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0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我們一起學習《了凡四訓》,這個也是學習如何當君子。
在《論語》當中有說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知命」就是,知道怎麼改變自己這一生的命運,知道怎麼成就自己這一生的慧命,這個都是「知命」。再延伸開來,知道自己對自己家族的使命是什麼,自己在中華民族當中這一生的任務是什麼,都很清楚。每一天沒有空過、沒有虛度,這個都是「知命」。
學習《了凡四訓》要改造命運,我們想一想,改造命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先改掉自己的習性。剛剛一開始,我們同仁宣布某一台車子的車燈沒有關,請問這個跟改造命運有什麼關係?有沒有關係?一個燈沒有關跟命運有什麼關係?從現象上看,好像是不相干,從一個人根本的心性,它是息息相關。大家想一想,車燈為什麼沒關?因為家裡有錢我喜歡開,你喜歡開開到最後沒電了,你就推車回家,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車燈沒關從心性上看,太著急了,太匆忙了,就容易忘東忘西。
大家想一想,匆忙的人呼吸是不是比較急促?告訴大家,一個人愈急愈短命,你愈急心臟跳動很快,從科學的角度看,一個人這一輩子心臟跳動的次數有一個數,你早一點跳到那個數,就要去報到了。所以一個人愈急他心臟跳得愈快,壽命短。急的話,身心都是緊繃的,身心都是受損的。你看長壽的人,他動作和緩,不疾不徐,人愈和緩就愈柔和愈不容易生氣,愈著急就愈容易生氣。所以會學的人、會改造命運的人,從自己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發現自己的不好的習慣,把它改過來。這種匆忙,假如在辦大事的時候,慌慌張張把重要的東西給搞丟了,那就麻煩了,那就誤事了。所以一個人他有旋乾轉坤的能力,可以扭轉乾坤,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隨時隨地很謹慎、很恭敬鍛鍊出來的。那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時時恭敬謹慎,你就可以看出他以後是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才,現在假如慌慌張張,以後是很難成大事的。
古代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孩,剛好他父親的朋友來了,他父親剛好不在,朋友在那裡等他父親。結果家裡很亂,他就給小孩講:「你的房間怎麼不整理整理?」那個小孩說:「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一個小孩講這種話,我們這些當長輩的會怎麼回應?你這孩子真有志氣,知道要掃天下,胸懷天下。可是這個長輩沒有這麼講,這個長輩提醒這個孩子:「你一屋都不能掃,你還能掃天下?」你一個房子都打理不好了,你還能打理天下?很有道理。一個人這些小事都做不好如何做大事?還有配合,都會有感應的。所以其實你看這一些道理,對於我們自身的修行,包含教育孩子都很重要。
所以劉備教育他的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哪怕再小的事,只要是一分愛心、能利益人,就盡力去做。「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看這是小惡,你小惡去做了,慢慢這個心性一墮落以後就造大惡。所以有俗話講「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念起來好像有押韻,我再念一句閩南話也是押韻的: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小時候犯錯不糾正,長大就犯大錯)。閩南話很美的,為什麼?閩南話也是我們河南話。唐朝時候的語言,因為它是幾千年前的文字,它有入聲字,所以唐詩得用閩南話才能讀出味道來,你用普通話讀不出來。因為這個唐詩用閩南話讀它有押韻,詩歌詩歌,這個「詩」讀著讀著,因為它韻味很濃,你不知不覺就唱起來。你看以前的人讀一首詩,邊讀就唱起來了,怎麼會得憂鬱症?