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6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晚上好!我們《了凡四訓》談到第三個大單元「積善之方」,怎麼積累善心善行,進而改造自身、改造家庭,甚至於改造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命運?這些方法,都在這個章節當中提到。
事實上人一明理,所謂理得心就安,安在哪?安在真理上,安在正道上,安在每天沒有空過,安在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安在很清楚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福田靠心耕」,這一生一定有大福。因為我們的心時時都在造福,諸位長輩、諸位朋友,今天大家造了多少福?福田大分三種,我們複習一下,「恩田、悲田、敬田」。今天這三個主要的田,我們播了多少種?施了多少肥?下了多少功夫耕耘?請問大家,你今天遇到幾個人?有沒有遇到這些親戚朋友同事,都是感他們的恩德,那今天恩田就種了不少了。「悲田」,慈悲愛護人,今天大家假如見了五十個人,每一個人你跟他在相處、互動,你都為他著想,那光是為人著想,今天就有五十善,有念恩,有為人想那可能一天就可以達到百善。還有「敬田」,尊重每一個人,尊重今天所負責的事情,盡忠職守,這是敬田,包含珍惜每一個物品,這個也是敬田。
勤儉的人有後福,他不糟蹋東西,所以他本來只有六十歲的生命,他很節儉,他的福報沒有花完,他可以延壽二十年。現在很多人很年輕,小時候就很富裕了,可是短命。他本來可以活八十歲,可是他太奢侈,暴殄天物,可能五十歲福報就花完了。恭敬每一個人事物,都在積累自己的善行福報。假如我們很清楚,我們念念都在積德行善,那怎麼會對未來沒有信心?會擔憂呢?那就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心是很安定的。
我們接著看「積善之方」的「興建大利」。經文當中提到:
【何謂興建大利。】
了凡先生非常慈悲,希望把理給我們講得很清晰,甚至於具體怎麼去落實,他都講得很仔細。你看他舉的例子:
【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
以地方來講、空間來講,小到一個鄉鎮、村落,大到一個縣城、一個都市。
【凡有利益。最宜興建。】
凡是能夠利益到這一方百姓的事情,最應該,這個『宜』就是應該,最應該好好地帶頭做,這個『興』也有一種發起帶頭的精神。接著舉到了利益一方有哪些事情。
【或開渠導水。】
引河川的水來灌溉田地。這水利工程假如做得好,那旱災的時候也不至於會鬧饑荒。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所以水利工程對於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很有關係。接著講,
【或築堤防患。】
假如在位置比較低的地方容易有水患,築堤壩能夠防止水患的發生。可能我們現在都是商業社會,這些事情我們自身好像不容易做到,事實上現在水患也很嚴重。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一下雨,那邊就鬧水災、淹水了,所以現在水災並沒有比以前少。
我們怎麼防範水災?第一個,少吃肉,多吃青菜,多吃糧食。你說水患跟吃有什麼關係?現在為什麼很多地方一下雨就是暴雨?那叫溫室效應。整個地球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氣候失衡,有些地方就下雨,有些地方就鬧水災。失衡,有些地方冷得不得了,有些地方熱得不得了。因為人大量吃肉之後,就要養很多的牲畜,森林統統都砍掉了,沒有樹木把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所以二氧化碳就愈來愈多。樹木是地球的肺,肺愈來愈小了,當然二氧化碳就排不出去了,最後整個地球的溫度升高,整個溫度就失衡了。所以水災跟我們有沒有關係?跟我們吃有關係。
請問大家,有帶孩子去種樹的請舉手。這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都應該做的,地球母親現在出這麼大的問題,我們得盡點心力去改善它。這個禮拜天就可以做了,不然我們學了《了凡四訓》,命運還是沒有改,為什麼?學了沒有做,它是知識;學一句做一句,句句都有大受用,那是智慧。每個經句,假如都能夠回到自身去反思,回到現在社會的需要去思考,每句都可以落實。
