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7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7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7

Update: 2020-11-16
Share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抱歉,今天晚上,因為馬六甲州長邀請中心一些領導、老師用餐,所以今天就錄像跟大家交流這一堂《了凡四訓》。
  我們非常感佩馬六甲還有大馬的這些領導者,他們非常重視中華文化的弘揚,他們的認知能理解中華文化是世界的瑰寶,這麼多古文明只剩這個古文明承傳下來。所以納吉首相當時看《群書36O》就非常讚歎,說道:「假如全國的官員、公務員都能照這些教誨去做,那必然能夠愛護好人民,把國家治理好。」
  我們看中國幾千年歷代長治久安,都是當時的國家領導者重視正法的弘傳,那就把老百姓教好了,就家齊、國治,風調雨順,所以最重要的護法就是國家領導人。所以我們剛好《了凡四訓》提到十個行善的綱領,上一節課我們就講到「護持正法」。我們是跟大家分享《了凡四訓》這一段教誨,我們的首相、我們的州長,他們就在做這一件事情。所以人能弘道,這些領導者他們做得好,他們就是人民的表率。
  而這個護持正法的重要性,在這一個時代感觸特別深刻。從我們兩代人來看,我父親那一代常常都聽到某某人很孝順,父母生病了二十年都這麼恭恭敬敬,不辭勞苦奉養父母,整個鄉里都非常感佩,聽到的孝子不少。可是到我們這一代,要聽到個孝子都很困難。所以這三、五十年,這個正法當中,倫理道德教育沒有承傳,那整個人心墮落的速度就非常快。確實就像經文裡面講的:
  【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
  他慧眼沒有開,隨波逐流,那可能做出來的行為就連畜生都比不上了。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這個就提醒我們,人之所以為人,首先一定要懂得知恩報恩,可是沒有教他,他不懂。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學了《弟子規》,剛好有一次請他分享,他第一句話就講:原來做人要孝順。你沒教他,他不懂。所以《三字經》講到「人不學,不知義」,《禮記•學記》也講到「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正法,他不知道為人就應該盡道義,反而變成什麼?他覺得當人就是要享樂的,就是要縱欲的,那就把自己的身心給摧殘掉。所以人不學正法,連怎麼愛自己都不懂,就更談不上去愛別人了。
  所以香港有一個華人感嘆,全世界最悠久的一個民族,它的文化歷史承傳得最好,就是中華民族了。因為沒有正法,這短短幾十年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什麼程度?為了幾百塊、幾千塊能傷害自己的至親,父母、爺爺、奶奶,這樣最親的,把他一把屎一把尿撫養長大的人,他都可以傷害他。所以我們看到目前社會的這些現象,孔子有一段話教誨我們,「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個現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現在為人父母的難處,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歷代祖宗的憂心,那不能再讓祖宗擔心流眼淚了,要救人危急,趕快把聖教傳到家家戶戶當中去,我們隨分隨力,隨每一個緣盡力去做,就圓滿。當然人能弘道的話,那首先我們要供養給別人的經教,我們得要先好好做,讓他們看了有信心,進而來深入。所以我們看到經文裡面講的,沒有正法:
  【何以參贊天地。】
  這個『參』是參與,『贊』是幫助。人是萬物之靈,在《三字經》當中說到「三才者,天地人」,人與天地並列三才,人是尊貴的,人可以透過教育成為完美人格,天人合一的修養,所以他能跟天地無私之德並列。所以透過教化,遵從聖賢教誨的人,他真的可以像天地一樣教化眾人,教化萬物,所以才說到「參贊天地」。道家講的代天行化,代天地教化眾生,這樣的人生非常有價值。我們看到孔老夫子的教化,他老人家離開這個世間兩千五百多年了,但他的教誨對人類的影響反而更大更廣。現在歐美國家很多都在學孔老夫子教誨,連美國都把孔老夫子的生日列為教師節,那我們中華兒女更要珍惜。
