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15分鐘書房EP#80 : 專注力協定 : Indistractable by Nir Eyal
EP#80 : 專注力協定 : Indistractable by Nir Eyal

EP#80 : 專注力協定 : Indistractable by Nir Eyal

Update: 2025-08-15
Share

Description

Nir Eyal,暢銷書《鉤癮效應》的作者,在其後續著作《專注力協定》(Indistractable)中指出,如果2025年只能獲得一個能力來幫助實現目標與夢想,那一定是「極致專注力」。這項能力能讓「預計要做的事情」與「實際的行動」100%相符。Eyal 本人也曾深受分心困擾,甚至為了探討此一主題,購買了英文原版《專注力協定》。「我真心覺得這樣下去,我會一事無成。」他的個人經歷促使他深入研究,並揭示了分心並非僅是科技問題,而是更深層的心理驅動。

核心概念:區分「引力」與「分心」

Eyal 提出了「引力」(Traction)與「分心」(Distraction)兩個核心概念。這兩個詞都源自拉丁文 "trahere"(意為「拉動」),並以「action」結尾,強調它們都是「行動」。

  • 引力(Traction):「任何將你拉向你所說要做的事情的行動 — 那些你有意圖做的事情,那些讓你更接近你的價值觀並幫助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的事情。」這包括所有你計畫好、符合你價值觀和長期目標的行為。例如,專心寫程式碼、運動健身、陪伴家人等。
  • 分心(Distraction):「任何將你拉離你計畫要做的事情的行動 — 那些與你的價值觀不符,並使你偏離你想成為的人的行動。」分心並非單指玩樂或使用科技產品,而是任何「偏離計畫」的行為,即使是看似有生產力的工作(如回覆 Email),如果其與當前設定的任務不符,也構成分心。如 Eyal 所言:「你不能把一件事稱為分心,除非你知道它是讓你從什麼東西分心。」

「引力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分心則讓我們離目標愈來愈遠。變得心無旁騖,意思就是努力地讓自己做到言出必行。」因此,辨別引力與分心的關鍵在於「意圖」。只要是事先計畫好、並有意識地去做的活動,即使是玩樂,也是一種引力。

心無旁鶩的四大策略

《專注力協定》提出一個系統性的四步驟模型,幫助個人和組織掌握注意力,實現「心無旁鶩」:

  1. 掌握內在誘因 (Master Internal Triggers)
  2. 為引力空出時間 (Make Time for Traction)
  3. 反擊外在誘因 (Hack Back External Triggers)
  4. 運用協定預防分心 (Prevent Distraction with Pacts)

1. 掌握內在誘因:時間管理即痛苦管理

「分心所付出的代價是時間,並且,就像任何其他行動一樣,分心源自想要逃避不適的那欲望。」Eyal 強調,分心真正的根源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不適感,如無聊、焦慮、壓力、疲勞或不確定性。我們傾向於利用分心行為作為一種逃避這些痛苦情緒的手段。

克服內在誘因的四步驟:

  • 步驟一:有意識地察覺分心前的不適感並思考背後誘因。 「尋找開始分心前的不適感,專注在內在誘因上。」
  • 步驟二:把誘因寫下來。 記錄發生時間、當時的活動以及感受,有助於辨識模式並獲得掌控感。此法類似「接納承諾法」,透過書寫來面對內在觸發因素。
  • 步驟三:探索你的感受。 在衝動行為前,等待五到十分鐘,並以好奇而非輕蔑的態度探索這些感覺。可以運用「水流上的樹葉」冥想技巧,讓思緒如葉子般漂流而過,不加以執著。
  • 步驟四:提防臨界時刻。 這些是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的時間點,特別容易感到無聊而分心。作者建議在這些時段安排替代的「引力活動」,如閱讀書籍或進行呼吸練習,而非隨意上網。

重新構思情緒、任務與氣質:

  • 情緒: 意志力並非有限資源,它更像一種情緒,可透過心態調整來恢復。不要給自己貼上「缺乏自制力」或「容易分心」的標籤,應練習自我疼惜。
  • 任務: 在枯燥或困難的任務中加入「玩」的元素,如設定挑戰或尋找新奇點,使其變得更有趣,減少逃避感。
  • 氣質: 練習自我對話,以鼓勵朋友的方式鼓勵自己,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

2. 為引力空出時間:規劃先行,主宰生活

「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稱為分心,除非你知道它是讓你從什麼東西分心。」如果沒有事先規劃時間,就無法辨別哪些是引力、哪些是分心。未經規劃的時間很容易被他人的請求或外界刺激所佔據。

實施「時間盒」(Timebox)策略:

  • 從價值觀出發: 先釐清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並將這些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時間分配。Eyal 建議將生活領域分為三個核心部分:
  1. 你自己: 確保有時間照顧身心靈健康,如運動、冥想、充足睡眠。
  2. 人際關係: 為家人和朋友安排固定、有品質的相處時間,而非僅剩餘時間。
  3. 工作: 規劃深度工作時間(reflective work)與反應式工作(reactive work),確保高價值任務的執行。
  • 排滿你的行事曆: 將每天或每週的時間區段填滿,不留「空白」,即使是休閒活動也要納入計畫。這確保了「言出必行」。
  • 規劃時間而非產出: 由於人們常低估完成任務所需時間,應專注於為任務規劃固定的時間區塊,而不是預估完成整個任務。例如,規劃每天早上兩小時的寫作時間,而非目標完成一篇文章。
  • 與利害關係人同步: 與上司或同事分享你的時間表,讓他們了解你的專注時段,並協助優先排序任務,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如果你不事先規劃一周的每天要做什麼,那就會有別人來幫你規劃。」時間盒不僅提升效率,也帶來對生活的掌控感,減少因未完成事項而產生的焦慮。

