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梁武帝的儿子们为何对父亲见死不救
Description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父子之情,兄弟之义,是人伦的基石。然而,这一最根本的情感,到了梁武帝萧衍的子孙这里,却被彻底地、毁灭性地斩断了。
他的儿子萧综,性情凶狠残忍,甚至怀疑自己是齐东昏侯的后代;另一个儿子萧正德,虽然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以示忏悔,但转过身,就举起了反叛的屠刀。
即便是萧纶、萧绎、萧范、萧誉、萧詧这些儿子,虽然没有直接动手,但他们手握兵权,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围困、受辱、活活饿死,却迁延观望,甚至还在盘算着如何吞并彼此的势力,无一人舍身相救。
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人,并非没有智谋,也并非缺乏勇气。在他们身边,依然有像萧大器、萧方 等那样,能够从容赴死、舍身取义的忠烈之士。他们也并非像晋惠帝那样愚笨,或像刘劭 那样凶残,以至于不可教化。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問題在於,武帝的慈愛沒有節制,恩寵沒有等級,施行的是婦人寺僧那種不分親疏的仁慈,給予的是禽獸護犢般的溺愛。在這種環境下,兒子們對恩典的期望永無止境,一旦期望落空,所積蓄的怨恨就越發深重。 可以说諸位王子天性并非如此,而他们的的罪惡,若非梁武帝將他們推入這樣的陷阱,他們的人性又何至於淪喪到如此地步呢?
然而,问题还远不止于此。
一个君主败坏自己的子女,通常是放纵他们沉溺于声色犬马。 但梁武帝,自己不这样做,他以自己喜好教育子女。因此,他的儿子们,都颇具文采,善于思辨,甚至不乏智谋。
但是,他们学习和阅读的,是辞藻华丽、情感浮靡的“宫体诗”;他们钻研和思考的,是颠覆人伦的佛教义理。
这两者,看似不会损害忠孝大节,但事实,绝非如此。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当语言变得过度雕琢,仁爱之心,便会随之消亡。仁爱一旦消亡,天性的恩情,也就断绝了。
而佛教的学说,更是从根本上,瓦解了孝道。它认为,父母子女,不过是因缘聚合,是“贪、嗔、痴”的业力障碍。它用一种“众生平等”的视角,将父母,视作与万物无异的存在。当父母遭遇危难,你应当报以“慈悲”,但也仅此而已。又怎会要求你,牺牲自己的“生缘”,去与他们共赴危难呢?
当这两种思想,渗透人心,父子之间,虽然表面上还能像鸟兽一样,相互亲近,但在大难临头、穷途末路之时,背叛,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说梁武帝的慈爱过了头,其实并不准确。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慈爱。他看待自己的儿子,与看待一头猛虎,并无区别。他只是用一种佛教式的“大慈悲”,将自己,投喂给了他亲手养大的猛虎而已。
他用不仁的学问去塑造他们,用无父的教义去引导他们。这样的继承人,即便得到了天下,岂能安坐天下?历史的结局,往往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