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你了解丝绸吗?
Description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技艺之一。两千多年以前,丝绸经由西域、中亚传入欧洲,贵族和商人都惊叹于它的轻盈和美丽。
制作丝绸的主要工序包括缫丝、煮茧、精炼、织线、染色、整理六大工序。
缫丝是制丝的第一道工序,传说/中华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技术,因此被尊称为“纺织之母”。缫丝指抽取蚕丝的过程。在缫丝之前必须要煮茧,因为煮过之后蚕丝软化,更容易观察到蚕丝的走向、找到线头。然后,将蚕丝抽出线,多条线合到一起,努力搓捻,形成较粗且紧致的一根,然后穿过孔眼卷起来晾干,缫丝就完成了。
缫好的生丝中含有色素、油脂、蚕蜡等杂质,因此需要将生丝放入特制溶液内加热,去除杂质。这个过程称之为精炼。精炼之后就可以用来织线了。
织线是制作丝绸的主要环节。将丝线以不同的数量比例相互紧密交织,在古代社会,主要是用半人工的木质纺机来进行,这种纺机被称为“梭子”。“梭子机”运行的时候速度飞快,所以常常用来形容飞速运行、密集繁忙的事物,比如“岁月如梭”、“穿梭不息”。
织线完成之后便是染色印花了。
染色便是根据成品的颜色要求,对织物进行整体或者部分的染色。为了保证颜色稳定不掉色,一般染色要经过几轮的重复浸染。为了丰富颜色,展现更加精美的花纹和图案,纺织厂会还会用印花技术来精细化处理。
完成染色和印花之后,一件丝绸制品算是初步完成了。但是要达到贴身使用的要求,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织物整理”。织物整理就是提高织物品质、提高贴肤性的过程。比如用蒸汽熨烫调整丝绸的密度和平整度,添加柔软剂、抗静电剂来防皱、防缩、防静电。至此,合格的丝绸制品才算大功告成了。
因为丝绸名贵,所以最初它并不是日常服饰,而是用于贵族丧葬祭祀。到汉代,战事平息,国家统一,统治者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劝课农桑,丝织业得以飞速发展,丝绸服饰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之外,丝绸还可以当作官员俸禄,可以当作货币流通。我国古代的官俸有土地、钱币、实物几种形式。北齐的俸禄实行三分法,即将官员俸禄分为三份,一份是丝帛,一份是粮食,一份是钱币。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以帛为先,说明帛在流通货币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伴随着丝织产业一同蓬勃发展的,还有丝绸贸易。丝绸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诞生。这条商贸之路起自长安,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然后途径中亚各国,最终到达地中海的罗马,全程六千多公里。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交接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汉代,中原地区受匈奴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后来汉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至此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又多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大夏等西域强国。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汉宣帝时期,西汉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终胜利,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从此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了商贸的发达,丝绸之路也进入了繁荣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碰撞、大融合的阶段。魏晋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中原蚕桑和丝织技术传入西域各国,这些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丝绸产地。
到了唐代,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此时兴起。通过丝路贸易,中国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据《唐会典》记载,与唐朝进行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国家有三百多个,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北宋从建立开始就带着积贫积弱的基因,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无法控制河西走廊。而到了南宋时期,版图进一步缩小,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明代倭寇横行,海禁政策不断加强,海上丝绸之路近乎废止。
清代初期以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接近消亡。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地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的申遗项目。自此,历经数千年的古老丝路重焕生机。
丝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纺织品,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不仅为中华民族织绣了光辉的篇章,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历史,它也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与进步,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