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029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好!《了凡四訓》的課程,我們學習到第四個大項「謙德之效」。在這個章節當中,了凡先生非常地善巧,非常用心,先舉了《易經》、《書經》當中的教誨。經典當中的教誨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增長我們對謙德的重視,還有信心。不只舉了經典當中精闢的道理,而且還舉了具體因為謙德而考上功名、因為謙德而增長自己福慧的真實例子。所以說「謙德之效」,這個「效」是他的福報現前,他的智慧增長,包含他的德能,都會因為謙虛而全面的增長,所以這個「效」是很有益處。經文當中講到: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了凡先生他多次跟同伴(這些同鄉、同學)一起進京趕考,每一次看到清寒的讀書人將要發達,將要考取功名,都會在這些人身上,先感受到他的謙和的光彩。『謙光可掬』,這個「掬」是好像捧出來,非常明顯,讓你一接觸他,就感覺他非常平易、平和,非常謙退。而且這個「可掬」不是裝的,而是非常自然的流露。第一個例子:
【辛未計偕。】
辛未年,了凡先生三十七歲,他偕同同鄉。
【我嘉善同袍。凡十人。】
跟同鄉、同學十個人作伴進京趕考。
【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
在十個同學當中,他觀察到,丁賓,字敬宇,這位同鄉,他年齡最小,而且非常的謙虛。當然,了凡先生他很可貴,在前面「立命之學」,他就有提到,自己刻薄,然後常常「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就是也比較傲慢,有時候言語不饒人。他除有自知之明之外,他也很懂得去欣賞別人的謙虛。所以後來改造命運,也可以從這裡看到,他時時以別人的長處來提醒自己,他沒有嫉妒,都是欣賞、學習。他馬上歡喜的告訴旁邊另一個朋友,說到:
【予告費錦坡曰。】
跟費同學說道:
【此兄今年必第。】
雖然年齡最小,丁敬宇賓年齡最小,但還是以兄來互稱,說道,這一位兄台今年必定考上進士。費錦坡接著說:
【費曰。何以見之。】
你是怎麼觀察的?為什麼講得這麼肯定?
【予曰。惟謙受福。】
了凡先生說到,惟有謙虛能受福報。其實假如不謙虛,受福報可能是禍不是福。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我們冷靜看看,現在這個時代,人一有錢,財大氣粗,驕奢淫逸,這不見得是福。不只是財富,沒有謙虛的修養是禍;包含擁有地位、擁有很高的學歷,假如沒有謙,也是禍患。所以「德者」,德行,事業的基礎,假如沒有德的基礎,這個事業遲早要垮下來的,這個德行遲早要敗喪的,所以『惟謙受福』。
【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
讀到這一段,可見了凡先生很仔細、很用心在觀察這一位丁學長的優點。我們有時候想想,人家問我們身邊的好朋友有什麼優點?有時候我們臨時還想不起來。想不起來,很難去學到對方的優點。甚至有時候,人家臨時問我,你跟師長老人家學這麼久了,他身上有什麼優點?你效法了幾點?有時候被人家這麼一問,還真是突然腦中一片空白。這等於是我們對自己崇敬的人、身邊的人,有沒有時時見賢思齊?不然很可能這些善知識跟朋友,在我們身邊再久,我們也學不到他們的優點。所以人道德學問要提升,都是要主動,都是要下功夫,看得懂,才效法得了。
了凡先生看得很細膩,說到,你看十個人當中,『恂恂款款』就是非常真誠、實在,又厚道;而且『不敢先人』,他很謙退,不會跟人家爭,都是禮讓、尊重別人。『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他跟其他人相處很恭敬,這個表現在他的表情、態度,以至於一言一行當中。「順承」就是很溫順、很順受。可能別人提一些意見,他雖然不是很能認同,但是他懂得先順受。因為畢竟十個人在一起相處,很難說有時候決定一些事,大家的想法都一樣,他能懂得恆順大家。這些其實都要很柔軟才做得到的。您看現在這個時代,兩個人住在一起都吵架,更不用說「恭敬順承」了。「小心謙畏」,他非常謹慎,這個「畏」裡面還是一種恭敬的態度,怕自己的行為去讓人家不舒服,惱害到別人,所以他謙虛、恭敬謹慎。了凡先生覺得,都是丁學長做得特別好,一般的其他的同鄉比不上他。
