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无条件接纳”又要“爱自己”,我被流行的育儿概念压的喘不过气
Description
做现代的家长,好累。
在当下,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育儿概念。如果你做了什么,可能是“控制欲强”;不做什么,可能是“躺平”;重心全放在孩子上,是“不爱自己”;不管孩子,又害怕“父母皆祸害”。
本意是帮助家长的概念,却成了绑架家长的工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很多概念是抽象的,而现实的情境却千变万化。每个家长也有自己面对的压力,在压力下,就容易动作变形;更何况,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家长,也存在学习曲线。如果不把人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看,就容易站上道德制高点,也难以促成真正的改变。
以及,很多概念的说法是新的,底层的思维范式却是旧的。之前,把上学困难归咎于孩子个人,现在,把教育困境归咎于家长个人。说法变了,但思维范式都是把责任推给个人,却没有看到,是什么样的系统,让这么多孩子和家长显得“不正常”?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原因——很多概念在对个人提出要求,但忽视了人所处的结构。为何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家长很难坦然地说:我的孩子不上学?如果一个结构的多元性、包容性很低,我们怎么能只指责个人不够松弛、不会求助呢?
我并不想陷入虚无,说在当下的现实中,人就是很难改变,努力是无效的。但想要有效努力,不能盲从于纷繁的概念,而是认识自己的底层思维,看见情境、看见人、看见系统。要做到这些,有系统的方法,也需要刻意的练习。
在这个领域里,顾远老师是带我学会看见情境、看见人、看见系统的老师。我们会用更全局多元的视角一起分析常见的育儿困境,并且介绍,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我们跳出概念的捆绑,笃定地走出自己的成长路。
欢迎你带着自己的困惑,和我们来一次认知突破的约会。
【对谈者】
竹晞 一出学社创始人
顾远 群岛大学创始人
【收听线】
02:16 案例一:我以前对孩子管的比较多,控制欲强。后来学习到一种说法是“不求不应,有求必应”,所以现在我尽量不管孩子,就等她来找我。但孩子居然说我都不管她,是放弃她了。有时她提出的要求,比如买很贵的东西,我也不能拒绝,要不就不开心。我到底该怎么办?
03:10 典型的二元对立式的“横跳”
07:06 案例二:很多父母都听过"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这句话成了支持他们横跳到“有求必应”的依据,以及在这样的方式无法回应真实情境时,用来说服自己继续坚持的理由。
08:48 接纳不等于赞同
11:41 案例三:一个孩子跟妈妈说要再养一只猫,妈妈一听就崩溃了,因为家里已经养了好几只猫和狗,都是孩子想要养就养的。这位妈妈睡眠相当不好,已经不堪其扰,再养一只猫真的要崩溃了,但这位妈妈不敢表达,要是现在拒绝了孩子,可能会让孩子不高兴,破坏了关系,也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12:49 这种关系的建构方式还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我隐忍迁就你,要么我拒绝你于是你生气。
13:10 案例四:一位妈妈听到了一种育儿理念是“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出问题就是家长有问题”。这位妈妈就觉得很自责,是自己过去对孩子亏欠太多,所以孩子现在才成了抑郁的状态。但是她又觉得自己很累,在外面要工作,在家还要照顾老人照顾孩子。老公还指责她都是因为她,孩子才变成现在这样。有时候,她很想逃离这个家庭,但是又会很自责,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又自私了,怎么能把自己排在孩子前面。
15:23 置于关系中的双方,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相互影响的
17:37 从“坦诚”和“坦陈”开始
20:17 做出改变所需的能力并不想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最小可行行动
29:14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反而会错过这些值得纪念的成长时刻
32:51 既要……又要……还要
36:00 案例五:我和伴侣对教育孩子的想法不一致。伴侣跟孩子说,你不上学可以,你想干什么要说出来。我说孩子需要休息,不要逼她想这些事。我俩经常吵架。我也做了一些学习,说不要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不应该对伴侣提要求,生气是自己让自己生气。我该放弃和伴侣沟通吗?
40:40 "以学生为本"的真正含义
44:46 单一观念往往是靠不住的
47:38 两个锚点
56:52 从最小可行性行动开始吧~
【联系我们】
欢迎订阅公众号「一出学社」与我们取得联系,获取更多信息。
学社近期活动:https://mp.weixin.qq.com/s/ISlrlJAkp9yXwGicnM3UDw
如果想成为一出的学习者、共创者,欢迎添加小出的微信:OneEduAssistant
我们在一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