  所以人要有志氣,就像《了凡四訓》裡面一開始談到的「改過之法」。人改過要先發三種心,第一個就是恥心,羞恥心,「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孔老夫子、孟夫子他們可以百世為師,我跟他同樣是人,我怎麼願意糟蹋自己,淪為欲望的奴隸?人這麼一想,羞恥心,「知恥近乎勇」,他的勇氣,他斷惡修善的勇猛就出來了。所以孟子講「無恥之恥,無恥矣」,人能時時提起這個羞恥心,他這一生就不會做出羞辱自己、羞辱祖先的行為。所以《了凡四訓》說「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為聖賢,失之為禽獸」,人能時時保持羞恥心,他這一生一定可以作聖作賢,不能保持,那不可能不墮落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句,句句都跟羞恥心相應,讀的時候,直下承擔的人就是有羞恥心,就是有志氣了。「參贊天地」。
  【何以裁成萬物。】
  這個『裁』就像做衣服,剪裁,那做衣服當然要做好的衣服。『裁成萬物』,從身為父母的人來講,你要教育出承傳中華文化的聖賢子弟,那是造福家族、造福社會、造福民族,甚至於胸懷要到造福世界。為什麼?在這個大時代當中,身為中華兒女一定要有救世的胸懷,不然與良知有愧。
  我可能講這樣,大家說有這麼誇張嗎?我這個是有依據的,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都是我們儒道釋三教,是我們中華兒女承傳幾千年的道統,這是我們承傳的東西,我們不把它發揚去造福世界,那我們不就見死不救?唯一的方法我們還不好好去學習、去推展,那就對良心確實是有愧了。你有救世的法寶,那眼看他死去,那這個怎麼是萬物之靈做得出來的,怎麼是炎黃子孫做得出來的?
  怎樣的胸懷才配當炎黃子孫?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是要實質的炎黃子孫還是要名義上的炎黃子孫?聖教的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說我血統是漢族,我就是炎黃子孫,大家看看經典打開來,不是談家,不是談國而已,談什麼?天下。我們看《大學》一打開來,就講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看《三字經》講「三才者,天地人」,你看那個胸懷要跟天地一樣寬廣才對了。所以看到這些經句,對我們的人生都有啟示。
  首先從自身,要剪裁先把自己培養成聖賢,這很重要,這叫自覺。要教導孩子,你要首先自己覺悟,教導自己的學生,我們要首先會自我教育才能去教育別人。我們沒有自覺,沒有自我教育的態度,我們的德行就上不去了,那必然教別人很難不落入孟子所說的好為人師的狀態了。所以這個剪裁首先要好好教育自己,培養自己。尤其是《大學》講的,要先從格物下手,先改自己的習氣,習氣一改,人的真誠,人的慈悲心慢慢就流露出來。因為貪瞋痴慢少了,多了為人設想,多了謙卑恭敬了,讓人如沐春風,跟我們最近的人感覺最強烈,哪有不歡喜,哪有不支持我們學聖教的道理?
  所以身修了,接著呢?齊家。「領妻成道,助夫成德」,這從最近的地方去利益起,接著教好下一代,接著影響你身邊所有有緣的人。他們都有愛心了,他們都去愛護人,愛護一切的生靈,那不就是「裁成萬物」。所以道家講「正己化人」,那佛家講「請佛住世」,一定都要從自己開始做起。
  尤其這兩句話,「參贊天地」,「裁成萬物」,在現在這個時代,特別讓人可以感覺到人的價值。我們看一個地球母親,它這麼好的環境,它可能是孕育了幾十億年,它才成就的一個好環境,那這個大地母親滋養了萬物,但是短短兩、三百年,人類利欲薰心,放縱欲望,對整個大自然恣意破壞,現在科學家已經警告了,可能地球環境都不能住人了。
  我前一陣子到了河南。河南是整個中國的農業大省,光是一個周口市生產的糧食,可以讓全國吃半個月,那個產量嚇死人。他們很難得,希望恢復傳統農業。因為現在整個農業裡面噴灑的農藥化肥太多,這個食物裡面都有毒了。結果發了這個心,才知道這個時代做好事不容易,本來是想說把這個土壤搞好,結果這麼深入,他說不只要搞土壤,水污染,那要讓水能夠重新恢復清淨,這個工程有多大?水也好,土壤也好,這些污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這個時代你發心要做好事,你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很容易退縮。所以經典當中給我們打了一個預防針,要「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才真的能夠做出利益後世的好事出來。為什麼這個時代做好事這麼難?因為「欲令智迷」,人追求欲望之後,整個智慧,整個洞察機先的能力弱了,他不能防微杜漸,所以往往發現問題都已經是非一日之寒了。但是老祖宗也提醒我們,「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以發現水要恢復純淨是個工程,後來再加上什麼?空氣也污染了,那這個工程也很大了,所以整個植物的生長,它要有陽光、空氣、水、施肥,種種因素去配合,這些統統都要改善。