『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這個丁學長,別人侮辱他,他不會回嘴,這個是能忍辱。「聞謗不辯」,人家毀謗他,他也不辯解,不跟人家爭辯,不會逞口舌之辯。那當然,受人家侮辱、受人家毀謗,這個是最容易讓人起情緒的,他能平心靜氣地包容,這個是有學問的表現,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我們再想想,假如不這麼做會怎樣?他很有修養他做到。能不做到嗎?做到了,別人敬佩他,連了凡先生,大他這麼多歲都佩服他。而且有後福、有大福,考上功名,這麼年輕。假如受侮必答、聞謗必辯呢?我們可以再繼續沙盤推演,人家侮辱我們,鐵定是我們可能有得罪他或者是他看我們不順眼的地方,我們馬上不高興,回嘴了,那可能就吵起來了,可能吵凶了,那個怨不就愈結愈深?而且旁人看起來,這兩個人,一般見識,一個巴掌拍不響。其實在團體當中,人家也很難敬重我們。那常常動火的,我想領導不敢重用;必然是度量大的,能忍耐的人,才成得了大事。
所以每一個角度,你再用另外一個正反兩面去看它,也提醒自己,還是要很理智地往這個謙虛、德行的方向,去要求自己才對。因為很多人,他不冷靜,就一時間一種感受、情緒,「為什麼就要我忍?為什麼就要我不是別人?」其實當我們這麼去講話的時候,已經沒有察覺,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自己的心早動了。掌握不了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未來更不可能掌握得了。所以了凡先生從這幾個角度觀察,丁學長這一些修養,顯然比大家做的好很多。接著,他說到:
【人能如此。】
一個人能有剛剛分析的這些優點、這些修養。
【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
必然感動天地鬼神來護佑這個人。天地鬼神都護佑,
【豈有不發者。】
怎麼可能會不發達?我想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姓氏的祖先都是聖人,而且重視家道的承傳,都有家譜。一般家譜沒有被破壞的,查家譜都能查到是黃帝的第幾代子孫。好像師長他們都查得到,是黃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子孫。這個告訴我們什麼?首先,我們的始祖是聖人,而且代代都出聖賢。你一查,這一百多代當中,多少留名青史的聖哲人。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為什麼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古文明,還能承傳文化而不衰?這不是偶然,這是聖德聖福的庇蔭。我們的老祖宗是道德起家,這個才是最關鍵的。老祖宗有這麼大的福,大家想一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福報給誰?鐵定給謙虛的子孫,鐵定給有使命感要當好父母官的子孫,鐵定給有使命承傳道統的子孫,這個是必然之理,這些道理不複雜。比方,今天你是爸爸媽媽,你有三個孩子,你會把家道傳給誰?會把福報傳給誰?鐵定傳給那個最謙虛最懂事的,他才好去照顧其他兄弟姐妹,才好去照顧家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祖宗又沒有比我們傻。所以,弘揚中華文化,後台老闆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以『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
