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粵語,才講得出香港食物的香濃「滑腍」
Description
電訪: 作者包周
從台灣移居香港的作者包周,現在的粵語雖然偶爾還會「走音」,但基本上已經能對答如流。剛開始,她其實沒有特別認真學粵語。她喜歡吃東西,從路邊攤到大酒樓都不放過,樣樣都試,樣樣都研究。但她很快發現--用華語根本無法說出香港食物的精髓!
像粵語裡常用來形容口感的字詞:「爽」、「腍」、「榎/嚡」、「煙韌」,一個比一個傳神,用華語翻譯卻總覺得味道全失。譬如「煙韌」的牛丸,華語只能說「很有嚼勁」、「很Q」,聽起來雖對,卻不「入肉」。
為了學好粵語,包周嘗試過很多方法,最簡單的就是--看電視。不過一不小心看太多古裝劇,結果學了一口「未請教尊姓大名」的文謅謅,試過有一次這樣跟新朋友打招呼,對方當場笑翻:「你係古人呀?」
最有效的,還是生活中的「實戰訓練」,像是在工作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以及,在香港一定要學會的「窒人」與「串人」。包周說:「喺香港,一定要識窒人。這跟台灣的吵架不一樣,窒人係心平氣和、直接說出重點,一句話講一半,對方就知道你下一句想講乜。」
不過,即使現在粵語說得不錯,面對粵語很多的俚語俗語,包周還是常常一頭霧水。她建議,有時候不妨用台語的角度來理解。例如粵語的「kick溺卡嘞」,台語裡就是「哩哩叩叩」,一聽秒懂;又例如「孤寒」,台語叫「凍霜」,馬上就能抓到那種小氣吝嗇的感覺。甚至連「時間」這兩個字,粵語跟台語的發音其實也一樣,只是聲調不同而已!
粵語不易學,尤其是聲調,一不小心就會鬧笑話。譬如「豉油」講錯成「屎油」,「陰謀」變成……嗯,場面瞬間超尷尬。但包周笑說:「我自己都覺得好笑,不過笑完就要記得,下次唔好再錯啦!」
最近,包周出版了新書《台灣味看香港餐桌》,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與五感,帶大家認識香港的飲食文化。她說,學粵語不只是學說話,更是學習理解「香港人」與「香港味」的方式。
所以下次去茶餐廳,唔好淨係講「我要牛肉麵」,不妨試下講句:「有冇崩沙腩呀~」你會發現,嗰啖肉,更正更好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