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7 : 輕鬆駕馭壓力 : The Upside of Stress by Kelly McGonigal
Update: 2025-08-13
Description
1. 壓力的本質與心態的重要性
Kelly McGonigal 博士重新定義了壓力,認為「壓力是你所關心的事情面臨危機時所發生的事」。她強調,壓力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外部事件,而是發生在你內部的反應。這種重新定義讓個人得以掌控對壓力的反應。
關鍵事實:
- 壓力與死亡風險的關係: 一項追蹤美國 30,000 名成人長達八年的研究發現,壓力本身並非致命因素。研究顯示,那些經歷大量壓力但「不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的人,其死亡風險是研究中最低的,甚至低於那些壓力較小的人。相反,那些經歷大量壓力並「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死亡風險增加了 43%。這項研究估計,有 182,000 名美國人過早死亡,並非因為壓力本身,而是因為「相信壓力有害」。
- 心態決定影響: 壓力的影響程度深受個人心態影響。McGonigal 博士曾被教導將壓力視為「敵人」,但她的研究表明,人們對壓力的看法會決定他們是經歷其有害影響(如疾病、心臟病、憂鬱),還是經歷其益處(如意義、成長、目標、更強的關係、同情心甚至長壽和韌性)。
- 兩種壓力心態:有害心態 (Stress-Is-Debilitating Mindset): 認為壓力會損害健康和活力,削弱表現和生產力,阻礙學習與成長,因此應避免。持有這種心態的人傾向於逃避或分散注意力,甚至轉向物質來應對壓力,這反而強化了壓力有害的信念。
- 增強心態 (Stress-Is-Enhancing Mindset): 認為壓力能增強表現和生產力,改善健康和活力,促進學習與成長,因此應加以利用。持有這種心態的人更傾向於接受壓力事件,規劃應對策略,尋求資訊或幫助,並將壓力視為成長的機會。
2. 挑戰反應與生理轉變
McGonigal 博士指出,當我們將壓力反應視為有益時,身體的生理反應也會隨之改變。
關鍵事實:
- 威脅反應 vs. 挑戰反應:威脅反應 (Threat Response): 這是我們常說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當你感到無法控制、孤立無援時會發生。身體會出現發炎、血壓升高、難以看清大局等不健康的生理反應。
- 挑戰反應 (Challenge Response): 當你面對關心的事情,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或感覺不孤單時,身體會產生另一種壓力反應。它提供大量能量,但沒有威脅反應的毒性副作用。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不再被視為焦慮的訊號,而是身體為迎接挑戰而準備的表現。這使得我們更能運用環境中的資訊,更好地與他人連結,並更具技巧。
- 生理轉變: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讓參與者接受社交壓力測試(即興演講和數學測驗)。那些被教導將壓力反應視為有益(例如:心臟跳動是在為行動做準備,呼吸加快是在為大腦輸送更多氧氣)的參與者,不僅壓力感和焦慮感更少,自信心也更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血管保持放鬆,心臟雖然仍在跳動,但心血管狀態更健康,類似於喜悅和勇氣時刻的反應。
- 焦慮即能量: 表現出色的人並非不焦慮,他們只是對焦慮有不同的解讀。將身體的壓力反應(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胃部不適)解讀為有用的資源,實際上能將威脅反應轉化為挑戰反應。
- 「我興奮」的效應: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在卡拉 OK 比賽和公開演講前,對自己說「我興奮」的參與者,表現客觀上優於那些試圖「冷靜下來」的人。這表明,重新框定焦慮為興奮,可以有效提升表現。
3. 意義與壓力的連結
壓力往往與我們生活中最有意義的目標、角色和關係緊密相連。
關鍵事實:
- 有意義的生活是有壓力的生活: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生活中所經歷的壓力越大(包括逆境、當前壓力、焦慮時間),他們認為生活越有意義。這表明,如果你想要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你就必須明白它會伴隨著壓力。
- 快樂 vs. 繁榮: 壓力通常與「享樂型」的快樂(感到滿足、愉悅)呈負相關。但對於追求「繁榮」(eudaimonic happiness)或「成長型」快樂的人來說,壓力是不可避免的。McGonigal 博士認為,真正的快樂不在於避免不適,而在於以有意義的方式成長並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做出貢獻。
- 每天連結價值觀: McGonigal 博士自己每天起床前會花 30-60 秒思考:「今天將面臨什麼挑戰?哪些價值觀與這些挑戰最相關?為什麼我會將自己置於這些挑戰中?」這種練習有助於在壓力時刻,將自己與壓力背後的意義連結起來,從而改變壓力反應的生理狀態,增強目標感,並改善與他人的互動。