【及開榜。丁果中式。】
果然丁學長就考上了。第二個例子講到: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
丁丑年在京城,剛好碰到一個小時候的鄰居叫馮開之,他們可能剛好遇上,然後一起準備趕考。結果他看到這一位小時候的鄰居:
【見其虛己斂容。】
他很謙虛、謙退。這個『斂容』,就是他的整個表情很和藹、和顏,一點都沒有一種驕慢的氣息。
【大變其幼年之習。】
剛好了凡先生看了之後,覺得非常驚訝,因為在印象當中,這一位鄰居應該是比較傲慢,可是現在看他是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跟幼年的氣質變化差太多了。所以俗話講,「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書讀得受不受用,入不入心,從他的整個表情氣質看得出來。因為相由心生,他的心地修養好了,自然臉上的氣質不一樣。
【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
不只觀察到他的氣質不同,而且又看到他的一個好朋友,『直諒益友』,就代表正直、誠懇,或者能體諒人,這是「直諒」。「益友」,這個朋友有這個特質,就是「直諒」的特質,決定對我們的德行道業有幫助。
這是根據《論語》的典故,夫子有講「益者三友」。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德行、人生有大幫助?「友直」,正直,正直就會勸諫我們、提醒我們;「友諒」,「諒」是誠懇,也有非常體諒人、善解人;第三個「友多聞」,增長我們的閱歷智慧。李霽巖先生很正直,直接講出了馮開之的缺點,『時面攻其非』,當面指出他的過錯。發現馮開之先生,一點都不生氣。
【但見其平懷順受。】
平心靜氣接受。而且:
【未嘗有一言相報。】
從沒見他回嘴辯白的,都是「感謝你的提醒」,順受。了凡先生接著告訴馮開之:
【予告之曰。】
他看了應該很感動,告訴馮開之先生說到:
【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說到,一個人有大福報,首先都會有一些徵兆;一個人要受大禍,也會有一些預兆。你是要有大福報的徵兆,什麼徵兆?謙卑。所以你這顆心,這個謙虛是真真實實的謙虛,相信上天,還有天地鬼神必定會幫助你。這個『相之』,「相」是相助、幫助的意思。所以你今年決定可以考上,了凡先生鐵口直斷。果然考上了,『已而果然』。
這一段當中,馮開之先生,人家批評他,他從來不會用言語再去反駁。其實從這個角度,又有正反可以看。比方不反駁,真正好的長輩、善知識,正直的朋友,他以後更敢勸你,你就更受益;假如反駁,人家講一句你講三句,人家說犯不著得罪你,以後就不講了。所以我們一回嘴,人家可能下一次他就不會再提醒我們了,那我們就沒辦法受益了。接著第三個事例: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
趙裕峰先生名光遠。在古代都是稱一個人的字,不稱他的名,一般是父母、老師稱他的名,表示對他的尊重,只有父母老師直接叫他的名。他是山東省冠縣人,『童年舉於鄉』,就是不滿二十歲就考上舉人,這個天資也是相當聰慧的。『久不第』,雖然考上舉人,但是接著要考進士,考了很長的時間都考不上。
【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
剛好他的父親到嘉善縣做三尹,『三尹』在我們現在中國大陸是講縣政府第三把手。第一把手縣長,第二把手縣丞,第三把手是主簿。等於父親到嘉善縣做主簿。他隨著父親到了嘉善,父親要去上任。應該是了解到當地有一位有德之人——錢明吾先生,他一來跟著父親、陪伴父親上任,再來要去親近這位善知識。接著經文講:
