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16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了凡四訓》的課程,上節課談到的是第二個重點,「改過」的部分。強調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
上次我們提到從心上如何改。經文當中也告訴我們,「何謂從心而改」,怎樣才是從心地當中去改過?因為「過有千端」,人的一言一行所有的造作、過失是千百種,太多太多種。但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心先有了妄念、邪念、惡念才會變成這些行為。所以「過有千端」都是「惟心所造」,萬法都是由心所生。假如「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他找到一切錯誤的言行,它的根本的病在心地上。心都不妄動,怎麼可能會有言行的過失?所以「吾心不動」。諸位長輩、朋友們,這個心要不妄動容不容易?不容易。想不要動,突然間又不知道飛去哪裡。
前不久,我們有機會到香港跟師父一起接待聯合國的大使,這些聯合國大使都非常善良,都非常致力於世界的和平。其中有位馬達加斯加的大使,還有一位是馬其頓的大使,好像師長跟有「馬」字的國家特別有緣,可能有馬字的國家都特別勤勞,牛跟馬都很勤勞。這個馬達加斯加的大使我感覺他不簡單,他帶著他的太太,還有他的女兒,三個人一起去拜訪師長。他不只自己能夠親近一位有智慧的長者,連他下一代都帶去了,這個是家道一次完成。
我們馬來西亞很多的家庭在參與傳統文化課程,我印象很深,常常出現的是三代一起參與課程。還有曾經見過的有四代,看到這個景象覺得很感佩,也感受到這個家要興盛。所謂「詩書起家之本」,好幾代人都明理、都善良,這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所以這個大使很用心,而這個大使的太太是基督徒,但是他們也接觸到佛家很多治心、修心的法門,她說好像還有遇到禪宗的這些機緣。她就問師長,我的心怎麼定下來?師長就告訴她,像妳們基督教裡的祈禱,妳很專注的祈禱,妳的心就不會妄動,妳就止在這些非常好的教誨當中、心念當中,妳就不會起其他的邪念、妄念。所以各個宗教都有方法讓心不要妄動。在佛門當中讀經是個方法,妳很專注在經典當中,一字一句讀清楚,妄念不容易起來。當然,一開始讀的時候,妄念一定會很多,不要氣餒,慢慢定下來、專注下來,妄念就會少。讀經是個方法,坐禪是個方法,持咒也是個方法。
大家有沒有去過西藏?沒有。那邊都是海拔四五千公尺、三四千公尺,身體不錯的人再考慮去,不然會有高原反應。那裡的老百姓都非常善良,他們都是篤信佛陀的教育。我們有些朋友去西藏,住在旅館裡,他們的門從來不鎖。有個十九歲的女孩,她就很生氣:「我們這麼多人住進來,行李都放裡面,叫妳去給我們準備個鎖,妳為什麼不準備?」這個服務小姐說:「我們這裡從來不丟東西的,不用鎖。」她說:「妳一定要去給我買一個鎖,不然妳服務太差了。」那個小姐說:「不然我幫妳看好了,好不好?」她說:「不行,妳一定要去給我買一個鎖。」最後這個小姐實在很無奈,只好去買鎖。
大家想想,這從文明都市來的人,到了西藏這麼純樸的地方,你看哪個人有見識?是知道去買鎖的有見識,還是人家每天都過著夜不閉戶人的心地更清澈?我請問大家,住在大都市里的人比較清淨、比較文明,還是住在鄉下的人?你們說的,我沒說,因為我們都住在大都市。
我之前在中國大陸的時候,常常聽到年紀大的長者都會講一句話,「我沒有文化。」其實我聽了很彆扭,為什麼?這些長者很善良,一生行善,我覺得他好有文化,他都說他沒有文化,因為現在有文化跟學歷劃上等號。其實有學歷不一定有文化,你縱使是讀到碩士、博士,紅綠燈不還是衝過去了嗎?那哪有文化。你學問很高,瞧不起人,人家跟你相處都很有壓力,你還怎麼「化」別人?有文化的人是能感化別人,有修養才是有文化的人。所以現在很多認知有點需要調整,我感覺那些不識字的老人很善良,他是很有文化的人;我學歷很高,但是連國家法律都不守,其實我是沒有文化的人。看很多事情不能看表面,重實質不重形式。可能我們到了山裡去,覺得我是很文明的人,其實人家比我們純樸多了。
