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8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我們上節課從「改過之法」進入「積善之方」。當然我們學聖教、學傳統文化不是像學知識一樣,好像學很多就比較有能力,就比較有學問,不是這個概念。重要的是學了之後一定要去篤行,要去實踐。所以我們學完「改過之法」,那不能說,「終於學完了,沒事了。」要真正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而且要從心地上改自己的過失。所謂改過為立命之基礎,命運要改變,不改過是沒有辦法真正改造命運的。為什麼?過不改,每天又在造作罪業,命更不好就已經很不錯了,就不可能把命運愈改愈好。
現在接近年底,很快又要拜年,新的一年又要來了,去年的過今年改了沒有?我們彼此都祝福「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這個祝福很有智慧,這句話把因果講得很透徹,「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你不去接觸不好的人、事、物,這個惡緣去掉了當然平安;人起了惡心,接觸惡緣,最後災禍才會來。所以肯改過的人他遠離不善的人、事、物,歲歲平安。
諸位長輩、諸位家長們,你們相不相信你的孩子以後是歲歲平安、千祥雲集?有沒有這個信心?現在社會有些不好的情況。所有人生的際遇都是人的心感召來的,孩子正心正行、純淨純善,他人生就感好因緣,所以不要杞人憂天,要從種因上,要從根本上培養孩子好的人生態度,他感來好的人生際遇,這個很重要。
「眾善奉行」,你種的種子都是好的種子,人生當然不斷的有好的果實可以收割,所以「眾善奉行,年年如意」。我們現在已經把「歲歲平安」的學問告一段落。那接著我們進一步來修「年年如意」,我講得這麼高興,你們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你們是入定了是吧?其實我可以了解,你們剛打完仗,這一天從睜開眼睛忙了一天,坐下來這個魂還沒有回來。所以在這個大時代生活,大時代修身齊家,確實沒有三兩下,還上不了梁山。這個時代的人你沒有真實的智慧,這一生想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家和人樂是我們所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積善之方就要很積極地去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天天做、時時做。比方在尷尬的時候講個笑話,讓大家都歡喜,他大笑三聲延壽一年。只要有利人之心,你隨時都可以積功累德。
上次我們舉了第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也給我們啟示,他是個筏船的人家,一般在社會當中他不是很高貴的身分,平民百姓,收入也不多。我們一般都覺得要做善事要很有錢,其實這個認知是錯誤的。他以擺渡為生哪有什麼錢,可是他在水患的時候救人,水患的時候不忍心這個屍體不見了,造成他全家人一生的遺憾,他沒有去撈取貨物,完全都是救人,把這些死去的人趕快把他撈起來,結果他的後代做到皇帝的老師。甚至這個楊榮先生的曾祖及祖父最後都被追封跟他一樣的官位。所以人真的行善必有善報,哪怕已經離開這個世間了,還是有這樣的福報。
接著我們看第二個例子。了凡先生舉這些例子用心良苦,讓我們增長信心,對善有善報毫不懷疑,有了這個信心才肯去行善積德。第二個是:
【鄞人楊自懲。】
『鄞』這個地方在浙江寧波。
【初為縣吏。】
他比較年輕的時候,做一個縣的官員。
【存心仁厚。】
心地忠厚老實,這個『仁』,看這個字就知道「兩人」,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懂得設身處地。他的存心怎麼仁厚,接著在故事當中可以體現出來。我們處事當中常常聽長輩講,學做人先學吃虧,先學厚道。厚道在哪裡體現?以「怪不得」三字待人,以「學吃虧」三字自律。自己有損失,「沒關係,吃虧是福」,別人做錯了,「怪不得,他沒有學到這些東西別怪他」,那就是寬容別人,仁厚。