【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他很仰慕錢明吾先生,所以拿著自己寫的文章去拜見他,請他指教。結果,明吾先生拿到他寫的文章,『悉抹其文』,等於對他的文章大幅度地修改。這個「抹」可能劃掉很多句子,對他寫的這個文章,很多不認同的地方。可貴在,自己寫的文章被大幅修改,趙裕峰先生『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不只沒有不高興沒有動情緒發脾氣,反而非常心悅誠服,「改得太好了」,然後趕緊調整,趕緊把它修改過來。當然我相信,明吾先生一定給他很多指導,「速改焉」,就是面對善知識講的每一句話,印在心上,回去照做。
我們在這個點上,也要效法,進而觀照。比方,我們覺得很佩服的人,剛好有機會聽他講一席話,回來沉澱沉澱,想一想還記得多少。假如才記個一兩成,那這個真誠恭敬、好學的心就很不足。我們聽師長老人家跟李炳南老師學習,可以記多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這個受益處,還在誠敬的態度。因為有這樣的態度,他的文章必然進步很快。「文以載道」,文章的道氣也是從修養自己的德行、內功呈現出來的。心轉,命運也跟著轉。這個貴人對他的人生啟發就大,明年就考上進士。所以有俗話講,「福在受諫」。什麼人有大福報?能接受別人勸諫的人,是有大福報的人。接著我們看: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
壬辰年,了凡先生五十八歲。他入京覲見皇帝,這個『覲』就是去見皇上。『晤夏建所』,一般講會晤就是遇見,遇到了夏建所先生。看到他『氣虛意下』,「氣虛」就是虛懷若谷,「意下」就是非常謙退,毫無傲慢之氣。『謙光逼人』,謙虛的光彩,讓人感覺到平易近人。
【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
這又是了凡先生觀察到夏建所先生,「氣虛意下,謙光逼人」。就像前面講的,「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感覺到夏建所先生是真實的謙虛,所以他回去之後就告訴朋友。講了這一段也是非常精闢的道理。『凡天將發斯人也』,上天將降福於這個人,『未發其福』,福報還沒現前以前,『先發其慧』,這個很重要,人還沒有智慧就有大福,可能是禍。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經濟快速發展,很多人德行、智慧不足,一下子手上一堆錢,對他來講,這可能是痴福,這個福氣讓他愈來愈愚痴。所以真正的福是先開了慧,這個福才來,這是上天的恩賜。
「先發其慧」,慧從哪裡發?一個人有智慧,他必然是先從時時能觀照自己。時時能觀照自己,代表他不自欺,他發覺自己念頭不對,一言一行不對,他懂得懺悔改過,他才能慢慢有智慧。所以再拉回來,還是因為謙虛,開了自己的智慧,來感得大的福報。所以有段教誨非常好,「天降之福,先開其慧」。「天降之罰」,這個人上天要降罪給他,「先奪其魄」,慢慢地變得恍恍惚惚,對什麼事都很愚昧,最後禍就來了。俗話常講「禍不單行」,這是結果,因,一定是自己慢慢地愈來愈糊塗。為什麼糊塗?自欺了,錯了很多都不認錯,慢慢沒智慧又沒福報。
什麼是「天開其慧」?還沒降福要先開慧。「慚愧、奮發、改過」,有這種態度的人,他的智慧慢慢就增長。懂得慚愧,懂得改過,「德日進,過日少」,煩惱輕,智慧會長;而且奮發,不自暴自棄。反過來看,不慚愧,不自立自強,不改過的人,他就不可能有智慧。
所以這段話接著講到,什麼是「天奪其魄」?「悠忽、昏墮、自欺、飾非」,這些都是「天奪其魄」,人迷迷糊糊地沒有智慧,緊接著也沒有福報。這個「悠忽」其實就是人生沒有目標,沒有責任感,恍恍惚惚。現在年輕人假如從小沒有孝道,沒有一種責任感的教育,真的過一天算一天,「悠忽」。「昏墮」,懶惰,然後昏暗,每天提不起精神。「自欺」,做什麼事,不肯承認錯誤,自我欺騙。「飾非」,做錯了還掩飾。《弟子規》講「倘掩飾,增一辜」,愈掩飾他造的罪業就愈大,福都折掉了。而且人一掩飾,就愈來愈不真誠。真心,真誠是真心,真心愈來愈沒有了,不就天奪他的魄了嗎?