我們現在隨著科技發展,人受知識教育的機會多了,但可不能因為學歷高而對自己的老人、父母輕慢,而學不到他們身上最可貴的道德,那損失就太大太大。現在女老師、男老師,年輕的老師進學校去,「我學的理論是新的,」對那些教十年、二十年的老師還有一點瞧不起,「我懂得這些理論,你不懂。」所以我們無形當中,被我們所擁有的外在物質、外在的這些條件反而污染了我們清淨的心。學歷很高,我每個月收入有多少,我穿的是名牌,這些污染了,反而我們不純樸、不謙卑了。我們是清清白白來到這個世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怎麼染上這麼多習性,而且愈染愈不自在。
你看小孩子生出來的時候,自己都會嘿嘿這樣笑,一天笑一百八十次。結果人成年以後,平均一天才笑七次。他污染太多、欲望太多、求不到的太多就笑不出來了。小孩子沒有欲望,看到媽媽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兩歲的孩子,媽媽剛好離開一段時間,走進門來,他搖搖晃晃跑過去抱著媽媽的那種幸福。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假如我們一兩歲那種看到媽媽就高興成那個樣子,保持到現在多好。所以我看到那個翟俊傑翟導演,六十多歲的長者,他說他人生最幸福的,就是他回到家把門推開來喊一聲:「娘,我回來了。」他覺得是他人生最幸福的事。他從小到大都保持那份天性,父母跟子女之間的天性,赤子之心。有這個機緣,到一些沒有這些污染的地方去走走,向這些老百姓們可以學到很多的智慧,很多處事的那份單純、簡單,那份純樸。
這個十九歲的女孩,因為跟她媽媽一起去,結果都會因為一些小事就跟她媽媽鬥嘴。剛好有兩個八九歲當地的小孩,從小就是接受佛陀教育的,就看那個大姐姐都跟她媽媽吵。可能那個大姐姐看了怪怪的,自己跟那八九歲的兩個小孩說:「我媽媽跟我講一句話,我一定要給她頂一百句,要頂到她說不出話來,不然她又要罵我。」那個八歲的孩子對那個十九歲的女孩講,他說:「我媽媽罵我一百句,我一句都不會頂,因為媽媽是家中的活佛。」大家想,有沒有受教育差多不多?一個是講一句頂一百句,一個是講一百句一句都不會頂。請問大家,你希望下一代是什麼樣子?你們有點不敢想,是吧?沒有反應。所以教育要愈早愈好。假如我們真是現場聽到這個孩子講這段話,真的是生大慚愧心。
西藏是密宗多,所以他是持咒,他也是無心、不妄動的方法。佛門還有淨土宗,他是用佛號止住一切妄念,讓心不妄動。其他的宗教,他的祈禱方式都不盡一樣。他們也可以誦經,讓自己的心專注,正念分明不會妄動,這個很重要。人心愈妄動,這個言行就會愈偏頗掉。他的心不動,「過安從生」,這個過失就沒有辦法發生了。接著經文當中講到: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還做了個比喻: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學習聖教的人,對於自己可能的習氣,比方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過失,種種這些惡念、邪念,不必逐一去追尋、探討,甚至有的還變成自責、沮喪,這個都還是妄念。人有時候一沮喪,這兩三天情緒都緩不過來,其實這也是妄念。而我們看到,其實真正人的心一靜下來,他就不願意自討苦吃、自找罪受、自掘墳墓。