【守法公平。】
這位官員非常公平正直,絕沒有私心。大家想想,一個當官的人,老百姓怎麼對他服氣?公平。這個是官員。當老師呢?也是。老師偏心了,底下的學生就要抗議,他會拉白布條,頭上會綁「抗議」。當父母的也要公平,不然你的孩子之間會不和,你不在的時候哥哥會虐弟弟,「終於讓我找到機會」,這些很容易,父母會忽略。父母會覺得他是哥哥、她是姐姐,他應該能了解、能體會。他才兩歲他了什麼解?我們成人都很容易以我們的認知去要求小孩,這不客觀,也不近人情,他才幾歲。
這點我很感激父母,我有兩個姐姐,我是家的獨子,而且我是長孫,而且還是長曾孫。你看在家族裡面地位很高,分財產都分得到,開玩笑。真的,分財產的時候我很佩服我爸爸,這老人就覺得好像給孩子留一點,自己心裡比較歡喜,孩子其實都不缺錢,就順了父親。當時我父親五個兄弟姐妹,結果爺爺分了六份,為什麼?長孫跟最後一個兒子差不多意思,所以留了一份給我。結果當時我爸爸處理的時候,我爸爸就說:「這個禮旭不用,他已經是下一輩的,不用了,他那一份分給兄弟姐妹。」把我那份分了。可是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真的打從內心佩服我爸爸,他是哥哥,他是長子,他輕財,整個家族就重義。所以我們家裡從來沒有吵架的,沒有看過我爸爸他們兄弟姐妹吵架、口角,沒有見過。所以上一代給下一代的影響很大。我應該來講,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應該是比較疼獨子又是長孫,可是我覺得很慶幸,我爺爺、爸爸媽媽他們沒有這樣做,我調皮的時候都是我爺爺第一個喊:「打,再不打我打。」真的,恃寵而驕就麻煩,我爺爺雖然平常很親切,該嚴肅的時候還是很嚴肅。所以我父親他們教得好,跟我爺爺的教育也離不開關係。
雖然我兩個姐姐,但是父母對我們三個姐弟很公平,所以我從小到大沒有很多地方會黑青,因為我姐姐都沒有捏我,都很照顧我。因為父母的公平,所以我們的人格很健康,也不會去嫉妒,也不會去傲慢、恃寵而驕,相親相愛。所以上位者不可偏心,不然下面就出問題。所以讓人民服氣,最重要是公平;讓你的幹部服氣,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清廉。你不貪污、你不謀自己私利,你底下的部署、官員對你肅然起敬。你上面都在收受賄賂,你官位再大,底下的人瞧不起你。接著講道:
【時縣宰嚴肅。】
『縣宰』就是指縣太爺、知縣(一縣之長)。剛好遇到審案子,他非常嚴厲、方正,很嚴肅,在審一個案子,而且這個犯人可能犯的罪不輕,所以他給他處罰。
【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
他處罰這個囚犯,打這個囚犯打到血流滿地,可是他的憤怒還沒有止息,看這個情況再打下去有可能會出人命。楊自懲先生看到這個情況,馬上:
【楊跪而寬解之。】
他馬上跪下來為這個囚犯求情,大家看這個瞬間做出來的行為,那是最真誠流露。為了一個犯人,犯重罪之人,跟他沒有血緣關係之人,他可以跪下來幫他求情,可以看出他的仁厚,請求大人寬恕這個犯人,結果縣長講: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但是這個犯人,犯這麼嚴重的罪,違背法律,讓人看了實在氣壓不下來。
【自懲叩首曰。】
楊自懲馬上『叩首』磕頭,接著講,大家看這些行為,都是出於至誠心,他先給他的領導磕頭行禮,再來勸告他。他磕了那個頭再勸告,他的領導知道他還是尊重他的,這個都是很重要一種恭敬的流露。我們有時候要勸領導很無禮,語氣又有那種侵犯,這樣就不好。您看他要勸領導的時候這麼有禮貌,磕了頭再講話,這個都是我們的學處。你很真誠地要勸你的領導,先給他鞠個躬,「我有講的不對的地方,還請你見諒。」他就可以感覺到你的真誠善意。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這句話在《論語》當中曾子講到,『上失其道』,這個「上」是指上位者,為政的人,父母官或者國家領導人都是這個「上」。再延伸開來,當父母的也是上,家庭裡孩子失教,你不能責罰他而已,更要反省自己,我是不是失教於他了?他該教的時候我沒有教,現在已經養成壞習慣了,我一味地處罰他,那根源還在我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包含當老師的人不能一味的罵學生,他該懂的我教了嗎?我教了,那教是用嘴巴教,我有以身作則嗎?所以老祖宗教誨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今天就好像大自然當中的一棵樹,它的果子酸了,你不能去責怪果子,根源在哪?它根出問題了,它土壤出問題了,你得從根本去化解。那老百姓行為不好,上位者沒有好好教才造成這個結果。
