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学会提问》:让思考慢下来,让对话更靠近
Description
【关于本期🎤】
在这个资讯过载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有提问的能力?这一期我们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分享了四个实用且贴近生活的主题:如何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分辨生活中常见的推理谬误、理解不同证据的说服力、以及这本书如何实际影响我们在阅读、写作与沟通上的方式。我们也谈到在情绪、关系与日常中,提问如何让我们变得更诚实、更清晰,也更靠近彼此。
这本书提供的方法,像是一组组简单但有效的思考工具,帮助我们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维持内在的清晰与分辨力。它既让我们更好理解 AI 时代背后的逻辑,也提醒我们建立属于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如果你也常常被杂乱的信息干扰,或想让自己的表达更有力量、更有逻辑,这本书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起点。而这一期,也希望成为那个陪你慢慢厘清思路的声音。你可以一边听,一边问问自己:最近,我问过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时间线🕔】
00:02:47 灰度思維: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陷阱
00:11:41 胡曼黎给自己的那一巴掌,看起来让人很不解,却又引人深思
00:14:14 证据也得看效力:“谁谁谁抽了一辈子,不照样活了八九十岁”能让你服气吗?
00:16:17 作为普通人,面对这么多专家意见,我们要怎么选择?
00:23:15 找出日常谬误:大家都这么说,真的就是对的吗?
00:25:12 乱扣帽子与刻板印象,反而让我们失去了理解与沟通的机会
00:28:01 对齐语言才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你的「骑行」是运动还是散步?
00:32:56 如何用「论点、理由、假设」拆解一段话的结构与底层逻辑
00:37:24 从被动的“拿来主义”到积极主动地分析推理
00:40:39 站在反方的立场上思考,或许能让你在工作中如鱼得水
00:44:53 在 AI 时代,为什么学会提问比技能本身更重要?
00:47:36 学会提问,是学会倾听的开始
00:49:56 本期推荐:一些关于思考的延伸阅读和近期喜欢的书
【能量加油站⛽️】
- 真正的思考,是从问出好问题开始的。而学会思考,才有机会做出更好的选择,才是成长的起点。
- 当我们从“是”与“否”中找到第三个选项时,万物才开始展开。
- 有时候,冲突不是因为价值观不同,而是因为对关键词的认知没有对齐。我们只需要把语言对齐一点点,就可以少很多情绪,多一点理解。
- 现在的 AI 工具再强大,像 GPT 再会讲道理,你不会问,它就没办法给你真正有价值、有结构的回应。
- 学会提问,其实就是学会倾听的开始。
- 我想这就是学会提问的价值:让我们慢下来,不急着下定论,而是有机会,真的走进别人心里看一看,去用心感受这个宇宙正在带给我们的那些讯息。
- 见解没什么价值,发表见解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 一个表达见解的人表达的是:“瞧,不要问我为什么说这样的话。这些只是我的见解而已。”
-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 信念固然很奇妙,但是信念的回报寓于我们随后的行为之中。
- 要想成为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你就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 准确辨认出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你在决定是否同意别人观点时的一个必要步骤。
- 批判性思维者相信,自己做主、遇事好奇、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而又有理有据地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观点或采取哪些行动。
- 请记住: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是不是强有力,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 你要记住,专家常常也会犯错误,并且他们内部也常常意见不统一。
- 如果你感觉自己立刻就想把这个观点发布到社交媒体上,那么这种感觉就是个警告,你需要等一等。
【本期推荐🤩】
- 《赤裸裸的统计学》 查尔斯·惠伦
- 《事实》 汉斯·罗斯林 欧拉·罗斯林 安娜·罗斯林·罗朗德
- 《这才是心理学》 基思·斯坦诺维奇
- 《打造第二大脑》 蒂亚戈·福特
- 《创意行为:存在即答案》里克·鲁宾
- 《每周工作四小时》 蒂莫西·费里斯
【音乐🎵】
Air on the G String (J. S. Bach), performed by Ha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