我們看「好色」,人這個好色的念頭,整個身心全部被欲望給束縛住,怎麼會快樂、怎麼會自在?而且這個人一好色,這整個身心耗損非常大。其實現在的男人真正壽終正寢,就是他本來可以活八十歲,最後真的可以活到八十歲幾乎找不到了。外在很多媒體、這些廣告種種刺激太多,所以對男人的挑戰很大。每天起這些念頭,對自己身心耗損都很大。所以從小一定要讓孩子養成正氣,他對這些邪的東西就有免疫力。他就懂得「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好像有個很有名的醫生,曾經講過,「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佩劍斬愚夫。」就是斬這個好色之人。「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催人骨髓枯。」人這些邪念太多的時候,他的整個骨髓、精氣都消耗掉。所以真正自愛的人、真正孝順的人一定懂得克制這些邪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好名」。其實一個人很好名、好面子,活得可真累。這個心累不累?累還這樣活?所以老祖宗這個成語就告訴我們,不要自討苦吃,不要自找罪受,話是這麼講,可是這個面子要放下容不容易?這對我來講挑戰很大。所以人說,「人怕出名,豬怕肥。」出名以後你不知不覺就染著了。剛好台灣電視台有播「幸福人生講座」,所以我常常坐火車的時候就有人一直盯著我看,然後我就不好意思。這個不好意思當中,心裡有沒有有點高興?有點高興就會中毒。所以老祖先這些成語是很有人生的智慧在裡面,人出名不好。
有次我坐飛機到香港,接著要轉飛機回廬江去,在香港轉機,轉機的時候要去閘口。要換飛機的時候就有個女的一直看著我,然後一路上都一直跟著我,我走得很快,終於沒看到她了。我找到閘口就坐下來,過沒多久又看到她,她坐我對面,繼續盯著我看。其實我在那個過程當中這個心是砰砰、砰砰,不是「吾心不動」,而是「吾心亂動」。結果突然對方就站起來,用很快的速度走到我的前面,我動的更厲害。結果她「原來你就是那個長庚的醫生。」我本來情緒很激動,聽完之後涼一半,她認錯了。結果我說:「對不起,我不是當醫生的。」後來她又看了我一下,「對不起,我講錯了。」她還是有認出來,她說她女兒逼著她看「幸福人生講座」。她女兒是在幼兒園教書。當然我們聽了也很欣慰,幼兒園的老師這麼注重這些教育的學習。所以好名很累,何苦?人心能夠感覺得到不要當這些欲望的奴隸的時候,你真的就很願意把它放下來。
「好貨」。這些名牌,買了以後還要去炫耀給人家看,人家不看還氣得半死,給自己找這麼多麻煩幹什麼?包含「好怒」,生完氣身體也損,關係也破壞了,自己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真的,心放柔軟的人,慢慢感覺這些冤枉別再受了。
這些不好的念頭「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這「一心」就是真心,很專注向善。這個向善具體來講,就念念對人慈悲,為他想,很真誠,對人沒有成見。念念為他想,那「正念現前」。為人想這個念頭是純淨的,是正氣凜然,這個磁場非常好。你假如遇到一個念念為人想的人,你會感覺在他旁邊很舒服,那個磁場很好。你假如遇到一個動不動就發脾氣,你一進去就覺得氣氛怪怪的,這確實是這樣。「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你都是正氣,就好像你免疫力很好,這個病毒都進不來。譬喻,就像『太陽當空』,太陽光照射,非常光亮。『魍魎潛消』,這些鬼怪、鬼魅全部消失掉。「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這個方法是『此精一之真傳也』。是非常精密、純一。它為什麼精密?念念觀照這個念頭,念頭很細,他都能夠正念現前,不讓邪念污染,這是真實的學問,這是古聖先賢真實傳授的功夫。接著經文講:
【過由心造。】
一切過失源自於這顆妄心。
【亦由心改。】
從這個心地的根本去改。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就像你要砍斷一棵毒樹,你直接從它的根砍掉,就一勞永逸。但是你假如不從根上去砍,反而是從枝枝葉葉去摘、去伐它那就很費勁。
【奚必枝枝而伐。】
何必要一葉一枝這樣去剪除、去把它摘掉?
