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破土而出
破土而出
Claim Ownership

破土而出

Author: 小出_一出学社

Subscribed: 0Played: 1
Share

Description


「一出学社」是一个学习社区,我们支持青春期的孩子学会主动学习,与多元的人和资源协作,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我们期待所有来到一出的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方向、发掘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


14 Episodes
Reverse
作为一个教育者,也是一名学习者,瑞迎在和自己内在那股真实的生命力相处,也在和无数充满生命力但却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孩子相处。当我们给他人贴上“特殊”“错误”“不正常”的标签,是否想过我们的标准从何而来?当我们用自己的尺度衡量他人的生活,是否想过不是所有人都在过线性的人生?当我们轻易地因为孩子暂离轨道,而不断想象无数糟糕的后果,仿佛不上学是孩子不幸的来源,是否想过上不上学只是表象,孩子失去能量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当我们将日常变得特殊,区别对待,其实是我们内在对失控和未知的恐惧。而孩子们一次次打破日常,恰恰是在提醒我们已经离真正的日常太远太远。我们邀请在探索自我之路上和一出结缘的瑞迎来和大家聊聊,借着她的视角看看她的成长历程和正在做的工作,和她一起去掉对"特殊“的滤镜,打破对“不上学”的恐惧,重塑内心的感知,回归真实的日常。【对谈者】瑞迎 美国执业OT作业治疗师 / 美国南加州大学OT作业治疗博士 / 儿童青少年康复治疗师姝颖 一出学社全人导师【收听线】 01:25 什么是OT作业治疗师?03:46 在接触了有很多特殊需求的孩子之后……07:36 特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2:01 很多家长的标准已经脱离了科学的发育里程碑,单纯变成了"别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做不到"的比较。16:58 到底是要继续在原有轨道上"卷",还是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22:32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精疲力尽的人遇到了一群同样精疲力尽的孩子27:02 当孩子说"我要休学"、"我不行了"的时候,往往已经超负荷运转很久了32:49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却道出了残酷的现实,这就是个无解的恶性循环34:19 在这些孩子的启发下,我也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39:47 我们总是走在一条既定道路上,却从未质疑过这条路本身41:11 就像一瓶混浊的水,当停止摇晃后,杂质慢慢沉淀,水就变清澈了。44:10 我终于从"被"字句的人生中解脱47:57 当被鲜花和掌声包围时,你意识不到其中的危机51:16 往前走就是了,勇敢不是在准备充分后才产生的56:41 很多家长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和应对模式正原封不动地施加给孩子。01:01:50 平视生命,留出一个"我们是不一样的人类"的空间【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一出9月的活动招募:https://mp.weixin.qq.com/s/OdQaJvks6nAa-2HNAjM27A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我们的内耗常来源于对“自我评价”困扰,一方面是对外界标准的不服从和不舒适,清晰地感知到它们对自我的压制;一方面是我为什么无法合群,无法妥协,会不会是我不够好的的自我怀疑。而当来自外界的阻力和内在的阻力都很大的时候,人往往在两重压力的夹击下陷入崩溃,滑落到无力的深渊,人也无法再以充盈的自我和外在产生有主体性的交互。于是我们会看见一个生命暂时的封闭,产生厌学,不想上班,不想社交等等情况。生命就像树苗有自己成长的规律,看见它枯萎的原因我们也可以重新想象如何让一个生命再次盛开。从曾经的休学生到支持休学生的创业者,再到离开所在的教育社区,以新个体身份重新探索自我定义自我,一夫常在所谓的轨道之外探查生活的意义。在离开所谓轨道的这几年,一夫休息,寻找合适的咨询师支持自己,加入不同的团队共同协作有趣的项目,也浸润在信任的社群中充分吸收信息和滋养自己,这样他就可以在恰好的时候抓住灵光一现的时刻,给自己接下来行动以新的启发和方向。