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1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1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1

Update: 2020-11-16
Share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今天傍晚的風雨比較大,大家不畏風雨還是到了中心,來一起學習《了凡四訓》。所謂「好學近乎知」,非常下功夫來學習經典,一定會有智慧。有了智慧,可以引領自己的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擁有健康的人格。同時這個好學的態度,也可以成為諸位家長的家道、家風。所以什麼時候在承傳家風,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家風是你們得要承傳的,Any time,any where,你隨時隨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起心動念都會形成家裡的家風。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成長,父母的心情如何,我們知不知道?所以大家的起心動念、心態也都是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時時都是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千祥雲集。話還沒說,事還沒做,心浮氣躁,那就一事無成。
  所以真正慈愛孩子,隨時隨地給孩子做好的榜樣,我們先對一下上一次我們一起學習到的經句: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我們讀到這一段,「幹嘛遇到好事都要這麼想?」可能我們一開始看,還不是很能理解。我們從一些俗話來體會,叫「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富不過……」這一句話要修正一下,現在不要說三代,一代都過不了。跟大家坦白講,不是一代過不了,連五年都過不了。為什麼?人,他不懂事理了,那個造孽、造惡的速度太快了,一下子福報就折光了。
  我們看那個企業家的後代,一出去亂作一通,就是五億十億就沒了,那個花得可凶了。所以真正要振興自己的家族、家道,「至要莫若教子」,要把孩子教得有德行、有智慧,不然你賺再多的錢他一下子就把你給敗光了。賺錢就好像拿著針把那個土慢慢的挑過來、挑過來,把它堆起來,你才有財富。叫「成家猶如針挑土」,不容易,我們閩南話叫儉腸勒肚,很節儉。但「敗家猶如水推沙」,你三代、五代人積的福報,那敗下來像什麼?像那個浪打過來一下就把沙全部捲掉了。大家仔細去觀察,很多政治人物,他的財富、他的地位很高,那個都是他的祖上好幾代人積累下來的。可是你看政治人物犯法的、離婚的、染上很多惡習的,這些高官的孩子到舞廳去跳舞的然後打人的。你看,積了這麼多代的福,就在這一代就要整個都要毀掉了。所以從這些社會現象,再來體會古人提醒我們,「至要莫若教子」。一個家最重要的是要把教育好孩子擺在第一位。
  我們從剛剛跟大家談到的好景不長,為什麼?這是一個結果,請問大家有沒有遇過好景常在的家族?有沒有?大家有沒有看過百年不衰的家道?有。孔子都兩千五百多年,你們還搖頭,范仲淹的後代九百年左右了,很興旺!我遇過好幾個孔家的後代、范氏的後代,個個都有成就,一個敗家子都沒有,那人口是幾十萬、上百萬,你看那個家道多重要。我們現在生一個,一不小心就變敗家子,一不小心,還是要認真教,有認真教絕對不一樣。
  所以這一些千年不衰的家道,他個中的智慧在哪?學問在哪?這個我們要學。這一段話是袁了凡先生傳給他孩子的處世態度,他的後代非常好,而且他光是把他人生的智慧、經驗傳下來這一本《了凡四訓》,就為他袁家積了無量無邊的福報。現在還在積,所有因為《了凡四訓》受益的這個福報都記在他的後代。