【葉葉而摘哉。】
而且你把這個樹葉、樹枝摘掉,它那個毒素的根還在,它又長很多出來。最好的改過方法,接著經文講:
【大抵最上者治心。】
究竟改過,上乘的方法是從心地下手。
【當下清淨。】
你這個邪念轉成正念了,你馬上心地就清淨。
【纔動即覺。】
又有妄念一動,你馬上察覺它。我們假如不下功夫,這個妄念想了十幾分鐘都還不知道,還沒有覺察到都有可能。甚至不是白天這些妄念一堆,睡覺的時候在作夢,夢一大堆東西,然後睡醒的時候很累,因為作夢太多,也很消耗能量,所以『纔動即覺』。
【覺之即無。】
一覺了,馬上把正念提起來。這個方法一般修身的人、修行人常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方法,妄念起了,念佛的方法、念經的方法,你馬上用一句正念把它轉過來就對了。你一覺察、一轉正念,這個妄念就止息、就滅掉了。
假如一開始還不能達到這樣的功夫:
【苟未能然。】
明明知道這個念頭是對的,但是就是提不起來。大家有沒有經驗?道理都懂了,遇到了還是忍不住。這個其實還是理不夠透徹、明白。
比方給大家舉個例子。你今天背了一包垃圾,它很臭,當你發現它是垃圾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把它扔掉,你會不會要扔掉的時候又拉回來,「這個垃圾陪了我三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你就根本搞不清楚它是垃圾,你一清楚,你一秒鐘都不願意再背著它,你馬上就把它扔出去。它在污染你,這是真明白它是垃圾。我們冷靜想想,我們的壞習慣跟我們多久了,它有沒有在傷害我們?有。好,一、二、三,扔。今天外面停了一台垃圾車,我們把幾十年的壞習慣打包、錯誤的思想打包丟掉。真了解它在傷害自己,就不願意再讓它傷害自己,真了解不容易。這裡有講到,還不能馬上提起這個正念的時候:
【須明理以遣之。】
更深入這些道理到通達明瞭,你隨時都提得起來。可是要能達到徹底明理有個過程,你得要多讀經,你得要多聽經明白。
比方我曾經就有個經驗,曾經談感情的時候。我跟你們比較熟了,今天我們關起門來聊些往事,雖然不堪回首。有次談感情,覺得很痛苦在哪?你對她愈好,她愈討厭你。笑的人是不是都有經驗?其實那個時候沒有學經典,那叫緣不具足,你這麼攀緣幹什麼?但是那時候還沒讀經,不然我就不幹傻事了。結果就愛得很辛苦,就流眼淚。結果我媽就說,「你這三個月流的眼淚比你二十多年加起來還多。」我現在想想,我媽媽給我講這句話,我真的要跪下去給她磕三個頭,慚愧至極。寶貝兒子在流眼淚,誰的心在淌血?你看我媽媽還笑著跟我講,我真是太佩服她。不過也沒白談,談到最後開悟了,原來真愛我的就是陪在一旁又擔心、又不敢表現出來的媽媽。她就這樣陪伴你,慢慢引導你,她是沒有條件的。哪有像那個女孩子,晴時多雲偶陣雨,你也捉摸不到,當然還是自己做得不好。結果真的還是沒搞清楚,還是流眼淚。
剛好讀經的時候,讀懂了一句話,從那刻開始,我沒有再為感情傷過心、滴過一滴淚。你真明理,你不幹這種傻事。哪一段?「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那個痛,「給我一杯忘情水」,誰也沒辦法跟你痛,你何必自討苦吃?「無有代者」。我好痛,你們感受到了嗎?告訴大家,人沒有辦法放下自我以前,他沒有辦法感同身受別人。要放下自私自利的人才有真愛,所以媽媽有真愛,爸爸有真愛,他是沒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條件不具足,那個愛就要變質。大家看現在那些愛來愛去,最後殺來殺去的多不多?看破世間了沒有?看破情愛了沒有?看不破還得繼續流眼淚,看破了眼淚就可以止住了。所以人讀了這些經典,確實對自己很多心境、道理會更明白。有空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多讀經真的可以讀到明理,多聽經可以把自己勸明白。你真的明理,自然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念頭就可以遣散掉。
【又未能然。】
假如試著去明理,還是伏不住念頭,甚至是這些行為好像還是控制不了。
【須隨事以禁之。】
