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6年,终于有了「不上班」自由 | 访谈
Description
平凡是一位坐标福州的80后,从06年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16年了。
他进入社会后,在一个小县城的汽车配件工厂做文职,负责打印订单、整理文件。
就这样一路做到了经理的职位,直到去年公司没开了,他便一直待业在家。
目前,他打算给自己至少半年的休息时间。
并不是因为他家里有矿,而是通过前期的积累和提前规划,他的被动收入基本可以覆盖日常消费,甚至还有结余。
他的「阶段性财务自由」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我们一个个来说——
第一阶段
了解存钱的意义
他的第一桶金,和我们攒钱征集的大多数小伙伴一样:就是通过非常朴素地「存钱」攒下来的。
那时候没有信用卡、没有贷款,所有钱都来自于工资,并且全都在一张银行储蓄卡里。
刚工作的时候,他每月3000元的工资里,就能存下2000元,一年就是2.4万;
哪怕薪资不涨,5年也能攒下12万,在那时可以买个小房子了。
毕竟工厂包吃住,消费大头能省下;一周工作六天,也没什么时间去花钱,自然地就存了下来。
后来随着他涨薪了,花销也水涨船高,但仍然能够存下收入的70%。
这么高的储蓄率,我挺佩服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可那时候的平凡却感到很迷茫: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没想过存这些钱的「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电话里平凡笑着感慨道。
紧接着,他开始了好几年「一张银行卡,财务乱糟糟」的时期——
兄弟来借钱,他看到卡里反正有这么多,谁爱拿就拿去;
开服装店、做教育培训、投资饭店,亏了几万;
买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一年到头都用不上几回;
......
如此反复。虽然他还是按节奏存着钱,却总也留不住。
但是那时的平凡,日常生活一直饱受「缺钱」的困扰。
没钱旅行、没钱学习,甚至有次面临交费,他要向别人借,才凑出来。
这种生活真是太难受了,他暗下决心,未来不要因为缺钱,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也成了后来,属于他的存钱意义。
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简七,一边学习,一边实操,把存钱意义具像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财第一步要「定具体的理财目标」。

图片:平凡在APP社区的打卡
电话里平凡爽朗道,「我把你们的简七读财公众号、简七APP犄角旮旯的地方,全都翻了个遍。」
有过这种拮据的经历的他,现在几乎对自己是以军人般的严格要求,来做财务规划并执行:
「比如我现在分配下来,最后剩下的弹性额度就只有1580元,一分钱我也不会多花。」
如果说「意义感」还比较务虚,那么接下来平凡的「拿铁因子反向使用」,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例子——
第二阶段,分清资产和负债
平凡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拿铁因子反向使用」。
*所谓的拿铁因子,指的是那些可有可无,但常年积累下来又是很大一笔的开支。
比如,每天喝一杯30元的拿铁咖啡,一年下来会花掉你1万多块,不是个小数目了。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小伙伴留言说,如果完全戒掉了拿铁因子,同时也减少了幸福感呀。
想存下钱,又不想太亏待自己?
我们不妨从自己的过往消费记录中,找到资产(收益>成本)和负债(成本>收益)——
而「拿铁因子」往往藏在负债项里。
<img data-key="1" src="http://imagev2.xmcdn.com/storages/c150-audiofreehighqps/B5/8F/GKwRIJEGbUaEAAXtwwFitU7Q.pn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alt="" data-origin="http://imagev2.xmcdn.com/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