你說現在我們這裡又沒有大河,防止什麼水患?又不用築堤壩,沒有水患,有沒有邪惡思想的氾濫?需不需要築起正義的牆,不要再污染下一代,需不需要?不要說下一代,需不需要築一個正義的牆,不要再讓邪惡的東西污染自己?需要不需要?你們沒有感覺到,我們的良心在那裡help me,每天污染的東西太多了。其實這個時代沒有相當的定功,每天不知道要受多少污染。你一上網,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出來了,你不築一道牆沒有辦法防止,所以現在要練功夫。練到不好的東西一出來,只看到右上角那個叉叉,什麼都沒看到,就是看到那個叉,就把它關掉,你就不受污染。當然假如你在單位裡面,管理網路的同仁,這個位置功德無量。他把關把得好,幾百幾千個同仁都不受污染,那個功德很大,他每天可以百善。對人愈有利的事情,功德就愈大;危害的人愈多,我們造的孽就多。
接著我們看:
【或修橋梁。以便行旅。】
從字面上來看,很多路不好走。比方說這個河川湍急,沒有一個橋很多人就滅頂了,淹死了,在古代甚至於在現代都有這個情況。
二O一一年第三屆道德模範評選,主題叫「德耀中華」,德行照耀整個中華大地,參與這個道德評選的人超過一億人。其中在西南那個地方,應該是雲南那個地方,有一個醫生叫鄧前堆,他們那裡那條河好湍急,他們都是抓繩索過去,很多人都淹死了。結果他行醫幾十年,最後他的德行被肯定,評選為道德模範,後來政府就注意到那個地方,蓋了一座橋。他的德行給當地造福,以後就不會有人再淹死掉了。
在宋朝有一個讀書人叫蔡襄,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剛好坐船,她要渡過一條大江叫洛陽江,渡江渡到一半,突然整個風浪非常大,眼看那個船就要翻覆,船上的人就要沒命了。就在這個千鈞一髮之際,突然空中傳來一個聲音,說「勿傷蔡學士。」空中傳來這句話以後,整個巨浪馬上平靜。這一船的人從鬼門關當中被拉回來了,還心有餘悸,就開始問,誰姓蔡?這一問,沒有人姓蔡,只有一個人是蔡家的媳婦,剛好懷孕還沒出來,所以一問都沒有姓蔡的。但是蔡襄的母親自己知道,結果她就在心裡面暗暗發了一個願,說,「假如我的孩子以後出來真的能做到國家的大學士,我一定讓他在這江上造一座橋。」就發了這個願。結果她的孩子真的長大了考上狀元,做了學士,他母親趕緊給孩子講他未出生前的這件事情,孩子非常孝順,就要圓滿母親的承諾,滿母親的心願。但是那個洛陽江離大海非常近,每一天都有潮起潮落,那個潮起的時候連橋的樁都沒法打,那怎麼蓋橋?河川又那麼大。蓋不蓋?
你們聽故事的時候,要把自己當作主角來聽,這樣才能理解到當事人的一種心境。再怎麼困難也要滿母親的願,不然母親不是要遺憾終生?結果蔡襄寫了一個祝禱文,然後很虔誠的寫給海神,祈求他能夠配合圓滿這件事情,結果八天沒有漲潮,精誠所至。
我不是編故事,大家去翻《德育故事》,這都是歷史當中千真萬確的事情,所以任何不可能的事情,那是人覺得不可能自己形成障礙。俗話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後來八天沒有漲潮,就把這個橋蓋成了,叫萬安橋,在泉州。大家有回泉州去的時候,這座橋還在,大家可以上去散散步,把這個故事複習複習。大家想一想,八九百年了,古人造一座橋,八九百年都還可以用,請問現在一座橋用多久就要開始維修了?你看現在鋪馬路,上半年鋪,下半年就又有洞出來了,所以古人做事情認真負責確實是我們要學習的。
所以修橋梁以便行旅,不止方便了行走的人,可能還挽回了很多的生命。比方一個男人滅頂了,他的家人以後怎麼過日子?一個人遇到不幸,很可能都造成整家人的不幸,比方說這個人是國家的部長,他出意外了那影響的面可能就很大了。
【或施茶飯以濟飢渴。】
其實這些經句不只是我們要效法這個行為,要更深入到,其實行善最重要的就是念念為人著想,他會不會飢?他會不會渴?他會不會寒?會不會太冷?他的身體有什麼需要?他的心靈有什麼需要?我們時時設身處地,對一切人身心的需要就非常敏銳。
所以您看《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從小學聖教,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他的心就變得比較細膩柔軟,習慣成自然。我看到這一句,回想小的時候,長輩、鄰居都會煮一壺茶放在路旁,讓趕路的行人能夠喝一杯水。有時候我們看到那個趕路的人滿頭大汗,可能一杯水都喝不了。設身處地,假如是我們在趕路,真的渴到很難受的時候,希不希望有一杯水喝?那當然需要,感同身受。而且有這分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常常給人水喝的人走到哪裡都有水喝,常常給人飯吃的人走到哪都有飯吃。