  其實這些污染還不是最嚴重的,思想的污染才是最嚴重的了。農民要回到「民以食為天」,他們這個行業太重要了,攸關每一個人的健康,甚至攸關整個國家的興衰。現在全世界醫療的花費都排在財政支出的前面幾個位置,龐大的醫療費都要把整個國家的財政拖垮了。病從口入,你吃的東西不改善,你這個醫療費怎麼可能會減少?所以解決問題不能從結果解決,要從根本原因上解決。所以農業改善,醫療費會大大減少,不然都從症狀解決,真的是一個問題接著問題出來,真的是疲於奔命。所以古人有覺悟的智慧,所以「覺者畏因,迷者畏果」,覺悟的人都趕緊把原因找到去解決,迷惑的人每天擔心這些呈現出來的問題而已。所以大自然破壞最嚴重的污染是人心,他自私自利了,他不懂得愛人,不懂得愛環境,他的思想當中缺乏一種為長遠的人著想,他只顧眼前之利益,叫急功近利的污染。所以功利主義對於人心的污染那是最具殺傷性的,這才是最大的污染。
  我們想一想孟子的話,「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行一個不道義的事情,傷害一個無辜的人,而能得到天下,他都不幹這種事情。我們在《了凡四訓》來看,呂洞賓先生,鍾離要教他點石成金,點石成金可以去救濟人。您看呂洞賓先生說,這一塊石頭變金子以後會不會變回來?「五百年後,當複本質」。「那我就害到五百年後的人了,這個我不學」。他能想到五百年後的人,更何況是現代的人?所以這一些故事,這些風範要多講給我們的後代聽,他們就很自然地會為當前跟後世的人著想。
  現在天災地變很多,不能怨天怨地,根源在我們身上,因為什麼?「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是《尚書》當中給我們的教誨,也是根本解決現在天災人禍的問題。所以根源不在大自然,在人心,人心他要透過教化才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說到最後,護持正法有多重要。
  你教化要靠正法,你邪法教出一堆小人來,家庭社會都不得安寧。所以我們想一想,現在邪師很多,誤導廣大的人群,刺激他們的欲望,甚至於讓他們對聖教懷疑,去聽邪師的話,那怎麼辦?「顯正破邪」。俗話講的「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你正的一顯,老百姓一看,這個是錯的。你正的都不推展,老百姓沒有辦法判斷邪正。除了政府要帶頭「顯正破邪」,那每一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學聖教的人,他要顯正,他要把正法經典演出來,他就顯正破邪了。他無私奉獻,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就比出來了,大家就能判斷進而去學習、效法了。接著講:
  【何以脫塵離縛。】
  我們看現在的人,煩惱很重。這個『塵』,塵埃,就好比世間的污染,科學家的實驗就提醒我們,人愈活愈污染,愈累贅了。人生應該是追求幸福,不是追求痛苦,也不是追求染污,人生的目的應該是恢復本有的性德,應該返璞歸真,活到老,變成嬰兒一樣的單純快樂。在老子的教誨,這個都是這麼樣給我們人生的啟示。就像新加坡的許哲女士,她老人家活到一百一十四歲,我們中心多次邀請她,當時她一百一十二、一百一十三,笑起來跟嬰孩一樣,這個是聖賢的好子弟。活到最後,什麼?無私無我,沒有欲望的束縛,這個『脫塵離縛』。
  科學家講了,一個人一、兩歲的時候,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長以後,平均一天才笑七次。他這七次到底是皮笑肉不笑,是不是真正打從內心笑出來,這還是個問號。但是你看嬰孩每一個笑都是真實的。所以這個提醒我們,就像佛家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看到這個「脫塵離縛」,那什麼在污染我們?什麼在束縛著我們?其實不關他人也不關境界,是我們自己的貪婪、貪戀、貪著造成。人只要懂得自己從內心去放下欲望,放下執著,他就能夠自在了,他就能夠脫離生死的煩惱,做自己自在的主人。那沒有正法,人不懂得這些道理,他往往就被整個社會風氣牽著鼻子走了。
