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关于“风筝”的那些事
Description
风筝古称“纸鸢”或“鹞子”,是一种民间玩具,用竹篾扎成鸟、兽、鱼、虫等各种形状的骨架,糊上绢或纸,系上长线做成。放飞时,拉着系在风筝上的长线,双手抛起,风筝即可借助风力升入空中,片刻之后,便会随风扶摇,冲入云霄。
风筝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传说夏朝贵族养蚕时,从树叶迎风起落得到启发,以竹篾为骨,插上鸟类羽毛,借助风力就可以飞起来。这是风筝最早的雏形。
而和现代形状相近的风筝,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
第一只风筝据说是墨子与鲁班研制的,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与鲁班都是东周鲁国人,居住在鲁山,也就是现在潍坊市的鲁山山脉。由此可见,潍坊是中国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记载了。
至于“风筝”这个名字的最终确定,那就要看唐末了。唐末官吏李邺在纸鸢上拴了竹哨,风一吹竹哨就发出悦耳的声音,恰如古筝之音,从此就将纸鸢正式改名为“风筝”。
唐代以后,木鸢逐渐被纸鸢所代替,风筝在中原亦开始盛行。清代以后,全国出现了一批能工巧匠,专门制作、销售风筝,且品种多,花样新,比如有鸳鸯型、蜈蚣型、凤蝶型等,栩栩如生。
风筝历史悠久,不仅风筝的制作有很多讲究,放风筝也有许多技巧需要注意。
首先,要选择空旷的地方,避开树枝、旗杆和其他建筑物,以免碰撞或损坏。放风筝尤其忌讳在高压电线和供电设施附近,如果一不小心挂在这些障碍物上,严重时会发生触电,危及人身安全。
其次,放风筝不要选择人流过于密集的地方,既不利于起跑,更是容易出现风筝线缠绕、断裂等情况。
然后,最好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不要在狂风大作或者可能有雷雨的天气出门放风筝。虽然风筝起飞需要风和气流,但是风力过大会让风筝难以控制,甚至让风筝线断裂。断线之后的风筝四处飘落,很可能撞击到建筑物玻璃、砸到路人,成为安全隐患。而雨天常常伴随着雷电,如果预报有雨的时候出门放风筝,高空中的电荷被受潮的风筝线引至地面,就会有雷击的风险。
选定地点之后,就可以放风筝了。放风筝也是有技巧,最重要的是学会辨别风向。只有在合适的风速和风向下才能把风筝放好。如何判断风速和风向呢,主要是通过身体感知以及观察附近的参照物,比如树枝、旗帜、炊烟飘动的方向。或者往空中扔枯草、纸片,观察他们运动的方向。
确定风向之后,拉着风筝线,逆着风奔跑,风筝就可以飞起来了。一般来说,高空的风力比近地面的风力要大。风筝飞得比较高之后,便能依靠风力在高空中平稳地飞行。在风力较弱的情况下,两个人互相协助才能把风筝放起来。一人手持风筝,将风筝向上放飞;同时,另一人手持风筝轮并逆着风奔跑,待风筝飞入高空便可。
如果风力突然变小,就需要收线;相反,如果风力突然加强,就需要放线或者朝着顺风方向前进,这样就能保证风筝更好地放飞。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两个风筝缠到一起,这时千万不能惊慌,按照打结的方向调换位置,慢慢解开风筝线。如果风筝线缠得太紧难以处理,两人可以商议同时收线,让风筝落到地面再解开。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形制精美、寓意吉祥的风筝图案。风格各异的风筝给人以喜庆、吉祥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审美取向,蕴含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相信未来的中国风筝会飞得更高更远,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理念传遍全世界。让我们选择一个好天气,和家人、朋友一起去放风筝吧,把所有的烦恼抛在脑后,带着思绪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