的热点。在中秋节点,“中秋祝福”、“中秋歌会”等相关内容热度很高;诸如此类,抓住节日的自然热点、巧用用户关注点,制造更多情感链接,能够让品牌的营销事半功倍。二是需要抓住“行业旺季”的节奏。从用户的内容消费数据来看,多个行业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行业节点特性。比如游戏行业在春节以及暑假会有非常明显的内容消费高峰;美妆行业呢,在5月、8月这种换季类的月份也会有明显的内容消费波峰;即食品相关内容播放会在开学季期间明显上升;娱乐类内容也会在夏季节点有一个明显的峰值。在巨量引擎,品牌可以根据自身行业属性,清晰的洞察到,自己行业的内容消费高峰,以及用户兴趣点。利用好这些自然的热度,能够帮品牌更好的做好营销。三是要抓住“投放时间”的节奏,从前期的认知提升,做产品的蓄水和种草,到核心的转化期,做一站式的转化。最后则是要抓住的就是“人群认知”的节奏。基于当下自身的人群资产情况,分析品牌现在需要针对哪个人群做营销,结合当下节点的节奏,选择合适的营销产品和IP,做好人群的运营。总之,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每年不同阶段的节点分布、分别适配哪些品牌和产品,也许能帮助品牌主更清晰捕捉到投放和做生意的时机,为品牌、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发展势能。本期时间线:02:17:品牌为什么要做节点营销?品牌如何做好节点营销?08:58:品牌和消费者需要有更多的情感链接,强化陪伴属性,强调价值主张13:02:节点营销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15:06:品牌如何适应新生营销场景,抓住“融媒体化”优势?23:08:通过重要节日的节点营销,恰恰可以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场景、情感、社交需求33:49:关于品牌营销的未来前景38:35:如何利用巨量引擎多重触点形态做好节点营销?54:46:在有节奏的营销场,营销人需要抓住哪些节奏?1:12:44:品牌如何从时间、人和内容维度抓住节点营销机遇?1:30:33:看懂抖音时间优势:巨量引擎拥有议程设置能力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王卓(窄播&新声Pro 创始人)何商英(营销科学MSP)郑方园(巨量引擎内容市场负责人)张翼(联诺传媒策划总经理,资深营销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最近有一个突发事件就是,钟薛高的胶不燃于火。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从“雪糕刺客”似乎变成了“全民公敌”,钟薛高这个品牌确实陷入到一个比较困难的时刻。从品牌的角度来看,不管是钟薛高还是中国很多新消费或者新的品牌,他们官方的表达有一种非常“杠”的精神。实际上,还是希望决策者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事情,以人为本将心比心,更加具有智慧和同理心去和消费者沟通,而不是硬“杠”。“钟薛高”事件背后映射的其实是一种贫富阶级之间的对抗,很多人反对的并非钟薛高本身,而是反对消费品背后代表的那些人群和自己人群之间的落差感。现在整个舆情环境,企业集中爆发言论的概率在不断的上升,上升的背后有一个母题。母题就是除阶级、性别、种族这些一直是社会议题的母题,价格、安全则是商品话题的母题。在前人已经踩过雷的情况下,后人依旧掉下的这个“坑”,永远都是价格和安全。所以我觉得企业或者品牌需要用足够的精力在处理母题上做的足够扎实,再去谈别的。在后疫情时代,品牌如何通过可持续的营销方式来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因为现在对于做品牌来说,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那么究竟要做些什么事,能够帮助品牌做一些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品牌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以及他的信仰系统。特别是中国的一些新消费品牌,成长几年后就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这时候应该回归本源,去思考它究竟想带给人们什么。以可口可乐为例,它强调的就是大众的情绪和欢聚的时刻点,包括麦当劳和耐克,它们始终有非常强的信念系统。反过来就是说,中国的新兴消费品牌虽然成功,但是缺少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到底要跟我的消费者在信念系统和精神灵魂领域讲什么样的故事,做什么样的事情。另一方面就是品牌营销与商业创新,在商业创新的同时能否加上品牌文化或者中国文化,或者是文化体系当中的文化创新加一点科技创新。不管什么方面的创新一定要加社会创新,在目前的体系当中,品牌需要跟消费者一起成长,消费者是我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我的用户,也可能是我的数字产品的拥有者。而且品牌在追逐商业的同时,也要思考能否跟我的消费者供应去做一些创新和连接。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抖音、快手号都加入了618,那么直播这个流量品牌如何去抢这个流量呢?如何在这个618,就这么多直播平台,这么多的视频平台里头,如何去做得更出彩一些?所有的媒体,只要他有流量,他也在不断的建设他的闭环。从阿里到抖音,包括现在的微信视频号也即将商业化,以及他的电商路径已经十分清晰了。如果要做好流量,没有特别好的内容和特别好的初心,如果没有特别好的那个到达率和频次,很难去把这个做好的。内容想要做好,第一个肯定是真实,毕竟精明的消费者只会被好的故事、真实的东西去连接,去打动。还有在整个不管是做品牌营销,还是做什么市场,现在更多是在用数字说话。那么在越来越复杂的数字营销生态中,企业如何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建设模式呢?目前为止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化的系统,包括他的私域流量、CM,包括他的一切可衡量的数字化媒体转化率和流量。实际上,品牌建设的模式跟数字化生态是不矛盾的。