  所以諸位家長,你們要不要也留一本《了凡四訓》類似的書下來?你這一生改命改得好你就留下來,你的後代子孫就有福報了。而老子有一句話叫「禍福相倚」,禍跟福是同時來的,「命當榮顯」、「時當順利」、「眼前足食」,這是福報現前。怎麼讓福報保持而不會敗掉,那就要很懂得怎麼保持福報的方法,不然那個福當中禍就跟著來了。因為一享福一大堆習氣都來了,「驕、奢、淫、逸」,在大陸有一個說法叫「富二代」,有錢人的第二代,現在很狂妄,撞死人都不道歉,撞死人都不後悔,「我家有錢,我爸爸有地位、有權勢」,就狂妄到這個程度。這個不教育很可悲!你給他的愛變成他犯下滔天大罪的後盾,你是毀了他了。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個心會招來福報,也會招來禍患。
  我們來看,其實這一段話最核心的就是謙卑。六十四卦,《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六爻當中大部分吉凶都有,有的吉多、有的凶多,只有一卦沒有凶只有吉,叫「六爻皆吉」,就是「謙卦」。教給孩子謙虛非常重要,教給孩子收斂、懂得退讓很重要。所以在我們儒家的《禮記》這一本書,這個也是五經之一。《禮記》開頭講了一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大家記起來變成你的家道,叫「傲不可長」,傲慢不可以增長;「欲不可縱」,欲望不能放縱;「志不可滿」,不能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德行、福報就下降了。然後「樂不可極」,樂極會怎麼樣?現在這個現象太多了,你看現在大學生怎麼過日子?我們有一個同仁到澳洲去,她姐姐的孩子讀大學,我們這個同仁她早睡早起,十點準備去睡覺了,她這個外甥看到了:「妳要幹嘛?阿姨妳要幹嘛?」「睡覺。」「現在睡覺?妳有沒有搞錯?妳腦子有問題?我們的日子、我們happy的時光才剛開始。」
  現在這個時代顛倒到有問題的人都笑人家有問題。你看不明理,看一個人很孝順:「拜託,哪有你這麼孝順的人,你吃虧了。」人家孝順他還勸人家不要孝順,老天爺不懲罰他才怪。所以人現在一個人盡忠職守還被人家笑,一個人剛正不阿從來不拿公家的東西還被人家笑。所以現在這個現象要力挽狂瀾,不然人每天造業,「多行不義必自斃」,福報花完了命就沒了。到時候還想行善都來不及了,一口氣還在,可以積功累德,一口氣上不來要改都來不及了。
  要給大家寫一下,人不可以激動,激動就忘了剛剛要寫字。「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大家讀這四句,要體會老祖先真慈悲,真愛護我們。每一句經典,經典一打開第一句你只要能夠領會了,你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樣,體現慈愛。最重要的第一句話就給你講「欲不可縱」,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人所有的災難都是因為沒有聽這一句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其實人生真正的樂,在心靈的提升,你不被自己的習氣、欲望控制住,你身心輕安就很快樂了。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再來,順著自己的良知做事情,為善最樂,助人為樂。
  可是現在的人把樂的追求、幸福的追求擺在哪?欲望,欲望的滿足。他不知道「欲是深淵」,滿足不了。所以人的身體出問題了,欲望膨脹了,家庭出問題了,離婚率這麼高,欲望控制不住了,父子爭財產,兄弟爭財產,這個都是縱欲享樂的結果,才會有現在的亂象。
  假如我們能讀經典,我們看《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就人生的幸福、人生的目標很清楚,不是欲望的享受,是什麼?恢復明德本善,恢復自己的性德,恢復無量的智慧德能,這個是人生的價值、目標。他怎麼會去放縱欲望,然後靈性愈來愈墮落?大家想一想,大學生大一的時候德行好,還是大四的時候德行好?那你看大學到底在教什麼?大學生不學《大學》,就不像大學生。大家聽懂了嗎?不讀《大學》這一本經書,那他把大學當玩樂的地方,那不墮落了。賭博、上網、女色,完了,身體垮了,錢都花光了,花父母的血汗錢。要趕緊教!教到最後去了大學變成這樣,你不是白忙了十幾年嗎?你看那個大學生說university叫「由你玩四年」,亂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看到那個流水一去不復返,想到光陰一去也不復返了,人要珍惜寸光陰。現在的人說,「睡得真舒服,不寫作業」,拿這麼好的經典,他用小聰明亂編,這個很可惜,要領悟這些經文。大馬的民心還是純樸,我剛剛念那一句你們好像都沒聽過,你們還都沒有受污染。那我就不污染你們了,我是說他用錯了,也不是污染大家。他把這一句經文「逝者如斯夫」,「逝者」是形容那個水流掉了,「不舍晝夜」。所以聖賢惜寸陰、惜光陰,然後就有人把它改成「睡得真舒服,不寫作業」,這個叫教歹孩子大小,把小孩都教壞了。