所以生命的绽放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的身边其实处处是对生命自然生长的挑战,我们需要的是对暂停的理解,对生命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持续的回应中等待生命的惊喜。我们将沿着一夫这些年的个人探索和生命历程,去重新理解休学对生命的意义,重新思考“理性”的价值,情绪的意义,并重新去想象未来,如何用暂停来蓄能,积攒更大的成长空间。欢迎正在经历暂停时间的你,或者想要支持休学青少年的父母们来一起聊聊,如何走出我们的路。【对谈者】莫一夫 创新教育学习社区联合创始人、前执行长胡姝颖 一出学社全人导师 【收听线】 01:29 当时整个环境对我不友好,我自己对自己也不友好。03:07 现在回看,休学这个选择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04:47 当我们诉诸外界标准时,就会觉得"做不到是我能力不行",但这其实这是个经验问题。14:33 这个体系只筛选而非培养每个人,最终结构中最弱小的学生承载了整个体系带给所有人的压力。19:55 当孩子休学回归家庭时,整个家庭通常会经历哪些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该如何感知和回应?28:13 孩子休学后没拿到初中毕业证,担心自己“没给孩子兜住底”36:18 "如果家长更关注自己,暂时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会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忽略或放弃?"40:04 在育儿困境中的男性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可以做些什么?46:26 去创新学校还是公立学校?47:38 启发一:与其一定要想十年后怎么办、哪个选择更好,不如先踩上眼前能看到的石头。50:56 启发二:大部分历史上的新发明都是旧发明的非预期结果55:04 启发三:新奇性搜索1:00:49 把家庭变成一个安全岛㊟ 对话中提到的书籍:《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学社近期活动:https://mp.weixin.qq.com/s/ISlrlJAkp9yXwGicnM3UDw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做现代的家长,好累。在当下,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育儿概念。如果你做了什么,可能是“控制欲强”;不做什么,可能是“躺平”;重心全放在孩子上,是“不爱自己”;不管孩子,又害怕“父母皆祸害”。本意是帮助家长的概念,却成了绑架家长的工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很多概念是抽象的,而现实的情境却千变万化。每个家长也有自己面对的压力,在压力下,就容易动作变形;更何况,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家长,也存在学习曲线。如果不把人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看,就容易站上道德制高点,也难以促成真正的改变。以及,很多概念的说法是新的,底层的思维范式却是旧的。之前,把上学困难归咎于孩子个人,现在,把教育困境归咎于家长个人。说法变了,但思维范式都是把责任推给个人,却没有看到,是什么样的系统,让这么多孩子和家长显得“不正常”?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原因——很多概念在对个人提出要求,但忽视了人所处的结构。为何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家长很难坦然地说:我的孩子不上学?如果一个结构的多元性、包容性很低,我们怎么能只指责个人不够松弛、不会求助呢?我并不想陷入虚无,说在当下的现实中,人就是很难改变,努力是无效的。但想要有效努力,不能盲从于纷繁的概念,而是认识自己的底层思维,看见情境、看见人、看见系统。要做到这些,有系统的方法,也需要刻意的练习。在这个领域里,顾远老师是带我学会看见情境、看见人、看见系统的老师。我们会用更全局多元的视角一起分析常见的育儿困境,并且介绍,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我们跳出概念的捆绑,笃定地走出自己的成长路。欢迎你带着自己的困惑,和我们来一次认知突破的约会。【对谈者】竹晞 一出学社创始人顾远 群岛大学创始人【收听线】 02:16 案例一:我以前对孩子管的比较多,控制欲强。后来学习到一种说法是“不求不应,有求必应”,所以现在我尽量不管孩子,就等她来找我。但孩子居然说我都不管她,是放弃她了。有时她提出的要求,比如买很贵的东西,我也不能拒绝,要不就不开心。