企业自身要架构这个数字生态,也是需要非常用力和努力的,不只是在技术和硬件投入层面,还有在企业组织架构的数字化营销当中,重塑每一个人的数字化能力,包括决策者的数字化能力和架构战略以及布局,包括他是能够用营销的科学、科技,还是他能够在产品革新当中进行数字化。另外一方面,现在很多的媒体都是社会化的媒体,很多都是表现在社交平台上的发酵。企业去做品牌建设,不管是社会化平台还是电商平台,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体现在他全链路的品牌建设模式,而且在品牌建设的这个模式,他也必须是正向拉动的数字化回馈。现在的品牌建设,他需要有科学化的去建设,它是全链路的,要去与我们的消费者沟通。哪怕做产品创新,也需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出发去做这个创新,所以这是一个决策者需要重新审视和不断革新的时代。本期时间线:02:10: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与消费者建立沟通更有效05:36:企业或品牌需要在处理母题上做的足够扎实,再去谈别的10:19:战略不能解决战略问题,决策导致障碍13:51:后疫情时代品牌如何通过可持续营销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增长?14:19:一个品牌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以及信仰系统18:50:除了商业创新,品牌的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也很重要27:30:不管做什么样的内容,只要对消费者好,才是一个好内容31:12:企业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建设模式?50:23:好的纪录片可以帮企业进行更逻辑化的梳理,以及实现品牌资产的提升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本期嘉宾:钱峻( M360&创+平台创始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泛影视行业与品牌之间互相信任是最好的结果,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互相戒备。国内最有名的某些纪录片导演来拍一个大型企业宣传片,因为预算足够,自然而然会变成甲乙方关系,不是双边关系,而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关系。首先,要求片子不要翻车,其次要能体现品牌价值和精神,还要能在社交媒体引起热烈讨论,而且要求这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放得出也收得回。像阿里拍的支付宝年俗宣传片找的都是非典型场景,并非舞狮舞龙那些,而是捕鱼,最后落点到年俗不俗,包括农夫山泉拍的长白山纪录片,讲长白山小动物和妈妈们的故事,最后落点到他们新出的能揣在兜里的“幼崽装”产品,实际上他这个纪录片只是一种方法,去激发你的一种情绪,情感的一种共鸣,一种新的消费场景。所以对于纪录片人来说,纪录片是我的世界观,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世界纪录片在某种时候变成方法论。看到广告的话,观众会有戒备心,但是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现在还有一些像OPPO/VIVO/华为,他们在推自己手机的时候,会找一个名导演来用自己的手机产品拍一个纪录片,光影微距等一系列产品功能都能通过这个片子展现出来。最有名的就是陈可辛的那个《三分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能得到很多观众的共鸣。一个品牌为什么要拍纪录片?纪录片是一个能够帮助品牌在他每一个构建品牌的阶段,都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工具或者手段。对于品牌的层级构建,首先是认知,知道你是谁,你的功能,你的产品卖点等等。再接着往上一步就是品牌认同和身份认同,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new balance,在当时卡在专业运动品牌和时尚品牌之间的它,请了李宗盛拍一个片子记录他人生的每个阶段,最后点了一句话叫做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最后在中产阶级那些男性间火了一波。商业化的纪录片对于品牌的助力,是其他公关和广告手段完全完全替代不了的。但是现在品牌或者企业经常将自己视作甲方,对纪录片导演“指手画脚”,这实际上对纪录片拍出来没什么帮助,结果适得其反。这并非一种天然的对立,只是因为工作习惯和工作性质的关系,一定会有一些观念上的对撞,这个是很难避免的事情。那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演或者导演的制片人或者纪录片的制片人要做到这个工作,要来做这个斡旋,要做双方的翻译,彼此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话来换位思考,这个特别重要。还是那句话,双方彼此之间要有信任。企业跟企业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其实看起来是有危险性的。但是一个真正的好企业确实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纪录片来帮助舒展企业文化、价值观、高光时刻,包括艰难痛苦的时刻。比如经历过的疫情,到现在的后疫情阶段,企业如何生存下去,熬过这个冬天。像现在裁员潮,那些听起来很厉害的那种上市企业,裁员号称是90%都有,先不说被裁员的人,留下的人也很难,真的就像是一点点微弱火焰支撑着企业活下去。如果能够记录下这一刻,这个企业的形象包括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如何跟时代共同经历这些事情是有很多可说之处的。纪录片导演和新闻报道的区别在哪儿呢?其实导演跟拍摄对象是有关系的,就是说不会去故意抹黑或者故意展现最丑陋的东西。抛开金钱关系不提,我跟拍摄对象是有感情的,所以我的纪录片是有温度。我不是说为了抓毛病去做一个揭露的东西,而是说通过战胜挫折来展现英雄。拿人来说,谁又是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人呢?往往成功的影视作品,那些被牢牢记住的人,首先那些人一定是有缺点的。品牌也是如此,太过完美就不够真实。