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聽說有意思
聽說有意思
Claim Ownership

聽說有意思

Author: 捷思心理治療所

Subscribed: 1Played: 0
Share

Description

歡迎來到聽說有意思,這是由捷思心理治療所經營的podcast的頻道。
在這裡,我們會邀請所內的心理師來和大家聊聊日常、分享對於生活大小事的想法。邀請你跟著我們的步伐,一起把腦洞開的剛剛好吧!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Episodes
Reverse
哈囉,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聽說有意思,這是由捷思心理治療所經營的podcast的頻道。 我們是節目製作人麥志綱臨床心理師、主持人林沛穎諮商心理師。 我們都是在社區工作的心理師。在這裡,我們將邀請所內的心理師來和大家聊聊日常、分享對於生活大小事的想法。邀請你跟著我們的步伐,一起把腦洞開的剛剛好吧! 本集我們分別會分享各自想要成立此頻道的初衷,以及我們希望可以帶給聽眾們什麼樣的內容。 聽完後,歡迎告訴我們你對於這一集的想法。 本集時間軸: 00:00 開場與問候 01:30 志綱想做podcast的初衷 06:30 沛穎想做podcast的初衷 11:00 未來頻道的內容規劃 14:45 結語與聽眾回饋 ___________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與文案: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聽過吉伊卡哇(Chiikawa)嗎?小至公仔、娃包,大至抱枕,現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甚至今年的高雄燈會主題,到處都能看到吉伊卡哇的身影。 究竟,吉伊卡哇旋風到底是如何形成,讓人可以臣服於他的可愛魅力之下呢? 就讓我們一起跟著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來賓葉曉菁心理師,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吉伊卡哇的療癒心理學吧! 【本集大綱】 吉伊卡哇的故事在說什麼 從吉伊卡哇中談自我照顧 從喜歡/討厭吉伊卡哇中的角色談投射與認同 從吉伊卡哇的三人友誼中談鏡映與人際挫折調適 【本集時間軸】 00:30 開場與問候 02:20 吉伊卡哇的故事背景 03:19 吉伊卡哇們的生活就如同社會的縮影 04:10 從吉伊卡哇談自我照顧 06:20 沛穎喜歡的吉伊卡哇角色 10:00 曉菁喜歡的吉伊卡哇角色 11:00 從喜歡、討厭什麼角色談到「投射」和「鏡映」 13:18 沛穎討厭的吉伊卡哇角色 15:40 剛剛好的挫折是什麼 19:15 如何調適人際挫折 26:40 現實與虛擬的平衡點 27:40 吉伊卡哇圈的專有名詞 ___________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與文案: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翁禎翊在 恆星一樣的大人 一篇中提到:「和他們年紀一樣大的時候,我是行星一樣的少年,靠著反射別人帶給我的光芒,看似閃閃發亮。而此刻我已經不是那樣年紀,能夠再享有那種權利的人了。」 於是這也讓我在想,現在的我,也已經能成為像恆星般的大人了嗎?那個能夠憑自己所能,帶給一切溫和與明亮的大人了嗎?還是現在的我,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卻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值得持續回應的提問。本集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將和林韋如心理師一起談談各自對於「成為什麼樣大人」的想法,邀請你跟著我們的步伐,一起來聽聽看兩位的經驗吧! 【本集大綱】 兩人在求學階段時分別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現在兩人有完成彼此的小時候的期待,成為想要成為的大人了嗎? 小時候最不想成為大人的樣子,沒想到長大就變成那樣了? 成長的迷惘以及如何因應 如何思考生命中的「留白」? 