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已坐稳“主桌”(下)
Description
从供给端看,经过十年积累,中国创新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全球竞争力。
在肿瘤免疫(IO)领域,中国药企在双抗工程学优化上的优势凸显,PD-1/VEGF、PD-1/IL2等下一代IO药物加速追赶;在ADC领域,中国企业在EGFR、DLL3等新兴靶点及双抗ADC上的布局,正填补跨国大药企的管线空白。
简而言之,在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中国创新药实力持续突破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创新药出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据国信证券统计,从交易数量来看,中国创新药资产占跨国药企交易案例的比例,由2020-2021年的5%,已变成了15%。
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创新药交易中中国资产交易总金额接近300亿美元,占比达22%。
而BD资产的缺口继续存在。仍以诺和诺德为例。诺和诺德在今年遇到了诸多危机:
一个是GLP-1的价格博弈全面开启。在美国市场,诺和诺德先将诺和盈的价格下调23%,接着拓展渠道;礼来掀起“价格战”后,又在8月采取美国、英国市场的差异化定价策略,在英国将降糖版替尔泊肽价格上调170%,且计划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同步提价。
二是业绩压力。其将2025年全年增长预期从5月份预测的13%–21%下调至8%–14%,原因是核心GLP-1产品在美国市场增长预期较低,而且一些国际市场的渗透率亦低于预期。
三是研发“水逆”。卡格列肽-司美格鲁肽口服GLP-1在研管线数据持续令投资者失去信心。受这一系列因素影响,诺和诺德的股价持续下挫,至今较高点已蒸发了4000亿美元。不过,仅从今年第二季度销售情况来看,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加上礼来的替尔泊肽,合计销售额环比仍有近20%的增长,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足够证明减肥药领域需求是继续在扩容的。
国产GLP-1药物有望凭借改构后潜在的良好数据及快速推进的临床效率,继续取得一定BD成果。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所有明星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下一代IO疗法与下一代ADC身上。
以IO疗法为例,跨国药企在下一代IO基石药物方案上探索多年,却未出明确成果,典型例子如罗氏在“TIGIT+PD-1”上的史诗级“翻车”。而中国药企虽然在PD-1时代是跟随者,但是在下一代IO上凭借对双抗工程学优化的认知,对靶点生物学的进一步理解,以及成本优势,打造出了符合基石药物的潜在重磅品种——PD-1/VEGF,PD-1/IL2,有望形成药企争相布局的情况。
国产PD-1/VEGF双抗今年出海的火爆,不无道理。可以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蓬勃,本质是“中国供给”与“全球需求”的精准匹配,这一信心不会动摇。
但仍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制裁中国创新药BD”的消息,还是给所有的中国药企提供了反思的契机——要理性、冷静看待BD,更要加速补足现在所缺乏的能力。一家创新药公司如果有实力能够自己做全球临床,并且能把不同市场、特别是重要市场的商业化做得风生水起,而同时又靠自身造血慢慢走进盈利的正循环,资金储备强大,在这种条件下,谁会舍得去卖掉自己核心潜力产品的全球权益?
上半年以大额BD带动的创新药行情,已悄然出现改变,8月港股创新药涨幅较前两月明显回落,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仅微涨,热点在快速轮转。过去几年密集BD,更像是企业与行业共同的阶段性策略,其价值不该被神化,地缘政治等风险下的不确定性不能被低估。当然,也不必被否定。但更稳妥的长久之策,是打通全球研发与临床的系统能力,在关键市场实现有质量的商业化落地,同时靠自身造血进入盈利正循环,形成对周期更不敏感的现金与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