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0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0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0

Update: 2020-11-16
Share

Description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好久不見。剛好上個禮拜,我們跟著師長到斯里蘭卡訪問,師長是接受斯里蘭卡總統的邀請。因為總統對於師長在國際間促進宗教團結,化解世界的這些衝突、危機,這些行持、風範,斯里蘭卡總統很佩服,所以才有這次邀約。我們托師長的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這一路上非常受教育、受啟發。應該算下了飛機,就開始受教育了。包含一下飛機,他們每個服務人員,機場的服務人員,很親切。一看到我們就跟我們問候,當地話講:「ayubowan!」就是祝你無量壽的意思。而且每個服務人員的眼神很親切、很真誠。一般在大都市裡面,這種眼神不容易看到,所以這個真誠是很可貴。因為我們這次跟著師長去,是總統的貴賓,所以行李都是人家幫拿好的,一下飛機就可以到貴賓室休息。這種禮遇誠惶誠恐,得好好學習才行,不然享痴福,愈享愈愚痴就麻煩了。
  而且我們這幾天,在路上都是警車開道,總統的貴賓。當在貴賓室的時候,當地的一位法師,寶光法師來接待我們,結果他一開口,就講標準的普通話。他在台灣已經十年,所以華文講得很好,一點都不陌生。服務人員一看到他,馬上拿很潔白的白布鋪在椅子上面,才請法師坐。斯里蘭卡是佛教國家,佛弟子有百分之七十六左右,所以對法師,就是他們學習的老師特別恭敬,都要先鋪了白布,請法師坐,然後跪下來給他問安。這個是我上的第二堂課,他們尊師重道。
  坐著遊覽車在路上,望著窗外,看到小朋友下課了,應該是小學的孩子。他一看到你在車上,就很親切的跟你打招呼,很歡迎你,包含初中生也一樣。所以我看到初中生這麼熱情跟我打招呼,我真的是誠惶誠恐,為什麼?覺得現在這些初中的學生,都比較酷。十個裡面有八個拿著手機在那裡玩。可是這個國家的初中生,這麼親切,他的整個表情都很天真、很善良。後來我知道原因在哪裡。原來他們的學生,從小每個禮拜一到禮拜五,上課以前,都帶著孩子做三皈五戒,每天。然後每個禮拜天,孩子都到附近的佛寺,上半天佛陀教育的課程。
  我們是二號到。四號早上,我去參觀其中一個寺院,這個寺院佛陀曾經在這裡講過經。站在佛陀曾經走過的地方。而且種了一棵菩提樹,我揀了幾片葉子回來,緬懷一下佛陀的慈悲,佛陀的誨人不倦。三千年過去了,他們當地的人都非常尊重佛陀。我們看那一天好多成年人都在這個菩提樹旁邊,佛舍利塔旁邊,都在那裡讀經。其中有一個婦女在讀經,我叫旁邊的同仁趕快拍照,因為她那一部佛經,已經念爛了,都已經不知道念多少年,都破得稀爛了,可是她很恭敬,還在繼續用那本在讀。我們想想,現在的華人,擁有的經典這麼多,每本都這麼新,可是我們得的益處,可能比不上她那本破爛的經書。她是如此的珍惜,我們反而太容易擁有了,就不懂得珍惜了。所以其實有福報,得要會享才好,不然在福報當中反而容易墮落。
  我們去那個佛寺,當時去學習的孩子有多少?三千人。我們看了很驚訝,趕快站在孩子面前拍照。因為背景是三千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禮拜天這些孩子沒有去玩耍,沒有去網吧。全國的孩子都到佛寺去接受半天的佛陀教誨,這個地方的孩子,跟其他地方一不一樣?不一樣!所以,我們感覺這個國度確實有聖人的足跡、聖人的教誨,教化這個地方幾千年不衰,而且還保有原始佛教,他們的寺院都是教學,不是做經懺佛事。
  後來我們了解到,最感人的是他的總統,一國之總統,非常虔誠學習佛陀教育。他的總統生日那一天,大家想一想,一般國家這麼高的官員生日那天干什麼?我們生日那天干什麼?一般有財有勢的人生日那天就要去happy happy了,是不是?就好好花一點錢。總統早上六點到佛寺供僧,拿出他自己的俸祿,供養寺院的僧眾。那代表對這些講經的法師、老師非常恭敬。生日都是這麼好學,這麼尊重法師,那上行下效,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為什麼他們這個國度的百姓這麼尊師重道了。
