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首都不能轻易迁
读资治通鉴:首都不能轻易迁

读资治通鉴:首都不能轻易迁

Update: 2025-07-23
Share

Description

东晋 苏峻之乱后,都城 建业 一片残破,朝廷之中出现了迁都的议论。唯有王导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江东百年的基业,便因他这一言而得以稳固。这其中,体现了他对时局“难”与“易”的深刻洞察。梁元帝正是因为畏惧建业的残破,偏安于富庶的江陵,结果招致了迅速的败亡。

至于曹操放弃洛阳、将汉献帝迁往许昌,其动机则有所不同。这并非真是厌弃洛阳的残败,而是一时的权谋之计,目的在于将天子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兖州)之内,以谋私利。而他最终未能统一天下,其根源也与此不无关系。

那么,何为“难”与“易”的辨析呢?

宫殿被毁、街巷萧条、民众流离、物资匮乏——这些景象,乍看之下,似乎是难以收拾的残局,是为“至难”。然而,人心的惊恐,往往只是暂时的。待到情绪安定下来,民众便会自然地渴望重建家园、恢复生计,并不需要完全依赖朝廷的救济。《诗经·鸿雁》有言:“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意思是虽然辛苦劳累,最终却不知安身之所,何处是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只要官府不去滋扰,民众便会各凭心力重建生活;倘若朝廷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慰勉安顿,那么民心将更受鼓舞。这,便是看似困难,实则容易解决的问题。

而真正难以解决的,是一旦被挑动起来、便再也无法安宁的人心。人总是向往眼前的便利与利益,并竞相追逐。无论是柴米油盐、酒肉鸡豚,还是舒适的居所——这些都是人之常情,难以剥夺。一旦因为此地残破而迁往彼处,人们虽然会像回到家一样欣喜;但若彼处也凋敝了,便又要迁往他方。如此一来,君臣上下,日日引颈四望,只知寻找下一个“乐土”以求苟安。年复一年,人心浮动,志在迁移而没有安定的信念,国家最终只会陷入愈发穷困窘迫的绝境,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楚国迁都于 陈 而国力受困,迁往 寿春 则陷入危局,最终迁到 吴地 而灭亡,这便是前车之鉴。其败亡不仅是地理形势的不利,更是因为举国上下追逐私利、贪图安逸的心态一旦形成,便如同要让河水倒流回西方一样,再也无法挽回。

王导所说的“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正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情物理消长往复的规律,懂得在人心浮动的萌芽阶段就加以遏制。王导 考虑深远,持之坚定,这不是什么很深奥的道理,不过是庸碌之辈未能察觉罢了。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读资治通鉴:首都不能轻易迁

读资治通鉴:首都不能轻易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