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因为在学校被孤立”:如何直面校园霸凌
Description
在看似纯真的校园里,为何会滋生出令人窒息的欺凌和暴力?当《混沌少年时》将少年杀人案背后的社会病灶层层剖开,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真相:校园欺凌从来不是孤立的恶行,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微缩景观。
内卷,暴力,压抑,欺凌...这些似乎和青春美好校园格格不入的字眼却不断出现在影视剧展现的校园环境中。是影视剧夸大现实,还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馨乐是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的主理人,在一席的分享中她提到近几年来,几乎每个月或者每周,我们都会在热搜上看到多起恶性或极端的校园欺凌事件。而这些极端的事件往往开始于看似轻微或者不起眼的“小摩擦”,那些忍一忍就过去了,不算什么的“小困扰”。
但这些看似微小的伤害,不仅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敏感又亟需人际关系和社交的青少年身上,如果不加干预,也会引发更大的伤害。于是我们看见孩子们变得自卑,焦虑,抑郁,厌学,温柔的成长沃土变成一片供养恶滋生的创伤环境。而当孩子出现严重的躯体和情绪反应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在过往支持教育工作者有效回应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困扰工作中,馨乐积累了大量案例,也总结出了对校园欺凌事件回应的经验和思考,欢迎来听听这个和每个人都相关的话题,一起重新理解欺凌,以及共同思考作为个体,作为社会下的不同角色,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谈者】
馨乐 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主理人/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为3000+教育者开展性别平等与防欺凌培训
姝颖 一出学社全人导师
【收听线】
01:36 《混沌少年时》的隐藏线索
04:47 错失的"缝隙"时刻
09:05 成年人用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未必是因为真的不关心孩子
13:11 说教式的交流,亦或者着急解决问题的姿态,会让孩子感觉被推开,没有被真正听见和接纳
16:10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往往不是截然分明的,可能会相互转化
18:10 我们常误以为被欺凌的孩子是因为软弱,家长常说"你要反抗",但事实上,很多孩子都尝试过各种努力
21:23 权力关系会反转,这更像是一个由痛苦和恶意交织而成的复杂结构
24:28 对被爱、被接纳的底层需求,往往成为欺凌行为的深层原因
28:49 对差异的不接纳,往往也会成为引发欺凌的重要原因
30:59 大量单薄的,单向度的网络社交互动,会让孩子们缺少看到一个人的完整性和复杂性的机会
35:02 藏在性别偏见里的暴力:被"不像男孩/女孩"束缚的自我认同困境
40:32 孩子未必期待有一个人能给出万能的完美的解决方案,他们只是需要有人倾听、接纳他们的情绪
47:14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营造讨论脆弱和沮丧的空间
49:51 从日常话题入手,分享家长自己青春期的经历,或者一起看相关影视作品,或能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契机
54:51 孩子的成长受整个社会系统影响,家长也不需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去揽
57:16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的微小行动
㊟ 「友乐青春」是一个关注青春期人际关系及校园欺凌的公益团队,其提供个案的公益咨询服务,也为学校和教育者提供培训与能力支持,无论是家长遇到孩子正在经历一些类似的困境,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支持,可以通过公众号「友乐青春」联系。
【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
学社近期活动:
https://mp.weixin.qq.com/s/ISlrlJAkp9yXwGicnM3UDw
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
我们在一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