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4 : 全然接受這樣的我 : Radical Acceptance by Tara Brach
Description
全然接受這樣的我(Radical Acceptance)是一種源自佛教原則並融入心理治療(特別是辯證行為療法,DBT)的技巧,旨在幫助個體全然地接受當前無法改變的現實,包括痛苦的情緒、不喜歡的處境,甚至自身的不完美。其核心目的在於減少因對現實的抗拒而產生的痛苦(suffering),而非消除或認可造成痛苦的現實。
- 定義: 「激進接納是全然地接受現實,不帶批判;這能減少因情況造成的痛苦。」它意味著「用你的思想、身體和精神完全接受現實。」「激進接納意味著,無論你如何不喜歡當前的現實,你都要用你的思想、身體和精神完全且徹底地接受它。」
- 與痛苦的關係: 「疼痛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激進接納讓我們防止這種疼痛變成痛苦。」當我們抗拒現實時,會加劇自身的痛苦、沮喪、憤怒和絕望。
- 非認可或放棄: 激進接納「並非是認可或贊同這種情況。」它是一種承認現況無法改變的行為,並將注意力從無法控制的事情(情況)轉移到可以控制的事情(你的反應)。它「不意味著你認同或贊同它,也不意味著你不想將來改變它。」
- 最終目標: 透過激進接納,人們能從「不足感(trance of unworthiness)」中覺醒,相信自己的內在價值,並與世界建立更深的連結,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平靜與快樂。
激進接納的基礎與理論來源
激進接納深深植根於佛教哲學,並由心理學家和冥想老師 塔拉·布拉奇(Tara Brach) 等人推廣,將其融入現代心理治療,尤其是辯證行為療法(DBT)。
- 佛教根源:佛教教義認為,人類本質上是慈愛、智慧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非有缺陷或有罪的。這與西方文化中亞當和夏娃「原罪」的故事形成對比,後者教導人們生來有缺陷,必須不斷努力來彌補自己。
- 「佛陀教導,人類的誕生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因為它讓我們有機會實現我們真實本性的愛與覺知。」
- 痛苦源於對「分離的自我」的誤解,當我們忘記了自身本質的愛與覺知時,就會陷入無盡的渴望和厭惡中。
- 「佛陀的核心教義可能是,我們受苦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
- 辯證行為療法(DBT)的應用: 激進接納是DBT中一項重要的「痛苦容忍(distress tolerance)」技能(HopeWay, Lyra Health)。它旨在防止痛苦演變成苦難,並幫助人們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有效地應對和照顧自己)。
激進接納的核心支柱:覺察與慈悲
塔拉·布拉奇(Tara Brach)指出,激進接納有兩個相互依存的「翅膀」:
- 清晰的覺察(Mindfulness): 「是覺知的品質,能精確地辨識我們當下時刻的體驗。」這意味著客觀地觀察發生在身體、心靈和情緒中的一切,不帶批判或試圖控制。
- 慈悲(Compassion): 「是我們以溫柔和同情的方式與我們所感知的事物相關聯的能力。」這表示以溫柔和關懷來面對我們的痛苦或渴望,而非評判或沉溺。
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只將覺察之翼帶入,你可能會清楚地看到心中的疼痛或臉上的憤怒,但你可能會因為自己陷入這種情況而感到憤怒,從而加劇痛苦。這時,慈悲之翼與覺察結合,創造了一種真正療癒的存在。」
實踐激進接納的步驟與技巧
多個來源提供了實踐激進接納的具體步驟,其中最著名的是RAIN模型和10個步驟。
RAIN 模型(認可、允許、探究、滋養)
塔拉·布拉奇(Tara Brach)推廣的 RAIN 練習是一個將覺察與自我慈悲融合的有效工具:
- R - Recognize (認可): 辨識當下正在發生的感受、思想或身體感覺。「意識到你的不適並非弱點,而是你覺醒的道路。」
- A - Allow (允許): 允許這些體驗存在,不試圖改變、控制或逃避它們。「允許意味著讓我們的思想、情感、感覺或我們所認可的感覺就這樣存在,不試圖修復或避免任何事情。」
- I - Investigate (探究): 以溫和的好奇心探究這些感受,而不是概念化。這通常涉及將注意力轉向身體的感覺,並問:「我正在相信什麼?」「我需要什麼?」
- N - Nurture (滋養): 以自我慈悲滋養自己內在的脆弱部分。這可以透過溫柔的觸摸(例如,將手放在心上)、給予自己安慰的話語(例如,「親愛的,沒關係」),或想像來自一個更大愛的源頭的支持來實現。
- 在其他版本中,「N」也被解釋為「非認同(Not-identified)」,即意識到你不再被不足感或任何限制性的自我意識所囚禁。
實踐激進接納的10個步驟
HopeWay 和 Better Together Family Therapy 均提供了以下10個實踐步驟:
- 觀察你正在抗拒現實。 (例如:「不應該是這樣的。」)
- 提醒自己不愉快的現實無法改變。 (例如:「它已經發生了。」)
- 承認有些事情導致了這個時刻的發生。 (例如:「它就是這樣發生的。」)
- 不僅用你的思想,也要用你的身體和精神來練習接納。 留意你的呼吸和姿勢。
