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灾揭示全球经济暗流:到底谁在“操纵”21世纪的金融游戏?
Description
我们的《罗素纳皮尔21个金融史教训》系列仿佛自带魔咒。上半部分内容是在科技股大跌后推出的,而本期下半部分内容又恰逢日本股灾。那么,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又能从金融历史教训中找到哪些前车之鉴呢?
本期节目,我们将结合最近发生的短暂日本股灾,从21个教训中挑选几个应景的,再复习一下人类在金融市场上曾经犯过的错误。
·时间戳·
00:01:40 回顾日本2024股灾,深层原因是什么?
00:17:00 教训5:政府为什么青睐市场?往往是因为有所求
00:26:19 世界进入“财政主导”时代,市场逻辑全变?
00:36:40 教训12:永远不要在汇率被高估时购买新兴市场股票。
00:46:59 境内游资的动向往往是一个国家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的一杆标尺。
00:55:46 货币永远处于非均衡状态。你应该对“不均衡感”兴趣,那是能赚钱的地方。
01:00:46 全球货币体系一般30年垮塌一次。
*BGM:美國內戰中的一段
·文字总结·
1. 回顾日本2024股灾,深层原因是什么?
8月5日发生的“日本2024股灾”在维基百科的“日经指数”词条中已经有了更新,说明至少已具备成为历史事件的资格,我们也可以用历史的、而不是预测的角度来讨论了。
简单回顾:在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的背景下,日经指数当天暴跌超4200点,跌幅超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在日本,1987年崩盘被称为“蓝色星期二”,因为时差,也因为相对温和,五个月后就回到了崩盘前水平)。
2024年这次股灾,日经指数创下了史上最大单日跌幅。然而,戏剧性的是,第二天指数就强势反弹超过3200点,又创下了史上最大单日涨幅。
日本的股市是个神奇的存在。
这次日本股灾也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一部分,要用整体视角:
就事论事,过去十年,日经指数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最佳,平均每年涨幅达11.2%,与企业盈利10%的增长相当。这与美股形成鲜明对比,美股涨幅部分来自估值提升,而日本股票主要靠盈利增长。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日本经济似乎日暮西山、全球影响力下降,但股市却表现出色。这一矛盾源于日本企业收入大部分来自海外,2024年约七成收入来自境外。换言之,日本股市的盈利逻辑更多依赖全球经济而非本土经济。
近期股灾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加上日元持续贬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压力,促使日本政策制定者考虑调整货币政策。过去,日本实行了包括锚定收益率曲线、央行直接购买股票ETF等宽松政策,虽然刺激了股市,但未能有效提振经济。
股灾后,大多数解读都关注于日元的套利交易(carry trade)。套利交易确实是直接导火索,多年来日本利率接近于零,吸引了大量借日元进行交易的投资者。但成功套利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利差保持不变、(2)日元持续贬值,以及(3)高杠杆操作。近期这些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自3月份开始17年来首次加息,退出了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7月又进行了小幅加息,虽然幅度不大,但已是多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此外,近年日元大幅贬值,日本央行开始进行干预。日本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和可调回的海外资本,干预能力相当强。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日本的"弹药库"还能存续多久,以及何时会大规模调回海外资本,但当下动能下,“出手”大概率会导致短期内日元大幅升值,引发全球范围的去杠杆化。
波动率也很重要。“carry trade”和“做空波动率”都属于"work until it doesn't work"(一直有效直到失效)的策略。过去一年半里,全球市场波动率异常低迷,这种长期低波动率环境滋生了许多不负责任的风险交易。许多交易员习惯于做空波动性,即卖出市场波动的"保险"。8月5日当天,波动率指数飙升至2020年3月的水平,这些交易策略可能遭受重创。
虽然市场已经明显反弹,但整个事件真的结束了吗?
可能还没。
全球市场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大选和日本新首相的选择。
美国大选结果将直接影响美联储未来的利率政策,进而影响全球股市走向。许多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持谨慎态度,部分获利投资者可能选择暂时离场观望。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不参与此次大选,意味着日本将迎来新的领导人,其政策方向尚不明朗。过去十年,日本央行采取了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但副作用也日益显现。新首相是延续现有政策还是进行改革,将对日本经济和全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欧洲经济疲软,中国经济数据也不尽理想,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资金撤离市场。
市场叙事和心理也变了:看到日本政府这么干预市场,提高利率,表明可能不再愿意让日元继续贬值——那些长期carry trade的投资者大概率开始试图退出,至少会减少敞口。或者自己成了惊弓之鸟,或者风险部门开始念紧箍咒,反正后面大概率是个去杠杆的趋势。
日本是个很好的案例,和本期的几个教训也有很深关系。
2. 纳皮尔的教训5:政府为什么青睐市场?往往是因为有所求。在金融历史上,从来没有所谓的“公正裁判”和“公平执法”,一切都是根据最终执政当局最终的需要而决定。
这次股灾,还有背后日元的困境,不得不让人琢市场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哪只手才是主导?哪只手经常管不住自己?
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政府相信市场力量,认为市场比政府更擅长资源配置。这种理念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时代达到顶峰,他们放手让市场自由运作。的确,市场在当时创造了令政客满意的结果,也帮助他们赢得了选举。
然而,当局势改变,政府便不再满足于袖手旁观,开始插手资源配置,因为他们不喜欢市场带来的结果,比如财富不平等。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政策改革就是例证。私有化和“涓滴效应”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最终导致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力下降,社会公平问题加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