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樂靜與台灣校園建築的文化復歸
Update: 2025-07-13
Description
1999年921大地震,不僅震裂了島嶼的地表,更撼動了台灣建築界對於空間與文化關係的深層思考。在這場災難的廢墟中,姜樂靜帶著對原住民部落的深切關懷,踏上了重新定義校園建築的漫長旅程。
這是一個關於建築如何承載集體記憶的故事。當姜樂靜初次踏入震後的潭南村,面對僅有2800平方公尺的狹小基地,她沒有選擇標準化的校園模板,而是深入布農族的文化肌理,從家屋的火塘、四個房間到前院的空間原型中,尋找教育建築的靈魂。這不僅是空間的重建,更是文化認同的重新確立。
節目中,我們聆聽著一位建築師如何在歷史的斷裂處,以傳統工法為針線,縫合現代教育需求與古老智慧的創傷。布農族重視和諧協調的文化特質,如何轉化為建築語彙?當協同教學的理念遇見原住民的集體決策傳統,空間又該如何回應這種文化的深層呼喚?
這場對話穿越了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的邊界。從衛道中學修澤蘭設計的船型教堂到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自由曲線,我們看見建築如何在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中種下美學的種子,又如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姜樂靜的校園建築實踐,實際上是一場對現代化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當城市化浪潮席捲台灣,當標準化校園設計成為效率至上的產物,她選擇回到土地、回到文化、回到孩子們最原初的學習本能。從大墩國小的土丘設計到金湖國小的太空船圖書館,每一個空間都在訴說著:教育不應該是工業化的產品,而應該是文化有機生長的沃土。
在新校園運動的歷史脈絡下,我們看見建築師如何成為文化的守護者與創新者,用空間的語言書寫著島嶼的教育新篇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In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