- 列出如果你接受事實,你的行為會是怎樣,然後依此行動。
- 為那些看似不可接受的事件提前計劃,並思考你該如何適當地應對。
- 保持對身體感知的覺察,例如緊張或壓力。
- 擁抱諸如失望、悲傷或悲痛等感受。
- 承認即使有暫時的痛苦,生命也值得活下去。
-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抗拒,完成一個利弊分析練習,以更好地理解你的選擇的全部影響。
其他實踐方法
- 神聖的暫停(Sacred Pause): 在情緒反應或衝動行為之前,有意識地停下來,讓自己完全臨在於當下。這可以是一瞬間的暫停,也可以是數小時甚至數季的休息。
- 「學習神聖的暫停是值得兩年會議的時間。」(Tara Brach - "Radical Acceptance Revisited")
- 它提供了一個在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空間,讓你可以選擇以愛而非恐懼、以智慧而非衝動來回應。
- 專注身體感受: 身體是覺察的有力門戶。透過專注身體的感受,可以減少反應性,提升清晰度和內在平靜。
- 對自己和他人展現無條件的友善: 像對待親愛的朋友一樣對待自己,並將這種慈悲擴展到他人,即使是那些你不同意或傷害過你的人。
- 承認自身基本良善: 佛教認為沒有「有罪或邪惡的人」,我們的本質是純潔無暇的。認可自己和他人內在的基本良善,是精神覺醒的基礎。
- 接納不完美: 放下對完美的追求,認識到不完美是生命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 培養感恩: 將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積極的方面,無論多麼微小,這有助於接納現狀,並從痛苦中找到成長的機會。
激進接納的好處與影響
實踐激進接納可以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 減少情緒痛苦: 大部分痛苦源於對現實的抗拒,接納能減少內在掙扎)。
- 增強復原力: 面對強烈情緒而非逃避,有助於保持平靜並建立情緒力量。
- 提高心智清晰度和專注力: 當不再糾結於不變的現實時,心智會有更多空間進行清晰思考和有效解決問題。
- 改善情緒調節: 阻止情緒螺旋式上升,防止情緒失控。
- 更健康的關係: 放下控制他人的渴望,能讓你更容易接納他人,並保持開放溝通。
- 更多的自我慈悲: 接受自己的感受和不完美是一種自我關愛,為成長創造空間。
- 更大的彈性: 放下「應該」如何的執著,能更輕鬆地應對生活中的變數。
- 活出真實的自我: 從「不足感」的催眠中覺醒,活出與自身價值觀和信念一致的生活。
關於激進接納的常見誤解與批評
儘管激進接納有許多益處,但也有一些常見的誤解和批評:
誤解
- 不等於認可或贊同: 接納不代表你喜歡、同意或縱容有害的行為或情況。它只是承認現實,以便能有效地應對。
- 不等於放棄或辭職: 許多人誤以為激進接納意味著被動或屈服。相反,它能讓人清晰地看清情況,擺脫情緒的迷霧,並做出明智的決定。
- 不等於壓抑情緒: 接納現實不代表壓抑或忽略情緒。你仍然可以感到受傷、失望或憤怒,但不再因試圖改變無法控制的事情而增加痛苦。
- 不定義我們的局限性: 激進接納不是透過局限性來定義自我,而是接受無盡的創造力和可能性。
- 不代表自我放縱: 發現並接納某種慾望或驅力,不代表就要付諸行動。
批評與限制
- 無法自行解決問題: 激進接納不是萬能的解決方案。它能減輕痛苦和調節情緒,但不能改變環境。它只是應對的第一步,必要時仍需採取行動。
- 可能被誤用為逃避: 有些人可能會將激進接納作為逃避責任或行動的方式,將不作為合理。
- 難以持續實踐: 在高度情緒化或創傷性情況下,激進接納很難持續實踐。人類的本能往往是抗拒痛苦的現實,這需要時間和有意識的努力。
- 不適用於所有情況: 激進接納最適用於無法控制的情況。對於你可以直接影響或需要行動的情況,其作用較小。例如,接納一個壞習慣而不採取措施改變它,可能導致長期傷害。
- 可能過於天真或危險: 有評論指出,布拉奇的觀點——「沒有有罪或邪惡的人,當我們傷害自己或他人時,不是因為我們壞,而是因為我們無知」——可能過於天真,並潛在有害。這可能導致人們盲目信任發出危險信號的人,使自己和他人處於危險之中。
- 可能未完全接納「人性」: 批評者認為,雖然作者鼓勵激進接納一切,但有時似乎只接受她喜歡和認可的人性方面,而忽略了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驅動力和慾望,例如渴望被愛、被認可等。
- 可能與「戰士精神」衝突: 有評論認為,激進接納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使人過於「軟弱」,缺乏應對逆境所需的「韌性」和「戰士」特質。
總結
激進接納是一個強大而深刻的實踐,它邀請我們面對現實,擁抱內在的痛苦和不完美,並從對抗現實中解放出來。透過覺察和慈悲的雙重作用,它能減少我們的痛苦,提升內在的平靜和復原力,並改善我們的關係。儘管它並非萬能藥,也存在被誤解或誤用的風險,但當正確理解和實踐時,激進接進納提供了一條通往更真實、更自由、更充滿愛的人生道路。它鼓勵我們,無論發生什麼,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在的基本良善和覺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