  好,就先講這幾點就好了。我繼續講下去,今天《了凡四訓》,其實剛剛講的也是《了凡四訓》,為什麼?我們剛好講到「積善之方」。前面舉了十個善行,接著要判斷什麼才是正確的善,後面有十個行善的綱領,大家記不記得?這十個綱領裡面有與人為善,怎麼透過自己的行為帶動別人行善?這個總統做得很好,敬重尊長,尊重家裡的父母、長輩、學校的老師、單位的領導,都是敬重尊長。這個國家的人民都在做,包含對人非常禮敬。我到飯店,剛進去坐電梯,結果要出電梯,我就請對方,剛好另外一個男士跟我一起坐。我就比這個手勢,因為我英文不怎麼好,只好用肢體語言,請他先走。然後他很堅持,要我先走。因為他看我是外國人,他是本國人,他就非常禮敬客人,一定堅持要我先走。到飯店去,見到每個人,他都會跟我打招呼,很自然。
  所以,大家下一次要出國旅遊,建議大家可以去斯里蘭卡。我幫大家調查了一個訊息,佛陀誕辰那天,有十四天全國戒殺,不可以殺生。然後那一個禮拜左右,全國慶祝佛陀誕辰,你那幾天去,吃東西都不用錢。他很熱情招待你,只要他拿給你,你要吃。你不吃,他覺得你瞧不起他,他那麼熱情,你還拒絕他。農曆四月八號,差不多那個時間,你們好好打聽一下,去那邊真正去體會三千年前的聖人,他的德行,影響到三千年後的國度、人民,所以令人感動。佛陀一生的價值也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講的這個「積善之方」,了凡先生用心良苦,先舉了十個例子,增強我們的信心。我們這次去也是增強信心,增強什麼信心?這個世界很有希望。為什麼?斯里蘭卡宗教團結,他們也有基督教,也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長老說:「就是因為佛教把國家治理得安定,我們才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好好發展。」那代表伊斯蘭教跟佛教處得很融洽,而其實這個就是佛陀的身教。
  我們都知道,進佛門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本來是印度教的護法。你看佛教心包太虛,佛陀在印度教化,就把他當地的宗教整個包容進來。甚至是提升了他本來的這些民俗宗教,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你就對宗教的團結有信心,對聖教教化有信心。這個地方老百姓善良,而且沒有天災,他們也沒有地震,也沒有颱風。所以我觀察到,除了馬來西亞沒有地震,沒有颱風,現在還有一個斯里蘭卡,它也很少有天災。所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天災多的地方不能怨天尤人,還得從心地改過開始。
  十個例子,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九個,今天跟大家再講最後一個。
  【嘉善支立之父。】
  浙江嘉善有個人叫支立,他的父親在當官的時候,
  【為刑房吏。】
  在監獄裡的刑房當書辦。
  【有囚無辜陷重辟。】
  有一個囚犯,他是無辜的,但是被陷害、誣告了。『重辟』,就是被判了重刑,像死刑這樣的情況。
  【意哀之。】
  這裡看的出來,讀書人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誨都有仁愛之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我們想一想,一個人被判死刑,除了他陷入絕望以外,還有誰會痛苦?他們全家的人,愛他的人都很痛苦。所以『意哀之』。
  【欲求其生。】
  希望能夠救他一命,平反他的冤獄。這個囚犯在絕望當中,感受到這位官員的善意、仁慈。他想這是他的一線光明。
  【囚語其妻曰。】
  這個囚犯剛好有機會,他的太太來看望他。
  【支公嘉意。】