  所以你看到這些經句,還要感覺到了凡先生對他後代的那種呵護慈愛,都在這個字裡行間。孩子,我不知道你以後的命會怎麼樣,而命剛剛……整個從一開始遇到孔先生,到遇到雲谷禪師,這整個過程都是讓他的孩子了解如何改造命運。孩子,你以後的命運會如何我不知道,這也在提醒,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所以假如你的命裡是注定要「榮」,是榮華富貴,就是你的事業要顯達,但是那個心境要常常是自己不如意的那種心情,來面對這一生會顯達。因為人假如顯達之後,他就很容易傲慢、瞧不起人。大家冷靜去看企業界,現在企業的壽命愈來愈短,很多年前看的數字,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二點九年。它有沒有榮顯?它有。它事業一上來馬上就下去了,沒辦法保持。所以假如謹慎,就好像不得意的那種態度,謹慎的去面對自己的榮顯,那它就不會摔下來。
  在戰國時代,秦國有一個人叫魏冉,他剛好有一個朋友叫魏牟(魏國的公子魏牟)來找他,後來魏牟要離開的時候,魏冉送他,「好朋友你要離開了,能不能送我一句話來提醒我的人生?」魏牟說了:「你假如沒有給我提起,我差點忘了,我是有話要跟你講。」接著他講到一段話,說到:「官不與勢期而勢自至乎?勢不與……」,要改一個習慣不容易,我這個字本來都寫錯的,同仁好心跟我講,每次寫又寫到原來的那個「勢」字,現在一直提醒自己才寫對了。所以改過要下功夫。「勢不與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與貴期而貴自至乎?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乎?驕不與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與死期而死自至乎?」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古人非常有智慧,他看人的心性變化都要防微杜漸,一個人他有官位了,他就有權勢;一有權勢他沒有跟富相約,他有財富了,有財富就會跟地位很自然的就感召來了。請問大家現在華校獨中的董事長是誰?誰?有錢的人。他支持華校。他富是不是?有沒有跟貴約?沒有。貴來了,「貴自至矣」,有地位了。「貴不與驕期」,尊貴並沒有跟驕傲說say hello,來來到我家來坐,有沒有?沒有,但是很自然的這個傲慢的態度就上來了。大家注意去看歷史,很多每一個朝代的建國的大臣,功勳之臣,幫著天子把天下打下來了,都非常怎麼樣?驕慢。「天下是我幫忙打下來的」,最後搞得皇帝都不得不處罰他,甚至於殺他都有,這個就是驕傲。一驕傲,做什麼事情就不守規矩,就犯罪,犯到最後罪不可赦,死期就到了。
  有沒有人想到,我要當官了就是我要死了?所以你看這一段話怎麼個提醒?他命還沒有富貴、還沒有榮顯,就給他打預防針,你等到他已經少年得志「我實在太了不起了」,你要再打針打不進去了,針就歪掉了。
  有一個春秋的人物叫孫叔敖,大家讀過《陰騭文》。「救蟻中狀元之選」,救了一窩螞蟻最後考上狀元,「埋蛇享宰相之榮」,他當宰相為什麼?他們當地有一個說法,看到雙頭蛇的人就要沒命了。他真的有一天看到雙頭蛇,然後他就趕緊把這個蛇殺了,把牠埋好。他不希望下一個人再看到就沒命了,所以他把牠埋好,不希望再有人看到雙頭蛇。然後回到家裡就哭,他媽說:「你哭什麼?」「媽,我的命快結束了,我不能孝敬妳了。」大家看,孫叔敖看到雙頭蛇,他的心裡是提起什麼心?孝心、愛心。他不希望再有人看到之後沒命。又是在那裡傷心不能奉養媽媽,結果他媽媽一聽,「你不要擔心了,你這一顆都是為人想的心,你以後會有福報的」,最後真的做到楚國的宰相。而當時楚王選他做宰相,楚國的宰相叫令尹,他們的稱呼叫令尹,就像很多國家叫做首相,還有叫做總理、還是行政院院長,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這些官員跟老百姓都來給他祝福,因為他當了令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結果大家都來祝福,最後來了一個老人,那個老人穿著很粗的布衣,戴著白色的帽子,這個穿著就是去給人家弔喪的了,去弔喪事的時候穿這個。人家當上宰相,結果這個老人穿著要去弔喪的衣服走進他們家。