我到底该怎么办?03:10 典型的二元对立式的“横跳”07:06 案例二:很多父母都听过"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这句话成了支持他们横跳到“有求必应”的依据,以及在这样的方式无法回应真实情境时,用来说服自己继续坚持的理由。08:48 接纳不等于赞同11:41 案例三:一个孩子跟妈妈说要再养一只猫,妈妈一听就崩溃了,因为家里已经养了好几只猫和狗,都是孩子想要养就养的。这位妈妈睡眠相当不好,已经不堪其扰,再养一只猫真的要崩溃了,但这位妈妈不敢表达,要是现在拒绝了孩子,可能会让孩子不高兴,破坏了关系,也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12:49 这种关系的建构方式还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我隐忍迁就你,要么我拒绝你于是你生气。13:10 案例四:一位妈妈听到了一种育儿理念是“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出问题就是家长有问题”。这位妈妈就觉得很自责,是自己过去对孩子亏欠太多,所以孩子现在才成了抑郁的状态。但是她又觉得自己很累,在外面要工作,在家还要照顾老人照顾孩子。老公还指责她都是因为她,孩子才变成现在这样。有时候,她很想逃离这个家庭,但是又会很自责,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又自私了,怎么能把自己排在孩子前面。15:23 置于关系中的双方,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相互影响的17:37 从“坦诚”和“坦陈”开始20:17 做出改变所需的能力并不想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最小可行行动29:14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反而会错过这些值得纪念的成长时刻32:51 既要……又要……还要36:00 案例五:我和伴侣对教育孩子的想法不一致。伴侣跟孩子说,你不上学可以,你想干什么要说出来。我说孩子需要休息,不要逼她想这些事。我俩经常吵架。我也做了一些学习,说不要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不应该对伴侣提要求,生气是自己让自己生气。我该放弃和伴侣沟通吗?40:40 "以学生为本"的真正含义44:46 单一观念往往是靠不住的47:38 两个锚点56:52 从最小可行性行动开始吧~【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学社近期活动:https://mp.weixin.qq.com/s/ISlrlJAkp9yXwGicnM3UDw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在看似纯真的校园里,为何会滋生出令人窒息的欺凌和暴力?当《混沌少年时》将少年杀人案背后的社会病灶层层剖开,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真相:校园欺凌从来不是孤立的恶行,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微缩景观。内卷,暴力,压抑,欺凌...这些似乎和青春美好校园格格不入的字眼却不断出现在影视剧展现的校园环境中。是影视剧夸大现实,还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正在经历的现实?馨乐是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的主理人,在一席的分享中她提到近几年来,几乎每个月或者每周,我们都会在热搜上看到多起恶性或极端的校园欺凌事件。而这些极端的事件往往开始于看似轻微或者不起眼的“小摩擦”,那些忍一忍就过去了,不算什么的“小困扰”。但这些看似微小的伤害,不仅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敏感又亟需人际关系和社交的青少年身上,如果不加干预,也会引发更大的伤害。于是我们看见孩子们变得自卑,焦虑,抑郁,厌学,温柔的成长沃土变成一片供养恶滋生的创伤环境。而当孩子出现严重的躯体和情绪反应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在过往支持教育工作者有效回应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困扰工作中,馨乐积累了大量案例,也总结出了对校园欺凌事件回应的经验和思考,欢迎来听听这个和每个人都相关的话题,一起重新理解欺凌,以及共同思考作为个体,作为社会下的不同角色,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对谈者】馨乐 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主理人/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为3000+教育者开展性别平等与防欺凌培训姝颖 