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 Kirk 之死

Charlie Kirk 之死

Update: 2025-09-11
Share

Description

以理性辯論著稱的保守派倡議者 Charlie Kirk 在演講中遭人槍殺。這並非孤立的悲劇,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焦慮與憤怒已經滲透日常,從言辭走向暴力。

焦慮的擴散源於一種結構性的無力感;尤其是當社會的分裂加劇,當資訊環境充滿挑釁與誤導,人們逐漸懷疑理性對話是否仍有價值。於是,簡單粗暴的答案取代了複雜的思考。

Erich Fromm 在《逃避自由》中提醒我們,當人類面對過多的不確定與自由選擇時,會選擇投向權威或極端立場,以逃避焦慮與孤立感,這正解釋了今日民粹與極端政治的吸引力。

在焦慮之下有些人的行為呈現兩個極端:

簡化思考,以敵我對立作為是非對錯的準則。

走向暴力,讓焦慮升級為仇恨,以暴力行為自以為伸張公義。

Hannah Arendt 在《論暴力》中指出,暴力往往源於「缺乏力量」的感受,當人們失去透過制度與語言影響世界的能力時,暴力便成為最後的替代品。

這樣的社會會帶來三重後果:

* 個人:情緒失控,理性崩潰。

* 社會:公共空間成為敵意戰場,對話不再安全。

* 文明:信任與創造力被侵蝕,民主逐步枯萎。

歷史提醒我們,極權統治的出現正是這種社會焦慮與暴力交織的環境;近來例子有最終成為納粹德國的威瑪共和。

讓焦慮持續發酵,最終將取代自由,人與人之間亦無法重建信任,無法守護一個多元社會。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選擇是當我們面對不同的觀點,究竟是讓怒火支配?還是不論對方有多無理,仍然願意克制?當我們面對對立群體,是選擇詆毀,還是試圖理解?

Nietzsche 提醒過我們,「與怪物戰鬥的人,應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具體來說,我們最少有三件事可以提醒自己:

* 思想層面:正如斯多葛哲學(Stoics)強調,理性必須勝於情緒,方能擺脫被動反應。

* 行動層面:在資訊爆炸時代,與其被動地任由資料衝擊自己的思想,不如選擇有目的地主動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維持規律與自律,能減少焦慮觸發。

* 共同體層面:從最小單位開始重建信任,無論是家庭還是社群,都能成為焦慮的解藥。

最後,請記得這一點:「當我見到別人思想行為偏激時,留意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走向同樣的偏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Comments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Charlie Kirk 之死

Charlie Kirk 之死

Simon Lee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