  這個支公他非常仁慈、善意,希望幫我平反。但是很慚愧,我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報答他。
  【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
  明天你邀請他到我們鄉下來。
  【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
  然後妳接待他的時候,妳就告訴他,要改嫁侍奉他。這樣子,他可能會更用心的,念在這個情分,來辦好這件事情,那我可能還有生還的機會。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個當丈夫的也有點誇張。但是我們在看這些故事的時候,要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一個人已經幾乎快絕望沒命的時候,他才會出此下策。所以我們想一想,一個為人父母官的人,能不能想到他現在的百姓,有多少人的人生是瀕臨絕望的狀態?他假如想到這裡,他會竭盡全力去救護他,反而對方出這樣的下策,更能感覺到他的恐慌、他的無助,這個是善體對方的心情。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官員講一段話也很感傷,為什麼?人家問這個官員,你這個地方的大學生自殺率很高。在大陸獨生子女,這一對夫妻就養了這個孩子,養到十八歲,養到二十二歲,他費了多少苦心?就這麼一個孩子,他大學跳樓自殺。你看他的父母、他的家人以後日子怎麼過,你能感同身受,都覺得要用最大的努力阻止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一件,不願意它再發生。而這個官員被訪問,「你這個地方大學生自殺率很高。」這個官員說:「我們的這個比例,比起很多國家還算低的。」你當一個父母官,你看到什麼?你現在看到數字!你沒有看到受害者的痛苦。甚至於有沒有感覺到這個數字是會愈來愈高,還是要趕快把它阻止下來?
  所以我們看這麼多故事裡面當官的人,我們感動。古代這些讀書人都明理,犯人沒飯吃了,寧肯自己餓肚子,趕緊煮稀粥給犯人吃,捨己為人。
  【其妻泣而聽命。】
  他的妻子也覺得,他們的家走到這個地步了,也沒辦法,只能出此下策了,也順從丈夫的意思答應了。
  【及至。】
  隔天,支公到他們家。
  【妻自出勸酒。】
  他的妻子非常熱情的款待。
  【具告以夫意。】
  又把他丈夫的意思轉告給支公。
  【支不聽。】
  這個『不聽』就是斷然拒絕,而且還是盡力的幫他平反。
  【卒為盡力平反之。】
  洗刷了他的冤情。
  【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
  囚犯出獄之後,夫妻一起登門叩謝支公,救了他們家一命,然後發自肺腑的說道:
  【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我們看當官的人叫公務員,他們得到國家的信任、得到人民的信任,他們領的是國家納稅人的俸祿。應該盡一份道義,愛護好百姓。從這裡我們看得到,中華民族的人民,非常善良。我們公務員服務好老百姓是應該的,可是我們做了一點,老百姓感激得不得了。
  我這一次八月份去雲南,雲南省政府辦了三年的道德論壇。聽課的大眾,每一次都有一、二千人以上,三次加起來應該有七、八千人。第一次辦,人很多。因為除了昆明以外,大理還有分會場。今年好像分會場還有二、三個,所以受眾應該有七八千人。當地有一位官員,他是宣傳部思想道德處的處長,寧處長。他說本來他那個部門門可羅雀,很少老百姓來找他,可是他辦了論壇以後,門庭若市。他的辦公室常常很多人來,很熱鬧。而且是老百姓提著錢,然後告訴他:「你趕緊再辦這樣好的課程,我們出錢。」他很感動,他說這個是我們官員應該做的,才做了一點點,百姓這麼支持我們。所以有時候看到這些記載的故事,體會到我們中華民族這些人民都很善良。而一個官員,你有仁慈之心,你能感動多少百姓,你能改變多少百姓的命運?所以「公門好修行」!您看范仲淹,他在當官的時候提拔了多少人才,這些人才往後又利益了多少人民?