一出学社全人导师【收听线】 01:36 《混沌少年时》的隐藏线索04:47 错失的"缝隙"时刻09:05 成年人用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未必是因为真的不关心孩子13:11 说教式的交流,亦或者着急解决问题的姿态,会让孩子感觉被推开,没有被真正听见和接纳16:10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往往不是截然分明的,可能会相互转化18:10 我们常误以为被欺凌的孩子是因为软弱,家长常说"你要反抗",但事实上,很多孩子都尝试过各种努力21:23 权力关系会反转,这更像是一个由痛苦和恶意交织而成的复杂结构24:28 对被爱、被接纳的底层需求,往往成为欺凌行为的深层原因28:49 对差异的不接纳,往往也会成为引发欺凌的重要原因30:59 大量单薄的,单向度的网络社交互动,会让孩子们缺少看到一个人的完整性和复杂性的机会35:02 藏在性别偏见里的暴力:被"不像男孩/女孩"束缚的自我认同困境40:32 孩子未必期待有一个人能给出万能的完美的解决方案,他们只是需要有人倾听、接纳他们的情绪47:14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营造讨论脆弱和沮丧的空间49:51 从日常话题入手,分享家长自己青春期的经历,或者一起看相关影视作品,或能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契机54:51 孩子的成长受整个社会系统影响,家长也不需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去揽57:16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的微小行动㊟ 「友乐青春」是一个关注青春期人际关系及校园欺凌的公益团队,其提供个案的公益咨询服务,也为学校和教育者提供培训与能力支持,无论是家长遇到孩子正在经历一些类似的困境,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支持,可以通过公众号「友乐青春」联系。【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学社近期活动:https://mp.weixin.qq.com/s/ISlrlJAkp9yXwGicnM3UDw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我们总被教育要考高分、进名校,却很少思考:上学究竟为了什么?在姝亚的故事里,答案藏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从小镇做题家,到出国读博,她曾被老师否定努力,在"唯成绩论"的环境里格格不入,却在持续追问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路径。这不是一个天才学霸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与环境的碰撞中,慢慢长出自己的“独特性”。当我们跟着她重走这段成长路,从上下学路上的自我对话,到探索与复杂情绪共处的不同方式,再到敢于把人生当作一场开放实验的勇气,当"好好生活"成为每个人必须补上的一课,或许我们终将明白:终生学校不在别处,而藏在我们主动创造的每一刻里。【对谈者】嘉宾:姝亚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在读博士生兼职心理咨询师&全职生活实验家理想生活是保持自在的孤独和充盈的自律主持人:姝颖一出学社全人导师【收听线】 00:19 更想聊的不是“怎么好好上学”,而是“怎么好好生活”02:20 从小学到读研读博,是什么样的体验07:25 两个至今让我没有办法原谅耿耿于怀的时刻 10:27 当我意识到环境不对劲时,我的三大支持16:51 自我空间就像个过滤系统,让我们能安全地消化处理信息19:30 我曾经的学习生活中或者集体生活中丢失的一课27:00 若学生只是被动吸收知识、完成学校要求的话,那我从来都不是这样的学生30:15 终生学校其实就是探索自我价值、建立与世界关系的场域,而这些不一定发生在四四方方的教室里32:11 当我们只关注角色责任时,往往会忽略作为"人"的基本需求33:47 学习最终的意义是发现自己的独特性,这绝对不在一个真空的,单纯的没有与复杂社会打交道的环境里面找到的37:59 不需要被动地等待快乐的降临,不需要被动地被愤怒被嫉妒拉扯44:14 人如何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49:06 "爱自己就不要有评判",这其实是个迷思。