我有一個長者,他很喜歡布施,結果他有時候剛好去吃飯沒錢,都有人幫他出錢,那個善果都會現在他的人身上。你們有沒有吃飯沒付錢人家幫你付錢的?人生很多因果,你可以細心去體會。所以,時時在與人相處當中,都能給予人家及時的關懷、及時的方便。
我記得有一個朋友他事業做得不錯,人也很慷慨。有一天他就跟我分享,他說小時候他的奶奶,他第一次看到奶奶燒了一壺水放在路邊要請人家喝,小孩子好奇,有人喝嗎?所以他們幾個堂兄弟姐妹就躲在樹後面,就等著看那壺水有沒有人喝。終於有第一個人喝了,那幾個小朋友看到有人喝,像中獎一樣,一群人就跑回去說,「阿嬤,阿嬤,有人喝了。」我聽到的時候,就覺得他奶奶的教育很成功。而且大家有沒有想到,孩子這麼興奮,這個好事他記多久?他記一輩子。那個助人為樂的根,就在那一杯水當中給他種下去了。所以身教很重要,而且從小他就形成這樣的態度。
在歷史當中,也好多人施茶飯給人,最後救了自己一命,善有善報。戰國時代趙國的君王趙宣子,他有一次看到一個人倒在地上,後來了解到是餓暈了,他就趕緊讓他甦醒,拿東西給他吃,結果這個人就不大敢吃,還把東西放在旁邊,他就很驚訝,「你都餓成這樣了,為什麼不吃?」他說,「我媽媽沒有東西吃。」趙宣子說,「你盡量吃,我再留給你媽媽。」那個人才放心的吃。古人真的都把父母擺到第一位,你說都暈過去了,有東西吃還是想父母,真的是不簡單。後來趙宣子遇到一次人家要謀殺他,一群人,就在千鈞一髮,眼看就沒命了,突然一個人就幫他殺出重圍,最後才知道,這個人就是當初他賜給他一餐飯的那個人。
古代如此,現代也是這樣。在台灣有一對夫妻做自助餐。那個時代,幾十年前,很多大學生家裡沒錢,飯都不敢吃飽,連菜都不敢點。這對夫妻他們也知道謀生不易,每次看到那個大學生來都很害羞,他就把那個飯給他擠得很進去,而且要把它擠下去不要讓他覺得我是施捨他,很善巧的多給他一些飯,一些醬湯都送給他。後來一、二十年過去了,他們夫妻剛好遇上那個地方不給他們用了,他們沒法開店,孩子還在國外讀書,怎麼辦?沒有繼續賺錢,孩子的學業都成問題。兩個夫妻在那裡擔心得真的是晚上都睡不著覺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進來,就跟他們談,說我們的老闆請你到公司去,談合作的問題。這個老闆要他們夫妻到他們公司去幫忙辦自助餐,店面都不用了,只要他們出面就好,他們處理安排就可以了。後來很驚訝,這個老闆為什麼對我們這麼好?我們又不認識這個人。結果去了認出來,就是當年那個大學生,現在已經是一個公司的老闆,所以人要廣結善緣,人生的路愈走愈寬。接著:
【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隨著遇到的緣,我們盡心盡心去做就是圓滿。而這個勸導首先第一個,自己帶頭做,以身作則的效果最好。就像我們一開頭講的,「與人為善」,大舜帶頭把禮讓給做出來,最後這個地方的人民都被他感化了,這個都是勸導。包含別人做得好,我們肯定隨喜讚歎,這個也是隨這個緣勸導。事實上我們遇到別人需要幫助,我們不隨緣去幫助他,其實我們的良心是不安的,那我們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其實人就是理得心安,人覺得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天地、對得起他人,這個是最自在幸福的人。晚上睡覺都很好睡,躺下去三分鐘之內很容易睡著。假如太多事情良心都不安,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去做,反而晚上不好睡,反而會有莫名的內心的不安、恐懼在。
孟子講,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天倫之樂。第三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們現在大家一起學習《了凡四訓》的家長比較多,「得天下英才」跟我沒關係,我不是在學校教書。怎麼跟你們沒關係?你的孩子就是天下的英才,是不是?你們沒什麼反應,你們不希望把孩子教成英才?不教成英才會變蠢才。不進則退,結婚的時候都要拜天地的,都要昭告天下,為什麼?因為下一代是整個社會的主人翁,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結婚是大事,要對得起家族,對得起國家、社會,首重就是要培養出棟梁之才。孟子第二樂叫「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坦坦蕩蕩,對得起良心。