《三字經》告訴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對我們人生扮演好這些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醒。沒有這些提醒,我們都是情緒用事,發脾氣愈搞愈糟糕,孩子更不能接受我們,更回不了頭。所以因為上位者施政錯誤,尤其沒有重視教育,那就麻煩。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大家有沒有看過哪個國家把教育擺在第一位?請問大家現在把什麼擺第一位?錢。把錢擺第一位,全國老百姓都看錢,這個社會會怎樣?見利忘義。
從心地上看,現在這些結果都不是偶然。夫妻為什麼離婚率那麼高?忘義見利。為什麼父子可以爭財產?見利忘義。為什麼朋友可以因為一些利益,多少年的交情就這樣撕破臉?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下屬捲款潛逃?那個老闆坐在那裡都發呆了,一輩子的努力,二、三十年就信那個人,就這樣毀掉了,情何以堪。所以「上失其道」不代表上面的人不努力,而是本末倒置。
有位官員他職位很高,後來他退下來,晚年痛哭流涕,為什麼?他說他在位的時候,把經濟發展擺在最重要的地位,忽略了教育,結果二十年後社會很混亂,青少年犯罪率很高,他覺得有愧於老百姓。他在位的時候沒有重視教育,現在惡果現前。所以現在懂得把教育擺第一位的父母,你的家庭有福,你的孩子有福。你是企業主、你是團體的領導,你把教育擺第一位,你團體的人,他的人生絕對不一樣。他會明白道理,他不會隨波逐流,那你這個領導人就功德無量。
所以『民散久矣』,上位者不以身作則,上位者不以倫理道德教化老百姓,還以功利的話,那人心當然是渙散,人心當然是急功近利,不知道德法律。現在黑心食品那麼多,就是不重視道德法律。好像馬來西亞很少聽到黑心食品,大家很重視老祖宗的倫理道德,看得出來。種種社會現象,坦白講都是道德的問題、人心的問題。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如果把這個犯人犯罪的案件完全審得很清楚,破案了,「如得其情」。破案了可不能高興,「哀矜勿喜」。為什麼?他犯了那麼大的錯有什麼好高興,那是我們的子民,當官的是「父母官」,子民犯錯了哪能高興?所以應該要憐憫這個人,而且一個人犯罪,他有沒有傷害別人?可能傷害別人也造成。所以只要是犯罪,被害者跟犯罪者的人生都是悲哀的。
所以孔子有句話是教化的最重要的指導原則,也是執法者最重要的心態,夫子講:「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夫子當官,夫子也當過大司寇,那是司法部長,他要審判案件,他都是依法律來判案,公平,跟一般人差不多。但是夫子的內心最重要的是什麼?希望天下沒有任何訴訟的案件,一訴訟,被害者跟犯罪者統統是悲哀的。如何能讓人不犯罪?教化。周朝「成康之治」,用周禮來教化老百姓,四十年監獄裡一個人都沒有。結果監獄裡的幹部申請什麼?買刑具。因為刑具都生銹了,沒有用了,這是最理想的社會狀況。而這個「必」字也是代表著夫子會盡一生的努力教化人民,讓社會人心更善良、社會更安定。所以「哀矜勿喜」。
在台灣,台灣現在那個地方已經改成新北市,本來台北縣改成新北市。耕心蓮苑當時兩個老師在三重教孩子,都是那些比較弱勢的,父母都是勞動階級,孩子一下課就沒有地方去,在那裡遊玩,很可能就被污染了。她把這些孩子聚集起來給他們讀經,教他們做功課。三重本來是出很多流氓的地方,她們兩個發的願是把台灣出流氓的地方變成出聖賢的地方,她們花了十四年,他那個社區成為全台灣社區學校的樣板。社區怎麼教化到他們這個地方來學、來看。甚至美國,很多國家從事所謂「社會公益」那些科系的教授都帶著學生到他們社區來學習,他們所作夫子會非常歡喜。首先,他們也是束修,他們沒有定說一個小時要多少錢,肯來學習的他們都收。再來就是真正教化,讓當地轉惡為善,從出流氓的地方變成出聖賢的地方,這是宏願。
