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開箱建築師【建築X歷史】蘇睿弼老師導讀歷史建物的意義
【建築X歷史】蘇睿弼老師導讀歷史建物的意義

【建築X歷史】蘇睿弼老師導讀歷史建物的意義

Update: 2025-06-01
Share

Description

在這集深度對談中,我們邀請到東海大學建築系蘇睿弼老師,探討歷史建物保存與活化的複雜議題。節目以台中市兩個截然不同的案例開場:一位業主購買市中心老建築後選擇拆除重建為現代旅館,另一位則投入大量資源精心修復三民路上的王宅,展現了社會對待歷史建築的兩極化態度。

蘇老師深入分析台灣作為移民社會的複雜歷史脈絡,指出不同政權對歷史詮釋的影響,以及這如何形塑我們對歷史建物的認知與價值判斷。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每個時代的意識形態都在重新書寫歷史,影響著我們對城市記憶的理解。

討論中特別關注老屋活化的實務挑戰。雖然宮元眼科等成功案例證明了歷史建築的商業潛力,但許多企業主仍對後續經營感到畏懼,認為這是「無底洞般的未知世界」。蘇老師指出,台灣不缺老房子和修復技術,最缺乏的是具備跨域能力的經營人才——既懂文化又會做生意的複合型專業者。

節目也探討了ESG(環境、社會、治理)框架為文化保存帶來的新機遇。隨著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的修訂,企業投資文化藝術活動已成為評鑑指標,為歷史空間注入新的資金可能性。

在政策制度層面,蘇老師深入剖析容積轉移制度的問題,指出台灣的「容積轉移」實際上是「土地轉移」,與國外發展權轉移概念差異甚大,導致政策執行效果不彰。他強調需要更完整的金融、法律支持體系,以及由下而上的街區組織參與。

最後,蘇老師以個人從學者轉為中區居民的經驗,提出對未來城市發展的願景:在高齡少子化時代,應該重新思考街區尺度的居住合作社模式,建立尊重在地文化的開發規範,讓歷史建物成為承載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loading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建築X歷史】蘇睿弼老師導讀歷史建物的意義

【建築X歷史】蘇睿弼老師導讀歷史建物的意義

社團法人臺中市建築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