『協力興修』,就是大家一起同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做,其實人只要能協力、能同心,那個力量不得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個人五個人不分彼此都可以為國家、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當然在做的過程當中,也不要罣礙別人的不理解,甚至於還講閒話,還毀謗。人在做事天在看,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天地,還有對得起廣大受益的人就好了。
我們接觸很多從事傳統文化弘揚的朋友,他們一開始做的時候也不容易。他們是做公益,很多人就會懷疑這些人一定有什麼目的,「這個時代哪有人做什麼事沒有目的?不可能。」假如你做公益事業,你用禮拜六或禮拜天去給人分享《弟子規》跟《了凡四訓》跟中華文化的經典,你很用心。下班以後家裡的事忙完,九點半開始備課,忙忙忙一個禮拜還要去上一次課,上了半年、上了一年還有人懷疑你另有目的,你難不難過?還做不做?我問大家的時候大家就是當事人,這樣才有感受。其實大家想一想,你付出那麼多,人家還不信任你,你不覺得是他可憐而不是我們可憐嗎?我們怎麼會可憐?我們做了那麼多好事怎麼可憐?可是他還懷疑我,他愈懷疑,你功德愈大,更不可憐,是不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功德最圓滿,最可憐的是他,可憐到什麼程度?可憐到到人家無私奉獻他都不能相信,那個懷疑已經嚴重障礙他的良知了,他是很可憐的人,可憐的人我們要愛護,怎麼愛護?做到讓他相信,那你是真正愛護他。
大家有沒有在你的社區撿垃圾,旁邊有沒有人說「那個人是撿破爛的」,還被人家取笑?我剛到海口去的時候,看到垃圾也在那裡撿,撿著撿著還有人把垃圾拿過來給我,我變改行了,教小學變成收垃圾的。還有一次撿,突然有一個小孩子跟我一起蹲下來看,後來看了幾秒種他就走了。我想他可能以為我在撿金子,後來又發現我在撿煙蒂、撿垃圾,然後他就走了。其實,撿垃圾就是撿金子,撿金子就是撿垃圾,大家開悟了沒有?我講這個是有根據的,《德育故事》裡面有,那個大男人撿了一塊金子回來,他太太把那個金子扔走。這個太太不簡單。諸位太太,妳先生撿了一塊金子回來,妳會怎麼做?「真棒,改天注意看。」那麻煩了,以後妳先生走路都是看金子,到時候出車禍了。而且每天都是想要不勞而獲,所以撿金子叫撿垃圾。他那個心不可能有大的志氣。
《德育故事》那些太太不簡單,看得多遠。還有的先生去讀書,讀到最後想太太,跑回來。諸位太太,妳先生讀書讀到太想妳了回來,妳會怎麼樣?真高興。那個太太馬上把紡織機織的很久的一塊布,「嚓」一下就把它剪斷了。先生很震撼,「妳織那麼久為什麼把它剪斷了?」太太說,「讀書就跟織這塊布一樣,半途而廢,這塊布就廢掉了。你讀書不能夠堅持,你前面那幾年不就廢掉了?」這先生看太太這麼義正辭嚴,奮發圖強,趕緊就回去了,以後就有成就了。一個男人要有成就,背後一定要有成功的母親,要有智慧的太太,你沒有賢母,沒有賢妻,男人要有大成就也不容易。「妻賢夫禍少」,妻子賢德,丈夫可以避過很多人生的災禍。所以撿金子可能是撿垃圾,但撿垃圾就是撿金子。
一個孩子從小面對學校的垃圾,面對社區的垃圾,面對他看到的他所居住的地方的垃圾,他都會覺得是我的責任,他的胸懷大不大?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胸懷成正比,他為天下著想,他的成就一定能夠利益天下;他都為自己的這個現世著想,他的成就就利益這個現世;他連自己家的垃圾都不去管,那他絕不可能有大成就。假如我們的小孩他連自己的社區都不會去管,他以後會有成就嗎?所以教育是什麼?「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垃圾也可以長他的善心、長他的責任心。