人不可能完全没有评判51:16 如果终点是发展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实验是过程,那工具箱就是100种自我对话的方式56:38 轻启动往前迈一小步,努力不必做到满分01:04:14 我们总以为30岁、40岁就能游刃有余,但事实上永远都在颤颤巍巍地学习如何全权掌控自己的人生【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从为孩子的休学而深夜痛哭,到构建起支持上百家庭的互助社群,再到打破自我禁锢的生命体验,“那不是我的黑历史,是我的来时路”,是苹果姐这一路走来最朴素的感悟。「允许自己先成为鲜活的人」的顿悟,让这位曾认为「妈妈不能生病」的女性逐渐挣脱母亲角色的枷锁,活出了自己的能量,也为孩子留出了成长的空间。当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律,那些曾让我们焦虑的“脱轨”时刻,或许正是破茧重生的起点。【对谈者】苹果姐 一出毕业生家长/创新学校探社公益社群主理人姝颖 一出学社全人导师【收听线】 01:16 当原本理所当然的生活突然中断…06:42 孩子是家庭系统里最薄弱的一环09:02 除了做家庭治疗,我们也开始探访创新学校11:53 求助外界资源,把我们拉出情绪的深渊13:35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19:55 家庭疗愈 VS 公益社群23:42 爸爸看似被动的参与,其实让他们逐步接纳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疗愈方式28:33 给孩子足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重建价值体系,这确实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33:39 我是母亲,同时更是我自己36:49 “作为妈妈不能生病”39:28 我尝试了即兴戏剧、舞踏、射箭、攀岩甚至女团舞43:42 每当情绪又攻击我的时候,我好像就会看到当初那个茫然无助的自己,我会去抱抱她,我就说允许你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允许你难过,允许你委屈47:14 妈妈开心,全家开心50:43 修炼一种信任,对生命本身自然而然向上生长的这种信任56:23 忠于自己,活得认真,笑得放肆!㊟ 苹果姐社群目前满员,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一出后续家长的活动,我们正在建立属于家长们的社区,让大家也可以在迷茫和疲惫的路上找回力量,找到自己。之后我们会邀请大家加入我们的家长社区内测~支持自己,也是在支持孩子。【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父母的恐慌往往先于思考——成绩掉队怎么办?社交脱节怎么办?未来被毁怎么办?但比答案更迫切的,或许是另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在恐惧孩子的“堕落”,还是恐惧自己无法面对“非常规”的人生脚本?当孩子偏离轨道,大多数家庭会陷入彼此消耗的困局,却鲜少有人追问 —— 为什么父母总想当“救世主”,而非“同行者”?在这场对话中,没有励志的逆袭故事,只有一对普通父母如何从焦虑中长出定力,在忧虑中学会接纳,最终看清了一个真相: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或许是以身作则地做一个 “完整的人”。如果你也在经历亲子关系的阵痛,或对教育有更开放的期待和想象,来听听小佳的故事吧,它让我们看到,当家庭放下纠正与追赶的执念,另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成长,才刚刚开始。【对谈者】小佳 热爱生活的创业者,支持孩子两度休学竹晞 一出学社社长【收听线】 00:22 女儿两次休学,一次在14岁,第二次是17岁03:30 我当时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等待,唯有等待06:53 休学后母女经常的深夜谈心,是「最珍贵的时光」10:45 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考试焦虑13:48 孩子提出想看心理咨询,她说 “我想知道自己怎么了”15:52 我真的很相信我的孩子18:46 我发现很多孩子并不需要父母那么理解他20:24 从母爱泛滥,到刚刚好的妈妈,再到活在当下的妈妈23:06 “休学不代表有问题,不休学不代表没问题”26:03 放下自己的内心戏,真正地看见孩子32:18 “你们能这么支持孩子,还不是因为有钱?”38:29 玩手机这件事:娱乐化→工具化→伙伴化41:22 花钱、用手机、时间管理,或会失控,更是成长44:03 孩子不去学校,可能不是厌学本身,而是厌学校、厌同学、厌老师、厌社会,甚至厌自己47:38 先回到生活本身去做一些具象的事情50:49 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有共同的目标跟方向54:35 去玩水,去疯跑,去采更多雏菊㊟ 《我会采更多的雏菊》,作者:纳丁·斯特尔(Nadine Stair),写于87岁【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走出自己的路,在灰暗时刻激励人心,而面对现实,追问到底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时,我们往往感觉沮丧。