【本集時間軸】 00:30 開場與問候 02:35 身為小孩對於大人的看法 03:35 沛穎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06:46 韋如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10:10 我們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大人了嗎 15:05 迷惘是什麼感覺 17:00 沛穎如何在迷惘中找到目標 20:33 用手機容量來比喻人的狀態 26:05 刻意休息是要練習的 28:10 想成為某種大人的原因 29:10 何謂自由 31:00 最後想對聽眾朋友說的話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與文案: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親密關係裡,錢到底該怎麼分呢?是Go Dutch才公平,還是要用AA制、共同錢包呢?抑或是其中一個人付全部,才比較浪漫呢? 「金錢分配」經常是伴侶之間很需要談,但又不好談,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談,但又擔心談起來會傷感情的話題。 本集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了魏瑄慧心理師,從金錢背後所代表的心理意義開始談起,帶著我們一起思考,金錢在關係中應該怎麼分配,以及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討論金錢,以增加彼此的「財務親密感」。 金錢分配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重要的是彼此間討論協商的過程,邀請你點進這集,一起來探索「談錢不傷感情」的可能吧! 【本集大綱】 金錢背後對於自我、關係的心理意義 失衡的金錢分配關係徵兆 常見的伴侶關係金錢分配方式,以及AA制真的比較好嗎? 伴侶關係中如何找到討論出金錢花費的協商方法:怎麼談錢不傷感情 什麼是「財務親密感」? 常見金錢分配的方式:Go Dutch、AA制、共同錢包 【本集時間軸】 00:28 開場與分享例子 02:15 瑄慧分享對於伴侶關係中雙方對於金錢分配的想法 03:30 金錢在伴侶關係中的意義 06:50 真的只有「金錢」才能真的能代表在關係中付出的意義嗎 08:50 瑄慧分享金錢對於自己的意義 10:05 沛穎分享金錢對於自己的意義 12:45 失衡的金錢分配關係徵兆 15:20 瑄慧分享自身夫妻關係的金錢分配經驗 18:10 金錢背後談的是兩人對於生活的價值觀 19:30 如何討論金錢觀 20:45 如何開啟金錢的討論的方法 22:45 金錢分配是一種選擇 25:40 何謂財務親密感 27:00 關係中的共同錢包 28:35 AA制的優缺點 30:00 Go Dutch(各付各)的優缺點 31:50 瑄慧回應前面金錢分配的例子 34:00 伴侶之間如何好好談金錢分配 35:20 可以如何使用伴侶諮商 36:40 結尾與想和觀眾朋友說的話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與文案: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提到「結婚」、「婚姻」,你會想到什麼? 很多人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因此當關係要步入婚姻時,不少人總會浮現出許多焦慮。不過,真的是如此嗎?如果是的話,那麼名為愛情的墳墓裡,究竟埋藏了些什麼?以及埋藏後,又會長出些什麼呢? 有時候,「焦慮」的背後很常是因為我們對於「婚姻」經營背後的陌生。因此本集未婚代表的的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我治療所的已婚代表范馨云心理師,以自身經驗和我們分享,當愛情中的浪漫激情退去後,究竟婚姻還剩下些什麼?以及從愛情進入到婚姻後,關係該如何經營呢? 希望透過馨云心理師自身經驗的分享,能提供一個不同的婚姻經營角度,增加大家對於「婚姻生活」想像的豐厚度。 【本集大綱】 何謂婚前焦慮 常見的婚前焦慮來源 馨云分享自身走入婚姻的經驗 如何調適婚前焦慮 【本集時間軸】 00:28 開場與分享例子 04:44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 05:45 婚前焦慮 07:00 馨云自身進入婚姻的經驗 13:45 會影響到我們看待婚姻的因素 15:10 婚姻中的承諾 19:45 婚姻中的恩情 23:10 婚姻中兩人的不同該如何相處 27:10 婚姻中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30:00 婚姻焦慮背後的可能的恐懼 33:00 婚姻焦慮背後的關係經營 37:50 如何讓另一半理解我們 40:40 結語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聽過是亞斯覺醒月嗎?