所以,確實,真正上天降的福報,先開他的慧,再降福給他。這樣的慧一發,『則浮者自實』,浮華的人變得實在、樸實、收斂。因為人常常奮發、改過,他會面對事情不苟且,實實在在去做。『肆者自斂』,這個「肆」就是比較放縱欲望,但因為開了他的慧,他懂得觀照、反思了,就會變得「自斂」。這個「自斂」就是懂得收斂,懂得反思了,懂得想前因後果了,不會胡作妄為。『建所溫良若此』,夏建所溫和善良,這麼有修養,『天啟之矣』,上天必然啟發他的智慧,他的福也會接踵而來。
【及開榜。果中式。】
沒多久開榜,果然考中進士。這是第四個例子。我們看第五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反面的例子,當然反面的例子,後來接受了他人的勸,也改變了命運。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
江蘇江陰有一個讀書人叫張畏巖。『積學工文』,就是他很博學多才,文章也寫得很好。『有聲藝林』,就是他的文章頗負盛名。很有名,不見得是好事。俗話講,人怕出名豬怕肥,盛名所累。因為自己假如接受,「我文章寫得不錯」,這麼一受就麻煩了。他的心態,傲慢一點一滴都在滋長。有沒有滋長?看下面他的反應就知道了。
【甲午。南京鄉試。】
甲午年,他到南京考舉人。
【寓一寺中。】
古代讀書人家裡比較清寒,都是十年寒窗苦讀,希望求取功名,能夠孝順父母,照顧家族,進而為國服務。沒有錢,佛門慈悲為懷,免費提供給這些貧寒的讀書人居住,所以他暫住在寺院當中。後來,功名公布了,榜單沒有他的名字。
【揭曉無名。】
名單一公布,沒有他的名字,名落孫山。
【大罵試官。以為眯目。】
他馬上火氣就上來了,破口大罵這個考試官,覺得他是瞎了眼,有眼無珠。其實,這個跟他頗負盛名有沒有關?可能有關。因為他受了盛名,他覺得我寫的文章很好,自己覺得自己很好,別人不認同他,或者榜上無名,馬上那個火氣藉這個緣就出來了。結果剛好有一個道人,在他的旁邊。
【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
那個道人看他這樣破口大罵試官,就笑了一下。
【張遽移怒道者。】
張畏巖先生已經很不高興了,突然看到旁邊有個人還在那裡笑,他就更火了,所以『遽移怒道者』,這個「遽」就是即刻,把這個怒氣移到這個道人的身上。
我們剛剛還讀到,張畏巖讀了不少書,博學多才,但是這個學是知識,不是德行智慧。因為讀了那麼多書,鐵定知道聖賢人要效法才對,不然都是知識學術而已,自己的德行智慧增長不了。所以學習的態度很重要,不然讀再多還變成增長傲慢。就像《弟子規》提醒我們的,「不力行,但學文」,學了很多經典,一句都不肯去做,「長浮華,成何人?」你看人家笑一下,馬上整個火氣就移到別人身上,沒修養了。這個根本沒有效法復聖顏回夫子,孔子讚歎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個「不遷怒」,更深的功夫,在心地上是稍微感覺自己有怒氣、有情緒了,馬上把它化掉,應該是這種功夫。張畏巖先生沒有好好效法,他是已經破口大罵了,還接著要罵另外一個人。接著道者對他說: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這道者還挺有修養,稱他相公,說你的文章應該不是很好。張畏巖很生氣。
【張益怒曰。】
這個『益怒』就是更氣了。
【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你連我的文章都沒有看過,你憑什麼說我寫的文章不好?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我常聽人家說」,這個道者講話,挺有應對的修養,他還沒有說「我認為」,他說「我常聽人家說」。寫文章,『貴』就是關鍵,最重要最可貴的在哪?心氣和平。心平氣和地寫,這個文章就是他心境的流露,必然是好文章。所以心平氣和,才能寫得出千古文章、好文章。可是,『今聽公罵詈』,我剛好今天碰巧聽到你公然罵人,破口大罵,『不平甚矣』,你的心極不平,氣極不和,才從你現在這個情況推斷你的文章,可能不怎麼好,『文安得工?』你情緒這麼大,怎麼可能寫得出好的文章出來?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這個轉折,其實坦白講,不簡單。現在人要做到,難!為什麼難?而張畏巖為什麼做得到?前提是,這個道士講到,「聞作文,貴心氣平和」,心氣和平,他講述這一段道理,張畏巖先生鐵定讀過,鐵定聽人家教誨過。所以遇到這個緣,一提醒,「人家講的有道理,我怎麼情緒一來,這些道理全想不到了?」所以他馬上謙退下來,慚愧下來,轉而請教這個道士。