要隨著這些行為來要求自己,甚至是警戒自己,這些事不能做。像佛門有「五戒」,就是不能做的事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跟儒家的「五常」完全相應,仁、義、禮、智、信。在《論語》裡,孔子對顏回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我們今天遇到一件事情,馬上這個心就不恭敬、有邪念,你不能看;你聽了什麼話,馬上心就不正、就偏邪,不能聽。三姑六婆的話能不能聽?現在那些連續劇,演的跟倫理道德不相應的可不可以看?不可以。你們自己說的,回去再看就變欺騙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今天已經感覺有情緒的時候,這個話就不要講。所以這是隨著這些事情去要求自己。
像《弟子規》講的「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你不能隨波逐流,講那些流俗的話不行。其實這個不容易,我記得自己念初中的時候,很多電視、同儕之間講髒話,你不知不覺就受影響。懂得去禁止,嚴格去要求自己,不要有這樣的言行,這個很可貴。接著講: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
這個『上事』就是從心地上改。不只從心地下功夫,同時又常常讀經、明理,而且很多行為他會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去做,『上事而兼行下功』。
【未為失策。】
他不失策就是很好的方法,上乘的方法。
【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這個指執著在事相當中去下功夫,這個『昧上』,「上」就是指對治自己的心,反而都沒有用功夫在對治自己的心跟明理上,這樣用功就比較笨拙。你比方說,我從來沒有開口罵人,這是事相當中沒有罵人,可是念頭裡不知道罵了多少次,很生氣,但是沒有罵出來而已。這個不從心地上禁戒,自己的修養很難提升。
大家想,現在人得癌症的很多。癌症很多時候是從心上先生病,尤其生悶氣就很容易壓抑,壓到最後就生病。這個也是生悶氣的人可能不罵人,事相當中看好像沒有犯過失,在心地上有犯過失。當然我們看到這段,一定要懂得明白用上乘的功夫,從心地上、從理上再兼顧從事相當中先去要求自己。
所以在事相當中不好的地方不要去,甚至電視不要看,我是建議。大家注意看,我們有功夫看電視的時候不隨著它影響我們的心情嗎?有沒有人做得到?那做得到功夫就很了得。他不被境轉,他能轉境。既然看這些東西都會影響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善心,我每天幹嘛還看它?應該去看些不斷增長我們的智慧、德行的東西,有套碟很好,「聖賢教育改變命運」,這些好東西、師長講經的光碟。師長講經五十六年。我們從現在開始看,還可以看五十年,那個時候我已經……所以夠看的。
很多人又說,我不看新聞,很多事我不知道。我告訴你,不該知道的你都不知道,該知道的你還是會知道。大事你一定知道,別人一定會告訴你。誰被殺、誰被怎樣,你都不知道;那些世間很恐怖的事,你都不知道,知道那些要幹嘛?只是建議。包含去這些鬥鬧的場所,其實我們現在的定功都還伏不住,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逞強。「那裡可憐的人很多,我去度他們、我去幫助他們。」最後就被人家給度走了。會污染我們的環境、影響我們的環境,先敬而遠之為好。接著經文講:
【顧發願改過。】
一個人發了大願:他人生要過得有意義,對國家、社會、對家族要有貢獻,首先他得要先改自己的過,而在這個用功的過程當中,
【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
在明顯的地方,要改過需要良師益友、好朋友提醒。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我們真的要能感得『良朋提醒』,其實人生所感得好的因緣,根本還是自己的修養、自己的態度。比方說俗話講:「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個就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互相感應。我們去看不好的書,是我們的心壞了;我們會去看聖賢書,是我們希聖希賢這份心去感應來的。
《弟子規》很多的經句,它就是培養我們一個人的善心。一個好的態度,接著他感來什麼?感來好的人生、命運。每一句,大家看「父母呼,應勿緩」,對孩子一生影響大不大?他連父母呼都不應,他到哪個行業不都給領導氣得半死,你說他以後會有什麼成就?「冬則溫、夏則凊」這個心態,對人非常細心、關心。他這個心態,他以後無論做任何一個行業一定都是成功的人。因為每個行業都是要去愛人,都是要去服務人,他這種心境就會做得非常用心、深入,他一定做哪個行業都能成功。