雖然已經過了兩個多月(因為小編在拖延...),但重要的日子永遠不嫌晚的! 每年的4月被稱為「亞斯覺醒月」,而4月2日則是「亞斯覺醒日」(Aspie Awakening Day)。這個日子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提升大眾對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理解,讓更多人認識亞斯族群的獨特性與挑戰,同時也鼓勵亞斯族群對自己的特質感到驕傲。 我們經常聽到「亞斯」族群,以及一些大眾對於亞斯族群的理解。不過,究竟亞斯族群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和這樣的族群相處呢? 以及你有想過,亞斯的伴侶關係該如何經營呢? 本集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了林冠伶心理師,來和我們談一談對於亞斯族群的認識,並一起來破除相關的迷思。此外冠伶心理師也分享了自身和亞斯族群進行伴侶諮商的工作經驗與反思。 希望透過冠伶心理師的分享,可以幫助我們對於亞斯族群有更多的理解。也期許透過這份理解,讓我們能鬆綁對於亞斯族群的誤解,並在理解後找到可以和亞斯族群好好相處的方法。 【本集大綱】 亞斯族群是什麼 何謂神經多樣性 破解亞斯族群在親密關係中的迷思 神經多樣性伴侶諮商與一般伴侶諮商不同的地方 【本集時間軸】 00:30 開場與分享例子 01:20 什麼亞斯覺醒月 02:55 冠伶開始研究亞斯族群伴侶諮商的契機 05:00 冠伶和亞斯族群接觸的經驗 07:00 什麼是亞斯人 11:28 何謂神經多樣性 15:32 亞斯人如何表達愛 24:25 亞斯人有沒有同理心 28:10 亞斯如何調節自身情緒 33:10 亞斯是僵化無法改變的? 39:22 結語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聽過卡桑德拉症候群嗎? 他是指在親密關係中,當一方的情感需求長期被忽視,卻無法向外界訴說或獲得理解,就可能陷入類似的心理困境。而這也經常是亞斯伴侶在親密關係中常有的困境。 身為亞斯的伴侶,不禁會好奇,擁有這些孤單、委屈情緒的我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和伴侶的互動會變成這樣?我可以有什麼方式來調適我自己、好好和亞斯人經營伴侶關係呢? 繼上一集我們談了亞斯族群在伴侶關係中的互動,這一集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一樣邀請了林冠伶心理師,請冠伶心理師來和我們談一談亞斯伴侶(卡桑德拉者)在伴侶關係中的辛苦與不容易,並幫助亞斯人—神經典型(NT)伴侶能夠在「差異」中找到可以「合作」的目標,讓彼此在不委屈自身的前提下,把兩個不同的世界觀柔和在一起,一同為關係努力。 【本集大綱】 什麼是卡桑德拉症候群 常見亞斯人—神經典型(NT)伴侶的互動模式 如何和亞斯人—神經典型(NT)伴侶進行伴侶諮商 亞斯伴侶如何在關係中和伴侶設立界線 【本集時間軸】 00:57 什麼是卡桑德拉症候群 03:05 卡桑德拉是希臘神話悲傷的女神/女巫 06:52 亞斯/NT(神經多樣性)伴侶的三種互動模式 12:13 如果不是亞斯/NT(神經多樣性)伴侶,也會落入負向循環嗎 14:30 對伴侶的合理期待,有助關係經營 18:55 冠伶如何與亞斯伴侶一起合作 27:22 卡桑德拉如何在伴侶關係中設立界線 33:02 當亞斯人—神經典型(NT)伴侶進入到婚姻中如何育兒 39:03 結語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I世代來臨,生活中我們除了可以透過AI來提高工作效率外,它也成為了我們遇到困擾時可以隨時傾訴情緒、協助我們解決人生困境的對象,甚至有人會因此沉浸在AI所提供的情緒價值中而無法自拔,影響到原有的人際或親密關係。 AI的即時性、便利性與可得性,幫助我們能夠快速對於自身問題有初步的了解並獲得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在情緒也能夠有所舒緩,而這似乎跟心理諮商有點像?那麼,究竟和AI聊天與進行心理諮商有什麼差異?有了AI的陪伴後,我還需要心理諮商嗎? 本集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了麥志綱心理師來和我們談一談AI與心理諮商的關聯與差異,並進一步討論究竟AI是否會取代心理諮商。最後也談一談,在AI世代下,心理諮商服務會有什麼進展與改變。 