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打、阿東魚...老澳門才聽得明的粵語
Description
來賓: 葡萄牙留學生Billy
香港習慣中英夾雜,澳門呢?澳門受葡萄牙多年的殖民影響,很多老澳門人,自自然然也夾雜了一些從葡文借詞而來的粵語,用到都不清楚出處,有人以為是英文,有人以為就是粵語。
這些葡文借詞非常自然融入生活,例如點餐時會說馬介休球(馬介休Bacalhau,用鹽醃製和風乾的鱈魚)、阿東魚(atum、亦即吞拿魚/鮪魚)、大媽地(tomate,就是蕃茄)、免治牛肉飯(免治minchi,絞肉的意思)。另外,裝東西的辣打(lata/罐頭、鐵盒),還有打扮時的「laço」(蝴蝶結),叫人則有「tia」(阿姨),甚至連「quatro」(葡語中的「四」,澳門人有時借來指死的意思)。這些詞語,在澳門說得很自然,長輩講,下一輩聽,也跟著講,誰都不會去想這些字從哪裡來。直到有一天離開了澳門,去香港或外地,才驚覺,原來這些字不是所有粵語使用者都聽得懂。
其中最常見的例子可能就是「minchi」了。在澳門,minchi 是將肉碎加上炸過的薯仔粒跟洋蔥乾炒,乾身香口,是不少澳門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但在香港說「免治」,很多人想到的是茄汁肉醬,會淋在意粉上的那種濕濕的版本。澳門人點餐時說「我要minchi」,香港人可能以為是「肉醬」;而去到外國的唐人街,有的茶餐廳甚至會問:「你要乾的還是濕的?」免治還有乾濕之分?? 才發現這個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理解。
另一個例子是「tia」。在澳門,幾乎年長的女士,都可以叫一聲「tia」,不論是不是親戚,媽媽的朋友、鄰居、茶餐廳老闆娘,通通可以這樣叫。但在葡萄牙語裡,「tia」是有血緣,只能用來稱呼真正的親阿姨。如果只是一般的年長女性,稱呼應該是「Senhora」。澳門人將葡文詞匯借用在粵語裡,用出了另一層本地色彩。
有趣的是,很多人一直以為這些詞來自英文,像「laço」、「tomate」這些字,外型跟英文拼法有些接近,容易誤會。但實際上它們來自葡萄牙文,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語言痕跡。只是隨著時代變遷,懂得這些詞語的使用者愈來愈少,年輕一代未必會講,有些甚至聽都沒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