他這麼一唱不就抒發了情感:「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計較了。」沒事了,不用吃鎮定劑。我今天要上課以前,我們的同仁提醒我說,今天一定要唱歌才講。禮旭比較愚鈍,我不知道大家拍手是什麼意思。我這個先不唱歌,先吟詩,比方我們很熟悉的叫:「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詩詞也提醒我們,人應該有志氣,讓自己的智慧不斷地提升上去,在大自然當中感悟人生是很重要的,要提升帶得走的智慧。大家看,「白」閩南話叫(音被),你普通話念念看有沒有那個?一念就沒有的,來你們念念看?「黃河入海流」這個「入」怎麼念?(音究),沒有?所以你看古代的人,我怎麼講得這麼激動?你看講到自己的母語,老祖宗很高興,這個子孫沒有忘本,幾千年後母語還記得。
有一次皇帝不知道這個「平上去入」的差別在哪裡,就問一個大臣,「平上去入」這四聲音差別在哪?這個大臣有夠厲害的,他講了四個字,「天子盛澤」。天,平聲;子,上聲;盛,去聲;這個(澤)是入聲字,澤。他就把「平上去入」用一句話就念完了,古代這些讀書人腦子很好使,怎麼我現在腦子沒有他好使。所以這個入聲字也是短促急收藏,那我念給大家看,用閩南話念這一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老師用閩南話讀《登鸛雀樓》)大家看念一首詩念著念著唱起來,還會得憂鬱症嗎?你看他隨著那個歌聲、隨著那個溪流、隨著那個懸崖就抒發掉了,不會鬱悶了,所以詩歌很好。
唱完了,我們還是講回來。我怎麼會講到這裡?剛剛是跟大家提到改造命運,人有時候太高興了,忘了剛剛講什麼,剛剛是跟大家提到要從小處做起,古人提醒他的子女都是很有智慧的。所以我剛剛跟大家講說,這個車燈沒有關跟改造命運有關,因為你非常和緩。所以改造命運的基礎叫改掉習氣,從這些小處、小地方下手。
今天剛好我們講《了凡四訓》的部分,是了凡先生聽完,雲谷禪師對改造命運的道理講得非常圓滿,他也非常受教。所以今天經文我們進入了凡先生如何改命的過程,當然大家在讀這一段的時候,要觀照自己,以他為榜樣,以他為一個鞭策的力量,他能改,我們也能夠改。我們看經文:
【余初號學海。】
這個『余』是自我的稱呼,他一開始他自己號什麼?學海。一開始跟大家講,車燈跟改造命運有關,一個人號學海跟命運有沒有關係?有。從他這個號就知道他有什麼習性?傲慢的習性,「滿招損,謙受益」。學海,他的學問像大海,那就比較傲了。所以他不簡單,他觀照到了他自己的問題,他觀照不到他就不會這麼做了,他知道自己傲慢了。
【是日改號了凡。】
從那一天明白道理以後,他改自己的號,不叫學海,太狂妄了。『了凡』,明瞭、了解自己是什麼程度,凡夫。還有很多習氣沒改,所以這一個號,就時時提醒自己要好好用功,要轉凡成聖。所以這一句話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改造命運貴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哪裡不足,知道壞習慣在哪,一改命就改。
【蓋悟立命之說。】
他已經感悟了,改造命運的這些圓滿的道理,清楚了理論。
【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他自己不願意再掉到,一般沒有辦法改造命運的凡人的那一條老套、老路了,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世間能改造命運的人少。所以很多人去算命都說,算得真準,一個人被人家算命算準了叫白活一場。為什麼?習氣都沒改那當然白活了。《弟子規》說,「德日進,過日少」,是一定改變命運的。那這個『窠』是指鳥的巢;『臼』是指打米的器皿。那個打米的器皿都長的差不多,所以『窠臼』的意思就是都是那個老套了,都是一般人走的路,甚至於是什麼?不願意再走自己以前凡夫的老路子了。從這裡我們感覺到什麼?一個人有志氣、有目標、有決心,『不欲落凡夫窠臼』,我這一生要做聖賢人。所以格言裡面有一句話,「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這個「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就是「不欲落凡夫窠臼」,不要隨波逐流。學貴立志,立定志向勇往直前,鐵定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接著經文講到:
【從此而後。】
人一下決心狀態不一樣了。
【終日兢兢。】
他一整天都懂得戒慎恐懼,就是非常謹慎,不敢放縱習性。
【便覺與前不同。】
覺得自己身心的狀態跟以前的人生不一樣。諸位長輩朋友,我們學習《了凡四訓》這幾個月,大家有沒有覺得「便覺與前不同」?有。謝謝大家日行一善,讓我安慰一下。不過很難得,大家日行一善已經變成習慣了,人只要「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這個命運一定會改。他反思到:
【前日只是悠悠放任。】
他以前的日子,只是無拘無束,很隨便。
【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
但是從那一天下定決心以後,感覺自己很謹慎,戰戰兢兢。『惕厲』,這個「惕」就是內心時時敬畏,敬畏天地、敬畏他人、敬畏祖先,我一舉一動不可以給祖先丟臉,這個都是「惕」的狀態。「厲」是對外很有威儀,不輕浮,不放縱自己,『戰兢惕厲景象』。
【在暗室屋漏中。】
自己在黑暗的房間裡,『屋漏』,是一個房子的西北角,就是比較人不會注意到的地方,他也不放縱自己。這個在儒家講叫「慎獨」,自己獨處的時候很謹慎,不會起邪念,不會有不好的言行。這個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起一個惡念傷害自己,不是在成就自己;起一個惡念,「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人慎獨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所以在在暗室屋漏中: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他明白天地鬼神的存在,他就不會放肆了,他會收斂。
【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這一句話為什麼他寫出來?代表他改變了自己的習慣,從壞習慣變成好習慣。『憎我』,是厭惡我、討厭我;『毀我』,是毀謗我。他以前遇到人家憎恨他毀謗他,他鐵定要報復的,鐵定要找那個人麻煩,可是現在轉過來了。所以他能夠『恬然』,就是非常安然的、不帶勉強的,就能夠包容、不計較。這樣的日子很好,任何人都不能讓你生氣。這個叫會過好日子,人家講兩句就氣得半死,叫自討苦吃,這個要明理。而我們了解到『恬然容受』,代表他的度量在擴大。量大福就大,改造命運沒有別的,心量要不斷擴寬。以前不能容的人,現在能容了;以前會計較的事,現在不計較了;以前不能捨的東西,現在能捨了,命就改了。
我們再想一想,人家討厭我們,人家毀謗我們,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他為什麼不找別人?偏找我們?諸位朋友,這個問題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你們沒遇過這種事情嗎?有。想通了沒有?還是每天晚上咬牙切齒,「氣死我也,真沒道理,老天爺這麼不公平」,你連老天爺都拖下水,這一念造罪業,叫怨天尤人。誰不怨天?明白宇宙人生道理的人才不會怨天。不然基本上都會造這個罪業,怨天。老天爺很公平,它怎麼會給你找麻煩。根本原因佛陀在三千年前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以前罵他了、毀謗他了,這一輩子又遇上了,冤家路窄,剛好給遇上了,這個債當然要還給他了。欠債要還債,欠錢要還錢,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哪有欠人家錢不還的道理?所以你今天欠人家感情你還得還,一滴眼淚還要加利息還給人家。大家有沒有看過那個男的對那個女的好得要死,那個女的就是不領情,然後那個男的每天在那哭哇哭哇,哭到有一天不哭了,就是還完了,開悟了。要不然他就是要遇到聖教,不要再做糊塗事。什麼糊塗事?強求、看不開,還有不孝。那眼淚會傷身體,眼淚跟血液不要亂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所以明白了以後,你這一生沒有壞事,為什麼?那個人對我不好,債還完了,無債一身輕。好事壞事?(眾答:好事。)對,開悟了。所以明天人家罵你了,你很高興:「哎呦,還債了。」保證三個月以後你身邊的人都對你刮目相看,這個人學了以後,任何境界都不能讓他生氣,什麼事他都高高興興的,趕緊打聽看看,原來都是禮拜一去學《了凡四訓》。