而現在的人連這些道理,他活了二十幾年還沒聽過。他沒有聽過,縱使人家這麼勸,他也不容易馬上轉變他的態度。所以讀書重要。現在人勸不動,不能怪他,他從小就沒有讀過這些道理,所以面對現在人的過錯要包容,進一步更有耐心,不厭其煩地提醒。聽科學家講,你把一個道理讓對方記住,要二十一次,也是提醒我們要耐心。叫「記住」,這知道而已,還沒有悟到,你要讓他悟到,還要種種善巧,讓他歡喜接受,讓他感覺你是為他好,他才能悟到,進而去做到,才能得到。
【道者曰。】
道者看到他謙退下來請教了,修道之人慈悲為懷,跟他有緣,當然盡力幫助他。說:
【中全要命。】
一個人能考中,是他命中有這個福報。
【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
你命中沒有功名,文章寫得再好,也無濟於事。這個道理很多人悟不透,中晚年之後會變得怨天尤人。比方,一個人能力很好,他的同學聰明才華都不如他,最後事業都做得比他好,他會氣得真的想吐血。但他不懂,最後還怨天尤人,更沒福,甚至還怨領導,那麻煩了。所以人不明理,很難不造業。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人一不明理,念頭、言行很難不造業。假如人一明理,他不只不會抱怨,還會反思,進一步來改變命運。接著怎麼改?
【須自己做個轉變。】
自己先從心地上做個轉變。因為福田心耕,鐵定從根本轉起。當然,張畏巖先生接話了,他還沒等這個道人講如何轉變,他就接話了,可能他也有點激動,為什麼?因為他聽到「命」,所以就挺擔心了。
【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所以人沒有學《了凡四訓》,不知道命可以改變,包含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都覺得命被算定轉不了。道者接著告訴他:
【道者曰。造命者天。】
其實這個『天』就是自然的規矩、規則。人懂得廣積陰德,自然他就有後福。一個人真正積功累德,他不求,福報都會來,因為他是自自然然的。『造命者天』。
【立命者我。】
人真的有下定決心要轉變命運,決定做得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這個『立命』,下定決心轉變命運,什麼時候可以轉?剛剛講到從心地當中轉變,其實每一天命運都在轉變。我們前面講到一個兩文錢的故事。她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不得了,兩文錢,沒多久,入宮富貴了。所以,人的命運每天有加減乘除。像前面的事例,衛仲達勸皇帝不要勞民傷財,「君之一念,已在萬民」,他的福報是乘的,乘了好幾倍。確實我們從前面這幾個章節,學了以後,再看到這一句『立命者我』,很有信心。
【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我們能真心實意地去行善,而且廣積陰德,能以大的心量,來行善積德,又不去張揚,不去炫耀,積的都是陰德,必然福報現前得會很快。『何福不可求哉?』沒有求不到的福報。這些理,其實在「立命之學」當中,雲谷禪師都講得很透,「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而我們從這些高僧、修道人的言談當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真理沒有絲毫的懷疑,講的話都非常堅定。
【張曰。我貧士。何能為。】
張畏巖先生馬上反應:我是窮書生,怎麼可以廣積陰德,力行善事?所以沒有善知識點撥,縱使是「積學工文」,博學多才,有一些很重要的道理沒想通。讀了這麼多書,還是沒搞清楚福田靠心耕,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讀過了,還是不解其意,還是要有善知識點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些話他們讀過,用不上。所以他也固著在自己的想法,覺得行善都要有錢人才做得了。接著道者引導他,說到: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
所行的一切善事,所積的一切陰功,都不離心地的造作。
【常存此心。功德無量。】
你常存善心,常存知恩報恩的心、悲天憫人的心、恭敬真誠的心,這個都符合恩田、悲田、敬田,你每天這樣存心,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