【本集大綱】 沛穎與志綱分別使用AI的經驗 心理諮商與AI的交集和差異 AI可以如何協助大眾處理心理困擾 AI的出現如何影響到心理師的工作型態,以及可以如何因應 【本集時間軸】 00:25 日常生活中與AI的關係 02:10 志綱對於AI世代的觀察與經驗 06:35 心理諮商與AI的關係 10:25 AI需要使用者的主動性以及其回應的標準化 15:25 AI難以取代諮商關係中的真實性以及回應的28獨特性 22:55 心理諮商會討論我們如何看待問題的方式 28:45 如何看待AI世代來臨對於心理師工作的影響 31:35 結語 錄音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延續上集對AI與心理諮商差異的探討,本集將進一步聚焦於:AI與心理諮商如何攜手合作?我們又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解決人生中的困境?心理師是否也需要AI作為輔助工具? AI的出現確實帶來了便利,許多問題可以即時獲得解答,但人的需求,或許不限於此。焦慮的情緒有時會掩蓋我們對需求的察覺,即使AI提供了解決方案,我們心中卻可能浮現一股空虛,這或許正是當代面臨的另一種心理困境。 心理諮商中兩人的交會、內在感受的表達與連結,是AI難以取代的歷程。本集由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麥志綱心理師,一同深入對談這個議題。 【本集大綱】 AI對於治療文化的改變 AI是否能取代心理治療:樂觀與悲觀的觀點 如何讓AI成為心理諮商的輔助工具 心理治療的獨特性是什麼 【本集時間軸】 02:37 AI如何進入諮商文化 09:07 諮商是為了提升自我意識 10:43 AI適合成為心理師嗎 23:07 諮商如何提供有別於AI的價值 25:09 AI與諮商使用者的分流 31:00 AI如何協助心理師 32:49 諮商中的交會難以取代也是獨有的屬性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也有過為了家庭的和諧而忍下自己的情緒嗎?還是忍耐到最後大爆炸? 許多小孩在成年後擔負著家裡協調者的角色,又或著是為了家庭的和諧而選擇或不得已的壓抑自己的需求。那麼在忍耐過後我們要如何因應和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呢?面對相似的情境我們有什麼方式或策略來改善呢? 本集邀請到林韋如心理師來和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一起討論在家中忍耐的情境和背後的原因,忍耐中對自我的覺察,以及忍耐後的應對方式。心理師也分享了如何透過每一次的事件來探索自己的地雷,設立自己有彈性的界線,並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使用手冊。希望透過本集內容的分享,讓聽眾對忍耐有不同層面的理解,並有機會可以應用到生活中。 【本集大綱】 沛穎與韋如各自的經驗 忍耐的動機與目的 覺察忍耐對自身的影響 忍耐的因應策略 忍耐後的自我照顧 【本集時間軸】 01:40 忍字的涵義 02:50沛穎與韋如心理師的經驗 08:04棉花糖實驗&忍耐的好處 09:24覺察自己忍耐的動機 11:00忍耐會覺得痛苦的原因 14:20 忍耐的副作用 16:46覺察自己忍耐的身體反應 17:50 如何與自己身體的感覺連結 20:04 忍耐時的情緒覺察 21:25 忍耐背後的核心感覺 22:56忍耐後的自我照顧 23:46評估適合用忍耐這個策略的時機 25:25建立個人化的忍耐使用手冊 27:40底線vs設限 31:10忍耐之後的恢復 34:58 結語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與上架:沛穎 文案:念慈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是否曾有過「人在心不在」的上班日常? 沛穎和韋如在這集podcast中要聊聊的是疫情後被熱烈討論的現象——安靜離職。 安靜離職的定義是「一個人仍然在職,卻低限度投入工作,內心(靈魂)早已抽離的狀態」。 那你知道安靜離職這個詞,最初是如何出現?以及如何被定義的嗎?後來又歷經了哪些演變呢? 本集節目我們會帶你認識安靜離職的定義、成因與影響,也會談談它背後的心理掙扎與職涯反思。若你正處於安靜離職的狀態,我們也會提供一些自我照顧與調整的方向。 聽完後,你會發現,原來你不是孤單的。 