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2 : 大腦喜歡這樣學 : A Mind for Numbers by Barbara Oakley
Update: 2025-08-18
Description
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是一位工程學教授,她透過自身從高中數學與科學的失敗經驗,到最終獲得系統工程學博士學位的歷程,揭示了任何人,無論其天賦如何,都能透過正確的學習策略來掌握困難的學科。她的著作《數字心態:如何精通數學與科學(即使你曾代數不及格)》不僅適用於STEM領域,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的綜合指南,強調了主動學習、理解大局、管理記憶以及克服拖延的重要性。
一、思考模式: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
奧克利將大腦的思考模式分為兩種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協作的狀態:
-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
- 特點:高度專注、有意識地針對特定問題進行思考。它利用大腦的前額葉皮層,進行邏輯、分析和循序漸進的推理。「就像聚光燈一樣,只聚焦在一個區域,照亮每一個細節。」
- 應用:適用於處理已知概念、執行步驟清晰的任務,例如練習已知的數學問題。
- 局限:長時間停留在專注模式可能導致「思維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即舊有想法或初始直覺阻礙了新穎或更優解決方案的出現。這就像撞到一堵磚牆,或在彈珠檯上,緩衝器靠得太近,導致思緒只在小範圍內跳動。
- 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 特點:放鬆、非集中注意力,讓思緒自由漫遊。它涉及大腦的多個區域,在背景中進行問題解決,並建立之前不明顯的連結。「就像泛光燈一樣,照亮了更廣闊的區域。」
- 應用:適用於理解新概念、解決棘手問題、產生創新想法,或當你對某個問題感到卡住時。許多「啊哈!」時刻(例如洗澡或散步時突然產生的靈感)都發生在發散模式中。
- 重要性:發散模式為專注模式提供了「黏土」來製造「磚塊」(即,為問題解決提供了新的見解和廣闊的視角)。學習新事物時,發散模式尤為關鍵,因為它能建立新的神經連結。
- 兩者協作的重要性:
- 為了最佳學習,需要在兩種模式之間頻繁切換。「學習就像爬山,你需要休息(發散模式),也需要努力攀登(專注模式)。」
- 睡眠是切換到發散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它有助於鞏固記憶、清理大腦毒素,甚至可能引導夢境解決問題。小憩或進行體力活動(如散步、運動、淋浴)也能有效地啟動發散模式。
- 長時間的專注會導致效率遞減,因此有計劃的休息至關重要,允許大腦在背景中處理信息。
二、記憶系統: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大腦擁有兩種主要的記憶系統,它們像電腦的RAM和硬碟一樣運作:
-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 特點:負責即時和有意識的處理信息。「就像魔術師只能讓四個物品在空中停留。」它的容量有限,約能同時處理4個信息塊。
- 挑戰:需要持續的精力來維持信息,否則信息會很快消失。
-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 特點:像一個巨大的倉庫,可以儲存數十億個信息「包裹」。一旦信息進入長期記憶,它通常會保留下來。
- 挑戰:由於信息量龐大,有時難以檢索。需要定期重新訪問信息,以確保其易於查找。
- 信息遷移與鞏固:
- 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像鍛煉肌肉一樣,你需要定期鍛煉才能使其更強壯。」這是將信息從工作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的關鍵方法。透過在學習後、隔一段時間後再次回顧材料,可以強化神經連結。例如,使用Anki等閃卡軟體進行間隔重複練習。
- 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主動回憶所學內容(例如,閱讀一頁後,不看書回想主要思想),比被動重複閱讀更有效。每次努力回憶都會強化大腦中的知識路徑,使其更容易找到。
三、學習策略與技巧
《數字心態》提供了多種實用策略,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率地學習和記憶:
- 分塊學習(Chunking):
- 概念:將獨立的信息片段透過意義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塊」或概念。例如,「穿衣服」是一個行為塊,包含了許多子步驟。
- 益處:分塊能釋放工作記憶空間,讓大腦更有效率地處理複雜想法。建立一個概念塊庫,能幫助更快地解決問題和培養直覺。
- 建立步驟:
- 專注注意力:消除干擾,專注於要分塊的信息。
- 理解基本思想:理解核心概念,這是將記憶痕跡連結在一起的「超強黏合劑」。單純理解問題解決過程不足以形成易於回憶的塊,需要主動回憶。
- 獲取更廣泛的語境:透過在不同情境中重複練習,理解何時使用或不使用該塊。這有助於將塊融入更大的圖景,並應用於新問題。
- 精通:分塊學習涉及「自下而上」(重複練習)和「自上而下」(理解大局)的過程,兩者對精通都至關重要。