企鹅的故事就尝试给出一种答案,面对无法把握的未知,我们并不需要总是想象这条路通向何方,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才能前行。回到自己的感受,专注于脚下每一个选择,活在生动的琐碎中,自己的路就会逐渐展开。【对谈者】企鹅 一出毕业生,目前在新西兰求学胡胡 一出学社全人导师【收听线】 02:06 在死循环里身心俱疲,我决定换条路试试23:49 再次“上学”,快乐且安全地打开自己34:30 在一次次的微小行动里,重拾成长的自信43:22 跟随内心,为自己负责,走出自己的路【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春节后的第一场直播中,我和鱼骨头——陪伴孩子走过休学和复学的爸爸——一起交流,作为父亲面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如何成长,家长在茫然中可以抓住不变的原则是什么,以及是什么支持了孩子走过这段时光,甚至将它变成了父子二人的心灵奇旅。直播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父母可能永远会想保护孩子,但当我们发现做不到遮风挡雨,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风雨,一起享受其中,一起成长,这是更为柔韧的一种保护。【收听线】 00:17 父亲角色的觉醒,觉察彼此当下的状态12:25 纠偏亲子关系,建立平等的对话空间25:07 多元的人生叙事,持续照见生命的意义34:31 在结构性困境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面对【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破土而出」是一档记录「一出学社」的共创者成长思考的播客。 「一出学社」是一个创新教育社区,支持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生。 在「一出学社」,所有参与的师生、家长,以及关注我们的社会人士都是我们共创的一分子。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在交互和反馈中、在学习和反思中,“破土而出”,成为身心完整的个体。这期播客是去年录制的,现在再听来依旧感动,依旧有启发。贾穹在一出五年了,见证着一出的成长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自己的进化与迭代。作为一出带过导生最多的导师,一出最有戏剧性的老师,在一出不断发掘自己新身份的导师,贾穹也在播客里回应了这些标签以及自己如何看待这些经历。在本学季开学时我们做了一次投票,我和周鹏发现我们在一出都曾经和贾老师有过开诚布公的沟通,甚至我还和贾老师还有矛盾冲突的经历,但也反而是这些张力促进了我们彼此的理解,加深了我们的联结。时隔大半年再回听这期播客,才发现张力不停,理解不止。这些新的理解让我又有了更多的视角去看见贾穹,感叹一出这片神奇的场域对人的支持和塑造。【对话者】贾穹|一出学社创始团队成员、全人导师, imPACKED Travel 可持续旅行BD,北京城市烈人, Free U Nature竹子自行车工作室联合发起人胡胡|一出全人导师周鹏|一出全人导师【收听线】1:02 与标签共处2:45 撕掉标签,消解严肃,踏入未知之河11:30 从飞翔的竹子自行车到落地从0开始建造一出之“家”19:01 我的成长和导生的成长是交织的,从平等的“人”到可以交流的“事”25:55 踮起脚尖,蹦起来,去触碰那些不同34:15 当我无力的时候还有身边的同事和一群孩子/同学/伙伴41:31 你是如何,就如何行动47:19 从导师贾穹到社长贾穹57:09 青色组织中如何有责任感地平衡五彩斑斓的完整1:05:23 自主自发的过程中需要空间也需要能力1:06:37 三十不惑,享受旺盛的生命力也仍旧困惑1:12:50 生活中作为室友的贾穹【制作+剪辑】胡胡 HN 周鹏【音乐】 Light Catcher - Vanessa Tinberus(一出前实习生送给学社的歌,特别鸣谢)希望像星光一样闪烁 - 文雀乐队【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如果你对环保感兴趣,欢迎关注贾穹的竹子自行车工作室公众号:Free U Nature