4. 建立連結:壓力的社交本能
壓力不僅能激發個人潛力,還能促使我們尋求與他人的連結。
關鍵事實:
- 「照顧和結盟」反應 (Tend-and-Befriend Response): 除了「戰鬥或逃跑」反應,人類還有天生的「照顧和結盟」反應。當我們感到威脅,或關心的人、社群、想法受到威脅時,我們會被勇氣充滿,採取行動保護他人或我們所關心的事物。
- 催產素的作用: 催產素,通常被稱為「擁抱荷爾蒙」,它是一種壓力荷爾蒙,也是壓力反應的一部分。它能調整大腦的社交本能,促使我們渴望與親友的身體接觸,增強同理心,並更願意幫助和支持我們關心的人。催產素也有益於心血管系統,具有天然的抗炎作用,並有助於血管在壓力下保持放鬆,甚至能幫助心臟細胞再生和癒合受損。
- 助人即是助己: 當我們在壓力下向他人伸出援手(無論是尋求支持還是幫助他人),身體會釋放更多的催產素,使壓力反應更健康,並更快地從壓力中恢復過來。
- 利他行為的韌性: 一項追蹤 1,000 名美國成人長達五年的研究顯示,經歷重大生活壓力事件(如經濟困難或家庭危機)會增加 30% 的死亡風險。然而,那些花時間關心他人的人,其死亡風險絲毫沒有因壓力而增加。「關心」創造了韌性。
5. 從逆境中成長
壓力不僅能幫助我們應對當前挑戰,更是個人成長和韌性的催化劑。
關鍵事實:
- 韌性的定義: Salvatore Maddi 將韌性定義為「從壓力中成長的勇氣」。這意味著接受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退縮、不孤立,並積極採取行動來改善情況。
- 適度逆境的益處: Mark Seery 的研究顯示,經歷過適度逆境的人,比那些從未經歷過逆境或經歷過極端創傷的人,展現出更強的韌性、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低的憂鬱與健康問題。
- 創傷後成長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即使在最嚴重的創傷後,人們也能經歷積極的改變,包括個人力量感增強、對生活更深的體會、精神成長、社交連結加強以及發現新的生命方向。PTG 與痛苦並存,痛苦的經歷不一定會定義一個人的一生。
- 視覺化與未來記憶: 運動心理學家 Martin Turner 教導運動員將「威脅反應」轉化為「挑戰反應」,透過具體的「心理意象」來預演開場動作。這種「未來記憶」的視覺化訓練能激發自信,讓大腦和身體為真實的挑戰做好準備。關鍵在於專注於「想要做什麼」的目標,而非「想要避免什麼」的目標。
- 「換檔與堅持」應對模式 (Shift-and-Persist Coping Style): Edith Chen 的研究表明,那些接受壓力並保持樂觀的人,在健康和韌性方面表現更好。
- 反思與成長: 回顧過去的壓力經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個人的力量和應對機制。當前遇到的困難可以透過借鑒過去的經驗和力量來克服。
6. 應對壓力的實用建議
McGonigal 博士強調,目標不是消除壓力,而是學會與其共處並利用其優勢。
實用策略:
- 改變心態: 認識到壓力是個人對所關心事物的反應,而非外部的受害者。選擇將壓力視為潛力來源,而非有害力量。
- 擁抱生理反應: 將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徵兆視為身體為迎接挑戰而提供的能量。對自己說「我興奮」而非「我冷靜」,將焦慮轉化為動力。
- 連結意義: 每天花時間思考即將面臨的挑戰與你的核心價值觀有何關聯。當壓力出現時,提醒自己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和重要性。
- 建立連結: 在感到壓力時,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持,或透過幫助他人來啟動「照顧和結盟」反應。小小的善舉也能有效減少壓力和孤立感。
- 從逆境中成長: 將壓力視為個人成長的機會。回顧過去克服困難的經驗,從中汲取力量。設定「年度壓力目標」,挑戰自我,培養韌性。
- 坦誠面對: 承認壓力的正面和負面影響,而不是盲目樂觀或試圖壓抑負面情緒。允許痛苦存在,同時尋找從中受益的可能性。
- 分享經驗: 公開討論自己的掙扎,不僅能減輕孤獨感,也能激勵他人,建立共同韌性的社群。
- 視覺化練習: 在高壓事件前,運用心理意象,詳細想像自己自信地應對開場時刻,將焦慮轉化為可控的「未來記憶」。
總結
Kelly McGonigal 博士的《壓力的優勢》挑戰了我們長期以來對壓力的負面看法,並透過大量科學研究證明,如何看待壓力,遠比壓力本身更能決定其對我們的影響。她提出的「壓力心態」概念,以及將「威脅反應」轉化為「挑戰反應」的生理機制,都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和利用壓力的工具。她強調,有意義的生活必然伴隨著壓力,而透過連結個人價值、尋求社會支持以及從逆境中學習成長,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應對壓力,更能將其轉化為勇氣、連結和成長的強大催化劑。最終,這本書的訊息是積極正面的:激發壓力的增強面向,而不是僅僅預防其損害,可能就是改變我們生活體驗的關鍵。
Comments
In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