【本集大綱】  什麼是安靜離職  安靜離職的因素 安靜離職的影響 安靜離職帶來的反思 正在安靜離職中的人們可以做些什麼 【本集時間軸】 01:40什麼是安靜離職 06:45安靜離職的起點 09:29 工作在生活中的佔比 10:44安靜離職的內心掙扎 11:10選擇安靜離職的因素 20:18安靜離職帶給自己的反思 23:11內在與外在動機 25:22安靜離職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28:10工作倦怠與耗竭 34:15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與上架:沛穎 文案:晏慈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曾有過那種時刻,是別人踩到你的底線時,卻敢怒不敢言嗎?又或者,為了迴避衝突,而放棄堅守自己的界線,甚至久而久之感覺不到自己的需要? 當我們開始練習表達真實感受,就會發現原來「說出來」不只是技巧,它是一種心理界限的建立。 但為什麼有時候對方會感到不習慣,甚至會對我們保有界線感到不舒服呢?這會讓我們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或者根本不該提出自己的需要? 本集沛穎心理師和冠伶心理師將陪你釐清心理界限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它,並帶你看見情緒表達背後的目的。同時也會分享在表達之後,我們可以如何安頓自己,建立對他人的合理期待,以及保有自己的空間與節奏。 讓我們一起練習如何清晰地表達、感受關係中既親密又自主的自在吧~ 【本集大綱】 什麼是心理界限 設立心理界限的目的 對方感到不習慣的可能原因 表達情緒後自己可以做的練習 【本集時間軸】 03:46什麼是心理界限 07:20 心理界限的浮動性 10:30 反思表達情緒的背後目的 13:40 表達後如何安頓自己 18:00 對方不習慣的可能原因 23:10 建立表達情緒後的合理期待 23:48表達情緒的配備能力 24:16 給對方一點時間與空間 26:00表達後給自己休息空間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與上架:沛穎 文案:韋如、晏慈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ea , coffee or chatgpt? 在現今社會中AI不僅可能是最了解我們秘密的知己,甚至可能成為親密關係中的「第三者」。 AI強大的學習與回應能力,讓它能迅速成為我們想要的模樣,立即滿足我們的需求,彷彿理想的完美客體。然而,這段幾乎沒有挫折的「關係」,卻也可能讓我們逐漸失去在真實親密關係中練習、調整與回應的能力。 究竟AI的存在是關係的危機,還是契機? 讓我們跟著沛穎心理師與冠伶心理師,一起從與AI互動的經驗出發,回頭看見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渴望、期待與落空──那些也許從未真正被看見的情感需求。 【本集大綱】 愛上AI的真實案例 關係中未被滿足的需求與AI的吸引力 回到自我與關係的覺察與責任 面對自己或伴侶與AI談戀愛,可以做的行動與調整 【本集時間軸】 02:00 分享愛上AI的真實案例 04:48 定義何謂外遇:愛上程式而非真人,也是外遇嗎? 05:49 探討外遇在伴侶關係中如何發生 08:25 愛上AI背後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13:26 AI的特性與吸引力 15:10 依賴AI可能帶來的影響與問題 15:59 探討促使人們愛上AI的因素 20:10 關係也需要適當的挫折 26:32 使用AI須具備的自我覺察與判斷能力 35:07 面對自己或伴侶和AI談戀愛的因應方式 39:00 結語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與上架:沛穎 文案:采璇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現代年輕父親面臨著角色轉變、育兒分工、伴侶期待、社會壓力、時間分配等多重挑戰。育兒不僅是價值觀的體現,也受到個人背景、工作型態等因素的影響。 本集主持人林沛穎心理師特別邀請林冠伶心理師與麥志綱心理師一起來討論,在現代社會中年輕父親的轉變與面臨的困境。希望透過本集的對話與分享,讓大家理解年輕父親的成長背景和狀態切換的困難,並提供些新的視角給母親們,希望能有助於伴侶間更好地協商育兒方式,也能共同面對育兒的複雜性。 最後也祝福大家父親節快樂~~ 【本集大綱】 現代年輕父親的角色轉變與掙扎 男性育兒的社會標準與壓力 育兒分工與伴侶衝突 如何去找到父職的樣貌 父親都須要自己的me time 【本集時間軸】 04:44 父親角色的世代轉變 08:28 年輕父親的角色分工與複雜化 11:44 父母對育兒的價值觀差異 13:44 男性育兒的壓力與期待 15:10 年輕父親參與育兒的挑戰 19:50 父母親對育兒有不同的標準 22:20 母親從另一個角度的觀察 24:16 育兒標準同步的困難 31:09 沛穎心理師的分享 33:34 理解與體諒的重要性 錄音剪輯:志綱 後製、製圖與上架:沛穎 文案:沛穎、晏慈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人生還沒來得及按下準備鍵,責任卻已經悄然登場——對許多年輕男性而言,「當爸爸」這個角色往往來得措手不及。 