只有足够真实,才能拉近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拍纪录片不只是记录,其实可能是发现、挖掘,甚至于塑造,是会影响到你的企业未来的。当你的一个纪录片,把企业的文化、使命、愿景、价值观,甚至是各个层级的员工,不管是领导、研发还是基础的一线人员,他们说的一些心里话、一些行动,用片子记录下来。未来这个纪录片还能够当成一个教育片,在公司一直传承下去。其实广告片的预算真的比纪录片更多,但是很多广告片做不到的,纪录片仍然可以完成,只是说纪录片的时间成本高,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换时间。纪录片就像一个筛选器,就是真正能够拍纪录片的公司一定是好公司。企业想用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你得真的做了这些事儿,所以说能够拍纪录片就是一个好的品牌和一个一般的品牌的分界线。我觉得到未来就是说,这个企业能不能拍纪录片,就可能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帮助消费者去筛选好品牌、好企业的一个标准,就是有良心的企业才敢拍纪录片,足够自信才敢用一个个镜头真实的去记录。本期时间线:10:32:纪录片是品牌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工具27:08:企业必须要把自己打开抛给大众看29:34:不是只有战胜挫折才能体现英雄性31:03:创作一定要去找冲突,从社会话题切入寻找时代责任38:50:拍纪录片除了记录,还能发现、挖掘,甚至是塑造46:42:比起制作纪录片在宣传传播要花费更多资金投入50:29:商业纪录片要具备真实、话题性和企业价值三个条件59:12:有良心的企业才敢拍纪录片1:18:00:这个时代的纪录片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张翼 (联诺传媒策划总经理,资深营销人,案例多次获得金投赏、艾菲奖等金奖)张新伟(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纪录片导演)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最近看了一本讲茶道的书,讲了侘寂,讲残缺之美,讲因由人的老去,外表斑驳,褪色暗淡,却无法阻止的震撼的美。你知道那美源自于哪里。源自于朝着完美构建的巨大期盼,源自于失败,裂隙,磨损,也源自于一次次的心碎。里面听到了最近最好听的情话,少年写给他热恋中的爱人,他说,“我是真的很喜欢你,喜欢到你不用担心我会不喜欢你了的那种喜欢”。就很直率,但你明白他是什么意思。然后我还很喜欢另一句,他说,“不忘记进步,不吝啬爱意”。也是过了很多年,你才笨拙但努力地学着理解相爱的形式。人生大多数经历其实都是明明白白的“一期一会”、“过时不候”的。比如你的青春,与朋友的见面,一次旅行,每一年季节的节点,与心爱的人的每次相见。当你明白这其中的“有限性”,并清楚我们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可以活得更认真些,珍惜些,尽兴些。近些年的互联网产品里,我觉得某音还算不错,它最大化激发了不同阶层的共同创造力,真正实现了,表达是没有阶级的,对美的追求也是,快乐更是。我非常不喜欢某些狭隘精英阶层的优越感。我觉得技术实现的表演平台的公平化,是对人群创造力的解放,在这点上,跟文艺复兴的意义差不多的。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大众所在的潮流方向,是主流思想应当关照的地方。同时真正源于大地的生命力,才是一切的根本。知识分子应该警惕狭隘的偏见,保持开放。每个时代最优秀的那部分人,都在构建当代最重要的文明或思想。这些思想,或激励人,或抚慰人,或成为众人精神的根本。在古希腊,是哲学家。在唐宋,是诗人。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家。当代呢?我以前写过,“当代人不写诗,但用商品写诗,镜头写诗,摇滚乐写诗。”当代的创作形式或许发生了变化,但在当代把握这些创作工具的人,一定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力争完成杰出的作品,把良好的思想传播开来,想办法给文明添砖加瓦。至少,应当有这样的上进心。我们说到信任,无非是三件事,意愿,能力,还有时间。前两者是加法,第三项是乘法。也是最近越来越意识到,有时候,你的意愿就算再好,能力就算再强,交易双方没有足够的时间或事件去验证的话,信任还是薄弱的。所以,要把时间花在最需要去建立信任的人身上;同时,要善待和善用已经建立好的信任。这两天又把法布尔的《昆虫记》翻出来看,里面写了很多小虫子,写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欢迎它们,但是它们很努力,在地底下,在黑暗中吃了很多苦,才有少数的一些能够爬到夏天的树上唱歌。我们人就原谅它们唱歌不好听吧。这本书就是诸如此类的事情。虫子很小,人很小,但每一种小小的生命都抱着属于它的希望,做着它的事情,不见天日,无声无息,但没有一刻停歇,尽管秋天一到,它们便会落叶一样飘零,没有奇迹。法布尔形容它们是一小块暂时注入了生命的、能感受欢乐与痛苦的蛋白质,一无所知啊,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全力以赴。它们看不见自己的宿命,看不见岩石和星星冷漠的注视,但是它们爬到夏天的树上唱完了自己的歌。很朴素,很坚定。我每天都看社会新闻,像所有人一样。不过,我越来越少谈及热点,谈论无从预测的未来。当整个世界的走向,带着悲观的不确定性时,原本流行的宏大叙事就不再有吸引力。同时,也是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我们所能把握,无非只有运动读书,穿衣吃饭,跟喜欢的人交谈。把遥远的目光收回来,把欲望和野心,也收回来。珍惜每粒粮食,珍惜每次见面的人和风景,珍惜所有认真播下的种子,珍惜每个平安的晨昏。“要向具体而微的生活里去”。看到贾樟柯的一段话,角度还挺带来启发,“我越来越对形成共识不感兴趣,共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疲惫的过程,非常消耗创造力的过程。应该自己来达成自己的认识,在自己的认识里面突飞猛进。实际上,我在重新拉开我跟城市跟世界的距离,去理解生活,理解我自己。我们要往前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形成共识,客观来讲我貌似也算很擅长这件事。但那确实是一个疲惫且消耗创造力的过程。