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梁武帝前后期何以判若两人?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前后期何以判若两人?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前后期何以判若两人?

Update: 2025-08-12
Share

Description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智与精神,往往会随着他身体的生命力而盛衰。从少年到壮年,再从壮年到老年,心智通常会经历三次转变,从而改变其恒定的状态。

然而,凡是品性正直、学问深厚的人,他们的心智,就如同深藏的宝物,又如根深蒂固的树木。这样的人,即便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壮年,其心智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放荡不羁;即便到了生命力衰退的老年,其心智也不会随之枯萎耗竭。这,正是古人所称颂的卫武公,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圣主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梁武帝萧衍。

在他统治的初期,可以说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君主。当部将裴叔业要挟他,准备投奔北方时,他能洞察到,身边小人的危害,远不及放走一个叛将去敌国的威胁;当大臣萧颖胄,主张向北魏求救时,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向蛮夷示弱,绝非良策;当萧渊藻诬告邓元起谋反时,他能一眼看穿其中的阴谋;当他下令让曹景宗听从韦睿的指挥时,他能预见到,将帅和睦,则大功必成。

在那个阶段,他任用将领,总能获得成功;他谋划功业,总能得以实现。虽然他不像宋武帝刘裕那样,精通兵法,总能百战百胜,但他在权衡利弊得失之时,意志坚定,毫无迷惑,对事态发展的关键节点,看得异常清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到了晚年,却判若两人。

他接纳了侯景的投降,还将这位野心家安置在国家腹地,对大臣萧介的泣血警告,置若罔闻;没过多久,他又听信了北齐高澄的谎言,答应交出侯景,对傅岐的苦苦劝谏,充耳不闻。

他的决策,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复无常:前一刻,他将侯景视为心腹;下一刻,又将他视为寇仇。他刚刚推心置腹地,去相信一个本不该相信的人;转眼间,又背信弃义,徒然引来对方的猜疑。他就仿佛一艘航行在浓雾中的大船,茫然无措,完全不知道驶向何方。这与他早年那种审时度势、洞察人情的清明,简直是光明与黑暗的差别,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这时的梁武帝,已经八十五岁了。最直接的解释是:他的生命力已经衰败,他的智慧,也随之枯槁了。

但,这个解释,足够深刻吗?

智慧,并非一种有形的物质。按理说,年纪越长,阅历越深,对于人情的顺逆、时局的安危,应当如驾轻就熟一般,看得更加透彻。为何梁武帝,却恰恰相反?

原因在于,他早年的智慧,更多是依赖于一种投机取巧的“机敏”,是顺应时势变化的“权术”,而不是源自于德行的“慧根”。因此,它很容易就枯竭了。

更重要的是,在他中年以后,他深受佛教思想的熏染,这彻底搅乱了他的思维根基。佛教的教义,本身就与现实的政治事理有所违背。而那些浮华的信徒,更是将其发展为一种投机善变的哲学:

因为“无执”,所以可以没有恒心; 因为“无碍”,所以可以无所不为。

在这种恍惚善变的思想指导下,他可以毫不在意地,将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当作一场虚幻的赌局,随意抛掷。这难道仅仅是朱异、谢举这些奸臣的迷惑吗?不,这甚至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年老昏聩、心智衰退了。

这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脱离。他那份深思熟虑、回看反省的能力,已经彻底消散,无法再主导他的内心。

真正的君子,是以仁义为根本,再用广博的学问去充实它。这样的人,即便年岁老去,肉体终将死亡,但他的智慧,又岂会与之一同消亡呢?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前后期何以判若两人?

读资治通鉴:梁武帝前后期何以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