  這個囚犯出獄以後,等於是支公對他有再造之恩。「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是這個世間太罕見的人品、道德。我們讀到這句,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學了《了凡四訓》以後要真幹,你的親朋好友跟你相處一段時間都會說:「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在這個功利時代,還遇到你這麼有情義、道義的人,我真的很感動,真的這一生沒有白來了,能交到你這麼好的朋友。」那你也感人至深。諸位長輩、朋友,你有沒有遇到哪個親戚跟你這麼講話?有沒有?還沒有,那不行,要真幹。其實在這個時代要感動人,更容易,為什麼?現在人都急功近利、都自私自利,你只要能替人家想,人家就很感動,「怎麼還有這種人?」
  【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
  他很感佩支公的德行,也替他著想,您都還沒有兒子來傳承您的家道。我有一個弱女,他的女兒,應該在二十歲左右,『送為箕帚妾』,送給你當太太。「妾」就是不是原配,原配還沒有生孩子,送他做妾,而且用「箕帚妾」。看到這個名詞,也看到古人的那種厚道,講話很客氣。讓我女兒去你們家拿簸箕,拿掃把,幫你掃掃地,可以吧?不是說嫁到你們家做貴夫人,不是。送給你做掃地的好不好?
  你看古人的謙退,都在言語當中。比方說介紹自己的太太,「賤內」。大家不要誤會,賤是自己了。賤內,我這個賤人的內人,叫賤內。不然太太要抗議,這麼難聽,自己謙退。稱自己的孩子「犬子」。稱別人,「令尊」,「令堂」。這樣應該禮上講得通,因為我要報答你的深恩,你都不接受。可是你都沒兒子,那我把我的弱女嫁給你,這個在禮上應該講得通了。接著:
  【支為備禮而納之。】
  支公接受了。但是非常恭敬對方,對方變成他的岳父、岳母了。他心裡有沒有說,我救了他一命,我很有功勞。你看,痕跡都不露。對人都是那種愛敬的心,須臾不離。哪怕是嫁給他做妾,他都恭恭敬敬地把她迎娶進來,『備禮而納之』。同樣感謝這一對夫婦,養育女兒的辛勞。所以,古人在做他應該做的事,絕對不求圖報,甚至痕跡都不露,不放在心上。
  【生立。】
  這個妾生了支立先生。
  【弱冠中魁。】
  『弱冠』就是二十歲,考上舉人。
  【官至翰林孔目。】
  他做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
  【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
  他的孫子高,曾孫祿,『貢為學博』就是學問很好,保送國家的大學讀書,然後派到官辦的學校當老師,這叫「學博」,官學的老師。
  【祿生大綸。登第。】
  這個已經是他的第四代了。『登第』就是考上進士。這個是救護無辜的人,給人再造之恩,得到的好報。接著經文講: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這十個案例,雖然所做的事情,情節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存心都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去幫助人,毫無保留去做。
  而了凡先生舉這十個例子,大家注意的話,基本上都是他們浙江嘉興附近地區發生的事情。而且都離他們很近,大家都很熟悉這些人、這些故事,這樣會給人很強的信心。所以以後大家要勸人行善,要多收集故事,而且你走到哪裡要收集那裡的故事。你到中國大陸去分享,你就要收集中國大陸的故事。你不能到中國大陸去,每一次,都是我們馬來西亞的什麼什麼故事,聽起來感覺有點距離感。處處都可以看到了凡先生的用心。他舉這些距離最近的例子,時間最近的例子,很有公信力。
  大家起了對行善的信心,接著要懂得正確的判斷,什麼才是真正的行善?不能你覺得行善,可是事實上,反而是在造罪業都有可能,所以先要明理。
  【若復精而言之。】
  我們很精細地去判斷什麼才是善,善的真實意。了凡先生舉了八個角度來判斷善,則善有真善,有假善。
  【有端有曲。】
  有端正的善,有歪曲的善。
  【有陰有陽。有是有非。】
  看起來是善,事實上不是善,是非善。
  【有偏有正。】
  有偏善,有正善。
  【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都要深入了解、深入判斷。
  【為善而不窮理。】