  諸位學長,假如你的兒子要當大官了,突然有一個人穿著喪服到你們家來,你們會怎麼樣?「給我出去出去……這個不好的兆頭」,我們可能會這麼做。但是孫叔敖恭恭敬敬整理服裝,給這個老人禮拜,說:「老人家,楚王不知道我不賢,不知道其實我很差勁,還選我當令尹。而您今天穿這樣子來,一定有什麼事情要教誨我的,請您好好的給我提醒一下。」真的給老人禮拜,然後這個老人就告訴他,「你身貴了,身已貴而驕人者,你驕傲了,你身分很高而驕傲,人民討厭你;你有了權力,擅用,等於是亂用你的權力了,你的君王一定會把你給換掉;你現在收入這麼多,你還去貪國家的錢,那你災禍就要到了。」沒有祝福他,送他這三句話,大家聽完會有什麼反應?孫叔敖又給他禮拜,「敬受命」,恭恭敬敬領受你剛剛講的,「願聞餘教」,請你接著說。
  所以人的福報從哪裡來?「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最後老人勸他,位子高了,權力大了,要更細心的為人民做事,態度要更謙虛。決定盡心盡力服務老百姓,對得起國家的俸祿,絕沒有任何的貪念。結果這個老人在孫叔敖上任的一開始給他提醒,最後他成為很好的令尹,整個楚國大治。所以大家想一想,一開始的提醒重不重要?重要。
  諸位女士,妳出嫁那一天,妳爸爸媽媽給妳講什麼妳記不記得?假如你已經嫁過女兒了,問你一句話:「你女兒出嫁的時候,你給她交代什麼?」「沒有。」昏倒。當父母不及格了,這麼重要的事情、這麼重要的機會點,你不給她最重要的教誨,難道她要離婚的時候回來找你,你才教她?那就有點來不及了。大家想一想,我們曾經請劉芳總裁給大家講了一堂課,大家記不記得?記得吧?晚上吧?這一件事我不會告訴劉芳總裁。但是你們要有良心,回去翻翻筆記,人家講得這麼好,你要珍惜這個因緣,利益你的人生,利益你女兒的人生。聽了以後左耳進右耳就出來了,多可惜。
  大家記不記得她爸爸給她交代哪三句話?「要嫁出去了,該幹活了」,勤儉為持家之本。你不要看這幾句話,那個都跟經典相應。他只是沒有子曰子曰而已,你們還是注意聽。第二句話,「不要給人家添麻煩」,你看多厚道。去了,宜家宜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出去就是讓那個家族興旺的,不是給人家添麻煩的,不要給人家添麻煩。第三句,「不要給家裡丟臉」,「德有傷,貽親羞」。你看這三句話多有味道。告訴大家,不是嫁女兒的時候要提,你兒子要去工作的時候也要提,有沒有道理?「兒子,第一份工作該幹活了,該努力,不是在家裡做少爺了。」有什麼事要主動去做,多積累能力、多積累福報,吃虧是福。多做、多學習、多提升,你不要跟人家計較,有工作都逃、都避,這是沒有福報,還以為自己很聰明,工作的時候都渾水摸魚這不行。第二,「不要給人家添麻煩」,在家裡跟姐姐跟弟弟吵架,去了不要跟人家吵架,人家老闆信任你,對你有知遇之恩,你要對團體要盡忠,不可以給人家添麻煩。第三,「出去了代表我們家,可別給家裡丟臉」,你看這道理相不相通?所以孔子教我們學東西舉一要反三,你就善學、善體會、善用,收穫就很大了。
  接著說,「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縱使當時候你是遇到事事順心,也要當作不稱意的這種心情來面對。因為逆境的心情比較有警覺性,逆境磨練人,順境淘汰人。一順境之後人就會得意忘形,一順境之後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他的很多傲慢、貪婪的習氣就會上來,習氣一上來禍就要到了。所以能謹慎、謙卑,才能把順境、富貴保持住。所以有一句古人的話叫少年得志大不幸。他太年輕就賺很多錢、就很有成就,最後他就不可一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麻煩了。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哪怕現在豐衣足食,常常以自己貧窮時候那種節儉的態度來過日子,不可以享樂。在一些國家,有一些賭博的遊戲,像什麼樂透的那種東西,後來有人去研究,他一下子中獎以後很多錢,那個錢可能我一輩子都賺不了的。結果他們研究的結果是,中了樂透的人很多人最後是人生是什麼?