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已坐稳“主桌”(上)
Description
丹麦药企们怎么了?不,应该问,跨国药企集体怎么了?这两天,两件事冲击着医药人:三家知名丹麦药械企业开启了全球优化动作。顶级医械公司康乐保,要在中国区裁员近2000人;灵北制药宣布退出27个市场,裁员600余人,运营似乎“退居”至了Biotech模式;而营收TOP10以内的顶流诺和诺德,倏然挥刀9000个职位,优化比例高达11%。
另外则是“特朗普制裁中国创新药BD”传闻下的惊魂夜。“狼来了”故事虽司空见惯,但依旧引起了中概股、中国BD相关公司的大跌,以及众多医药人对未来BD逻辑的再审视。
两件事,看起来并不直接相关,但作为中国创新药BD的关键“买方”,跨国药企在盈利目标承压与重磅单品匮乏的驱动下,的确促成了史无前例的BD超级大周期。估值从6000亿缩水至2400亿的诺和诺德,正式带来了跨国药企的经营拐点——挡不住的激烈竞争,稍不注意就失衡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比,和陷入增长瓶颈的员工平均生产力,这同样也是默沙东、BMS、辉瑞、莫德纳开启削减计划的原因。不得不提,诺和诺德此次裁员比例,是今年以来这些跨国药企里是最高的。
削减,是为了更好的聚焦新产品和新技术。而新产品从何而来,问题的答案必定与引进中国创新资产密切相关。
E药经理人梳理发现,今年开启裁员、成本削减计划的跨国大药企,其人均生产力均不理想。
诺和诺德和默沙东,就是两大代表性案例。将制药企业在2024年的总收入平均到每位员工身上,计算每位员工为公司带来多少收入,能够看到,人均生产力过百万美元的大型跨国药企只有两家——艾伯维与BMS,其次最接近百万的,仅有礼来。BMS的人均生产力一直很稳,因为其员工总数在Pharma第一阵营里属于“断崖式”最少,而且一直很注重成本协同效应。
剩下的大药企,人均生产力大多与2021年相比都发生了明显下滑。彼时最风光的药企莫过于辉瑞,员工平均生产力超百万美元,现在不到80万美元。
2021年资本寒冬开启,旧周期式微,新周期探索延续至今。新旧交替之际,跨国药企的日子因行业底层逻辑的根本性改变,也不好过。
诺和诺德原本凭“减肥药”生意高歌猛进,逆势崛起,成为极少数敢在近两年大肆扩张人员的跨国药企。其员工总数在2024年扩张了1.3万余名,年底总数达7.7万余名,截至目前约7.84万名。在这一态势下,其人均生产力仅在53万美元上下浮动。然而,它最大的直接竞争对手礼来,人均生产力达95.84万美元,几乎为诺和诺德的两倍。
如何看待大肆优化、裁员举动集中发生在跨国大药企身上,请您明天接着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