我逐渐感觉到,我已来到要出人生方向选择的时刻,是要在疲惫但圆融里做一个人们信赖的协调者,还是要背向人群重新去修复自己的创造力与锐气。那当然不是简单的选择,后者意味着对安全的主动放弃,孤独,无法得到理解,以及不小概率的失败。不过,总要有觉醒的时刻吧。个人的文艺复兴,带来的理应就是“生命仅有一次”的觉醒。那也算得上一种为时未晚的启蒙。人们常常说沉迷手机,沉迷某个app。其实沉迷是个门槛很高的体验,沉迷意味着一个人要体验到强烈的沉浸体验和愉悦满足。我们大多数时候所说的沉迷,指的是对刺激的无法中断,本质上它是一种隐藏在趋乐形态下的避苦过程。人们追求奖励是因为一旦终止刺激,就会感觉到无聊、孤独、无意义等负性体验,所以大部分“沉迷行为”发挥的功能是“遮盖”。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的沉迷过一件事了?那种仅仅被主动的快乐追求所引导,而不是规避痛苦和无聊所驱使的。在历史面前,人最短暂,自然最长。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提到史观时说:“人最短暂,比人稍长的是政治,然后是经济,比经济稍长的是社会,然后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灿若繁星的一个又一个帝国升起又落下,每百年便有强国的更替,任何试图用一个人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去诠释和预测未来的,都必将徒劳。一场疫情或某个历史节点,完全不足以佐证一整个体制的优劣,就像二战时,若仅仅以某一场战争的结果来说明国与国的盛衰,那结论会反反复复不断变更。我们只是生活在历史的须臾片刻之间,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在此刻的所见、所闻、所结论,因为下一刻,历史就能给你一巴掌,推翻你的所有妄言。正如《影像里的人生》写到的——生命并不短暂,短暂的是我们每个人。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来到这个世界,又前赴后继离开。人用自己的生死完成宇宙的新陈代谢。始终把专注力聚焦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上。斯多葛主义它的一个观点是——人生中有太多我们无法掌控的人和事了,但是,这些人事并不直接作用于我们,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和“诠释”才影响到我们的。人活一世,要获得安宁,说难难,说简单也简单,便是要时刻分清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超越了你的控制,然后,将自己的专注力全然聚焦到你所能控制的事物上。疫情的发生,航班的失事,经济的萧条,股市的震荡……这些宏观形势完全超越了我们所能控制的。然而,外部事件经过内心调和,依然可以折射出不同的色调。同样的发生,会因为人不同的诠释,对不同的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所以说,人生看似无定,我们常常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但因为灵动的内在,我们其实始终掌握着对外部发生的最终表态与自己的行动。永远要记得并引导人性的向善与光辉面。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人会在自身欲望与外部诱导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向。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被动去吸纳、结交那些正面、温暖、正能量的信息与人。疫情下,我们目睹过无数不分国界、让人感动的人间的爱、牺牲、合力、关怀,这才是我们理应宣扬与放大的人性光辉面。之前在一个人陷入恐慌时,内心曾思量过,此生还有什么遗憾的?想了想,似乎真没有,人生行至此,觉得自己大抵活得还算云淡风轻、清透明朗,曾有的起落,在生死面前真是不值一提,唯一重要的只有家人的健康快乐。最后,一句话结语:我们来过,看过,爱过,经历过,思考过,创造过,一生足矣。本期时间线:01:19美源自于朝着完美构建的巨大期盼02:26抖音最大的激发了不同阶层的共同创造力04:35信任无非就是三件事:意愿、能力,还有时间06:40流行的宏大叙述不再流行,人要向具体而微小的生活里去07:14“应该自己来达成自己的认识,在自己的认识里面突飞猛进”09:56在历史面前,人最短暂,自然最长11:20要将专注力全然聚焦在所能控制的事物上本期主播:华轩(品牌探索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这期节目的大前提是有关酒类的品牌营销的。我们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呢?我觉得酒对于中国老百姓,或者对用户来说,它其实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不像其他品牌,还要去做普及,所以在这么一个不用普及的品牌下,竞争更为激烈。所以我们就想来探讨一下,酒品牌或者酒文化的起源。黄酒这个概念,确实是有文艺复兴的感觉。南宋美学的兴起就是喝黄酒,其实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世界里是一个主流,反而是后来因为有了草原和边塞游牧民族向中原的历史演变后,大家开始喝用高粱、玉米酿的高度烈白酒。所以我觉得喝黄酒,是有自己的历史背景的。我们中国传统的文人里面,描绘酒的诗句太多了。人生得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乐队吧,然后杜甫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都天然有一种浪漫的性质。传统文化我觉得以黄酒为例,它是有一个进入门槛的,就是首先你如果是要追求宿醉的话,其实你就应该喝白酒,或者你去喝啤酒也很过瘾。但是喝黄酒的话,他就是有一种天然的仪式感,这个仪式感是你要有一点这个知识的这个门槛,和你自己自身的这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上的这种接续的这个能力,才能接得上这种仪式感,不然的话不过瘾。另外,在做酒品牌的场景营销时,我有三个字比很多人做得好,就是接地气。黄酒本来就是一个小众的,我如果再做的小众,我不就小众中的小众了吗?那从营销角度来说就不对,我是希望让他们先喜欢这个东西,然后他们去尝试,再这个过程其实是挺不容易的,因为你要先用行为去吸引他们,然后再用内在的酒体去触动他们,这其实是两个方向。