有人在意外懷孕後倉促步入父親的角色;有人在嬰兒哭聲響起時才發覺,自己還在摸索「我是誰」。 本集節目由主理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林冠伶心理師與麥志綱心理師一起討論那些「還沒準備好就成了爸爸」的故事,深入探討所謂「躺平爸爸」背後的心理狀態,成長背景,與文化脈絡。我們想說的是:成為父親不代表就可以立即成熟,而這份迷惘與困難,是可以被看見、被理解,甚至慢慢被接住的。 【本集大綱】 · 沒準備好的原因 · 背後的心態與掙扎 · 躺平爸爸的形成原因 · 爸爸們可以如何看待育兒 【本集時間軸】 04:13 進入角色到準備好的差距 08:50 對爸爸角色的期待與困難 14:32原生家庭的影響 18:54 躺平爸爸的背後成因 26:05 中途脫隊的爸爸 32:44 躺平爸爸的個人因素 36:30 會談可以如何幫助躺平爸爸 錄音與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文案:沛穎、晏慈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是否曾感到對工作提不起勁,身心都被榨乾?在壓力山大的狀況之下,是否會難以分辨究竟是抗壓性不足,還是累了呢? 本集讓沛穎心理師和韋如心理師帶你認識什麼是「職業倦怠」,我們會聊聊職業倦怠這個現象,是從何時開始被發現及討論的?心理師也會有職業倦怠嗎?職業倦怠常見的心理與生理表現有哪些?讓收聽的你,也能判斷是否需要關照一下自己。 最後,我們會分享預防倦怠的百寶箱(?),幫你在壓力底下hold住健康~ 【本集大綱】  定義何謂職業倦怠  從三項指標評估是否出現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會有哪些生心理症狀  影響職業倦怠的可能因素  面對職業倦怠可以如何幫助自己 【本集時間軸】 03:14 職業倦怠的定義 05:33 職業倦怠的三項指標 09:32 主持人經驗分享 14:03 職業倦怠的生心理症狀 17:15 影響職業倦怠的可能因素 21:38 釐清責任歸屬、練習觀點平衡 22:28 工作環境如何影響職業倦怠 27:20 面對職業倦怠可以如何幫助自己 30:02 製作屬於自己的情緒急救箱 31:47 總結 錄音與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 文案:韋如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近期社會新聞頻傳,有時只是隨手一滑,各種誇張聳動的新聞標題、讓人錯愕或痛心的內容便猝不及防的來到我們面前,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沒幾分鐘社群媒體就被這些訊息給攻佔,而我們的情緒也不知不覺地被勾動起來。 適度的接收這些訊息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加掌握環境的變化,但當這些內容超出我們能負荷的程度時,我們就容易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本集讓我們跟著沛穎心理師、冠伶心理師及瑄慧心理師,一起來看看這場情緒風暴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幫助我們與這些影響保持一些距離、安頓自己的身心狀態。 【本集大綱】 社會新聞如何影響我們 從行為、心情及身體覺察其對我們的影響 被社會新聞啟動的創傷反應 分享自我照顧及情緒調節方法 改變演算法及提升媒體識讀能力 【本集時間軸】 01:51 心理師的視角:怎麼看最近的社會新聞 04:39 社會新聞如何影響我們 10:43 如何覺察社會新聞對我們的影響 15:40 被社會新聞啟動的創傷反應 18:38 可以幫助自己的心理自救法 22:55 透過身體的自我照顧進行情緒調節 25:30 改變演算法及提升媒體識讀能力 29:52 可以尋求的專業資源 32:27 總結 錄音與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采璇,晏慈 文案:采璇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不同關係中的你是否有著類似的樣貌呢?或是好幾段關係都莫名走向相似的結局?這些有如「自動導航」的反應,對你來說是幫助,還是困擾?