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接班人事大,刘裕托付后代不行
读资治通鉴:接班人事大,刘裕托付后代不行

读资治通鉴:接班人事大,刘裕托付后代不行

Update: 2025-08-01
Share

Description

将一个王朝的国本、将子孙后代的命运,这样至关重要的大计,托付给臣子去商议,你首先必须确定,这个人,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去验证你的判断。否则,滔天的大祸,就将由此而生。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案例:汉高祖刘邦,在他对继承人的选择犹豫不决时,能够参与到这场核心密谋之中的,只有两个人——张良与叔孙通。张良,虽然足智多谋,但他的内心,始终坦荡无私;叔孙通,虽然有些阿谀奉承,但他始终是以儒家的礼法来粉饰自己的言行。更关键的是,他们二人,都只是从容议政的文臣,手中从未掌握过军队,更不曾执掌国家的核心权柄。

除此之外,即便是功高盖世的萧何、曹参,也未能参与其中。至于陈平、周勃这样的重臣,也只是在决策既定之后,被委以执行的重任,在此之前,他们同样没有置喙的资格。

我们再看一个反例:晋武帝司马炎。他征询的对象是卫瓘,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商议大事的贤臣。然而,司马炎却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忠告。这,正是他失败的根源。至于隋文帝杨坚,将大事托付于杨素;唐太宗李世民,将后事托付于李绩。杨素与李绩,都是天性凉薄、心怀叵测的权臣,最终也果然为他们的后代,埋下了祸根。这两位雄主的失误,在于他们未能深刻洞悉杨素与李绩的奸诈本性。

然而,宋武帝刘裕对于谢晦,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他非常清楚谢晦的机敏善变,也知道此人与自己并非同心同德。当他认为自己的太子不足以堪当大任时,他竟然秘密地与谢晦商议,甚至派遣他去暗中考察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庐陵王刘义真,是否堪当君主。

这难道不令人费解吗?他等于是将自己另外两个儿子的生死大权,亲手交到了谢晦的手中,由他来生杀予夺。这是何等的糊涂!

所以说,一个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如果能尊崇儒家,能任命儒家学者为帝师与太保,这一举措,看似无用于一时之缓急,实则关乎国祚之长远。它能够为王朝奠定根基,庇佑子孙,杜绝祸乱。因为诗书的教化,可以调和他们内心的暴戾之气;名分的纲常,可以约束他们越轨的邪念。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臣子,即便心有私欲,也会终究不忍心将君主的子嗣,视为可以随意宰割的鸡鸭。

而谢晦这样的人,又是什么呢?他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重臣,身居高位,手握兵权,足以让他恣意妄为。面对这种人,君主即便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现于言辞,尚且唯恐被谢晦这样的人窥测到内心的深浅,从而乘虚而入。

更何况,是将关系到江山社稷安危的根本大计,主动拿去与他密谋呢?

最极致的审慎,在于洞察事情的危险与先兆;最需严密的,在于严谨严密克制。君主必须依靠自己内心的权衡来做出判断,依靠真正的君子来达成共识。唐德宗倚重李泌,宋英宗决断于韩琦,最终都得以平息祸乱,这就是最明确的证明。北魏的拓跋嗣,征询崔浩的意见而使国本安定,也近乎此道。

刘裕,在明知谢晦之险恶的情况下,却依然选择信任他。他的国家没有立刻灭亡,只能说是一种侥幸了。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读资治通鉴:接班人事大,刘裕托付后代不行

读资治通鉴:接班人事大,刘裕托付后代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