我觉得在中国市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东西有品牌了,大家不需要为这个产品去担忧,它直接买单就好了。他买单的驱动无非就是几个,第一个就是我不是强需求,比如说茅台,茅台我不会喝,但是他如果很低的价,1000多块钱,如果他能放出来让卖,我就是会大力的购买,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有品牌,一个是没有品牌的。要是有品牌的,你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户为什么要买。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就是用户为什么要在你这儿买,因为做这个酒的企业特别多,你没有竞争力,那用户为什么要在你这儿买呢?他为什么不去别人那儿买呢?然后那些没有品牌或者小品牌跟他们之间到底又是一个什么差别呢?第三个问题就是他们跟用户的一个粘性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要解决的一个是信任问题,冲动问题,就是如何要把这个事情让用户冲动下单,让用户信任你下单,这个就是有品牌要去做的,然后没有品牌的它又是一个怎么做的呢?没有品牌它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是要是要让用户知道我为什么要买这个酒,因为买这个酒是有门槛的,为什么我说的门槛不是他的酒价钱高,或者因为他会质疑这个酒是假的,怎么办?你这个酒好不好,品质是什么,你要告诉用户,你是可以被信任的,你是值得被信任的,我的品牌是值得被信任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产品本身好,你的品质好,在有没有品牌的情况下,我说的是前提条件是哈,在你用户产品没有品牌的这个潜力知名很很度很小的情况下,他为什么用户,用户买你的东西是为了什么?因为用户没有买过你的品牌,没有知名度,你就没有达到一个用户的共识。什么是共识呢?我觉得就是用户有了需求,他更大的是买大的品牌,而且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有了需求我才买这么一个逻辑,这个逻辑是有先有后的。而且我看到很多小的品牌,它不能站在一个上帝的视角去看,就理所当然觉得我一宣传用户就要买。所以用户一般买的时候都是看你,你是怎么包装的,你是怎么营销的,你是怎么推出去的。我觉得从自身品牌运营上来说,茅台真的是所有的酒类品牌里面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就是你说茅台真的比别的白酒好喝吗?这个我不知道,我比不出,对我来说白酒都差不多,可是就是同样作为白酒,茅台会比别的酒要贵这么多,我觉得对于不喝白酒的人来说真是匪夷所思的。现在更大的品牌,其实在线上就要做到更大的曝光和传播度。线下更多的是来获得用户体验。长远来说就是,白酒线上销售一定都是硬通货,就是他已经知道价格了,他在网上去买,其实就是图便宜嘛。你说品牌最后做什么?品牌核心其实是做故事,但是不是编故事啊,这个故事是你的用户能讲的,这才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包括我们现在做媒体做什么?我们就是要用我们叫说人话做的视频,就是人家客户给了你钱了,他们看完你的视频,他能照着你的再去讲,给他的粉丝讲。你看茅台为什么火呀,你仔细想想一想,茅台的故事是不是最多,什么许世友啊,周恩来啊这些故事。但说到五粮液,你能想起来几个故事,基本上说不出吧?我们讲中国人的原生文化是故事会文化,因为中国人基层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所以我们之前就一直想去帮企业解决一个问题——用真实的故事去传达给用户。包括酒品牌也是,因为酒类其实是很好的一个宅体,如果你故事内容够好,它是可以持续性发展的。其实日本威士忌尤其在中国火,火在哪儿?就是还是刚才讲的社交货币,跟茅台一样,他也是一个装x的核心道具。杭州以前卖那些日本回流物的,这帮人全在卖日本威士忌,天天各种空间喝日威什么的。但里面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带贷清关单过来,全全杭州市核心推手就和这边,所以主要我觉得认为解决了就是一个,就用专业术语啊,叫社交货币啊,用俗语来说叫装x道具,当然你说那个就是北京有一个专门做威士忌品评的,那酒做的很好,那你依然卖不动,为啥你那个卖一两千,放桌上我也不知道他价格呀。按理说威士忌一定就是苏格兰最出名对吧?但是日本人如何用了百年的时间,把威士忌文化做成自己的?去年,日本专门出台了法律,就是必须要在桶藏日本什么五年还是几年以上才叫日本威士忌,是因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中国人在日本贴牌的威士忌,都是苏格兰的那种散装的,到日本贴个标,就说是日本国产出来。这个基本上不会作假的,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它的调和的勾调的过程,适合亚洲人口感很关键。当然还有一个标一定要认识,让人放到桌上一眼就看见了,我们中文字都写那么小,根本都看不见,其实说白了就是最后坐着不管做啥,就一定要做成一个社交货币,因为他要去迎合人性,我们要去挖掘背后。本期时间线:02:36低度酒趋势本质是一种文艺复兴27:05当下营销更追求简约美学模式30:05白酒市场是存在增长天花板的,有时品牌认知决定了用户信任度38:38主流品牌有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交货币51:04酒行业要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营销策略来保证百家争鸣1:00:49线上销售模式的直播间已经成为新的糖酒会阵地1:05:49未来的品牌传播光以北上广逻辑无法产生情感共鸣1:28:41品牌核心是做故事,故事讲得好是最高境界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本期嘉宾:巨刚(酿酒地理创始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最近有个很红的破圈事件,就是汽车品牌奥迪发了一个小满的节气广告,还找了刘德华来拍摄。本来我还挺喜欢的,因为整个内容非常儒雅,很中式文化审美。结果上线没多久就被人爆出来,抖音有一个叫北大满哥的,说这条片子一针一针地copy了他,所以成了一个巨大的丑闻。