其實我們假如會教育,任何時候都可以長孩子的善心,都可以增長孩子的智慧。唐太宗很會教孩子。比方有一天跟孩子吃飯,他馬上藉這個機會問,「孩子,你知道飯嗎?」他孩子說,「不知道。」他馬上告訴他,「農民辛苦耕作了幾個月才有米可以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他的孩子就不會去糟蹋糧食了。結果要出門了,坐馬,又是教育機會點,馬上問孩子,「你知道馬嗎?」孩子說,「不知道。」「馬服務我們人類,你要善待牠。你不善待馬,你把牠用得讓牠已經體力負荷不了,馬會跑走。」代表讓他要善待一切的生命,包含善待他底下的人,這都是設身處地的態度。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公司,員工四十歲突然死掉,四十歲猝死。我記得十多年前我還在台灣的時候,連續好幾天都看到報導,高科技產業的優秀人才四十幾歲猝死。突然間就死掉,那是什麼?累死的,常常熬夜,日夜顛倒,突然有一段時間太過疲勞就死掉了,那是國家社會的損失。那要怪誰?怪他的老闆,怎麼把員工用到累成這個樣子?有一些行業很狠,你要我的錢,我要你的命。真的,有一些行業賺很多錢,可是在那服務個十年二十年,整個體力就完全耗損掉了,四十歲的人看起來五六十歲的都有,其實那種錢賺一賺以後就是送給醫生了。
一個領導者應該是愛護員工的健康,甚至不只是愛護他的健康,還愛護他的德行,藉由這個工作的環境提升他的德行,提升他的智慧,那你這樣的領導功德無量。《弟子規》說的,「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一個領導者的尊貴表現在哪?不是他有身分而尊貴了,而是他的行為而尊貴,是因為他的仁慈而尊貴。仁慈表現在為底下人的一生著想,為他的家庭著想,這個就可貴了。現在做好事容易被人家懷疑,這個時候也應該不避嫌疑,盡心竭力地去做,無私地去付出,反正日久見人心,最後成果出來了,自自然然所有的懷疑跟毀謗就煙消雲散了,也不要去罣礙這些事情。
『勿辭勞怨』,也不要因為辛苦而不願意去做,要任勞任怨。事實上人只要真正能無私的去做,其實跟我們的本善相應,愈做會愈高興、愈歡喜。松下幸之助,他在事業有瓶頸的時候,剛好到佛寺去調整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態。他發現這個寺廟裡面的義工在做事的時候都很歡喜,都做得笑容滿面的。他就在想:這些人都沒領薪水,到寺院做義工都做得這麼高興,我公司裡面那些人都領薪水,可是他們都做得愁眉苦臉,那顯然不是薪水的問題,而是做的那份心是要去利益大眾,所以為善最樂。這就是他的經營哲學。他回去就做了一個「我的企業二百五十年的長遠計劃」,我們要去利益整個天下,整個國家社會,他所有的員工做事業的胸懷,就覺得他們是可以去利益整個天下、整個社會的,整個大家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這個是「興建大利」。
我們看,這個「利」從前面的這一條善的綱領叫「救人危急」,我們給予他是現在他最需要的,那就是最大的利益。我們想一想,現在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我有一次到上海去,有一個企業家跟我說,他說我的這些企業界老闆朋友窮得只剩下錢而已,代表什麼?精神匱乏,而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在整個世界的誘惑那麼多,經不起誘惑,現在有多少人在人生的十字街頭徘徊,甚至於已經走到懸崖前面,就要掉下去了?有多少人是這個狀況?所以我們從「救人危急」、「興建大利」就可以感覺得到,現在最大的利益就是把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傳播給懸崖勒馬的人,他就快要一失足成千古恨。那誰傳播得最快?網路、衛星、電視。所以要救這個世界的兩種人,一種是國家領導人,一種是媒體,那力量可能一個地方的電視台覆蓋的是幾百萬人。看的人可能他的良心一喚醒,他就懂得回頭了。
在中國國內很多這種傳統文化的講座,去參與的人在分享的時候就講到,他本來就是要去做貪贓枉法的事情,打算最近這幾天要去做了,結果聽了以後良心發現,不做了。有的要離婚的不離了,很多要去墮胎的不墮了。這些都是很大的罪業的事情,回頭了,不做了。講到這裡,我們想:反正我又沒有電視台。你有沒有朋友在電視台服務的?那你要去造這個緣,把這些好的東西介紹給他,緣分就會水到渠成,我們要主動造好的緣去行善。