學了以後真幹,你給世間人的感受絕對不一樣。世間人是什麼?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要跟人家過不去,都要跟人家討個公道,所以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有修養的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且人實實在在冷靜下來,他今天毀謗你了,你再把他罵回去,解決問題沒有?沒有。最後什麼?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真正很冷靜、很理智,冤家宜解,不宜再結冤仇了。所以為什麼人要明理,一明理,我們就理得心安。不去對立、不去計較,放下這個對立衝突。從此自己的好日子就來了,「恬然容受」。普天之下,沒有我們不能原諒的人、不能包容的人。
【到明年。】
他開始改過、向善,經過隔年而已。他三十五歲開始改起,他三十六歲。
【禮部考科舉。】
禮部是教育部,參加科舉考試。
【孔先生算該第三。】
已經幫他算好了是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算不準了。
【其言不驗。】
當然,他一考第一他信心就愈足,改變了,他的話已經不準了。
【而秋闈中式矣。】
到秋天參與這個舉人的考試,考上舉人以後才考進士。舉人一般是省這方面的,進士是全國的考試,進士就是又高一層的功名。但是考上舉人就可以分配當公務員、當官,『秋闈中式矣』。雖然孔先生算得不準,他已經改變了命運,可是他很可貴的在哪裡?他還是覺得自己很不足,我們從這一段話就看到他的反省,這個非常可貴,為什麼?人要不自欺,他才能不斷面對自己的不足去提升。他說到:
【然行義未純。】
他的善行、他的義舉,還沒有到非常真誠。『未純』,就是他的念頭裡還夾雜很多不好的想法。我這個做的真的會得好報嗎?都還會夾雜著這些懷疑或者是不願意去付出的念頭,還在那裡有一點跟本來的習慣有點拔河,所以叫「未純」,還沒到純一真誠。
【檢身多誤。】
他檢點自己的行為還有很多過失,這個『誤』就是過失的意思。『多誤』就是還有很多錯誤、過失,哪一些?
【或見善而行之不勇。】
見到應該做的善事,可是去做的時候,不是很盡心盡力見義勇為的態度。當然這個很可能還是私心太重,去助人沒有很自然。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要去救人、幫助人的時候,心裡面常常還有一些疑慮。我這樣去幫助人,會不會被人家說閒話?起這些念頭。救人在佛家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的功德是非常大。在佛陀時代,剛好有一個村落發生大火,那個火勢非常凶猛,結果這一村的人剛好在聚會,眼看很多人就要活活葬身在火海裡面,結果突然有人說:佛陀就在附近,我們趕緊祈求佛陀來救我們。佛菩薩已經契入同體的大悲,任何人有苦難他們都能感受到,他就能去幫助。這個同體大悲,大家聽過沒有?我舉個比喻,同體就是一體,這個身體是一體。請問大家,你把一根頭髮拉起來,你的腳知不知道?知不知道?知道。因為同體不可分,所以契入同體的人,所有眾生的苦他可以感覺到,因為他是同體;而且他幫助你不會談條件,因為他同體。請問你的左手幫你的右手抓過幾次癢?你記不記得?他不計較他一同體的,他自自然然的。我再請問你,你借給你隔壁同事幾次錢你知不知道?知道,還沒還呢。是吧?記得很清楚。因為你跟他分得很清楚,「我」跟「他」,所以都記得。請問媽媽記不記得她拿多少錢給她兒子?她煮了多少次飯給她兒子吃?你有沒有遇過哪個媽媽「我煮了三千兩百二十一頓給你吃了,你要還給我。」因為媽媽有同體,那是我的骨肉,跟我一體的感受。
所以我們在了解這些聖人的境界,他的行持,不可以自己做不到就懷疑他們的能力。所以「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君子他自己做不到的事別人做得到,他會非常佩服敬畏這個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他自己做不到,他就不相信其他的生命做得到,更高境界的生命做得到他不相信。人一不相信,這個疑就是一個重要的習氣,就對他產生障礙了,這些經教,他都不相信了。我們中國人、華人很有福氣,很多聖賢人表演給我們看。唐朝有一個六祖惠能大師,大家知不知道?大家應該都聽過那一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不識字,可是你看,他真正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妄想,他的性德恢復。那個《六祖壇經》就是他講出來的道理,把它記下來的,那都是高度智慧。我們故事講到這裡,有沒有人馬上起一個念頭:真的嗎?那我看是神話、是傳說吧?你看,不信人。這是從唐朝傳下來的經典,我們中國人有兩本經典,儒家都要讀的佛家經典:《金剛經》《六祖壇經》,都很熟的。所以不要有這些疑慮。