得了嚴重的病,甚至死在家中沒有人發現。因為他一有錢之後,開始揮霍,酒色財氣,吃喝嫖賭,我想半天才想起來,這離我很遠,long time ago。所以人其實是可以改的,你慢慢慢慢地都向著這個善,你那個惡就沒有了,連惡的名詞都會有點想不起來。大家看到,假如沒有德行,一有錢大禍臨頭命都沒了,吃都吃死了。玩樂之後,縱欲之後,福報、生命都結束了。這句話對於我們這幾代人很是提醒,經濟發展起來了,都要這樣提醒孩子。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人家愛護我們、尊重我們,我們誠惶誠恐。為什麼?人家愛敬我們,我們得要對得起人家的信任跟愛戴,你不能讓人家白愛護我們。上司愛護我們、長輩愛護我們,我們還常常做錯事情,給他們添亂。所以愈受寵愛愈戰戰兢兢,然後要做好自己,讓愛我們的人不要失望。讓他們覺得:這個孩子真值得疼惜。而且事實上人家尊重、愛護我們,有時候事實上是什麼?是我們父母、祖先的德護著我們,你父母做得好,爺爺奶奶做得好,你親戚朋友就對你好,而不是我們真的很好。
  我去讀大學的時候,到親戚家,親戚都對我很好,包含自己成長過程,小學、中學出去住親戚家,親戚都對我很好。我以前都覺得因為我長得還算可愛,後來開悟了,是我父母對人很好,這些親戚朋友都想著,什麼時候回報這一份情義。剛好兒子來了,回這一份情義,是父母的庇蔭。包含我們今天在弘揚傳統文化,人家愛護尊重我們,那是我們祖宗的德蔭,那是師長的威德,自己還做得很差。「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誠惶誠恐不能給祖宗丟臉、不能給師長丟臉。包含我們當官身為公務員,人家對我們很恭敬,那是我們是代表國家,那是國家的福蔭,我們更應該是國家跟人民的好橋樑。我們的形象,我們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讓人民對國家更有信心。這個人都應該有這個觀照,這種胸懷。接著講到: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家世非常顯赫,德高望重,眾望所歸,這是家庭的地位非常好,但是也以一個卑微低下的一種態度,絕對不敢自鳴得意。假如是真正當了大官,那應該要對得起人民、國家的信任。而且一個人家世望重,坦白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仲淹做到宰相,他一點都不奢侈,他在他的留給孩子的家訓裡面就講到,「我的祖上這麼多代積福,到我這一代榮顯,家世望重,假如我來揮霍,我以後怎麼去見我的祖先」。他是明理之人,「常作卑下想」,不可以傲慢、奢侈。所以他的四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四個兒子。那都是他當榜樣當得好。而且我們看到,珍惜祖宗的福蔭,又樹立好的榜樣,他這個家族的福蔭可以綿延九百年不衰,這個太值得我們效法了。
  【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縱使道德學問不錯,也是以淺陋、淺薄的心境來面對他人。防止自己貢高我慢不可一世就不好了。而且俗話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實我們這幾代人等於是倫理道德比較斷層的幾代。我們自己看那《德育故事》,看了都生慚愧心,比起古人的道德、存心,差距太多。所以「德比於上則知恥」,跟聖賢、祖先比人就知恥,而且不會傲慢。經文接著說到: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諸位朋友,剛剛大家念到這一句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你的身心狀態不一樣?我們現在集體把這句話讀一遍。真的很誠心的讀這句話,這句話的義理就入你的心了,你就養浩然正氣。我們一起念:『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這段話告訴孩子,這是重點還有音樂配合,你看這都是感應。這段話給了孩子很明確的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諸位家長,您曾經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嗎?