大家相不相信,你看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你可以斷他以後的成就。你假如依照《弟子規》去看很准,准到人家會說你會算命。《弟子規》上有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以後你的孩子能不能遇到良朋提醒,遇到良師益友,現在就看得出來。假如你批評他一句,他嘴巴就翹得很高,就生氣好幾天,那麻煩了,以後哪有人會提醒他?看到他躲得遠遠,不然都被他瞪白眼。他現在有這個態度,你以後不用替他操心,他謙卑接受別人的勸告。可是話又說回來,孩子為什麼有這個態度?他跟誰學的?大家可不要說,讓他念一百遍他就會了,他是記住了,但更大的影響是我們的身教那份德行感動他,他潛移默化就形成那個態度。所以《弟子規》最主要還是我們成人學,表演給孩子看,他看了就覺得做人應該就是這樣,自自然然就學會了。
荀子有段話非常好,說到「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媚我者,吾賊也。」「非我而當者」,「非」就是指出我的過失、缺點非常正確的人,他是我的好老師。他一提出來我就懂得改,我就能提升。「是我而當者」,這個「是」就是肯定我、鼓勵我非常恰當,人還是需要鼓勵的,他就再接再厲,這是我的好朋友。「諂媚我者」就是講些奉承的話、好聽話給我聽,慢慢的我就迷失自己,看不清楚自己,還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時候,這個德行就一直下降,在這些諂媚、巴結當中不知不覺就把他的德行給偷走了,賊害他的德行。
但是我們冷靜想想,人假如沒有高度的明理警覺性,還是都喜歡接觸酒肉朋友,講好聽話給自己的喜歡,反而批評自己的,聽一句就生氣,或者就甩頭就走。其實人能接受勸諫還有一個根本,就是能聽父母的勸。假如父母勸我們,我們馬上就不耐煩,那要聽別人勸,實在是大難大難。德行的根都在對父母的孝道,對父母的態度上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根好不好。當然,這些良朋提醒、勸過我們了,更重要的不只是說,「謝謝你,你是我的貴人。」要進一步改,人家會覺得很感動,下次繼續幫我們、勸我們。假如人家講了很多次,我們依然故我,那人家覺得你不受教,算了不跟你講了。所以人的態度很重要。
大家有沒有經驗,我親朋好友真的勸了我很多次,我也覺得他們勸得很對、很重要,但我還是犯。然後可能親戚朋友會覺得我都跟你講很多次了,你怎麼還不改?我們會覺得有點委屈,「我真的想改,改不掉。」我們身邊的同仁,有些很重要的觀念幾年前就給我講了。好多年之後,我現在才覺得他講的話很重要、很有道理,以前都聽過,但是好像那個時候比較鈍,現在就覺得很重要。所以不是不願意接受,而是自己的根性太鈍。所以後來我就覺得給別人講一次、兩次,不能苛刻要求他馬上能明白,甚至不能要求他記住。因為科學家說,一個知識要講二十一次才能記住。我還沒講二十一次,不能苛刻要求他記住。所以以後勸人家勸一次,回去日記本上劃一、二,劃到二十一次。告訴大家,二十一次是remember,是記住,不是悟到,悟到還不是做到。所以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其實坦白講,我們悟到了嗎?悟到了我們去做到了嗎?剛好今天九月十號是中國大陸的教師節,有同仁給我發短信,祝我佳節愉快。其實我收了之後,心裡很忐忑不安,就回短信「慚愧、慚愧」,我想自己連學生都做不好,做不了老師,我只想能做到不要騙人就好。因為師長當時二OO五年底在湯池給我們勉勵說,「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真的不想騙人,但是沒有做到,真的會讓人家很難受。所以也得時時鞭策自己,還確確實實需要良朋提醒。當然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態度,一開始也不容易,人家勸的時候,聽人家勸告的時候臉色也是不好看,慢慢地,聽人家勸還能點頭說「謝謝、謝謝」。要克服自己的慣性。
『幽須鬼神證明』,古人在下功夫修行,事實上是很讓我們佩服。比方說,湯王在他洗臉的盆子上面寫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甚至我們儒釋道三教他都藝術化教學,在很多的藝術品、物品當中都表這些做人的道理,時時我們一看就提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