  從我自己來講,看到這一句話,那就非常感念三教的祖師的恩德,感念師長老人家的恩德。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沒聞到聖教,那不同樣跟世間的年輕人一樣,要大房子,要大車子,要穿名牌,都一樣,愈活愈辛苦。欲望愈多,求不得,苦就愈來愈多。後來也是打開經典,眼界、人生方向不同了。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原來人生什麼都帶不走,只有恢復明德,恢復本有的性德智慧,這是唯一帶得走,唯一真實,那幹嘛還去追求一些對自己身心造成累贅、束縛的外在的這些欲望?那這個念頭一轉,整個身心狀態就不一樣了。「在親民」,親民的意思就是利益生命當中的有緣人,也讓他們往覺悟的人生、智慧的人生去走,那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坦白講,我們還沒遇到聖教以前,身邊的人愈活愈苦也幫不上忙。因為自己也很苦,也不知道怎麼解決,哪怕是至親也束手無策,不只他心靈的增長,甚至於身體得了重病了,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那現在學聖教了,都知道怎麼去化解。其實人生很大的痛苦,你身邊的人有難你幫不上他,那很苦的。現在懂了,隨著人生遇到的緣分,盡心盡力,問心無愧,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所以經典的指引,這一生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是人生的價值。這個沒有經典,沒有遇到師長教誨,人生不可能往這個方向走,所以能「脫塵離縛」。而且這個「脫塵離縛」是永遠脫離束縛,脫離欲望的控制了,恢復性德,那就得大自在。接著我們看下一句:
  【何以經世出世。】
  這個『經世』,經營人生,經營家庭,經營事業,以至於你的胸懷幫助社會,幫助國家民族,幫助世界,這個都是「經世」。還有『出世』,這個出世在佛家講得多,佛家講三世,儒道這個部分有講,它講的沒那麼多。您看儒家講到的,孔子在《易經》裡面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個就已經講到來世了,但講的沒有佛家這麼多,這麼仔細。所以人懂得有來世,他就不會肆無忌憚地作惡。因為沒有三教教誨,這一代的人可悲在哪?他盡情縱欲,造無量無邊罪,他來世甚至會有可能萬劫不復的結果。這很可憐,因為他得人身這麼尊貴,他卻造這麼多罪業。所以真正遇到正法的人,看到造惡的人,不只不會對立,不只不會仇視,會憐憫這一些人。因為他們明理了,他們知道這些人看起來是可惡,事實上比誰都可憐。所以這個「出世」就是談到來世,甚至談到生生世世如何幸福美滿,這個有賴大家再繼續深入儒釋道的教誨。這個假如再談下去,可能我們這一節課連「護持正法」都談不完了。
  我們眼前、當下,經營好自己的家業、事業,還有對整個社會國家、世界做出貢獻,這是必要的。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他的思想、價值觀都偏頗掉了,那沒有正法不行。我們看孔子講到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你怎麼教出君子?教他明白人生的道義、情義、恩義。你假如從小就教他自私自利,怎麼去謀自己的私利,你教出來的都是小人。那下一代都是小人,這個世間還有好的未來嗎?可是現在很多國家地區從幼兒園就教競爭,要謀自己的利,那你怎麼經世?所以沒有孔孟學說、大乘佛法,這個世間太危險了。
  包含價值觀的扭曲,古代這麼重一個人的名節、貞節,現在變笑貧不笑娼,只要能賺錢,他不管幹哪個行業,哪怕這個行業會造成人家妻離子散,他都不管。包含現在賺黑心錢,你看那個毒牛奶,它傷害了多少生命,多少家庭,他只要有錢賺就好了。這個都是嚴重的價值扭曲,這個都要靠經教、靠明理的人去顯正破邪。包含現在的風氣,投機取巧,都是,我們閩南話,想吃但又不找工作,都想要吃香的喝辣的,然後都要找那個不用怎麼流汗就能賺到大錢,所以很多人炒股票,他都要賺那個馬上一把錢。正確的投資理念不是這樣的。那是超短線,這種風氣會讓人都想要不勞而獲,這個都是很大的致命傷。這上一代都想不勞而獲,下一代怎麼辦?所以下一代啃老族、白領一族都出來了,你能怪他們嗎?所以他們假如有承傳老祖宗的教誨,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那他就能勤儉傳家。現在又是新的一年,一日之季在於晨,一年之季在於春,一生之季在於勤,他這一生能不能有所建樹,他得勤勞。讀書要勤勞,幹家業、事業要勤勞,哪有不勞而獲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所以大家就從這裡,從這個世間價值觀的扭曲,再回到老祖宗最耳提面命的人生態度,那真的沒有正法怎麼經世出世?你說謙卦六爻皆吉,結果現在人都要逞強鬥勝,怎麼會有福?所以人要先學吃虧了,那現在人不肯吃一點虧了,都要占人家便宜,那就沒福了。所以接著講到:
