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夜航船Vol16 “教师节”特辑: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好老师”和“坏老师”
Vol16 “教师节”特辑: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好老师”和“坏老师”

Vol16 “教师节”特辑: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好老师”和“坏老师”

Update: 2025-09-22
Share

Description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或许都有一位值得记住的老师。他们的形象或清晰,或模糊,或如春风化雨,或如严冬淬炼,却都在不经意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认识世界、安顿自我的方式。那些关于老师和学生的经典故事,很多来自好莱坞电影,那里总能找到有趣的银幕教师形象——他们精神气质各异,源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气,却也构成了教育价值观变迁最生动的注脚。值此“教师节”之际,《夜航船》特推出本期特别节目,试图借助“电影”这面棱镜,回望并审视大荧幕上复杂、生动而又充满启发、感悟的师生关系。


本期节目,我们选取了五部横跨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电影。从《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中那位振臂高呼“O Captain! My Captain!”,以诗歌与浪漫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基廷老师;到《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里用共情与拥抱,疗愈天才少年心灵创伤的心理学教授;再到《超脱》(Detachment)中那个在破碎的公立教育系统中孤独游走,与边缘学生相互取暖的代课教师亨利;直至《爆裂鼓手》(Whiplash)里那位以极致羞辱和非人压力锻造“伟大”的魔鬼导师;以及怀旧风格的《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中那位言语刻薄、事业潦倒,却在与问题学生的共处中不经意流露古典温情的高中历史老师。这五位教师的银幕形象,构成了一道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乃至极端功利主义优绩主义的光谱,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好老师”的定义、对教育意义的期许,以及对学生成长道路想象之间的巨大张力。



本期《夜航船》,我们特别有幸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尹珊珊老师。三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出发,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们将不仅仅满足于对电影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希望从电影的镜像中反求诸己,思考我们中国高校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文化处境。银幕上那些师生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精心建构的理想化投射,又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永恒困境?当新自由主义的冷酷逻辑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重压之下的老师还能与迷茫的学生,构成何种有意义的联结?那些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老信条,在今日的知识生产与评价体系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冲击、变形乃至重构?本期节目既是一次围绕电影展开的文化漫谈,也是三位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的一次坦诚的自我剖白与反思。


嘉宾介绍:

尹珊珊,曾求学于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大学,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在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获博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为“电影史中的酷儿文化与女性主义”,目前在中央戏剧学院讲授外国文学、大师研究、美学基础等课程。


延伸阅读: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导演:彼得·威尔 (Peter Weir),1989年;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导演: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1997年;

《超脱》(Detachment),导演:托尼·凯伊 (Tony Kaye),2012年;

《爆裂鼓手》(Whiplash),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2014年;

《留校联盟》(The Holdovers),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2023年。


时间轴:
03:57 节目嘉宾和讨论内容介绍
05:18 《死亡诗社》:基廷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23:21 《心灵捕手》:马特·达蒙和他的“治愈天才神话”
34:35 《爆裂鼓手》:暴君教师和勤奋学生的相爱相杀
54:02 《超脱》:一部因为形式粗粝而震撼人心的社会抗议电影
1:13:56 《留校联盟》:讽刺与温情并置的圣诞电影
1:30:30 回忆:那些“教育过”我们的学生


剪辑:但汉松



Comments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Vol16 “教师节”特辑: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好老师”和“坏老师”

Vol16 “教师节”特辑: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好老师”和“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