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豐食光當年輕人只認吳伯毅和小七 陳玉箴:從「家常菜的消失」看見台菜文化的無聲危機
當年輕人只認吳伯毅和小七 陳玉箴:從「家常菜的消失」看見台菜文化的無聲危機

當年輕人只認吳伯毅和小七 陳玉箴:從「家常菜的消失」看見台菜文化的無聲危機

Update: 2025-11-13
Share

Description


「真」台菜教母-陳玉箴教授,長期深耕於台灣飲食文化研究,其學術著作《「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已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陳教授致力於從社會、歷史、國族認同的角度,探討台灣常民飲食的變遷與意義。



她透過研究和寫作,不僅探討了台灣餐桌上的食材流動、烹飪技術傳承,更特別關注女性在家庭廚房中的角色與影響力。本次專訪延續上集《媽媽吃魚頭》的主題,探討現代社會下女性角色、家庭飲食文化流失,以及可能的挽救之道。



陳玉箴教授從論文視角分析,女性雖在不同時代面臨不同壓力,但家庭照顧與煮飯的責任始終落在母親肩上,現代女性的壓力則轉向「雕塑小孩成才」。她擔憂,若家常菜文化持續流失,台灣飲食將由少數餐飲集團和主廚定義,大眾將失去烹飪家常菜的能力。



面對外食和宅配趨勢,陳教授建議,年輕人不必追求天天煮飯,而是應將學長輩的菜視為一個可行的目標,例如一學期學三四道經典菜,傳承家族的飲食記憶。她觀察到大學生飲食習慣受經濟、校園環境和健康/健身風潮影響,便利商店成為重要夥伴。



訪談中也提及飲食文化傳承需藉助「流行文化軟實力」。主持人與陳教授皆認為,應效仿韓劇將「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文化傳承」的元素融入戲劇,提升社會對台菜文化的關注度,避免單靠學者與素人推廣力量不足的困境。



最後,陳教授分享了她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完整學會媽媽的「肉羹」。這道充滿筍絲、勾芡薄、用料豐富的肉羹,味道遠勝於外食,象徵著那一代母親獨特而難以復刻的「家」味。





🕰️** 採訪時間軸與重點整理**



時間軸

議題亮點、情感共鳴與觀點衝突

00:4504:13

女性角色的轉變與永恆的家庭責任 陳玉箴教授從學術角度(論文)分析女性角色,從 100 年前到現在,雖然壓力不同(以前是賺錢/家務全包,現代是**「雕塑小孩成才」),但家庭照顧**的責任始終落在女性肩上。

04:1406:36

家常菜流失的文化危機與定義權爭奪 教授擔憂,若家常菜被**「拿掉」,未來台灣菜的定義權將由餐飲集團或主廚**主導,失去家常菜土壤的飲食文化將面臨危險。現代人已將包粽、炊粿等日常三餐外包。

06:3707:55

都市租屋環境對烹飪的限制 教授觀察到都會區大學生宿舍和租屋處不鼓勵煮飯(甚至沒有廚房),加上媽媽常因安全因素不讓小孩進廚房,導致年輕世代缺乏烹飪技能。

07:5609:16

保護過當下的飲食隔閡:從撥皮葡萄到不會煎荷包蛋 主持人分享極端案例:大學生以為葡萄是**「白色、沒有皮」**的,凸顯現代父母對孩子保護過當,導致孩子對食材的原始狀態缺乏認知,甚至 16 歲仍難以煎荷包蛋。

09:1712:15

推廣廚房新時尚:烹飪與烘焙的差異化趨勢 教授建議將煮菜變成**「時尚」的事,鼓勵年輕人學一兩道療癒自己的菜**。主持人提出氣炸鍋、萬用鍋等現代廚具的便利性。觀察到年輕人更偏愛烘焙,因為「拍起來好看」。

12:1614:42

外食趨勢下的平衡點:一學期學三四道菜 教授分析外食增加的原因:工時長(尤其服務業)、家庭結構改變、一個人懶得煮。建議不用每天煮,但可將**「一學期學三四道長輩的菜」**作為可行目標,傳承家族經典。

14:4316:32

罐頭入菜的時代記憶與嘗試:水蜜桃炒蝦仁 主持人對書中用水蜜桃罐頭炒蝦仁感到好奇,認為搭配新奇。教授猜測可能與當時推廣罐頭有關。談及戰備物資(罐頭)的消耗需求。

16:3321:49

罐頭與醬菜:家常飲食的配角文化 教授提及肉醬罐頭是週末或晚餐煮麵的簡單選擇。主持人阿富回憶童年醬菜車的文化(鈴鐺聲、上百種品項),對比現在吃罐頭醬菜,展現手工製作的醬菜文化流失。

21:5024:47

文化軟實力與台菜推廣:向韓劇學習 主持人提出韓劇善於將**「一家人吃飯」「文化傳承」(如老食譜)融入戲劇,建議台灣應透過影視等流行文化軟實力**,提升台菜文化關注度,而非僅靠學者和素人。

24:4826:45

素人烹飪比賽的局限性與宣傳力度 討論素人烹飪比賽的現況,多侷限於滷肉飯、牛肉麵等單一菜色。指出地方政府雖有辦理,但因宣傳力度不足,關注度不高,難以有效推廣。

26:4630:36

大學生的飲食選擇與健康危機:經濟、品味與發炎 教授觀察:學生飲食品味受家庭環境影響大;經濟壓力下,便利商店仍是首選。但也出現健康飲食風潮(健身餐)。主持人提出外食常使用不好的油,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身體發炎,建議家裡應選擇優質油品(橄欖油、苦茶油)。

30:3733:14

油品選擇與健康:從抽油煙機殘膠辨別油的好壞 阿富分享經驗:好的油(如台糖芥花油、紅花籽油)抽油煙機容易清潔;飽和脂肪的豬油其實也較穩定。強調挑選油品應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注重健康。

33:1536:06

年紀大了,口味跟著變:從吃到飽到清淡汆燙 兩位主持人分享隨年紀增長,口味從重鹹、甜食(阿富學生時代為求溫飽狂吃、曾郡秋早餐吃冰淇淋)轉向清淡汆燙,對健康和食材品質的關注度增加。

36:0739:49

難以復刻的遺憾之味:媽媽的「肉羹」 陳教授分享她最想學卻半放棄的料理是媽媽的肉羹。這道肉羹勾芡薄、筍絲多、肉質好,味道與外面市售的完全不同,是無法復刻的家族味道,成為她最大的遺憾。

39:5040:34

結語與聽眾互動:歡迎來信解謎「復刻媽媽菜」 主持人邀請聽眾寫信分享想復刻卻失敗的「媽媽菜」疑難雜症,希望透過專家力量協助解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當年輕人只認吳伯毅和小七 陳玉箴:從「家常菜的消失」看見台菜文化的無聲危機

當年輕人只認吳伯毅和小七 陳玉箴:從「家常菜的消失」看見台菜文化的無聲危機

豐辦桌Taiwan Roadside Banquet