在某个阶段做广告,做公关,做传播,都是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朝阳行业。但现在,所有人都可以自己当博主、当网红,那我为什么还要来替你这个机构来发光发热呢?为什么不直接把我的创造力回归我自己呢?事实上,广告公司就是创意公司,一个好的创意人员和品牌之间有一连串的流程性,比如说一个创意,然后组长,总监,再是客户,导演,最后输出一个很好的片子。现在中间这个环节全没了,就是创业人员自己做这个创意,自己出镜、自己剪辑,中间所有的工种全都消失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传媒媒体时代流变的一个非常显性的标志。接着说奥迪处理广告抄袭这个事情,其实不算多出彩,也不算多好,他其实是道歉信,他是中规中矩的。这个中规中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等偏上,不减分,但是不够好。如今奥迪也道歉了,但视频的事情就结束了吗?我觉得不会,因为它会给人留下一个印象——某一年奥迪广告抄袭了,上热搜了。我觉得其实奥迪他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他是有机会可以做得更好的,就是他迅速地跟北大满哥联系版权事宜,然后尊重知识,尊重原创,尊重版权。另外,今天我们还会聊到新消费。事实上,怎么定义新消费呢?其实百度上有很多种定义方式,但我们现在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就是年轻人和年轻化,那这个定义就比较多了,比如Z时代,包括后浪。我们认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到来时,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可能是老老瓶装新酒,还有一个就是新创的品牌,比如钟薛高、江小白这些的,他们其实都是新创的品牌,然后他们也都是七零后做的品牌。但是他们就是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喜爱,那么所谓新消费到底新在哪里?他可能是品牌是新的,产品是新的,包装是新的,然后就是传播渠道是新的,种草是新的。但是它的产品内核以及供应链这些东西是加了数字化。一旦加了数字化之后,这些消费行业久都值得再把它就是提升一遍。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企业跟媒体之间不再简单粗暴地把广告投放给我们,然后我们来执行,而是大家一起来头脑风暴来共创。我们自己内部定义叫去中心化,可能我们跟企业一起做共创后,帮助企业去定义,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或者行业里做定义。现在企业已经不是品效合一,而是品效销合一了。就是他们不仅是帮企业去做数字化的投放,而是帮企业去搭建一个官方的店,然后帮企业去做直播、去做销售。现在疫情之下,可能能够帮助企业来带货进行品效销合一,可能将来也是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生存方式吧。在这个时代,大家都种“内容人该何去何从”的困惑,品牌其实是有创作需求的,就是对于内容的需求,但是谁来做这个事情,这些人怎么来为我服务,来为我产生价值?阿迪和耐克这些年对外的品牌文化区别,和市场策略打法的区别,就是在做大量文化上的东西来体现品牌价值、品牌精神,然后阿迪呢,就多做高转化率,实现很好的销售收益。其实文化部分我觉得纯粹跟企业气质有关。因为一个企业是否存有品牌,品牌部门是否存续,以及品牌如何输出,归根到底都是创始人的气质,因为品牌部门并不能决定这个公司的这个品牌如何输出,而只有老板或者CEO才能决定我的品牌往哪个方向打,因为我的品牌部门只能说是它有不同的这个打法来配合我的这个院校使命价值愿景,价值观,第三项实际上都是应该由创始人或者是CEO,董事长来输出的,然后我的这个品牌部门都是结合你来理解我的这个这个内部的这个brief以后,你来帮我来执行到这个目标,其实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品牌部门,我觉得在一个企业里面,这个权力是很微妙的,就是它可以很大的权利,但也可以完全没有权利,甚至就没有品牌部门。我觉得一家创业公司其实就两件事情,一个是品牌,一个是产品。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一个企业的面子,那你这个人输出的面子实际上就是你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那这样的这么重要的一个事情,没有一个跟这件事重要程度匹配的这个足够专业的人和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本期时间线:05:12:原创才是广告行业的道德制高点10:19:大品牌对创作要有严肃之心11:57: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17:30:不同媒体阶段品牌操作的区别在哪里?32:11:品牌公关要靠车轮战,用普遍广泛的内容稀释负面更有效47:33:怎么定义新消费?所谓新消费到底新在哪里?55:08:帮助企业进行品效销合一是未来更有竞争力的一种方式1:12:59:品牌有创作需求的前提下,如何让内容人为我服务为我产生价值1:21:52:新消费品牌应当注重公关与品牌内涵1:39:57:人要学会投资,一个是投资自己,一个是投资未来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本期嘉宾:杜惠(经济观察报大消费事业部总经理)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身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变更的时代点位,品牌如何做出应对和整体打法以及品牌出海?这或许是每一个品牌方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相变化和互相作用力,使得品牌公关动作已产生巨大区别。从早期大家非常在意品牌,导致购买电视广告、投放大型综艺节目,到现在要投网综、投短视频博主、短视频红人等,就能感觉到品牌自身在媒体时代的变革下,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目前品牌最明显的两个变化,第一个是整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就是传播环境更碎片化。以往叫碎片化,如今叫粉尘化,就是它更细,而且更多。