  一個人行善,不通達善的真理、善的真相。
  【則自謂行持。】
  自己覺得自己做得挺好。
  【豈知造孽。】
  反而是做錯了。
  【枉費苦心。無益也。】
  白費苦心,自己不受益,別人也沒有辦法被帶動行善。
  舉個例子,曾子是孝子,孝是百善之先。曾子有一次,在田裡幫忙父親耕作,不小心把瓜藤給弄斷了,瓜藤一弄斷,整個瓜就死掉了。他父親看了,一下子情緒控制不了,太生氣了,拿著那個鋤頭就打他。曾子覺得自己錯了,父親拿起鋤頭來,他恭恭敬敬給父親打,結果一打下去,他就昏過去了。結果昏了,後來醒過來了。
  請問大家,假如是你,你醒過來,睜開眼睛,第一個念頭是什麼?「痛死我了,爸爸怎麼打我這麼重?氣死我了。」我們可能起這個念頭。我們跟聖人的距離就在這一念之間。曾子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怕他爸爸擔心他的身體,馬上一醒過來,把古琴拿出來,開始唱詩歌,他爸爸一聽,沒事,他就不擔心了。彈完琴,還偷瞄他爸爸,爸爸不擔心了,沒事了。被打昏了,第一個念頭還是想他爸,沒想自己,這不簡單!
  結果這個事情傳到孔子那裡,孔子說:「曾子不是我的學生,以後叫他不要來見我了。」孔子是在表演。曾子說:「我哪裡做錯了?」趕緊叫同學去打聽一下,錯在哪裡?孔子說:「我以前不是跟你們講過大舜的故事嗎?那個舜王,爸爸媽媽要打他、要害他的時候都找不到他,一需要他的時候,他馬上就出現了,他馬上就去服侍了。舜王,他行孝是非常懂道理的,他爸爸拿小棍子,他就接受責罰。拿那個大的棍子,他就趕快跑,給他追了。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那麼大的棍子打死了怎麼辦?會失手,真的失手打死了,你的父母不就悔恨一生嗎。那你不陷你父母於痛苦、於不義?」
  你看,學孝要通權達變。所以你不把這道理搞通達了,
  【自謂行持。】
  我很孝,被孔子罵。
  【豈知造孽。】
  所以「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了都順著自己的意思沒有通達,反而愈學愈執著,就不好了。
  所以像這一次,我們跟著師長。師長隨時在給我們表演。比方,我們去拜佛牙,到佛牙寺去拜佛牙。師長八十六歲了,捧著一盆花,要去供佛牙。旁邊的學生很恭敬,「師父我幫您拿。」師父笑一笑:「我自己拿。」內行人看門道,你看師長那是他的誠心,他要去供佛的,這個忙不用你幫了,自己真心去供佛。對,學生很恭敬,但是他用微笑回禮,他還是恭恭敬敬自己拿著鮮花去供。
  吃飯的時候,學生很恭敬,特別端菜上來,要給師長吃。師長笑一笑說:「我吃這個就好了,我吃這個就好了。」就吃當地法師提供的這些餐點。老人家都吃他們準備的,人家笑得合不攏嘴。
  又有一次,很多年前,印度教請師長去吃飯。印度教用手吃飯,直接用手抓,師長很自在跟著吃起來了。其中有一個大護法,在那裡表情很難看,好髒,那個表情就把人家的誠意都給搞砸了,那個是添亂。你看隨時隨地離執著的習慣,離這個相,體會到別人的真誠心,跟人交心。師長帶了很多尊貴的禮物,佛像、西方極樂圖,這些珍貴的禮物,送給很多學校、寺院。結果這個寺院就送師長缽,托缽的那個缽,還有袈裟。師長接了袈裟,隔天師長上台講經,穿了人家送他的斯里蘭卡小乘法師穿的袈裟。他把我們中國大乘的袈裟脫下來,穿著人家送他的小乘袈裟。你看看,當老人家走出來的時候,你看所有這些當地的出家人高不高興?真的,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在旁邊的學生,師父去哪裡了,換了衣服了,一下子認不出來。所以這個行萬路,除了學習這一方上到總統,下到人民的德行之外,還要看我們師長老人家處處的表演。
  接著開始分析這八個角度。
  【何謂真假。】
  怎麼樣的情況叫真善,什麼情況叫假善?舉例子。
  【昔有儒生數輩。】
  有讀儒書的讀書人,好幾個人。
  【謁中峰和尚。】
  他們去拜見浙江天目山的中峰和尚,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就請教他。
  【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佛家的教誨說道,善惡的報應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行善一定得善報,行惡一定得惡報,絲毫不爽。可是今天這個人行善,子孫卻不興旺,子孫還有災難。某一個人造惡,可是他現在家裡還這麼昌盛,還當大官。
  【佛說無稽矣。】
