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利世民聲音專欄人口結構與流動性如何衝擊家庭.轉變出現不只是因為新世代觀念
人口結構與流動性如何衝擊家庭.轉變出現不只是因為新世代觀念

人口結構與流動性如何衝擊家庭.轉變出現不只是因為新世代觀念

Update: 2025-09-16
Share

Description

雖然保守派人士常將「同性伴侶關係」等新觀念視為對家庭價值的最大衝擊,並稱之為「文化戰爭」的結果,但這只是表象。

這些文化上的爭議,其實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影響家庭制度的核心力量來自於客觀社會經濟學現象,特別是人口結構與人口流動性。

* 人口結構的轉變

* 出生率下降:全球發達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出生率都已遠低於維持人口數目不變所需的「replacement level」(2.1個孩子)。例如,美國目前的出生率僅剩1.6。按目前趨勢推算, 2050 年全球出生率亦下降至 2.1 以下。

* 高齡化:隨著人均壽命延長,社會出現高齡化現象。這使得老年人口增加,而傳統上家庭作為「社會安全網」和「照顧網絡」的功能受到嚴峻考驗;更重要是就算是已婚家庭,兩個年長者互相照顧的效率並不高。

* 人口流動性的加劇

* 以香港人的移民潮為例,地理流動性使家庭成員分散到世界各地,例如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地;這種分散導致家庭成員之間難以維繫關係。

* 流動性還衍生出實際的照顧問題。例如,移居海外的子女如何照顧留在香港的年邁父母,這使得傳統「同住」和「血緣關係」的家庭定義面臨挑戰。

當家庭功能逐漸被減弱,人們會更加依賴家庭以外的制度,例如政府或集體主義的社會保障。然而,事實反映集體制度有結構性的缺陷:

* 財政不可持續性:美國的社保基金預計將在2035年用盡。此外,中國大陸也因社保基金面臨現金流危機。

* 風險與回報:公共社會保障基金為了跑贏通脹並確保增值,必然需要承擔投資風險;一旦投資失利,後果將不堪設想。

* 個人計算一樣會出現的盲點:個人在為退休做打算時,最容易犯的兩個錯誤是:低估自己的壽命,以及未能確保資產增值足以應對長期需求。

家庭和婚姻是種「財產安排」的社會制度;我經常戲稱婚姻是「兩個人的共產主義」,但前提是雙方都「有產可以共」。歷史上,貴族的權力以嫡長子繼承權為其中一個相對穩定的模式,而其他的子女則用作政治通婚以重整上流社會的財產與權力結構。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帝國盛極而衰的時代,反對家庭制度,正是因為他見到家庭作為維繫財產和階級的制度的功能。

回到今日的世界,我們與其陷入意識形態的爭論,不如務實地思考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以及個人如何應對。我們無法改變人口結構等大趨勢,但可以改變我們應對這些趨勢的方式;在個人層面如何「獨善其身」,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人口結構與流動性如何衝擊家庭.轉變出現不只是因為新世代觀念

人口結構與流動性如何衝擊家庭.轉變出現不只是因為新世代觀念

Simon Lee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