在幾段受挫的關係中,你是否也曾想過—「這一次,是不是有機會不一樣?」 本集讓我們跟著 #林沛穎心理師 與 #林冠伶心理師,一起來看看這些我們從小到大學習到的互動方式,如何影響著我們身邊的關係。透過理解「人際模式」與「矯正性經驗」,我們將重新看見關係中的希望以及改變的可能。 這一次,也許有機會不一樣。讓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療癒過去,並在安全感中創造新的可能性! 【大綱】 l 認識人際模式 l 人際模式不斷重複的原因 l 淺談矯正性經驗與關係修復 l 從戀綜節目看見關係中的常識與突破 l 日常生活中的覺察與練習 【時間軸】 2:30 介紹人際模式 4:35 人際模式是選擇還是直覺的本能反應? 6:34 人際模式為何會不斷重複 10:34 關係修復的可能性 10:54 何謂矯正性經驗? 12:21 從韓國戀綜看關係中的新嘗試 18:40 具備安全感的關係樣貌 19:53 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和體驗矯正性經驗 21:52 留意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重複的劇情 23:15 生活中的練習 29:00 總結 錄音與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采璇,晏慈 文案:采璇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一位女性發現自己懷孕的那一刻,不只是生理上的改變,而是身分的轉變——從「我」變成「我們」,從「女人」進入「媽媽」的角色。從懷孕到生產,不只是迎接新生命的旅程,更是女性身心劇烈轉變的歷程,這段過程充滿喜悅、矛盾與挑戰。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不只是孕育了一個生命,也正在孕育一個全新的自我。 今天,主理人林沛穎心理師邀請魏瑄慧心理師一起來分享,在懷孕的前期,中期,與後期的身體變化及心境轉折。在這段路上如何照顧成為媽媽的自己——如何與自己的身心對話,如何與伴侶共築一條合作的道路,以及在這段特別的時期中,身旁的親朋好友及專業人士的支持對新手媽媽的重要性。 本集大綱 · 懷孕前中後期的變化 · 孕婦心境上的轉變 · 另一半可以如何支持 · 其他專業人員對孕婦的協助 03:00瑄慧心理師的夢 06:48第一孕期 08:12 懷孕初期的心境 10:52第二孕期面臨的社會眼光 15:12 對孕婦的關愛與支持 16:40 孕晚期另一半的支持 21:02 父親對育兒的共同願景 25:37 嬰兒如何看媽媽 28:50 其他專業人員的幫助 31:14 其他媽媽夥伴的重要性 32:05 對於母難日的新理解 33:47 瑄慧心理師懷孕後經歷的成長 35:10 結語 錄音與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晏慈 文案:采璇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我們成年後,不管是自己選擇或不得不與父母住,與他們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住在家裡,的確能減輕生活上的一些壓力,也可能讓我們多了些探索與過渡的空間,但同時也會遇到很多看不見的辛苦與拉扯──界限模糊、溝通困難、情緒勞動。當父母仍然把我們當孩子看待時,我們可以如何應對?而當我們想要被理解、被尊重,以及成為自己時,這其中的矛盾與衝突,該怎麼調適?這集我們就來聊聊,成年子女在家庭中,如何在依賴與自主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本集大綱 l 成年後與父母同住的好處和壞處 l 成年早期發展出的親密VS孤立 l 怎麼維持舒適的關係和界線 l 成年子女成為自己的不容易和學習 時間軸 04:30 與父母同住的辛苦 10:18 父母的辛苦 11:50 與父母同住的好處 14:44 親密與孤立的議題 21:43 成年子女如何看父母 24:14 父母看待子女的態度 28:21 如何保持適度的界限 33:10 冠伶心理師的分享 36:42 反思現在的自己 39:31 與父母同住的學習 錄音與剪輯:志綱 製圖、文案與上架:沛穎,晏慈 文案:晏慈 ▶捷思心理治療所官網:https://www.justcounselingcenter.com.tw/ ▶捷思心理治療所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9980687899 ▶合作邀約:justcounselingcenter@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