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我是女博士【24】数字人文博士: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能为人文学科赋能吗?
【24】数字人文博士: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能为人文学科赋能吗?

【24】数字人文博士: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能为人文学科赋能吗?

Update: 2024-07-22
Share

Description

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人文专业好像是很多文科学生们迫不及待想抓住的一个出路。很多学文科的本科生,无论是学传媒的,艺术的,文学的,历史的……考研的时候有很多想转到数字人文专业的,因为觉得搭上了“数字”的东风未尝不是一个出路。同时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如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都建立了数字人文项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嘉宾一起来聊聊数字人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能为人文研究打开一条通往希望之路吗?

【本期嘉宾】

陈静,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从文化研究、电子文学(electronicliterature)到数字档案、数字艺术与数字遗产,都归属在一个叫做“数字人文”的领域下,所以现在自称是数字人文学者,致力于多学科搭建人文数据库,研发算法并且设计开发好看好玩的交互界面。另外,还会做一些艺术与科技交叉驻地、展览和教学项目。

【本期知识点】

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的前身是“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数字人文可被定义为一套提出、重新定义和回答学术问题的更智能办法。所谓“更智能”,不只意味着文科学者驱使数字技术(尤其是电脑数据库)作为外在的工具,来回答他们过去已经提出的学术问题;也应该包含学者由于受到数字技术和思维的影响,而提出新课题,甚至产生新的研究范式。因此,数字人文研究往往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者一直在做的研究工作,例如对大量资料进行爬梳,找出有用的记载。没有数字技术,学者同样可以做得到,但技术可以帮助学者更有效率地执行这些研究的步骤。二是学者不利用数字技术就无法做到的一些研究工作,例如同时比对上千条数据,辨识其中模式。

人文大数据

套用“大数据”的通用定义,即“超出了常用软件工具在可容忍的时间内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能力的数据集”,人文大数据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数字化或者数字生成的,被认为是人文艺术范畴的大规模数据集”。人文领域中的大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对人文对象数字化(数据采集)的方式获取的各类数据,这类数据以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文化遗产数据为代表,规模庞大且类型多样,在被数字化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体量大、数据类型多样且价值高等特点,这些数据主要来自手抄或印刷文献、器物、建筑、绘画、模拟方式记录的声音、视频等人造物,代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历史成就;另一类则是数字技术出现以后不断生成的数字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以及3D模型等基于各类数字软件的多媒体数据,这类数据以博客、Facebook、Instagram这类网络社交媒体的文本和图像为代表,体现了更宽泛意义上的“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是数字化时代对人类文化艺术活动的记录。

【时间轴】

07:30 人文问题缺乏结构化的数据怎么办?

15:04 我做的第一个数字档案就是民国广告

23:03 扫描历史文献的工作量远比大家想象的大

30:05 什么样的东西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是可以被表达的?

42:19 等你把基础资料爬梳完就已经耗尽一辈子了

49:03 重要的研究型大学都有单独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的高桥洋子的《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

【本期主播】

红总:传播学博士,一个留学咨询师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商务合作:reedstudio2022@163.com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reedstudio2022@163.com

其他收听途径:小宇宙、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Comments 
loading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24】数字人文博士: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能为人文学科赋能吗?

【24】数字人文博士:在文科势弱的年代,数字能为人文学科赋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