  為什麼「學貴立志」?學習根本動力就是先立定遠大的志向,他有責任感。他縱使學習也好、經營事業也好,遇到挫折他都能夠突破。因為他源源不絕的這種責任感是動力,他能百折不撓。所以人立了志向,跟仁義合叫大志。「志與仁義合,大志」,什麼是仁義合?期許自己能夠救濟萬民,能夠為整個國家人民謀福祉,這跟仁義合,大志。「與情義合」,我好好努力,愛護父母,孝養父母,照顧好妻兒,然後愛我的家族,愛我的國家文化,這個是有情義的人。「與情義合,高志」,這個人志向非常高遠、高潔。
  今天假如一個人,我要去當老師,我要讓師道復興;我要去當醫生,我要讓醫道復興。這個與他的理智、人生的理想相應,這叫「壯志」,很有志氣。很多小朋友說:我以後要當科學家,發明東西利益人類,這個都是壯志。「志向跟欲望合」,我要賺大錢、我要享受、我要開什麼車、我要住什麼房子,「卑志」。這個人已經跟畜生差不多了,畜生就是我要吃飽,畜生吃飽了不害其他的生命,是不是?人類吃飽了還要害人,所以你看,人不學倫理道德比禽獸的欲望還嚇人。你看這一下去了,他真的以欲望為一個追求了,跟欲望合了,最終還是會昧著良心了。「志向跟恨合」,這個叫「危志」,很危險。有些人去做什麼事情,是帶著一種報復社會或者報復他人的心,這個就是危志了。有些人說以前被人家欺負了,「現在賺大錢然後去給他炫耀,然後去壓他」,這個都是危志,不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們從這個經句看到,祖宗雖遠,離我們雖然那麼遠,但是我們身為炎黃子孫,身為每一個姓氏的後代,都有責任承先啟後。五千年的道統,祖先的教誨斷在我們這一代,我們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後代子孫,那我們不變成千古罪人了。所以看到這裡,要顯揚祖宗的德行。比方您姓楊姓,楊氏。楊氏是「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要把楊震的德行顯發起來。您是王家的後代,那王旦的父親王祐在門前種了三棵槐樹。他秉公處理,然後以自己整個家族的性命擔保這個人是無辜的,然後還勸皇上:皇上你不要疑神疑鬼了,你會錯殺很多大臣。皇帝聽了很生氣,把他貶了。皇上本來說要給他當宰相,現在他被貶了。他就要到貶的地方去當官,結果要離開的時候人家說:你本來要當宰相了居然被貶了。他樂天知命,他說:沒關係,我不做宰相,我兒子一定做宰相。後來他兒子就是名宰相王旦。王氏這一脈的後代叫「三槐堂」,三棵槐樹。
  諸位家長,你們去查過百家姓沒有?你的祖上在這幾千年來出了哪些聖賢,你們知不知道?你們的眼神有點呆滯,你不認祖歸宗,你的靈性沒有辦法完全顯發。人總要知道他的根在哪裡,當我有一天翻開《德育故事》,前面有一篇文章是蔡仲寫的。《德育故事》的作者是蔡振紳先生,我們同宗的,「與有榮焉」。結果你看他做出表率給我們看,他自己編了這一套書,感謝祖先的德蔭,把祖宗給後世的教誨貼在上面,蔡氏的始祖蔡仲。我看到裡面的內容,才明白我是周文王的後代,那一天走路都有風。那個風是覺得清醒不少,從那一天開始,要提醒自己不可以丟祖先的臉。周文王仁民愛物這個態度得傳下去,從誰傳?從自身開始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離我們最親近的父母,這個「蓋」是遮蓋、遮掩。俗話講家醜不可外揚,而我們很冷靜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能我們的父母他這一生有做得不圓滿的地方,而今天當別人在批評自己的父母,我們非常難受。人家批評我們父母,我們馬上把那個過失攬到身上來,是我不好,不是我媽的問題、不是我爸的問題,這是一個人孝心自然顯發的行為。
  孟子作了一個比喻,說大舜是天子,假如有一天大舜的父親犯罪被關起來,大舜一定跑到監獄裡把自己的父親救出來,然後他天子不幹了,帶著爸爸去逃命。大家從這個當中去感受一下,他不忍心看爸爸被關起來,天子這麼大的福報我統統不要了,我只要我爸爸不受苦就好了,他的心沒有被天子的福報所污染。一個人在做天子,然後他爸爸關在牢裡,他那個天子還做得下去嗎?所以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的天性自然流露。大家冷靜去觀察,那個一兩歲的孩子還沒有受污染,沒有受物欲污染,人家罵他媽媽,他先哭,大家有沒有看過這種情景?你看愈小的孩子你只要問他,「誰最漂亮?」「媽媽最漂亮」。他媽媽長得再不怎麼樣,他的回答就是媽媽漂亮,那都是天性的流露。所以我們把父母的過失攬過來。
  再來,你做得好到人家不會去看你父母的過失,都來肯定你父母,「你這個孩子對社會貢獻很大,對我們華族貢獻很大」,你就蓋了父母的過失了。而事實上我們這一兩代人,有嚴重的過失,什麼過失?沒把祖宗的文化傳下去。所以現在這些青少年問題、社會問題,多少老人擔心、流淚,怎麼會變成這樣?這是什麼?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人把賺錢擺在了第一位。他沒有惡意,他也為了家,他也為了社會發展,可是他忘了本在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1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1

蔡禮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