「破土而出」是一档记录「一出学社」的共创者成长思考的播客。 「一出学社」是一个创新教育社区,支持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生。 在「一出学社」,所有参与的师生、家长,以及关注我们的社会人士都是我们共创的一分子。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在交互和反馈中、在学习和反思中,“破土而出”,成为身心完整的个体。00:09我是丹丹,我承诺对外界事物和人永远保持好奇,做事严谨细致。我承诺对一出伙伴开诚布公。00:23我是民民,许多年后,当我回想起在一出的时光,我可以说我没有虚度年华,那是我最真诚的岁月。00:38我是竹晞,我承诺做不屈服于自己的恐惧,投入全部热情生活,无所保留的人。对所有人,我承诺用真诚对待,不迎合讨好、不逃避、不利用、不攻击。对一出学社,我承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守护你的理念,并在生活中践行。00:59我是亨,我承诺能在保持想的足够多的同时,行动不犹豫、不纠结。对所有人,我承诺不过度承诺不现实的事,答应的事按期完成。对一出学社,我承诺保持坦诚且开放的对话,持续给学社带来价值和贡献的同时,并想办法提供更多。01:20我是小袁,我想成为一个在保持清醒理性时仍然可以自由的,有热情有力量的创造价值的人。我承诺,对于学生和家长有平等、真实、尊重的沟通和合作;对于伙伴,开诚布公,有成长型心态;对于学社,将其作为一份事业去创造和践行。01:45我是萱萱,我想要成为借由自己和他者走向自洽的人。对于人,萱萱承诺,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一切从我出发,我是所有事情发生的通道。萱萱承诺,作为一出人,会充分的感知、守护我们共同的场域,实现传承与存续。02:04我是怡杰,我承诺,我会尽可能创造生命存在的意义,并在体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挖掘生命经验中的力量,以适合的方式支持有需要的生命体。我对自己承诺,我会尽可能勇敢诚实的面对自己,尽可能长久的陪伴和鼓励支持自我的成长。我对他人的承诺,我会尽可能真诚的面对他人。我对一出学社的承诺,我承诺在心处一出的日子里,我会向着我们共识的目标前行,并在其中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注入一丝新的生命力。03:23我是贾穹,我承诺,我要做一个使自己放松过快乐幸福生活的人,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我承诺,在一出学社做全人导师期间,对家长,让其与一出前行中感知到在成长,对自己对学社有信心;对学生,我承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更个性的支持到他们在这儿的探索;在与同事的协作中,我承诺用真心、真诚、好奇拥抱每一个人,从而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对一出,我承诺,在一出学社期间,与所有伙伴一起探索并总结一出的教育理念,并让真正适合的人选择这里。04:11我是姝颖,我承诺,我想要走在身心进化与完整的路上,看见人的多元复杂、幽微、明亮,看见社会多元结构的参差和影响,全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以我之渺小独特,参与到人生纷繁无限的体验中,确认我的位置、实现我的价值。我承诺,对自己的感受完全的接纳和尊重,对自己的局限和潜力充分的探索与理解;对同事怀抱好奇,永远尊重,充分理解,尽力支持;对学生守护边界,赏识特质,以我的Being和能力充分引导和垫砖,珍惜每一个与具体的人交互的当下。我承诺,在一出学社的日子里,以当下之我全情投入,充分汲取养料,滋养我的生命体验,充分发挥我的热情、擅长,回应当下组织的使命、愿景、协作中的张力,创造一段我和学社共同成长的爱的旅程。05:10我是王周鹏,我承诺,永怀赤子之心……容易上情绪……我承诺,永怀赤子之心,“常德不离,复归(口误)于婴儿”,毋论所受为何。率真,诚实,良善。热爱新生,不惧未知;热爱岁月,不畏于死;以接续往圣精神为目标,不自我设限。于己如此,待人亦如此。今日如此,日日如此,位居不变,永恒运动,无始无终。【制作人】王周鹏【音乐】节选自 贝多芬 第三交响曲 第一乐章【联系我们】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破土而出」是一档记录「一出学社」的共创者成长思考的播客。 「一出学社」是一个创新教育社区,支持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生。 在「一出学社」,所有参与的师生、家长,以及关注我们的社会人士都是我们共创的一分子。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在交互和反馈中、在学习和反思中,“破土而出”成为身心完整的个体。好久不见,关注一出的伙伴们。一出快四岁了,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一出学社」的联合创始人任竹晞 ,来和我们分享她成立「一出学社」的心路历程与所思所想。在学社我们更多称呼竹晞为“主席”,本期节目中主席呈现了作为一个真实个体的成长经历,也回应了当下「一出学社」的理念与实践。 