  【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
  從正法的教誨當中能得到利益是我們的心決定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了。所以受到正法利益的人,他那個誠敬的心就愈懇切了,因為他知道正法好。真的沒遇到正法,怎麼做人都不懂,在五倫關係當中都是可能是顛倒的狀態,怎麼為人丈夫?怎麼為人妻子?「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是不對的,道家這個教誨重要。那身為一個男子漢,有沒有忠,有沒有善良,有沒有面對每一個責任盡心盡力,還是退縮,那這個不配做男子漢。那沒有這些經典,我們不懂。女要柔順,這個時代女人比較強,那這個跟柔順就相背了,這個會克到丈夫,克到兒子。你包含君臣關係,我們不懂,對領導態度傲慢了。
  這個五倫關係,沒人教不知道,不知義。現在懂了,不再造孽了,不再造罪了,那這個時候恭敬心起來了,珍惜了,看到聖賢人的法相、雕像很恭敬,為什麼?這個雕像就提醒我們,不要忘了他們的教誨,就提醒我們要見賢思齊。所以聖教,它是藝術化的教學,透過這些建築,透過這些禮儀,這些雕像都是在表法,都是發揮教育的功能。
  所以像前面講到包憑,他到寺院裡面去,看到觀世音菩薩被雨淋,他就很痛心。觀音塑像就提醒我們,效法菩薩救苦救難。他看得不忍心,包憑先生他有禮敬聖賢的恭敬心,那趕快把他所有的財物都布施起來修廟宇,不要讓這個聖賢的法像再受雨淋。所以您看『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它有壞掉了,有受損了,趕緊把它愛護、修整好。
  經書典籍,所有聖賢人都是接受了經書典籍的教誨,他才成聖賢。所以經書是聖賢的母親,所以經是聖賢佛菩薩的母親,怎麼可以不恭敬經典?所以經典所在之處,那就是聖賢所在之處,甚至於經書要擺正,你不能歪歪的,不能擺著一半懸在空中,這個都不恭敬。我們對這些經書恭敬就是身教,包含經書上面可以放上布,不讓它染塵,這個都是恭敬;或者你做一個小的盒子給裝佛像,這個都是恭敬。接著講:
  【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舉揚正法』就是能夠把正法自己做出來,進而把它弘傳開來,利益更多的人。就像前面經文教誨的「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所以怎麼上報佛恩,怎麼上報聖賢祖宗的恩,因為他們都是無私博愛之人。所以這個時代的人受益了,後世子孫受益了,就是他們最歡喜的事情。所以報聖賢佛菩薩的恩最重要的就是利益眾生、利益正法,這是最好的報恩。所以「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那你就是幫聖賢佛菩薩慈悲愛護了一切的眾生了,所以這個就是報恩最好的做法。
  我們看「舉揚正法」,現在正法被人家誤會了,以為是宗教,以為是迷信,以為是過時的東西了。他們這個認知一錯,他根本不肯學,他就受益不了。所以要恢復儒釋道教育的本質,要讓世間人學了以後受益他的人生,而不是一種迷信而已。還要求神拜佛,求福報,這個都不是了解教育的本質。要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這樣不明事理去求福報了。所以現在的聖教變成什麼?變成學術研究了,變成觀光旅遊了,變成企業了,變成邪教了,這個都讓世人沒有辦法受益正法。要恢復教育的聖教,教育本質的儒釋道聖教,那這個確實就是『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這個「勉勵」就是期許我們要承擔這個歷史的責任,做一個真正的聖賢好子弟,以師志為己志,以聖賢祖宗之志為自己的志向。
  我們來看下一個行善的綱領,這是第九個綱領。
  【何為敬重尊長。】
