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谢安的訏谟远猷,成就北府兵,败苻坚
读资治通鉴:谢安的訏谟远猷,成就北府兵,败苻坚

读资治通鉴:谢安的訏谟远猷,成就北府兵,败苻坚

Update: 2025-07-28
Share

Description

荆州、湘州、江州、广州等地,雄踞于长江上游,地势富饶,兵力强盛,是东晋赖以立国的根基。然而,东晋政权所面临的内部权臣逼宫、外部边防空虚等双重制约,其根源也恰恰在此。

这便形成了一种危险的态势:中央朝廷(干)积弱,而地方藩镇(枝)过于强大。身处中枢,要驾驭远重于自己的地方势力,何其艰难!因此,野心家得以窥伺天子之位,庸碌者则安享地方富庶而忘记了国家危亡。这样的政权,很少有不陷入险境的。上游的军事力量,顺流而下可以直取都城建业,势如破竹,这正是王敦、桓温之乱所以无人能挡的原因;但若要他们调转方向,越过天险北伐中原,则困难重重,舟船的便利在平原上荡然无存,守备险要的专长在广阔的野战中也无从发挥,这便是庾亮、桓温的北伐大军一出即溃的根本症结。

谢安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切。他任命桓氏家族的 桓冲 镇守荆、江二州,以安抚上游的势力;但同时,又另设机构,派遣 谢玄 都督江北地区的军事。于是,一支直接听命于朝廷的精锐之师——“北府兵”——就此诞生。这一举措,一举两得: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与力量,又打造了一支足以图谋中原的武装力量。谢安曾在吟诗时,特意选取 “訏谟远猷” 这一句,意为“宏大的规划、深远的谋略”。他建立北府兵的这一系列操作,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注脚与践行。

事实上,利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一带的民众力量组建军队,早有先例。纪瞻曾凭借他们击退石勒,迫使其奔逃;祖逖也曾依靠他们的响应,收复了汝、洛一带。这些功业之所以不能持久,根源在于 王导 未能善加任用。而 王导 之所以不愿重用他们,是因为他已将大权完全托付给身处上游的 王敦,不希望再有新的权力中心来分散其势。其结果,便是 纪瞻 的功业一闪而过,祖逖 的事业初具规模却最终败坏,而王敦、桓温之流则得以挟持荆、湘地区的实力,来与整个晋室抗衡。

内部动荡,外部凋敝,这种局面持续了数十年。直到谢安崛起,才将这一切重新收拾。他虽然让桓冲总管江、荆二州,但自己则亲都督扬州、豫州。北府兵的强盛,使得扬、豫二州的实力远超江、荆。如此一来,大势所趋,威权所向,国家的权力重心最终回归朝廷,根本得以稳固。更何况,那些从中原南迁的士人百姓中,本就多有坚毅卓绝的英才,重用他们,其战斗力远非那些 轻佻浮躁 的 楚地 士兵所能比拟。古书有云:“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 意思是“夏朝之所以强大,在于其内部诸侯的竞争与合力,最终共尊王室。” 谢安正是深刻理解了这种立国的谋略。因此,淝水之战时,当桓冲派遣援军前来助战,谢安却予以回绝。他此举,正是要向天下昭示:朝廷的力量已足够强大,不再需要仰仗上游藩镇的支援。面对如此强势的中央,桓冲又怎能不最终恪守为臣的本分呢?

反观南宋的高宗与秦桧,其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们只知忧虑将帅们的强大,却不知如何让自身变得更强。他们所采取的手段,不过是削夺兵权乃至杀害功臣,其结果是整个国家的彻底衰败。秦桧死后,张浚被重新启用以图恢复,最终却在 符离 惨败,原因何在?因为朝廷已无兵可用!这不过是重蹈了当年东晋殷浩的覆辙。

而谢安的成功,绝非朝夕之功。他委任谢玄都督江北军务,精选将领,操练兵士,足足准备了六年之久,然后才在淝水一战击破苻坚。这背后,是需要坚韧的耐心与长远的布局!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读资治通鉴:谢安的訏谟远猷,成就北府兵,败苻坚

读资治通鉴:谢安的訏谟远猷,成就北府兵,败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