要憐憫,不可以高興,高興尚且不可,怎麼可以發怒。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些我們聽了讓我們很不平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來面對,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第一,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做出這麼可惡的行為都是失教了。身為中華兒女,五千年高度的智慧沒有學到,現在卻墮落成這個樣子,所以值得憐憫,不要跟這樣的人生氣,這是慈悲。智慧在哪?理智在哪?不要罵,自己做榜樣,我們在那裡氣得半死,「這個人的行為這麼不好!」我們是榜樣了嗎?把生氣的時間省起來,做好自己成為榜樣,大家看了把他的本善的心喚醒,不是更有意義嗎?在那裡生氣,氣死自己沒人替,你傷了自己的身心。再來,你在那裡生氣,所有聽你話的人統統跟著你生氣,統統跟著你指責,統統跟著你墮落。你假如那個時候,「我們別氣了,現在社會缺乏榜樣,我們做出來感動他們。」馬上所有的人都生慈悲、都生智慧,差別很大。所以一念之間,天壤之別,是造口業還是積功累德是完全不一樣。
大家看,楊自懲先生他敢講這樣的話,我們有沒有看到他的人格還有一個特質,有膽識。上司這麼生氣他敢直言,沒有勇氣敢嗎?請問大家,你上司很生氣,氣得不對,你正直跟他諫言過的請舉手?不容易,這裡讓我想到一句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個真正仁慈的人,他一定有勇氣,在該承擔的時候他不會怕,他直下承擔;在該救人的時候,他會奮不顧身,「仁者必有勇」。
這裡也給我們了解到,一個上位者要先盡自己的本分。所以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我念這幾句話你們好像都是第一次聽,我們第二次學《了凡四訓》,這些話應該之前有講過?有,我肯定。但是沒有二十一次,科學家說二十一次才記住。「不教而殺」,我們看,聖人多麼通達人情。你根本沒有教他你就殺他,你就處罰他,這個是暴虐、無道。所以今天我們要處罰孩子,請問你教過他沒有?這個道理他懂得了沒有?我們往往有時候遇到事情火就先上來,根本不會去思考這些問題。
所以國家最重要的要重在教化,而不是刑罰,你都是刑罰,最後上下都很刻薄就麻煩。大家冷靜去看,現在哪個國家的法律最嚴苛,那個地方的人心也是最澆薄。老子都有講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你那個法律非常嚴苛,犯罪率不會下降的,因為你的心就已經是偏掉了,怎麼可能教出好的底下的人?你都已經不相信人本善不去教化他,怎麼可能人會變好?而我們看,既然上位者要重教化,那這個「教」字是智慧的符號,告訴我們什麼?不然可能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又會想:有,我都有在教!怎麼教?嘴巴。這個很關鍵,我們在認識一些道理,假如從態度當中、根本意義當中就認知錯了,就偏掉了。這個教並沒有用嘴巴,這個「教」上面一個叉,君親師畫的;下面一個叉,小孩、下屬跟著,上行下效,所以這是身教。右邊手拿著樹枝,耳提面命需要耐心,成就一個孩子道德學問最少最少要十五年以上,甚至更久。哪有我們教一次就要立竿見影,那個叫急功近利,甚至揠苗助長,你趕快給我長,結果就拉受傷都有。
在《論語》當中魯國的大夫,他是掌權的。國家偷盜的人很多,這些小偷偷盜案件非常多,然後就問孔子怎麼辦,怎麼讓這些偷竊減少。孔子怎麼跟他講,你自己不要喜歡金銀財寶,底下的人就不會去偷了。上位者都很貪婪,上行下效。所以這句話就點出來,教化最重要的是什麼?以身作則。不然你自己很貪,還定了一大堆法律要去要求人民,達不到效果。