在河南周口市電視台,他們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整個周口農民最多,農民有任何需要,他們電視台有一個專線,農民一打來,他馬上去幫農民解決。他們所做的廣告,都不做欺騙的廣告,有些都是欺騙的然後賣很多錢,他不做,他說,不賣這個不實的廣告他們的收入少幾百萬,可是他堅持良知,不做欺騙的事情。所以媒體工作者要有榜樣立起來。我聽說現在好多地方,包括河南有一個息縣,那個縣第一把手,書記親自來落實整個倫理道德的復興,他們的電視台都是持續地播放這些好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給老百姓看,這是真正愛護老百姓。
我們看下一個行善的綱領叫:
【何謂捨財作福。】
經文講到:
【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
佛家的教育是教人行菩薩道。這個菩薩的德行當中,當然有無量無邊的菩薩的行持,歸納成六條,叫「六度萬行」。這六條就包含一切菩薩的德行,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這是六度,這個「度」我們了解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
比方我們學傳統文化,某某人是我救的,某某人是我度的。其實我們講這個話的時候要反思一下,為什麼?我們自己都還沒有覺悟,有沒有可能幫別人覺悟?先覺才可以覺後覺。這個應該是在《尚書》當中有講到的,「先覺覺後覺」。我們只是介紹他學習傳統文化,不能說我們已經救了、他度了他,這個太過了。只是一個緣介紹給他,而且假如這個朋友是你介紹的,他會一直看著你,看你做得如何。假如這個朋友是我介紹的,假如我做得不好,他說不要學了,學成那個樣子不如不學,那我不只沒有幫助到他,我還因為自己表現不好,斷了他這個因緣。我們想想,這樣我有度了他嗎?而且人常常想我可以度別人,傲慢的心容易起來,會慢慢地膨脹自己,覺得自己不可一世。
真正要度,首先要護好自己的這一顆心念頭。其實我們這幾代人都不是從小,有沒有人從小、從胎教就開始學《弟子規》?沒有。我們一般都是成年以後才開始學,我們是補習,現在是趕快補習,但是二十年來、三十年來,我們都染上很多不好的習氣,這些習氣都還沒有去掉,怎麼度別人?請問大家,五歲的人比較好學,還是四十歲的人好學?五歲。對,四十歲的人學很辛苦,我今年四十歲了,真的很苦。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懷孕的人就來學習,我們很歡喜,她的孩子不用走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彎路。
在心態上,任何一個服務他人的緣,都是來提升自己的,而不是我們真的能夠救別人。比方說你在服務這個人,突然有情緒了,我耐性不足、我脾氣太大,他提醒我,他是我的貴人,他是我的老師。所以所有一切的因緣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發現自己的習氣,而不是說我們真的能夠去救人。這個心態就非常重要,所以這個「度」是度自己。
布施度什麼?貪心、慳貪。很吝嗇、慳貪,「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惡言惡行能夠用持戒來對治它,不讓它再犯。「忍辱度瞋恨」,瞋恚,能夠忍的人,他脾氣就不會發作,可以調伏。「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人妄念一個接一個,這個心都是散亂,沒法集中,學業跟事業絕對做不成。「般若度愚痴」,有真實的般若智慧度愚痴。這六度再濃縮就是一個布施。布施為先很重要,我們看,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當然這個財,還有分內財和外財,「種瓜得瓜」這個非常重要。
人生其實什麼都求得到,只要下功夫去付出,自然就一定可以收穫得到,但是一定要如理如法地求。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世間人都希望有財富有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就是給人家安慰,不會給人家恐懼。比方說我們不吃肉食,這些生命就不會被宰殺,這個是無畏布施。比方說我們言語柔和,都不講傷害別人的話,這個也是無畏布施。比方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