第二个变化,我觉得未来企业一定是要出海的。企业出海,其实就是要做全球化动作,它不是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更多的是存活问题。如果你要求增量,你就必须达到一个全球化的东西。现在作为全球化做得比较好的,唯一一个产品就是TikTok。绝大多数中国产品不能够成功出海,就是我们在设定的时候,其实你没有做好用户调研,你没有办法让带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能够轻巧融入到其他民族文化或者其他国家中。我们有时候在做一些品牌项目的时候,会通过理解项目本身brief的这个需求,然后倒推出来,从媒介推到内容——我在什么场域来做什么样的创意?从我自身从业这么十几年来看,有几个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家不要觉得一个媒体他的渠道或者它的受众特别多,你的传播效果就会很好,我觉得这个是本末倒置的,你应该去关注企业本身你的产品是什么,你的品牌调性是什么。你要懂得去分清楚自己。然后你再定位你的企业,你的概念,你的行业地位、你的愿景。另外,在这个时代做传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意义是不同的。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做权威性和专业性,新媒体更多的是去找出它属于自己的那个调性和特性。我觉得他们之间的融合无非就是看每一个项目我到底是需要背书,还是需要调性。新媒体传播有一个好处就在于城市宣传,或者说文旅宣传。其实它是一个传统媒体常做的事,比如我们去讲文化故事,不论是风景名胜,还是一些市井人文的故事。但当这些东西对当下受众已经不能产生刺激的时候,就需要有新媒体的助力。无论是抖音、小红书这些比较新颖的分享方式,用今天年轻人更喜欢、更具有刺激性或者说洗脑性的传播,让人重新去激活你对这些城市知识的兴趣,你就会想要说,“我要到那个地方去看一下,我要体验和网红一样体验过的东西。”于是,它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这就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我觉得在城市宣传上面是挺典型的。另外,谈到品牌出海,我觉得品牌出海更多的是连接。现在说山川与大海的距离,有时靠一张网络就可以抹平,所以对出海的品牌来说,用户的距离有时只差一个连接,如何你才能实现与用户的连接,一方面就是有很多的中国的卖家,他们拓展的渠道有很多,它会有私域流量,还有一方面就是亚马逊广告,最重要的是品牌故事需要结合当地的一个特性去讲。拿全球国货来说,我觉得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品牌就是老干妈,因为我有朋友在欧洲看到老干妈的户外广告,其实这个事情就挺值得探究的,因为老干妈它是非常针对我们中国人口味的东西,但是现在经由留学生带到了全世界各地,其实世界各地的人都其实能接受我们老干妈的这种,就是作为一个酱汁,它的辣度,口感和味觉上的程度,然后在这样一个民众基础上重新做了一轮传播的话,我觉得这算是我现在看到的中国品牌走出国门,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对我们来说,我们拥有这么良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美好文化基础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的文化出海,都希望能够回到盛唐时代,类似世界中心,万邦来朝这种盛况。我觉得就是拥有这种民族自豪心的人的一种美好畅想,但是要实现这个畅想,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东西方文化实际上就是两套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我们的语言和各方面都不一样,且以他们的标准,如果不做文化融合来刻意讨好,而按照他们的审美来做改良的话,其实是很难的。事实上,品牌出海需要具备哪些东西呢?第一个就是要有历史,第二个是要有故事,第三个要有理念,第四个要有颜值。所以说我觉得市场传播中最高明的角色,肯定是心理学的传播。以李宁来说,从2018年开始重塑品牌,它的定位是九零后,他是从批发模式转型到了零售模式,首先解决了一个库存,然后他从国内迈向国际品牌,出海打造国际比,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从价格过渡到价值竞争,摆脱低利率的泥潭。再用一个美妆品牌的传播案例,往往会用这样一套打发。首先是讲一个情怀故事,先让用户对品牌产生好感,理解品牌的价值观。随后开始释放出了一些明星素颜的测评视频,用户客观的理性分析,建立用户信任,最后它才推送了一个明星礼盒广告,顺利成章打开用户或者说是粉丝的钱包。其实它是层层递进的,现在看来它是一个快速建立稳定关系的捷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式了。而且我觉得就是要找到你的产品能为用户所带去的价值,这个价值是要去和用户交换的,因为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关系的本质往往就是价值交换。本期时间线:04:04:新旧媒体时代品牌传播有什么变化?10:29:市场变更过程中企业要有不可复制的核心13:34:故事包装可以打通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20:58:山川与大海的距离,有时靠一张网络就可以抹平29:10:品牌出海要有历史、有故事、有理念、有颜值33:13:大品牌在时代面前是被动的,需要更多颠覆性创新42:22:不断迭代和升级企业才能长久生存46:29:企业传递信息需要先构建关系再提高信号强度49:02:说人话、说真话更容易实现传播目的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本期嘉宾:叶倩雯(媒体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社交是门艺术,更是门技术,谈资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内涵。在这里,资深媒体人社社跟他的好朋友们,从品牌营销到新消费模式,再到元宇宙,当下最火的营销趋势,让你一网打尽,用轻松方式结构复杂形态,欢迎做客社交车间。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品牌方越来越需要纪录片?