  佛講的好像沒有考據,跟事實不相符合。這個代表這些讀書人已經起了疑心了。但是可貴在哪裡?這些讀書人有疑心,「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們現在人不一定有以前讀書人的態度,現在自我成見很深,自己看到什麼就下判斷,然後就開始去講,「那些道理不對了,你看我看的就是這樣。」把人家對聖教的信心都破壞掉了,這個就造口業。所以自己有疑,不能把那個疑去感染很多人,要去請教明白人才對。不然你誤導了別人,讓人失信心,斷了人家慧命,這個口業就很重。
  【中峰云。】
  中峰禪師講:
  【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撼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高僧都很有威嚴,馬上義正言辭告訴他:凡人的執著,產生的俗情俗見還沒有去除掉。『正眼未開』,他判斷邪正是非的能力還沒有形成。法眼還沒有開,所以認善當作惡,指惡當作善,那就變成善惡顛倒了。『往往有之』,這個在世間是常有之事情。『不撼己之是非顛倒』,不遺憾、悔恨,不反省自己是非沒有判斷清楚,反而抱怨上天的報應不公平、不正確,這樣是不妥當的。讀書人聽了以後: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善惡怎麼會顛倒錯誤?大師接著跟他講:
  【中峰令試言其狀。】
  那你們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我了解看看。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這個讀書人講到了,罵人、打人是惡;恭敬、禮敬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不一定。另外一個人又說了: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貪財亂要錢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大師又說:
  【未必然也。】
  不一定。
  【眾人歷言其狀。】
  這些讀書人把他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的種種,這些所見所聞,都提出來。
  【中峰皆謂不然。】
  都覺得他們的判斷不一定(對)。
  【因請問。】
  這個很可貴,他們所講的都被中峰禪師否定,他們還很謙虛,請教。
  【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就是他做這一件事情的動機才是根本,他的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他去做的動機是要利益人,那是善。他去做的動機是帶著他的目的,他想謀好處,這是惡。所以有益於人,你的動機是為他好。
  【有益於人。毆人詈人皆善也。】
  你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救了他一命。你罵他把他給罵明白了,罵清醒了,他可能逃過一劫,沒有做糊塗事。大家有沒有罵人把人罵醒過?大家可不要學傳統文化,學得都很柔和,都看起來像好人,該罵人得罵、該呵斥得要呵斥,不然慈悲多禍害。你該呵斥他,你沒呵斥他,他愈來愈放縱就麻煩了。所以,佛門有一尊護法神叫怒目金剛,你該呵斥他,你不呵斥他,就是對他不慈悲了。
  好,我講完你們可不要明天亂罵人,罵了可以醒才罵,那是緣分成熟。而且罵的時候不是發脾氣,是掏出心來護念他,那種言語是可以感通的。你們有沒有罵人罵到流眼淚的經驗,有沒有?有,罵到被自己感動得流眼淚。我曾經有過,我曾經罵學生罵到自己流眼淚。還不錯,後來那些學生對我挺好的,那些都是比較皮的了。但是一次、二次、三次,知道你罵他是為他好,他對你很熱情。
  【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都是帶著目的的,有所求的,你禮敬他人,那個都叫諂媚、巴結,那是惡。所以聖賢人看事,都從根本、都從心地看,他就不會看錯。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0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0

蔡禮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