這是一個刑獄人員他的仁慈心。接著我們看他的行持,又說道:
【家甚貧。】
他家裡很貧窮。
【饋遺一無所取。】
看出一個人的廉潔跟氣節,他家裡雖然很貧窮,有人念他的恩要送他東西,他絲毫不取。
【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
剛好這些犯人沒有東西吃,他會『多方』,就是盡心盡力想很多方法,去請求別人來支援。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
剛好有一天,新來的犯人,剛來可能幾天都沒有吃了,『待哺』,嗷嗷待哺,嗷嗷待哺是小孩,就是已經餓得不行了。可是他家裡又快要沒有米了,假如給囚犯吃,家裡的人就要挨餓了,但是自己吃,看到這些囚犯又很不忍心,『堪憫』就是他們已經餓得不行了。
【與其婦商之。】
這一句話後面都有人生寶貴的態度,尊重太太。不是說我覺得對就拿去做了,太太在旁邊不理解生煩惱,這不對的,尊重他太太,『與其婦商之』。大家以後有什麼事得跟另一半先商量,不要做好事就強勢,然後對方不高興了,還說:「你真沒有善根,你不知道現在社會多亂。」,還講一套道理給人家聽,這樣不對。我們當時在南京居美馨教育中心,葉總他要把他公司裡的一大塊地要蓋中心,拿來教化,教傳統文化,他起這個念頭,馬上就去問他太太,我聽了很感動,他尊重他太太。
【婦曰。】
他太太說。
【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
他太太問他囚犯從哪裡來,他說從杭州過來,路途遙遠。
【沿路忍饑。】
路途遙遠都忍著飢餓。
【菜色可掬。】
你一看,他就是已經面黃肌瘦,好像捧著給你看,一看就知道他們的窘境,覺得他們很可憐。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他的太太認同他,把自己家裡剩下的米煮粥給囚犯吃。這個太太不簡單,能捨己為人,夫妻一起行善,這個叫「領妻成道,助夫成德」。可貴。
【後生二子。】
後來太太生了兩個孩子。
【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
這個『吏部』是管官吏的,『侍郎』是指副部長,這個算副部長的職位。
【長孫為刑部侍郎。】
管司法、法務方面。
【次孫為四川廉憲。】
『廉憲』是指欽差大人這個身分。
【又俱為名臣。】
他的孩子、孫子,甚至後代統統是有德行的名臣,等於是代代都出國家的棟梁之才。
【今楚亭。德政。】
舉了現在為官的兩個人。
【亦其裔也。】
都是他的後裔,這不知道已經傳幾代了,因為他有仁慈,好,上天好生之德。面對犯錯的人依然像親人一樣愛護。
(我們接著看下一個事例: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與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
剛剛這個例子是在監獄裡面做官員,我突然想到我們一位聖賢人,他就是做典獄長,就是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他老人家在民國九年到二十五年之間,他在山東的莒縣任職,就是當典獄長當了十七年左右。他當典獄長真的是很仁慈,把老舊的監獄房舍它修整完善,讓囚犯能住得安心。而且對他們的飲食、穿的衣服、蓋的被子,甚至他們剃髮、書信(跟家裡的這些書信),包含家裡人來接見探望,他們的運動、疾病、死亡這些事情,都非常的體恤、關懷,都有定出很好的規定。
而且教化的工作做得特別扎實,每週兩次集合大家來教誨他們。這些犯人也很有福報,能聽李炳南老師教誨,可能開悟的我看也不少。而個別教誨也有,看到哪些人特殊情況,還很有耐性個別教誨。而且每天有一次善書的宣講,每一天固定,就像現在我們大陸政府呼籲每個地方每天要有道德頻道,每天讓老百姓學道德。在監獄裡面每天都可以聽經典善書講解,命比我還好。而且在獄所當中還設有圖書部,還有雅樂部,還可以聽古樂,陶冶囚犯的性情,讓他們轉化劣習。而且師公醫術高明,還幫囚犯治病。假如有毫無依靠的囚犯病故了,他還為他辦喪事,把他的後事辦好。確實都是視如自己的親人一樣,所以所有的囚犯跟監獄裡面的官員沒有不受到他感動的。他在任十七年從來沒有人越獄。有一次春節,他讓所有的囚犯全部回家團圓三天,囚犯三天之後全部返監,一個都不少。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好像是在唐太宗那個時候發生,其實我們的師公就做到了,我們聽了為之動容。所以真正要教化好老百姓,哪怕是犯罪的人都能教育好,最重要的是什麼?主事的人、上位的人要有德行,要有愛心才行。接著再看下一個故事: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
