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梁武帝何以致死信佛?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何以致死信佛?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何以致死信佛?

Update: 2025-08-12
Share

Description

梁武帝是一位通过反叛而夺权的皇帝,统治长达47年。有必要剖析梁武帝萧衍的一生。

在他统治的初期,他崇尚儒学,兴办学校,审定雅乐,废除封禅,修订礼制。一时间,儒家六经的教化,蔚然成风。这番景象,即便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尚未纯粹的瑕疵,也无疑是东汉以来,文化上难得一见的盛世。

然而,历史的走向,在天监十六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梁武帝下诏,废除了宗庙祭祀中的牲畜,改用蔬菜水果。这标志着他已经彻底沉溺于佛教的信仰之中,并从此直到身死国灭,都未能醒悟。

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他晚年的心境里。当一个帝王,年事已高,他年轻时所渴望和图谋的一切,都已实现,再无任何世俗的愿望之后,他便只剩下思考如何安顿自己生命这最后一个问题。

梁武帝,出身于儒生,深知纲常名教。他既不同于曹操、司马懿那样,以雄豪霸业自居的枭雄;更不同于刘裕、萧道成那般,在军旅中崛起,对文化与教义茫然无知的人。他曾经试图在圣人的教诲中,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超越前人的位置。

然而,圣人之教,虽然也为世人提供了悔过自新的道路,但对于“乱臣贼子”——也就是通过弑君和篡位上台的人——无论他建立起多么伟大的功业,也终究无法掩盖其最初的、最根本的罪恶,更不可能让他真正步入“君子”的殿堂。

于是,梁武帝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与愧疚。他意识到,在儒家的历史坐标中,自己永远没有可以自容的余地。他的内心,充满了无法解脱的戚苦。

就在此时,一种来自异域的学说——佛教,为他提供了完美的解答。

佛教,以“空”为核心教义,它有“心念一转,罪业便可消亡”的说法,有“事事圆融,再无障碍”的教诲。即便是那最深重的“五逆之罪”,佛教也可以将其归结为前世的宿业,或者承诺只要通过忏悔,便能彻底消除。只要你选择皈依,那么即便是天地不容的滔天大罪,也能在一个念头之间,烟消云散。

梁武帝欣喜地发现,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答案。他仿佛对自己说:“儒家不肯接纳我,但佛,却允许我成为一个善人。”而成为这种善人的方式,又是何其简单:戒除荤腥,断绝情欲,捐出金银与粮食,去修建高耸的佛塔与宏伟的庙宇。这一切,对他这位帝王来说,都轻而易举。

只要做到这些,他便可以超越三界,跳出轮回,潇洒地立于善恶之外。那么,当年弑君篡国的行为,就如水中的泡影一般,生起又幻灭,又有什么值得挂怀的呢?

这,就是他终身沉迷而无法回头的根本原因。又有谁,能让他回头呢?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并非愚昧昏聩的帝王,会像那些最狂热的信徒一样,沉溺其中。

唉!佛教之所以能影响天下,流布四海近千年,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够接纳天下所有的污秽与罪恶,并迅速地,赋予他们成为“圣人”的资格。

一个心中真正没有愧疚的人,又怎会轻易抛弃君子严苛的修行准则,去拥抱那样的捷径呢?

在那些藏污纳垢的酒肆与妓馆里,佛法同样可以存在。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只需一个念头,就能将罪孽消除得干干净净,再无愧疚。甚至后世,一些儒家的旁门左道,也偷偷地吸取了这一点,四处奔走,宣扬所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他们说,善恶本就不存在。于是,那些沉湎于酒色、追逐于名利的人,便都可以心安理得、逍遥自在地,自命为圣人的门徒。

他们所追求的,是同一种东西,也是同一种,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罢了。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何以致死信佛?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何以致死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