通过主席,我们得以看见相信与思考如何塑造行动,同时行动如何在当下守护我们内心的火种。【对话者】主席|一出学社社长 胡胡|一出全人导师【收听线】02:39 别人眼中的主席和主席眼中的自己05:00 成长于主流再挑战主流,主席的脱轨之路16:55 为什么是「一出学社」33:20 回看四年的一出之路,我们的小船在海洋上不断探索36:32 直面小船外的审视、怀疑,同时看见大船虚假的安全感46:03 当组织的权威被消解,对价值的相信成为我们的粘合剂50:00 我们的组织和教育都通往同一个底层假设53:04 大环境下,保留对第三条路的想象【制作人】胡胡【音乐】Light Catcher - Vanessa Tinberus(一出前实习生送给学社的歌,特别鸣谢)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 新裤子【联系我们】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
「破土而出」是一档记录「一出学社」的共创者成长思考的播客。「一出学社」是一个创新教育社区,支持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生。在「一出学社」,所有参与的师生、家长,以及关注我们的社会人士都是我们共创的一分子。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在交互和反馈中、在学习和反思中,“破土而出”成为身心完整的个体。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一出学社」的在社学生 小粉 ,来和我们分享她在加入「一出学社」前后的成长故事与思考。【对话者】小粉|一出在社学生胡胡|一出全人导师周鹏|一出沉浸体验者【收听线】〖开头曲〗后海大鲨鱼 - 奔跑吧,年轻的巨人啊,反正会跌倒〖小粉的自我介绍〗00:05 小粉的自我介绍,与她眼里的「一出学社」01:30 本期对话者:周鹏,小粉,胡胡02:50 小粉的自我认知,与胡胡的回应10:50 小粉的兴趣爱好,及对应的实践19:40 小粉当前的核心人际关系〖加入一出学社之前〗37:25 小粉是如何决定加入一出学社的?40:30 在来到一出学社之前,小粉的状态48:00 在加入一出学社之前的顾虑〖加入一出学社之后〗53:20 胡胡对小粉的最初印象57:40 小粉对一出学社不适应,或与自己的想象有落差的地方62:30 小粉在一出学社感到疲惫的时候72:20 小粉对一出学社的导师与同学的介绍〖小粉寄语〗106:00 给加入一出学社之前的自己106:35 给加入一出学社之前的家人106:55 给自定义的人的寄语108:20 给未来的自己的寄语109:45 导师胡胡寄语〖结识小粉〗111:55 小粉期待结识的人,与联系方式〖结尾曲〗周云蓬,小河 - 不会说话的爱情【制作人】王周鹏【联系我们】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欢迎给小粉写信,小粉邮箱:3194353350@qq.com
「破土而出」是一档记录「一出学社」的共创者成长思考的播客。「一出学社」是一个创新教育社区,支持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生。在「一出学社」,所有参与的师生、家长,以及关注我们的社会人士都是我们共创的一分子。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在交互和反馈中、在学习和反思中,“破土而出”成为身心完整的个体。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一出学社」的全人导师 胡胡 ,来和我们分享她在「一出学社」的工作体验,同时,通过分享胡胡作为一个真实个体的成长经历,来展现「一出学社」的理念与实践。【对话者】胡胡|一出全人导师周鹏|一出沉浸体验者【收听线】03:25 胡胡:关于自己08:15 什么塑造了自己12:10 如何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15:10 如何看待自己的性格16:25 探索自我的多元体系21:05 在当下的工作中我是身心合一的24:26 当我是一滴水,我很需要大海28:37 我是一个青色教育工作者33:12 我如何从法学生变成一名教育人48:50 一出是人性的修罗场52:37 来一出你可能会经历的成长阶段01:01:43 自利利他,自觉觉他01:04:30 自我意识破土而出01:17:06 抵达关于自由微妙的平衡  01:21:50 那些存在的真的合理吗?01:26:34 成为一出的共创者【音乐】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后海大鲨鱼 - 奔跑吧,年轻的巨人啊,反正会跌倒【制作人】王周鹏【收听线】胡胡【联系我们】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我们在一出等你。欢迎订阅胡胡的个人公众号,ID :Incosm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