  這個『尊長』就是大福田,你愛敬都有福。因為你愛敬尊長就是恩田,就是敬田。哪些是「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
  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才能明白義理,才能知道如何落實。所以為什麼說開卷有益,這麼好的經典不多讀,我們不明理,甚至明理的深度、廣度不足,那就會變成活在自己的認知裡面了。所以《了凡四訓》談教理談得非常透徹,最少要念三百遍,從今年開始,念一遍畫一橫,一定要念三百遍。
  家中的父母、兄長、姐姐甚至於叔叔伯伯都是尊長,哪怕包含你這些鄰居裡面長者都算。『國之君長』,國家的領導者,包含你所服務的企業團體、單位的領導人,包含這個單位裡面的長輩,這個「國之君長」。
  【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所以這個尊長不單是年紀一個角度,年紀擺第一位。所以敬老、愛老、尊老,這是中華民族的特色,為什麼?因為中華民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個是我們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德行的特徵,這個從堯舜禹湯那個時候都是這樣承傳的。因為老人對家、對社會,第一個就是他的奉獻付出,才能有現在的家庭跟社會。所以我們要知恩報恩,飲水思源,要愛他、要尊重他,那這個社會才有福報。
  一個社會瞧不起老人,輕慢老人,這個社會最沒有福。大家冷靜去看,現在整個國家負債最嚴重的國家,一定是最不尊重老人的國家,負債是結果,那是沒有福,原因是什麼?忘恩負義,不尊重老人。所以老人對家、對社會那是寶,那是福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所以家裡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還有老人可以奉事,這是這個家的福報。被奉事,不是那個老人有福,人有時候認知沒有抓到重點,我們有時候看,「老人家你很有福氣,兒子對你那麼孝順。」其實你要去跟他的孩子、跟他的孫子講,你們真有福,有這麼大的福田可以耕。
  這個翟俊傑翟導演懂,他跟他兒子講:「你奶奶九十幾歲了,你有這樣的奶奶可以奉養,這是你人生的造化。」懂得教育跟不懂差太遠了。你看翟導演,他太太在給孩子哺乳的時候,他把那個留下來,給他女兒做嫁妝,那是無價之寶。你賺了一堆錢,給孩子買個房子給她當嫁妝,那沒有智慧,抵不上這一罐母乳給孩子人生的啟發。你給她一幢房子,沒多久,「媽,我懷孕了,需要一輛車子了。」就變成視為理所當然,就沒智慧了。「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這《三字經》重要的教誨。這個孩子結了婚,以後要為人母,她懂得飲水思源,她就懂得教育她的下一代。所以老人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貢獻。
  再來,不尊重老人的國家沒智慧,不只沒有福還沒智慧。所以俗話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能聽父母的話,能聽祖宗聖賢這些老者的話,這個民族有智慧。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就是承傳歷史,就是尊重智者、老者的話,所以老人有智慧,他有人生的閱歷。多少家族,多少廟宇門口就是老人在講歷史,就把忠孝節義傳給了這些鄉里的孩子了。我們小時候也都聽過這些老人講故事,講《三國演義》、講《楊家將》這些故事。
  再來,老人能夠活到七十、八十,他就是積德行善,他才有這個果報。所以看到長壽的老人,你就要效法他積德行善,你怎麼可以輕視他?「人生七十古來稀」,他可以這麼長壽,他就給我們人生啟發,你去觀察這個老人,他為什麼能長壽,你就學到人生的智慧。「仁者壽」,他一定仁慈,他一定節儉,節儉的人有後福。「祿盡人亡」,他本來只有六十歲的壽命,他很節儉,福報沒花完,延壽二十年、三十年都有。
  所以有一個讀書人叫王賓,他小的時候多病,看到老人很羨慕,不認識的老人,他都給他鞠躬行禮,給他端茶倒水,結果就因為這麼尊重老人,本來體弱多病短命,活到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7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7

蔡禮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