- 簡化與解釋(Explain Like I'm Five):
- 方法:嘗試將一個複雜的概念用簡單的方式解釋給一個十歲小孩聽。這迫使你將複雜材料分解為關鍵元素,從而加深理解。
- 益處:「理解往往是在試圖向他人解釋之後才產生的。」說出來或寫下來更能深入編碼信息。
- 比喻與類比:將新思想與你已經深入理解的事物聯繫起來(例如,電流像水流)。這有助於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建立新的神經結構。
- 避免能力錯覺(Illusion of Competence):
- 警惕:被動重複閱讀、過度劃重點、或僅僅看著問題解答就以為自己懂了,都會產生這種錯覺。
- 解決:主動回憶、自我測試、和真正理解問題的每一步,才是有效學習。
- 穿插練習(Interleaving):
- 方法:練習不同類型、需要不同策略的問題。這能幫助大腦理解何時以及如何應用某種技巧。
- 避免過度學習:在已經掌握某個知識點後,長時間重複練習同類問題是低效的。
- 利用感官與聯想:
- 使用視覺圖像、記憶宮殿技術、音樂/韻律、首字母縮略詞等助記符,能讓信息更難忘,利用大腦強大的視覺和空間記憶系統。
- 手寫筆記比打字更能深入編碼信息,大聲朗讀也能強化記憶。
四、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是一個「基石性」的壞習慣,會影響生活的許多方面,對學習尤其有害:
- 拖延的原因:我們拖延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研究顯示,僅僅是想到要處理數學問題,數學恐懼症患者的大腦疼痛中心就會亮起來。然而,一旦他們真正開始做,疼痛感就會消失。
- 負面影響:拖延會壓縮學習時間,導致只能進行膚淺的專注模式學習,沒有足夠的時間讓發散模式工作,導致概念難以鞏固。它還會增加壓力,讓學習變得不愉快。
- 克服策略:
- 專注過程,而非結果(Process over Product):將注意力從最終產品(如「完成一份作業」)轉移到學習過程本身(如「專注工作25分鐘」)。這能降低開始任務的心理負擔。
- 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設定一個25分鐘的計時器,在此期間專注於一項任務,然後休息5分鐘。每四個番茄後休息15-30分鐘。這有助於保持專注、減少分心,並防止倦怠。
- 拆分大任務:將大型、遙遠的任務分解為每日的小目標。每天晚上列出第二天的待辦事項清單,這能讓潛意識處理任務,並減輕工作記憶負擔。
- 移除或忽略干擾:創造一個無干擾的學習環境(如圖書館),關閉手機通知、電子郵件等。練習忽略分心的想法,承認它們的存在,然後讓它們過去。
- 先吃掉你的青蛙(Eat Your Frogs First):每天早上最先處理最困難或最不喜歡的任務,此時精力最充沛。
- 建立新習慣:拖延症是一種習慣。識別拖延的「信號」(觸發點)、改變「常規」(對信號的反應)、找到更好的「獎勵」(完成任務後給予自己小獎勵),並建立「信念」(相信自己能夠改變)。
- 精神對比(Mental Contrasting):想像一個光明的未來,並將其與當前「糟糕」的自我進行對比。這能激發希望和動力。
- 計畫休閒時間:在日程中預留遊玩和放鬆時間,這也是防止拖延的重要方式。
五、學習心態與其他重要見解
- 每個人都能學好:奧克利強調,任何人都具備學習數理的潛力,關鍵在於找到正確的方法。如果你能接住飛來的球,那你就具備數學天賦,因為這需要複雜的計算。
- 學習的樂趣:當你在某件事上做得越好,你就會越喜歡它。因此,隨著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數學和科學的熱情也會隨之增長。
- 睡眠的重要性:充足的睡眠是學習進程的關鍵部分。睡眠能清理大腦毒素,強化神經連結,並幫助解決難題。
- 測試的價值:考試不僅是衡量知識的工具,更是強大的學習工具。定期自我測試能強化記憶,即使成績不佳或沒有反饋,測試過程本身也能促進學習。
- 管理考試焦慮:考試壓力下的生理反應是正常的,但如何解釋這些信號至關重要。將「這次考試讓我害怕」轉變為「這次考試讓我興奮地想盡力而為!」,能顯著提高表現。深呼吸也能幫助平靜心緒。
- 獨立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主動探索(閱讀其他書籍、參加額外課程等),而非完全依賴老師,是建立深刻理解的寶貴方法。
- 堅持不懈:在學習中,堅持通常比智力更重要。即使是「較慢」的學生,也可能在深層次理解問題上擁有優勢。
- 接納錯誤:將錯誤視為學習和調整理解的機會,而非挫敗感。
- 避免過度自信:即使你自信已正確完成所有工作,也要重新檢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以發現潛在的錯誤。與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同學合作,也能幫助發現思維漏洞。
- 心智眼(Mind's Eye):利用心智眼來視覺化和個性化你所學的內容,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形象,例如將方程式想像成詩歌。
總結來說,芭芭拉·奧克利的《數字心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應對數學和科學挑戰的實用工具,更為所有學習者揭示了有效學習的普適原則。透過掌握專注與發散兩種思考模式、有效管理記憶、克服拖延,並培養積極的學習心態,任何人都能開啟其未被發掘的智力潛能,並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
Comments
In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