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掏腰包也要援乌,美国“新军工”企业将乌克兰变为AI战场
Update: 2025-10-09
Description
工”企业,正在欧洲地区市场上“折戟沉沙”。主要原因除了前文分析的“数据安全”担忧、欧洲国家对美国企业的不放心、欧洲防务自主意识增强等,俄乌冲突的相关因素也值得关注。
“战场广告”失灵,欧洲市场反响不足
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西方世界舆论场被一种论调所占据:受到战争刺激的欧洲国家必然要启动“再武装”;而且由于欧洲国家在国防技术领域的投资长期落后于美国,欧洲企业的产品在技术上也同样落后于美国企业,那么欧洲各国对装备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必然会转化为对美式装备,尤其是美国“新军工”企业产品的青睐。那些参加了俄乌冲突的、“新军工”美式装备,大概率会备受欧洲国家的追捧……顺着这样的逻辑,帕兰提尔公司和安杜里尔公司将会迎来欧洲市场的大幅扩张。
但在3年后的现在,回看这一论调,最大的“逻辑漏洞”,出现在欧洲国家对防务自主的坚持上——欧洲国家确实启动了一轮“再武装”,但默契地选择了“降低对美依赖”和“去美国化”。
美国“新军工”企业所期待的“战场广告”效应失灵了。这些企业期待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但事实是,他们的产品确实出现在了俄乌冲突战场上,但预期中的欧洲订单却没有纷至沓来。也就是说,这些美国防务企业在乌克兰的“投资”并没有转化为欧洲市场的有效订单。
乌克兰抓住商机,开设“战争实验室”
2022年,帕兰提尔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秘密访问了乌克兰首都基辅,成为了首位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面的西方大公司CEO,并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技术支持。
随后,一波又一波的美国初创公司带着无人机、传感器、卫星和人工智能软件等产品涌入乌克兰,它们与帕兰提尔一样,都将这场位于欧洲的战争视为展示自身产品能力的机遇,将乌克兰视为“战争实验室”、是营销战的“战场”。
Comments
In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