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王羲之等与秦桧没差别
读资治通鉴:王羲之等与秦桧没差别

读资治通鉴:王羲之等与秦桧没差别

Update: 2025-07-25
Share

Description

若将东晋的国势与南宋加以衡量与比较,那么东晋的境况,要优越得多。

从内部根基来看,东晋虽然是在江东立国,但实际是以荆州、湘州为根本。自西晋大乱以来,刘弘、陶侃等人在荆州及湘州等地勤勉经营,深谋远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早已是民众安宁、粮食充足、兵士精锐。无论是粮草、舟车还是兵器,几乎可以朝求夕应。 南宋则不具备这样稳固的后方基地。 东晋赖以保家卫国的力量,是纪瞻、祖逖、温峤等人所鼓舞起来的忠勇之士。即便是后来反叛的王敦与苏峻,他们麾下的部曲,也依然是晋朝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这与南宋的韩世忠、岳飞等人,靠收编那些见利而动、遇挫即溃的降将与流寇所组成的军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再看朝堂,王导辅佐四代君主,将国事当做家事来经营,他深沉、稳重,其规划宏大,眼光深远。这又岂是南宋的李纲、赵鼎、张浚等人所能比拟的?他们或进或退,意志混乱,谋划疏阔,更何况还有汪伯彦、黄潜善、秦桧、吕颐浩之流结成党羽,从中掣肘。因此,东晋内部的根基,要比南宋雄厚得多。

从外部威胁来看,北方的刘曜、石勒虽然凶悍,不亚于后来的完颜阿骨打,但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彼此牵制乃至吞并,因此无法集结全部力量来与东晋争雄。慕容氏、苻秦、姚兴、段氏等其余势力,名义上都依附于东晋,以对抗刘、石。李特在蜀地虽然割据一方,但其子李寿在听取了龚壮的劝谏后,不敢再向东晋的边境发一箭。盘踞凉州的张氏,虽无坚定之志,却始终称臣不改。仇池的杨氏,也审时度势,成为刘、石的内部祸患。这与南宋所面对的,金人集全国之力、一心一意要吞并自己而无所牵制的局面,完全不同。因此,东晋外部的威胁,要比南宋轻得多。

然而,吊诡之处就在于此。

南宋南渡之后,除了汪伯彦、黄潜善、秦桧、汤思退等少数奸臣之外,朝野上下无不将“报仇雪耻”挂在嘴边。那些主张畏缩懦弱的言论,都会被当时的公议所不容。反观东晋,蔡谟、孙绰、王羲之等人,皆是当时的名士,也并无奸邪误国之心,但他们却极力夸大敌人的威势,贬低自己的力量,炮制出畏缩退让的言论,导致江东坐以待毙。而这种论调,在当时竟被奉为定论,后世的史家甚至还将其夸赞为深远的谋略。是非的颠倒,竟到了如此地步!每当读到蔡谟反驳庾亮北伐中原的奏议,但凡有一点血气的人,没有不感到愤怒的。蔡谟这些人,凭什么可以免于遭受像汪、黄、秦、汤那样,来自天下后世的声讨与唾骂呢?

究其原因,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盘算。庾亮主张北伐,是为了凸显王导在国事上的无所作为。于是,那些拥护王导的人,便要贬低庾亮来抬高王导。桓温发动北伐,其志向在于篡夺皇位。于是,那些憎恶桓温野心的人,便要遏制他的成功来打压他。在这种逻辑之下,内部的掣肘与猜忌,压倒了外部的防御与抵抗。为了保全宰相的功名,为了防止权臣的篡夺,人心的天平完全倾斜于此,以至于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后世也因此没有提出异议。

呜呼!这关乎天下的根本防线,关乎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关乎自五帝三王以来华夏的正统!即便桓温真的功成篡位,也远比尊奉异族为中原之主来得高尚!更何况,当时的情况,不过是王导与庾亮在争权夺势,不必然要看作是水火不容!

如此看来,东晋的所谓“贤臣”,与南宋的所谓“奸臣”,我们不必深究其具体动机,只要用贯穿古今的天下大义来衡量,他们的罪责,其实并无二致。蔡谟、孙绰、王羲之,又怎能不与汪伯彦、黄潜善、秦桧、汤思退一道,接受历史道义与名教的共同审判呢?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读资治通鉴:王羲之等与秦桧没差别

读资治通鉴:王羲之等与秦桧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