苹果每年都有这么多纪录片,腾讯、阿里也有纪录片,就是从马云的创业伊始到现在,其实经过了很多个代际,都有非常生动的影像资料被真实留存了下来。那我们也会觉得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不是做纪录片变成了一个新的品牌方法论?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也好,传统媒体时代好,它更多的是集中于报道,因为现在整个的科技革命,或者是互联网不断的新产品出来,导致了整个的传播环境很琐碎,然后很割裂。在这个情况下,品牌没办法就是通过全年的或者媒体曝光,或者是TVC这样的东西去帮助企业集中声量的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现在我们的精力分散的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个能集中去讲一个完整故事的这么一个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觉得这个载体就是纪录片,因为只有纪录片他才能完整真实的去表达一个企业的一系列的从出生到发展到壮大,就是一系列蜕变、锐变或者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是纪录片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其实他是一步步在演变呢,原来最开始的时候,你看我们看到很有影响力的,就是B站的《后浪》,快速地让大众看见“奥利给”大叔其实都是在一个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它也是无非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去讲。这种形式我觉得往下走,就是要企业去讲更多别人看不见背后的故事,然后去表达,去说,然后他因为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有力的抓手,能够集中所有的资源,在不同的地方发出同一个声音,它是可以把企业的声音是无限乘以十倍百倍的去放大。我们认为,如果企业要做纪录片,不应该以商业化视角去看,而应该站在整个行业,以及未来规划等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微观的东西。这时候,你就觉得豁然开朗,而不是我们像小蚂蚁一样的去看大象。我觉得纪录片可以很快速地帮助企业更快速建立一个社交货币,这个社交货币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大家去谈论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社交货币,它能快速激发或者引起受众的情绪,他把整个的传播信息融入在这个故事里面,所以它是更生动的,更真实的。在这个时代,讲故事其实很少了,大家都很快速地去把它变成一个创意去让受众接受,但如果是一个非常大体量的企业,他更应该去记录它的地位,去输出企业故事和社会价值。事实上,纪录片是以真实故事去帮助企业连接大众,去增进彼此理解,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时代太快速了,快到大众没有时间去理解你。你不给我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为什么要理解你?你给我看的都是一个碎片,而且碎片化的信息都是会被消解的。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其实是处于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的,有一些企业的负面信息也偏多,包括整个产品同质化也非常严重,普通手段已经很难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纪录片?其实企业做纪录片就像在做一个复盘一样,他在梳理和内观自己,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难得的,就是想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极强的收益,同时也是一个很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有一些市场的需求是他自己企业本身就没有发现的,如果你不去宣传自己,不去对外探索,那么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市场。放眼当下,品牌的传播手段都很碎片化,所以你更要良好、轻巧地去处理自身和公众之间的关系,纪录片就能很好的处理你和公众的关系,而且它不是让你无从下手,而是知道让你怎么下手的。它会通过纪录片一个故事的传播,直击受众情绪。而且在整个记录片拍摄的过程中,一定是不断强调品牌核心、企业文化以及你的核心价值观。本期时间线:01:46:纪录片能帮助企业集中声量讲完整的故事10:38:对外向公众展示的内容必须真实14:35:商业纪录片是对抗时间、消解信息的有效工具21:45:产品和内容是公司、企业、品牌最重要的两部分31:10:品牌的核心价值点需要被重复传播38:11:纪录片与品牌是乘积关系而非加和48:46:企业做记录片是一种用时间来乔装时间的行为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Comments
Top Podcasts
The Best New Comedy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Busines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Sport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True Crim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Joe Rogan Experienc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Dan Bongino Show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Mark Levin Podcast – June 2024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