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谢安的悲剧
Description
桓冲死后,谢安将荆州、豫州、江州这三大战略要地,重新分派给了桓氏家族的其他人。后来的桓玄之祸,其根源便由此埋下。
谢安对桓氏的顾虑,早已是深思熟虑。他曾设计压制桓冲,使其功业难成、最终在惭愧中死去,其目的,本是为了借此机会彻底削弱桓氏的权力,以巩固晋室。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妥协。这是因为,他自己的谢氏家族,父子兄弟的权位已经太重,如果再对桓氏赶尽杀绝,恐怕会给对方留下口实,激起更大的怨恨与反弹。他不得不以此来平息潜在的纷争。
然而,我们必须看清,桓氏难道真是因为私人恩怨而要与谢安为敌吗?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桓氏,而是来自朝堂内部——那潜伏在皇帝身边的司马道子与王国宝。这两个奸佞小人,在宫廷之内蛊惑晋孝武帝,离间君臣,想要以此来扳倒谢安。但仅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成事,于是,他们必然会借重桓氏的力量来挑起事端。
君主昏聩,权臣相忌,即便是周公那样的圣人,也无法杜绝“不利于孺子”的流言蜚语,更何况是谢安呢?因此我们能够理解,谢安当时的决策,实在是出于一种巨大的、不得已的苦衷。他所任命的桓石虔、桓石民、桓伊等人,在他看来,已经是桓氏家族中相对可靠的人选,或许可以避免祸乱。然而,祸乱最终还是发生了。走到这一步,谢安的谋划,已然穷尽。
虽然如此,谢安难道就真的无计可施,无法在保全自身的同时,安定国家吗?
我们必须看到,此时的谢安,执掌国政已有十年之久,总揽朝纲也长达八年。难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晋室朝堂之上,就真的没有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才,让他及早培养,以作国家的栋梁吗?倘若桓冲死后,他对内不将权力私授给自己的子弟,对外也不再将其交还给桓氏家族,而是启用自己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如此,则君主无可猜疑,同僚无可非议,而桓氏也失去了赖以争权的资本。
谢安的远见,未能触及于此。这导致他在处理具体事务时,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他器量不够宏大、思虑不够周全的表现。他虽有安定国家的忠心,却在如何做一个真正伟大的政治家这个根本问题上,显得茫然无措。对此,谢安本人,不能免于历史的责任。
《诗经·鸱鸮》篇中,那位被夺去孩子的母鸟哀鸣道:“既取我子,勿毀我室。”意思是 “你已经夺走了我的孩子,但请不要再毁掉我的家。”这其中,蕴含着周公培育人才以巩固国本的苦心,即便身处被猜忌、被诽谤的逆境,这种哀鸣也愈发恳切。
所谓人才,正是国家大臣用以巩固国本的基石。如果一个时代没有贤才可用,那只能说明,在位的执政者没有尽到及早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不致力于这个根本任务,反而整日惴惴不安地想着如何平息眼前的诽谤与猜忌,最终给国家留下了巨大的祸患,这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