當時眼看這一村的人就要滅頂了,他們馬上稱念佛陀的名號,「本師釋迦牟尼佛」,結果佛陀就來到現場,化解了這一個危難。大家等於是死裡逃生,本來命在旦夕,現在化解了,都非常歡喜、非常感激。結果佛陀就給他們說宇宙人生的真相,當場就有人開悟,智慧就恢復了。很殊勝的一次佛陀給大家的講經,結果旁邊的學生看了就覺得這個因緣太特別了,一次的講經說法居然讓這麼多的人都證阿羅漢果,都變成聖哲人,就問佛陀,「佛陀,這一群人到底跟你什麼關係?」佛陀就說了,他的前生有一次是鳥,叫歡喜首,結果剛好它所居住的森林發生大火,它看自己住的地方失火了,這麼多的動物同伴可能都沒有地方可以住了,可能生命都有危險,它就飛到河邊,把自己的羽毛沾濕,以最快的速度飛回火場,然後把這個羽、這個水滴整個灑上那個大火。然後又以最快的速度飛回這個河,就這樣一次一次要救這個火。諸位朋友,你看到這個景象有什麼感受?救得了嗎?天帝看到歡喜首這隻鳥這麼做非常好奇,說這個鳥怎麼救得了火?天帝就化身下來問它:「你救這樣大的森林之火,你不可能救得了。」這歡喜首說:「我一定救得了!哪怕我這一次救不了葬身火海,我下一輩子再來救這個火。」所以它救人那個心堅定不移,任何困難它都不怕。所以它話一講完,天帝非常感動,這樣一個小生命居然救人到這樣的胸懷,所以馬上就降下大雨把這個火給滅掉。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諸位朋友,現在社會亂不亂?能不能救?每一個人哪怕我們只有微薄的力量,我們都盡心盡力的去付出,就能感動身邊的人,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一手動真心動,千手就跟著動,人與人的真心相互交感。所以這裡救人之心沒有疑慮,堅定不移,這樣善行就圓滿。接著經文:
【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
時時提醒自己、勉勵自己要為善,可是有時候這個嘴巴控制不了,話說得太快,說錯話,或者損到別人了。所以人要「善護口業」,因為人一天講不少句話,所以期許自己每一次開口念念為對方著想。講鼓勵人的話,講激勵人的話,能夠講安慰人的話,講能夠開人家智慧的話。為什麼?人與人相逢都是難得的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所以應該珍惜這個緣分。不講廢話,更不要講會讓人家錯誤思想或者有邪思的話。而這個現象都很正常,人在改過的過程都會有起起伏伏的,這不只是了凡先生的狀況,基本上每一個修學的人都會有這個現象。這個時候不要氣餒,要能夠百折不撓,要能夠愈挫愈勇就好。
【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
清醒的時候能夠守住禮節,喝醉了就胡言亂語,做一些不恭敬的動作出來。
【以過折功。】
自己的過失又去折掉了自己做的功德,比方今天做了五件好事,講錯四句話,「以過折功」。
【日常虛度。】
每一天就沒有很好的積功累德。
【自己巳歲發願。】
這個『已巳歲』是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古代計算年月,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用這十跟十二個字來排的,所以第一年叫甲子年。而這兩個數字配起來,一個循環是六十年,所以我們常說一甲子就是六十年的意思。你假如看到一個老者說,我活了一甲子了,那他就是六十歲了,這是己巳這一年。
【直至已卯歲。】
等於是經過了十年,他四十五歲。
【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他發願三千善,做了十年才圓滿。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
他去做李漸庵將軍的參謀,他們剛好入了山海關。這個山海關在北方,出了山海關就到了東北三省。
【未及回向。】