3. 反擊外在誘因:問自己「誰在服務誰?」

「每一個外在誘因,我們都必須問:『這個誘因是在服務我,還是我在服務它?』」儘管科技帶來便利,但也成為分心的主要來源。單靠意志力對抗是不可行的,更有效的方法是主動設計環境。

減少外部干擾的策略:

  • 數位邊界: 關閉所有非必要的應用程式通知(聲音、紅點),只保留重要通知(如電話、簡訊)。將手機放置在視線之外,遠離工作區域。
  • 清理工作空間: 保持實體與數位桌面整潔,只保留工作必需物品,減少視覺和數位雜亂。將所有非即時使用的文件放入「Everything」資料夾。
  • 管理電子郵件與群組訊息:Email: 減少寄出不必要的郵件以減少收到的數量。設定專屬的「溝通時間」來處理郵件,將不緊急的郵件分類,並取消訂閱不重要的新聞信。
  • 群組訊息: 設定規律的「進出」時間,避免全天候在線。精挑細選加入的群組,確保對話有貢獻。用於快速、不需深度思考的交流,重要議題應以文件或會議處理。
  • 精簡會議: 要求會議召集人提供議程並預先提出解決方案,以確保會議有目的且高效。限制會議中裝置的使用,鼓勵全心投入。
  • 智慧手機與桌面管理: 移除不常用或容易分心的 App。將具潛在分心風險的 App 移至桌面較不顯眼的位置,或僅在電腦上使用。善用「勿擾模式」或「開車勿擾」功能,自動回覆訊息。
  • 線上文章與社群媒體: 使用「稍後閱讀」應用程式(如 Pocket)保存有趣內容,避免即時分心。使用瀏覽器擴充功能(如 News Feed Eradicator)移除社群媒體動態牆,使其僅作為工具而非娛樂來源。
  • 溝通訊號: 在辦公室或家中,使用視覺訊號(如「專注皇冠」、辦公桌標示牌)明確告知他人你正在進行深度工作,不希望被打擾。

4. 運用協定預防分心:「預先承諾」的力量

「衝動的解藥就是深思熟慮。」預防分心的最後一步是透過「預先承諾」(Pacts)來移除未來的選擇,從而克服衝動行為。這是一種自我約束,當前三個步驟(掌握內在誘因、為引力空出時間、反擊外在誘因)都已落實後,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三種預先承諾:

  • 費力協定(Effort Pact): 增加執行分心行為的難度。
  • 實例: 將手機鎖在定時器安全箱(如 KSafe)中。使用網站阻擋應用程式(如 SelfControl 或 Cold Turkey)在特定時段禁用分散注意力的網站。
  • 應用程式: 「專注森林」(Forest App)鼓勵用戶專注工作,若中途使用手機,種植的虛擬樹木將枯死。
  • 代價協定(Price Pact): 為分心行為設定具體代價,通常是金錢上的損失。
  • 實例: 作者曾承諾若未達減重目標或寫作截稿日,將支付朋友大筆金錢。研究顯示,人類迴避損失的動力高於追求收益,這使得代價協定效果顯著。
  • 身份協定(Identity Pact): 改變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使其與理想行為一致。
  • 實例: 宣稱自己是「心無旁鶩者」,而非「試圖不分心的人」。例如素食者不會思考「是否吃肉」,而是「我就是不吃肉」。這種自我定義的力量會強烈影響行為。
  • 實現: 透過公開宣示、儀式或持續的行為來強化新的身份認同。

「心無旁鶩」的應用與推廣

Eyal 的「心無旁鶩」模型不僅適用於個人,也延伸至職場、親子和人際關係:

  • 職場: 分心文化是企業功能失調的徵兆。應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鼓勵開放對話,並由領導者以身作則,規劃專注時間、精簡溝通,避免「永不關機」的文化。護士佩戴「請勿打擾」背心,使醫療錯誤率降低88%的案例,證明了明確溝通和界線的重要性。
  • 親子: 教導孩子「心無旁鶩」的關鍵在於父母以身作則。理解孩子分心的內在誘因(如缺乏自主性、能力感、歸屬感),並給予心理營養。為孩子規劃含科技活動的時間,並教會他們管理外部觸發因素(如關閉通知),鼓勵他們透過 pacts 負起責任。
  • 人際關係: 在社交場合建立科技使用規範(如用餐時手機免觸碰區),並透過溫和提醒來引導注意力。與伴侶定期進行「排程同步」會議,協調家庭責任,確保彼此有品質的相處時間。

「最終,我們都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並選擇我們的人生。」成為「心無旁鶩者」是一個持續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它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透過系統性的方法和持之以恆的實踐,每個人都能夠掌握自己的注意力,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EP#80 : 專注力協定 : Indistractable by Nir Eyal

EP#80 : 專注力協定 : Indistractable by Nir Eyal

15minsbook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