『正統』這個年間是明英宗時候,『鄧茂七』這個人他作亂,起兵在『福建』。『士民』,「士」是指讀書人,「民」是老百姓,跟著他一起起來作亂的很多。『甚眾』,「眾」就是聚了不少人。
國家領導者看到老百姓作亂,首先要想到什麼?中國的老百姓很善良,他為什麼會作亂?你很可能很多地方已經讓老百姓根本活不了了,才會讓這些想要謀權的人抓住機會,其實老百姓都是被逼到這個程度的。你假如有德,你假如愛民,老百姓會跟著你一起來建設國家。
在雲南,雲南省政府不簡單,辦了三屆的道德論壇(道德大講堂)。每次都有一兩千人參與課程,三次下來五六千人參與課程。那個負責的官員思想道德處的寧處長,他說他還沒有辦道德大講堂以前,過年過節很少人來找他,現在很多人來找他感謝他,還有老百姓拿著錢來追他,說你什麼時候辦道德講堂,我們這個錢支持你。所以他講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你教他這個東西他馬上全心全意支持你,不然你拿到其他國家去試看看。你拿到英國去,孝順、忠誠,不見得有人理你,我告訴你。他假如功利很嚴重的時候,你講這些,他說「老套的東西」。可是你看在神州大地,上位者一號召,底下的人風行草偃令人動容。所以寧處長講出這種肺腑之言,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我們看到,我們祖國大陸文化復興這麼興旺,我們也是很欣慰。當然「為善不落人後」,我們中華兒女也一起來帶頭。所以遇到百姓作亂,上位者首先要先反省自己,不然決定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反省才能化解家庭、社會、團體、國家的問題。
【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
朝廷起用鄞縣的張楷都憲,『都憲』是官名,就是都禦史,他帶兵來平亂。
【以計擒賊。】
先謀劃好,再來平復亂事。
【後委布政司謝都事。】
後來派一位布政司謝都事。
【搜殺東路賊黨。】
讓他來搜查、捕捉這些東路的賊黨。
【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
這個謝都事他恐怕濫殺無辜,他先用方法了解到這些叛亂的人,然後把他編成名冊。凡是在這名冊以外的老百姓都是無辜的人,他就祕密地都給這些家庭一支小白旗,然後跟他們約定好,哪天是要抓這些叛亂的人,那天你們趕緊把這只小旗插在門口。
【插旗門首。】
代表這些都是清白的人家。
【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
而且還事先告誡他的士兵不可濫殺無辜,結果因為他這個措施,沒有濫殺無辜,很可能救活了上萬個人命,不然兵荒馬亂很可能會殃及無辜的人。
【後謝之子遷。】
謝都事的兒子謝遷。
【中狀元。】
進士考試第一名,最後:
【為宰輔。】
就是做到宰相。
【孫丕。復中探花。】
他的孫子謝丕考上探花,是進士全國第三名。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這個事例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就是一般在歷史當中武將因為殺生太多,後代子孫不好的佔絕大部分。少數的武將後代很好,都有一個同樣的特質,仁慈不枉殺。所以這個謝都事是很好的例子。
在宋朝也有個很好的例子叫曹彬。這個曹彬他有一次要收復一個城,結果還沒有進兵,他就突然稱他生病了,然後所有的大將,他是元帥,所有的大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