他那個時候沒有能夠把自己修的三千善事做迴向,這個『回向』就是把自己修的功德迴向、回歸,然後歸向,把這個功德給誰?比方消自己的罪業,比方迴向給父母祈福,比方迴向自己的國家,這個都可以。像台灣最近有地震,又下很大的雨,所以我們幾個台灣的同仁,每天晚上要迴向給台灣,當然也希望大家祝福我們寶島。因為我們在這一方生長,這一片土地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所以我們台灣成長的孩子,我們都自稱叫番薯仔。大家看過番薯一條跟台灣的形狀很像,所以這一方土地、這一方的人,才成就了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雖然沒有在自己的故鄉,但時空是抽象的是不存在的,我們的真心可以突破時空,可以化解這些災禍。
前不久母親節的時候,日本江本勝博士非常可貴,他發起全球三分鐘祈禱,回向給地球母親,讓地球母親不要再受到我們的破壞,能夠恢復她的健康。這個念力的力量是很大的,近代科學家都研究念力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現在的科學它研究出來「以心控物」,人的心念可以控制整個物質的狀態。比方江本勝博士他們對水說感恩的話,那個水結晶得很漂亮,這個都是給我們做證明。而我們的古人說,「作善」,人的心善了,「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不是以心控物?是!所以我們了解這一點,大自然的災害能不能化解?可以。從人心、從人的意念開始轉變就對了。這三四百年的科學,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在哪裡?他把物質跟精神分開來研究,其實它是不可以分的。所以近代物理學家證明,物質其實就是意念相續所呈現的現象。所以你意念一轉,他的物質現象就會轉變。所以明白了,我們對這個世間首先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念念是善念、念念是清淨念,這個在祈求大自然的恢復跟世界的和平,從這裡開始做起。而我們真有這個心念,其實我們所處的家庭、團體,都受我們好的影響,人的意念就愈來愈純淨純善。
【庚辰南還。】
庚辰年他四十六歲,回到了南方。
【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
他請幾位法師,上人是他們向這些法師們學習,上人也有就是他們的師父的意義。我們一般稱佛家的法師他們都有法號,比方上常下明法師,這個上是什麼?上求佛道;下是什麼?下化眾生。你看這個胸懷難得,上求佛道,他有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接著來幫助苦難的眾生。我剛剛跟大家念的這個法號,就是盧叔叔出家的法號,你們聽到了他的法號,跟他有緣,哪天常明師父來了,我再祈請他給大家講堂課好不好?「念力的祕密」,大家真的誠心,說不定他老人家「哎呀,我最近耳朵怎麼這麼癢?」就被大家念來了。長者的人生智慧還有對佛法的深入,令我學生佩服不已。而他老人家學習,他聽師長的《般若經》,一部經聽了八年,曾經有一片光碟一天聽了八個小時,聽了二十七天,同一片。大家看那個學習下的功夫之深,我們可不能囫圇吞棗,學完了、讀完了,問我們講了什麼?不知道。所以這個學習還是要專、要定,要深入才行。請了這些法師:
【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
他三千善做好了。
【亦許行三千善事。】
他第一個三千善事是求回報天地祖宗的德,這個很可貴,不忘本。接著他要傳宗接代,希望有好的後代光宗耀祖,他又發了一個願,求子。大家看,人一起一個善念,就有感應,他還沒有做完三千件他就生兒子了。【辛巳生汝天啟。】
就把你生下來了,他許三千件還沒有做到,隔一年他的孩子就誕生了。接著他說到。
【余行一事。】
他做一件善事。
【隨以筆記。】
他自己用筆把它記下來。
【汝母不能書。】
你的母親不識字,她不會寫她做的這些善事。
【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
了凡先生的夫人,她是用鵝毛管沾上朱砂,然後做一個善事就印在日曆本上一個紅印,做兩件就印兩個。
【或施食貧人。】
她們做了哪些善事?看到貧窮人沒飯吃幫助他們。
【或買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